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胚蛋给养核黄素对鸡骨骼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远方 张鸿源 +6 位作者 李鸿泰 李智 魏千然 王亚东 李国喜 王丹丹 刘翘铭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9-1169,共11页
旨在研究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VB2)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影响,以促进其在胚胎给养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CCK-8、EdU和免疫荧光等检测方法,鉴定添加不同浓度的VB2(1.5625、3.125、6.25、12.5和25μmol·L^(-1))对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 旨在研究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VB2)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影响,以促进其在胚胎给养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CCK-8、EdU和免疫荧光等检测方法,鉴定添加不同浓度的VB2(1.5625、3.125、6.25、12.5和25μmol·L^(-1))对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通过在7胚龄鸡胚卵黄囊部位注射不同浓度的VB2溶液(50、100和200μg),并设置0.9%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检测VB2对鸡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影响,试验共分为4组,每组25个胚蛋。研究结果表明,在细胞水平添加不同浓度的VB2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鸡原代成肌细胞的增殖活力,但是6.25μmol·L^(-1) VB2为最佳添加浓度。此外,添加6.25μmol·L^(-1) VB2可显著促进增殖标志基因CCND1(P<0.01)、PCNA(P<0.05)和CDK1(P<0.01)的表达,而对分化标志基因MYOD、MYOG和MYHC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EdU试验也证实了在细胞水平添加6.25μmol·L^(-1) VB2可以显著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P<0.05)。此外,鸡胚卵黄囊部位注射VB2溶液试验表明注射50μg VB2后显著提高18胚龄鸡胚胸肌组织中增殖标志基因CDK1(P<0.01)、PCNA(P<0.001)及分化标志基因MYOD(P<0.05)、MYOG(P<0.05)的表达水平;同时,50μg VB2的添加也显著增加了18胚龄鸡胚胸肌肌纤维直径(P<0.05)和胸肌重(P<0.05)。上述结果表明,VB2可促进鸡原代成肌细胞的增殖作用和鸡胚的胸肌发育。因此,本研究结论表明VB2是影响鸡胚胸肌发育的一个重要的营养素,该研究为我国优质肉鸡早期胚胎营养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骨骼肌发育 胚胎给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3BP1基因在鸡肌内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远方 吴冉 +6 位作者 李帅浩 魏千然 王亚东 王丹丹 李智 李国喜 刘翘铭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7,共9页
旨在利用721只固始鸡F2代鸡群,鉴定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G3BP1的SNPs位点,用于肉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并利用固始鸡肌内前脂肪细胞深入探究其功能。本研究首先鉴定了G3BP1基因上的SNPs位点,发现3个突变位点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状态... 旨在利用721只固始鸡F2代鸡群,鉴定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G3BP1的SNPs位点,用于肉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并利用固始鸡肌内前脂肪细胞深入探究其功能。本研究首先鉴定了G3BP1基因上的SNPs位点,发现3个突变位点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状态,尤其是13588667G>A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固始鸡F_2资源群的皮脂、皮脂率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显著相关(P<0.05)。因此,G3BP1基因13588667G>A位点可以作为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标记。此外,本研究利用qRT-PCR、CCK-8、流式细胞术、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油红O染色等方法,评价了G3BP1基因对固始鸡肌内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G3BP1后,肌内前脂肪细胞中增殖标志基因CDK1、CCNB2、PCNA和CCND1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升(P<0.001),并显著促进了细胞周期进程。过表达G3BP1后也显著促进了肌内前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LPL的表达(P<0.05),极显著促进了CEBPA的表达(P<0.001),肌内前脂肪细胞内脂滴生成和甘油三酯含量也极显著增加(P<0.01)。本研究明确了G3BP1在促进肌内前脂肪细胞增殖与脂肪细胞生成中的作用,并鉴定了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标记,为我国优质肉鸡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始鸡 肌内脂肪 G3BP1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硅胶多功能抗菌涂层的实验设计和教学应用
3
作者 邱云峰 李信哲 +5 位作者 丁凤鸣 马卓 王义铭 于淼 刘绍琴 王友善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8-225,共8页
