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蓄冷与释冷过程的能量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余延顺 马最良 +1 位作者 姚杨 李先庭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07-1412,共6页
在对土壤蓄冷系统冷量损失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埋管换热器垫层冷量损失与温差传热冷量损失的概念,并建立了垫层冷量损失和温差传热冷量损失的计算模型;为衡量系统在运行期间地下埋管换热器管束系统的运行效率,建立了埋管换热器... 在对土壤蓄冷系统冷量损失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埋管换热器垫层冷量损失与温差传热冷量损失的概念,并建立了垫层冷量损失和温差传热冷量损失的计算模型;为衡量系统在运行期间地下埋管换热器管束系统的运行效率,建立了埋管换热器管束系统的平均释冷率模型。通过理论研究与模拟计算,分析了土壤初始温度、埋管间距及管束结构对土壤蓄冷系统冷量损失的影响,指出了土壤蓄冷系统冷量损失随土壤初始温度及埋管间距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土壤蓄冷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蓄冷 土壤耦合热泵 温差传热冷量损失 垫层冷量损失 释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蓄冷与释冷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余延顺 马最良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2,共6页
综合蓄冷技术与土壤耦合热泵技术的优点,开创性地提出了以土壤作为蓄冷介质的集低温工况、空调 工况和制热工况为一体的三工况型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的新设想。并在能量平衡的基础上,建立 了埋管管束内层及外层盘管蓄冷、释... 综合蓄冷技术与土壤耦合热泵技术的优点,开创性地提出了以土壤作为蓄冷介质的集低温工况、空调 工况和制热工况为一体的三工况型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的新设想。并在能量平衡的基础上,建立 了埋管管束内层及外层盘管蓄冷、释冷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计算,比较分析了内、外层单根盘管的蓄冷、 释冷运行特性,并对单根埋管换热器蓄冷、释冷过程的传递冷量损失及垫层冷量损失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耦合热泵 土壤蓄冷与释冷 传递冷量损失 垫层冷量损失 释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旋流防阻机在不同溢流管与圆柱段长度比值下的分离性能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田金乙 倪龙 赵加宁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解决污水源热泵中换热器防堵和防垢的问题,提出了带引射回流功能的污水旋流防阻机,并进行了砂水和生活污水分离试验。结果表明:该防阻机对砂子(75~250μm)和污杂物(<4 mm)均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分离效率分别为98.17%~100%和94.33%~96... 为解决污水源热泵中换热器防堵和防垢的问题,提出了带引射回流功能的污水旋流防阻机,并进行了砂水和生活污水分离试验。结果表明:该防阻机对砂子(75~250μm)和污杂物(<4 mm)均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分离效率分别为98.17%~100%和94.33%~96.96%。优化的溢流管与圆柱段长度比值的范围大小与离散相密度成正比。并且,引射回流装置的存在不仅实现了防堵和连续排污,还显著减轻了"溢流跑粗"的影响,提高了分离效率。防阻机的能耗基本不随溢流管与圆柱段长度比值的变化而变化,且总的能量损失较小(小于17 k Pa)。在保证较高分离效率的同时,分流比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小于10%),相比传统污水源热泵中的污水防阻机,可利用污水量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源热泵 旋流分离器 连续底流 溢流管与圆柱段长度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