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群建设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科界面化学类课程改革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姜兆华 姚忠平 黄玉东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125,共4页
在我国创建"双一流"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生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树立以人为本、创新为导向的课程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从制定各课程教学大纲入手,围绕"一条主线",构建"两个体系",... 在我国创建"双一流"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生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树立以人为本、创新为导向的课程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从制定各课程教学大纲入手,围绕"一条主线",构建"两个体系",深化"三个结合",对界面化学类研究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形成启发科研思路的课堂教学—提高创新技能的实践环节—服务于学位论文科技创新的课程群建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群结构和内容体系 建设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 界面化学类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化工艺对电解铜箔抗剥离强度和劣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彭雪嵩 由宏伟 +5 位作者 李兰晨 宋姝嬛 乐士儒 张锦秋 杨培霞 安茂忠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1,共7页
铜箔粗化工艺与固化工艺是铜箔表面后处理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粗化与固化工艺的好坏直接决定铜箔的性能。根据铜箔粗化与固化工艺过程,本文研究了Cu2+浓度、电流密度、镀液温度等因素对铜箔表面形貌和抗剥离性能以及劣化率的影响,在优... 铜箔粗化工艺与固化工艺是铜箔表面后处理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粗化与固化工艺的好坏直接决定铜箔的性能。根据铜箔粗化与固化工艺过程,本文研究了Cu2+浓度、电流密度、镀液温度等因素对铜箔表面形貌和抗剥离性能以及劣化率的影响,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下制备出了抗剥离强度为1.29N/mm,劣化率为3.01%且无侧蚀的粗化电解铜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铜箔 粗化工艺 抗剥离强度 劣化率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N基电控固体推进剂电化学性能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昊琪 杨玉林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47,共7页
硝酸羟胺(HAN)基电控固体推进剂是一种以HAN为主要氧化剂的新型智能推进剂,通过外加电源控制其燃烧速率与启停。为探索电化学性能与燃烧性能间的关系,在研究推进剂的离子迁移率、过电位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将其与推进剂的点火电压、点... 硝酸羟胺(HAN)基电控固体推进剂是一种以HAN为主要氧化剂的新型智能推进剂,通过外加电源控制其燃烧速率与启停。为探索电化学性能与燃烧性能间的关系,在研究推进剂的离子迁移率、过电位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将其与推进剂的点火电压、点火延迟进行关联。研究发现,推进剂在外加低电压(1.6~2.8 V)刺激下,离子迁移率与电压大小正相关,推进剂基体的改良在提高离子迁移率方面的效果大于离子掺杂。在燃烧性能方面,离子迁移率影响点火电压,过电位决定点火延迟;离子迁移率越高,点火时,推进剂的电流密度与反应活性越高;当迁移率由0.09 mm^(2)·s^(-1)·V^(-1)升高至0.16 mm^(2)·s^(-1)·V^(-1)时,点火电压由210 V降至70 V,有利于拓宽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应用范围;点火电压一定时,推进剂过电位越小,电分解速率越大,点火延迟越小,当过电位由0.67 V降至0.51 V时,点火延迟由1.68 s降至0.31 s,有利于推进剂满足快速响应的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固体推进剂 硝酸羟胺 离子迁移率 过电位 电控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江涛 王万琴 +3 位作者 卯海鹏 王振波 钟明全 邹雪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7,共7页
通过交联及脱水控制,构筑了系列不同疏松度的氧化石墨烯/淀粉复合水凝胶(GO/AM)并利用火焰等离子体诱导燃烧、惰性气氛保护热分解等手段碳化合成了系列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多孔碳材料(RGO-PC)。研究发现,GO不仅能够与AM在交联反应过程中... 通过交联及脱水控制,构筑了系列不同疏松度的氧化石墨烯/淀粉复合水凝胶(GO/AM)并利用火焰等离子体诱导燃烧、惰性气氛保护热分解等手段碳化合成了系列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多孔碳材料(RGO-PC)。研究发现,GO不仅能够与AM在交联反应过程中实现均匀复合,而且在碳化过程中可诱导AM转化成多孔复合结构,并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同时,通过脱水控制可有效控制GO/AM-WG的疏松度,影响碳化后材料的结构特性。此外,通过火焰等离子体诱导碳化更利于材料形成多孔褶皱结构。结果表明,利用冷冻干燥和真空干燥获得的水凝胶碳化后的比电容分别是鼓风常压干燥的1.6倍和1.5倍;利用火焰等离子体诱导燃烧碳化后的比电容为惰性气氛保护热分解碳化的2.6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多孔碳 火焰等离子体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CeO_(2)包覆LNMO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董怡辰 王振波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49,共7页