基于团队的科研成果,设计了一个关于医用硅胶抗菌涂层的综合性实验。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实验设计了一种基于医用硅胶的抗菌涂层。实验利用聚多巴胺包覆硅胶,并结合Au@M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协同催化作用增强涂层的光... 基于团队的科研成果,设计了一个关于医用硅胶抗菌涂层的综合性实验。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实验设计了一种基于医用硅胶的抗菌涂层。实验利用聚多巴胺包覆硅胶,并结合Au@M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协同催化作用增强涂层的光热抗菌性能。实验结果显示,Au@MnO_(2)/PDA/硅胶在光照下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率达100%,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该实验通过对照实验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索涂层设计规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提升医用导管安全性提供新思路,打造科教融合的优秀教学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医用硅胶 抗菌涂层 纳米酶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囊泡微流控分选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曹昌铭 李震 +2 位作者 田艳红 安荣 任天令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100,共12页
细胞外囊泡(EVs)是细胞向外部环境释放的膜结构颗粒,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和唾液等体液中,包含蛋白质及核酸等多种生物分子,可作为多种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其提取与分析对疾病的快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EVs分选技术,如差速超速离心... 细胞外囊泡(EVs)是细胞向外部环境释放的膜结构颗粒,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和唾液等体液中,包含蛋白质及核酸等多种生物分子,可作为多种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其提取与分析对疾病的快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EVs分选技术,如差速超速离心,存在样本需求量大且仪器设备昂贵等局限,而微流控分选技术因其微型化、高回收率和集成化等优势,更适合于医疗机构的实际应用。文中将微流控分选方法分类为无标记被动分选、无标记主动分选、固定基底免疫亲和分选以及游离微珠免疫亲和分选,并综述了各类方法在EVs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概括和比较了各类方法在纯度、回收率、通量以及芯片制备难度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展望了EVs微流控分选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改善分选指标、降低分选成本和减小分离截止尺寸等改进目标。在无标记分选中,声泳具有纯度高、通量高以及可分选纳米EVs的优势,且能单片集成EVs浓度的声学传感模块,更具发展前景;而免疫亲和分选,因使用游离微珠技术,凭借其捕获效率高且芯片可复用的优势,更适用于连续和批量化的分选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微流控分选技术 无标记分选 免疫亲和分选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药所致发育期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荣雨婷 高月月 +2 位作者 张澳 赵阿阳 戚思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5-760,共6页
麻醉药所致发育期神经毒性(AIDN)是指反复或长期暴露于麻醉药可能会导致的发育期大脑神经损伤。发育期患儿使用麻醉药是否引起神经毒性和神经退行性改变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AIDN的机制涉及全身麻醉药的麻醉效应和非麻醉效应,前者与N-甲... 麻醉药所致发育期神经毒性(AIDN)是指反复或长期暴露于麻醉药可能会导致的发育期大脑神经损伤。发育期患儿使用麻醉药是否引起神经毒性和神经退行性改变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AIDN的机制涉及全身麻醉药的麻醉效应和非麻醉效应,前者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和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有关,后者则源自麻醉药引起的多种生物学效应。本文对儿科手术常用引起AIDN的全身麻醉药、引起发育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以及发育性神经保护策略进行综述,为后续AIDN的研究和患儿神经发育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所致发育期神经毒性 Γ-氨基丁酸受体 非麻醉机制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靛果花青素复合液态制剂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6
作者 王贻森 徐一凡 +3 位作者 张婷 王海峰 张华 王振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08-316,共9页
目的:探究蓝靛果花青素复合液态制剂(由Lonicera caerulea L.、Polygonatum sibiricum、Inonotus obliquus复配制成,LPI)对Ⅱ型糖尿病(T2D)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高脂饲喂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构建T2D小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6组进行饲... 目的:探究蓝靛果花青素复合液态制剂(由Lonicera caerulea L.、Polygonatum sibiricum、Inonotus obliquus复配制成,LPI)对Ⅱ型糖尿病(T2D)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高脂饲喂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构建T2D小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6组进行饲养:空白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低中高剂量样品组和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28 d连续干预后测定并记录小鼠的体质量数据及生理生化指标,并对小鼠的脏器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LPI各个剂量组均能升高T2D小鼠体重,改善脏器损伤的症状,显著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P<0.05)并显著提高HDL-C水平(P<0.05)。LPI各个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值(P<0.05)及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改善其葡萄糖耐量(P<0.05),并使T2D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蓝靛果花青素复合液态制剂可从体质量数据、糖代谢、脏器病理损伤、脂代谢多方面改善T2D小鼠的代谢紊乱情况,为新型天然植物降糖制剂的研发及糖尿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Ⅱ型糖尿病 糖脂代谢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碳制备及其锌空气电池应用综合实验设计 被引量:5