采用pH调控辅助共沉淀法制备LiNi_(0.5)Mn_(1.5)O_(4)(LNMO)正极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物理表征显示材料呈团聚球状颗粒形态。不同比例的CeO_(2)对LNMO正极材料包覆并优化其电化学性能,通过物理测试表征CeO_(2)-LNMO材料的结构及形貌... 采用pH调控辅助共沉淀法制备LiNi_(0.5)Mn_(1.5)O_(4)(LNMO)正极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物理表征显示材料呈团聚球状颗粒形态。不同比例的CeO_(2)对LNMO正极材料包覆并优化其电化学性能,通过物理测试表征CeO_(2)-LNMO材料的结构及形貌,通过循环、倍率、伏安及阻抗等测试对CeO_(2)-LNMO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分析,研究得到:CeO_(2)包覆量为2%(质量分数)的CeO_(2)-LNMO材料表现出最优的电化学性能,5 C、10 C大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8.8和97.6 mAh/g,1 C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2.5%。CeO_(2)包覆可增强LNMO材料的导电性,提升材料的界面稳定性,从而使LNMO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包覆 共沉淀法 LiNi_(0.5)Mn_(1.5)O_(4)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在难加工材料中的应用
6
作者 董国军 吴孟为 +5 位作者 李晶星 曹永智 方志鸿 郭志清 赖睿达 李文旭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共16页
本文对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难加工材料应用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针对钛合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及硬脆材料等难加工材料,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体现出独特的优势。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通过在刀... 本文对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难加工材料应用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针对钛合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及硬脆材料等难加工材料,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体现出独特的优势。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通过在刀具或工件上施加超声振动,改变加工轨迹和材料去除机制,能有效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切削力,减小刀具磨损,同时提升工件表面质量。最后对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指出该技术在高端制造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辅助切削 难加工材料 加工工艺 加工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家需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6
7
作者 姜兆华 赵力 +4 位作者 宋英 安茂忠 王殿龙 孟令辉 杨春晖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3-55,共3页
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面向国家需求定位特色专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知识点为标准协调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构建既满足专业规范要求又... 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面向国家需求定位特色专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知识点为标准协调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构建既满足专业规范要求又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特色 课程体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 电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包覆铝锂合金及其稳定性研究
8
作者 唐长盛 杜芳 +6 位作者 李佳贺 杨玉林 夏德斌 张健 王平 林凯峰 陶博文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08,I0003,共9页
为提高铝锂合金(Al-Li)的稳定性,分别使用自制多羟基聚酯(PL)和聚多巴胺对其进行表面包覆处理,制得Al-Li@PL和Al-Li@PDA;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界面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干燥... 为提高铝锂合金(Al-Li)的稳定性,分别使用自制多羟基聚酯(PL)和聚多巴胺对其进行表面包覆处理,制得Al-Li@PL和Al-Li@PDA;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界面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干燥器平衡法考察了Al-Li@PL和Al-Li@PDA的湿热稳定性;使用氧弹量热法和热重-差式扫描量热法对样品进行了热分析测试,并采用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法评价了样品与1,2,4-丁三醇硝酸酯(BTTN)的相容性。结果表明,良好的粘附效果与官能团(羟基、羧基、氨基)是形成稳定包覆层的关键因素,Al-Li、Al-Li@PL和Al-Li@PDA的燃烧热值分别为30957、30852和30589J/g,包覆后热值损耗率低于1%,氧化放热模式基本未发生改变,最高氧化放热峰分别后移13℃与2℃;Al-Li@PL和Al-Li@PDA均不与80℃水发生剧烈反应,75%湿度下30天吸湿增重率由177.42%分别降至5.32%和2.58%,与BTTN的相容性从5级提升至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铝锂合金 稳定性 相容性 包覆 界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i_(0.4)Co_(0.2)Mn_(0.4)O_2与LiMn_2O_4共混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9
作者 吕艳卓 王霄鹤 +2 位作者 刘建武 王振波 柯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1-165,170,共6页
为开发具有优良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大型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将不同比例的LiNi_(0.4)Co_(0.2)Mn_(0.4)O_2和Li Mn2O4材料进行共混,研究了LiNi_(0.4)Co_(0.2)Mn_(0.4)O_2和Li Mn2O4共混以及共混比例(10∶0、8∶2、7∶3、6∶4、5∶5、0... 为开发具有优良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大型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将不同比例的LiNi_(0.4)Co_(0.2)Mn_(0.4)O_2和Li Mn2O4材料进行共混,研究了LiNi_(0.4)Co_(0.2)Mn_(0.4)O_2和Li Mn2O4共混以及共混比例(10∶0、8∶2、7∶3、6∶4、5∶5、0∶10)对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放电性能、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以及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对电极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共混比例会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8∶2,7∶3和6∶4配比的混合材料的体积比容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要好于纯LiNi_(0.4)Co_(0.2)Mn_(0.4)O_2和Li Mn2O4材料.其中,8∶2配比的材料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0.4Co0.2Mn0.4O2 LIMN2O4 共混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在智能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荡 孙小敏 +7 位作者 杨海跃 宋勃翰 丛萌 王宇新 丁锋 徐珊珊 毕赛 王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8,共13页
为了解决生物酶不稳定、易失活及纳米药物递送效率较低的问题,研究人员将纳米酶的高效稳定催化作用与微纳米马达的自主运动能力相结合,设计并制备了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用于在病变部位主动靶向递送药物并响应特定信号可控释放药物,... 为了解决生物酶不稳定、易失活及纳米药物递送效率较低的问题,研究人员将纳米酶的高效稳定催化作用与微纳米马达的自主运动能力相结合,设计并制备了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用于在病变部位主动靶向递送药物并响应特定信号可控释放药物,在药物递送应用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基于纳米酶马达“动-控-用”的发展思路,综合评述了代表性的构建微纳米马达的纳米酶,探讨了微纳米马达的运动调控策略,系统地梳理了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在精准药物递送领域的前沿应用,并对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酶 微纳米马达 药物递送 微纳米机器人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三苯酯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玉林 高云智 +2 位作者 左朋建 程新群 尹鸽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4-959,共6页
研究了磷酸三苯酯(TPP)含量对1mol·L-1LiPF6/EC:DEC:EMC(1:1:1)+1.5%VC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以下TPP添加剂的引入提高了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几乎不影响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但是该添加剂降低了... 研究了磷酸三苯酯(TPP)含量对1mol·L-1LiPF6/EC:DEC:EMC(1:1:1)+1.5%VC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以下TPP添加剂的引入提高了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几乎不影响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但是该添加剂降低了电解液的电导率。研究了TPP对方型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的影响,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TPP的使用会降低电池的循环性能,6%以下的TPP含量对电池的循环性能影响较小;热冲击、针刺及过充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4%~8%含量的TPP能够改善电池的150℃热冲击能力,降低针刺过程中电池的表面温度,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此外,交流阻抗(EIS)、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TPP对循环性能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正负极表面过多SEI膜的形成及负极片的部分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阻燃添加剂 电化学性能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相关化学专业的“新工科”改造建议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树永 韩喜江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23,共5页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新能源的开发、转化和高效利用必须以化学原理为基础。基于对能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分析,本文明确了能源化学专业或者应用化学专业的能源方向改革应重点关注的知识领域,并对相关知识结构提出了建议。...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新能源的开发、转化和高效利用必须以化学原理为基础。基于对能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分析,本文明确了能源化学专业或者应用化学专业的能源方向改革应重点关注的知识领域,并对相关知识结构提出了建议。对按照新工科理念改造能源化学专业或者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的能源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化学专业 能源科学与工程 能源化学 教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生物炭表面酸性官能团质量摩尔浓度定量分析方法