7
作者 邱云峰 应余欣 +4 位作者 朱忆雪 蒋轶男 马卓 宋珊珊 刘绍琴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4-91,共8页
文章将锌空气电池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综合实验项目,基于氧气电催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了碳化豆芽衍生的杂原子掺杂多孔碳,对其作为锌空气电池阴极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多维考核和交叉互评机制。该实验涉及材料、生物、化学、能源等多... 文章将锌空气电池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综合实验项目,基于氧气电催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了碳化豆芽衍生的杂原子掺杂多孔碳,对其作为锌空气电池阴极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多维考核和交叉互评机制。该实验涉及材料、生物、化学、能源等多学科知识,从电子结构、传质扩散、内在导电性等方面设计和调控催化性能,能够使学生了解生物碳制备和锌空气电池应用知识,掌握显微和谱学表征设备的使用方法。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锻炼批判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科教融合 生物碳 氧气还原反应 锌空气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晴 王荣春 +3 位作者 孙玥 刘小琳 李启明 马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2,共7页
为筛选出具有高胆固醇清除能力且益生特性优良的可食用乳酸菌。该研究从青海收集的100多份自然发酵牦牛乳中初步筛选出乳酸菌200株,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菌株的胆固醇体外清除能力,有6株菌株的胆固醇清除率高于70%,采用16S rDNA基因... 为筛选出具有高胆固醇清除能力且益生特性优良的可食用乳酸菌。该研究从青海收集的100多份自然发酵牦牛乳中初步筛选出乳酸菌200株,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菌株的胆固醇体外清除能力,有6株菌株的胆固醇清除率高于70%,采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这6株菌进行鉴定,筛选出5株可食用乳酸菌,评价这5株乳酸菌的菌株生长能力、耐酸耐胆盐能力、抗生素敏感性及细胞表面疏水性。最终筛选得到一株发酵乳杆菌LF-HF04,其胆固醇清除率为74.21%,在MRS培养基中达到对数期1 h和稳定期7.5 h,在乳基中11.5 h达到发酵终点70°T,在正常胃液酸度和肠道胆盐浓度时菌株存活率分别为(61.15±1.49)%和(53.00±1.14)%,疏水性较强(30.37%),并对6类常用抗生素敏感。发酵乳杆菌LF-HF04为适用于功能性乳制品开发的潜在菌株,可进一步探究其功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胆固醇 乳酸菌 发酵牦牛乳 益生菌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制备和测试
9
作者 邱云峰 方朱璐妮 +3 位作者 于淼 马卓 宋珊珊 刘绍琴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4-219,共6页
设计了一个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本科综合实验。该实验用聚多巴胺包覆Ti_(3)C_(2)T_(x)纳米片提高其水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表征其显微形貌、组成和电化学性质。利用自来水厂污泥接种混合微生物,测试电池的输出电压、功率密度、化学需... 设计了一个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本科综合实验。该实验用聚多巴胺包覆Ti_(3)C_(2)T_(x)纳米片提高其水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表征其显微形貌、组成和电化学性质。利用自来水厂污泥接种混合微生物,测试电池的输出电压、功率密度、化学需氧量和生物活性等。使用裸露碳布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分析数据,探索阳极的设计规律,鼓励学生在实验中使用自制电池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采取交叉互评方式,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评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综合实验 微生物燃料电池 胞外电子传递 碳化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溶芦笋粉的酶解工艺优化及其改善小鼠睡眠功能
10
作者 杨晓春 黎重阳 +3 位作者 张玲玲 王荣春 张英春 卢卫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75-183,共9页
为研究速溶芦笋粉的酶解工艺条件及其改善小鼠睡眠功能,以恩阳芦笋为主要原料,速溶芦笋粉的出粉率和皂苷含量为指标,在将芦笋烫漂、打浆后,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按质量比1:1复配)对其进行酶解,以不同复合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 为研究速溶芦笋粉的酶解工艺条件及其改善小鼠睡眠功能,以恩阳芦笋为主要原料,速溶芦笋粉的出粉率和皂苷含量为指标,在将芦笋烫漂、打浆后,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按质量比1:1复配)对其进行酶解,以不同复合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为实验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同时,分别进行戊巴比妥钠阀下剂量催眠试验、睡眠潜伏期试验和延长睡眠时间试验,通过比较各组入睡动物数和睡眠发生率、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对其改善小鼠睡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速溶芦笋粉的最优酶解条件为复合酶添加量0.12%、酶解温度68℃、酶解时间2.2 h、酶解pH5.2,在此条件下速溶芦笋粉出粉率42.7%,皂苷含量21.4%。该速溶芦笋粉的低、中、高剂量组对小鼠的睡眠发生率(分别为26.7%、36.7%和43.3%)、睡眠潜伏期(分别为29.0、26.3和25.1 min)和睡眠时间(分别为36.4、39.5和46.6 min)均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增加或减少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速溶芦笋粉具有一定的改善小鼠睡眠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粉 酶解工艺 响应面法 改善睡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