13
作者 李崯雪 崔邴晗 +3 位作者 尚宏儒 曹永娜 程泽斌 于艳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2,共8页
表面官能团是生物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与数量对生物炭的性质、性能和应用有很大影响。现有碳材料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主要方法为Boehm滴定法,该方法耗炭量大、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为此,通过构建质子消耗模型、编写Python程序、进行... 表面官能团是生物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与数量对生物炭的性质、性能和应用有很大影响。现有碳材料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主要方法为Boehm滴定法,该方法耗炭量大、操作步骤多、耗时长。为此,通过构建质子消耗模型、编写Python程序、进行酸碱滴定实验、调试模型参数,建立一种微量生物炭表面官能团质量摩尔质量摩尔浓度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快速测量微量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质量摩尔浓度与对应的酸解离常数p K_(a)。通过调整参数、训练模型,分析此方法适用的生物炭质量范围,发现测试样品质量为50 mg时模型的均方误差E_(MS)<0.002,迭代次数设置为20000时模型的E_(MS)<0.001,表明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该方法测定的生物炭表面官能团总量与Boehm滴定法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且生物炭用量缩减95%、测量时间缩短10 h以上、实验操作步骤大幅简化,满足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微量、快速的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表面官能团 酸碱滴定 定量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调控机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4
作者 徐昊 李若鹏 +2 位作者 杨培霞 刘安敏 白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5-701,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还原自由能,深入研究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中心电子结构和吸附行为的调控机理,明确不同卤族轴向原子与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计算结果发现,引入Br作为轴向配位原子可以有效优化Fe原子的电子结构,从而适当降低Fe中心对OH*中间体的吸附强度,促进OH*解吸反应顺利进行。与Fe-N_(4)/C模型相比,Fe-N_(4)-Br/C模型具有更低的决速步骤(即OH*解吸)反应能垒。因此预测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策略能够改善Fe-N_(4)位点的氧还原本征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Fe-N_(4)位点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应用表面化学”精品课程平台建设模式 被引量:6
15
作者 姜兆华 姚忠平 +4 位作者 刘志刚 唐冬雁 宋英 李文旭 吴晓宏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8-48,49,50,共3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表面化学类课程基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和教师科研方向的关联性,形成跨院的理工结合课程组,共同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应用表面化学”精品课程平台建设模式。在理工结合课程组建设中,...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表面化学类课程基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和教师科研方向的关联性,形成跨院的理工结合课程组,共同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应用表面化学”精品课程平台建设模式。在理工结合课程组建设中,着重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保证教师队伍的梯队发展和先进性;按授课对象,建立理、工分类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和共用实验平台;通过优秀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应用表面化学课程的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理工结合 青年教师培养 分类教学 资源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化学物质通过Nrf2及其相关蛋白防护/修复氧化应激损伤研究进展
16
作者 贠可力 于晓瑾 王振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5-977,共13页
Nrf2是一种表达于代谢和解毒器官诸如肝脏、肾脏、小肠的或者持续暴漏于环境中的器官诸如皮肤、肺脏和消化道的碱性的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它的抑制因子是keap1,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为生命体提供了一种至关重要的防御体系,用于对抗环境损伤... Nrf2是一种表达于代谢和解毒器官诸如肝脏、肾脏、小肠的或者持续暴漏于环境中的器官诸如皮肤、肺脏和消化道的碱性的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它的抑制因子是keap1,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为生命体提供了一种至关重要的防御体系,用于对抗环境损伤和内源性应激。其激活过程是Nrf2从细胞质转入细胞核,再结合到抗氧化应答元件上调抗氧化酶、Ⅱ相解毒酶的基因表达。植物化学物质在与人类疾病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植物化学物质激活Nrf2是通过不同途径(例如MAPK、PI3-K/Akt、m TOR、AMPKα通路),激活的,上调其下游的基因表达,来对抗不同因素,例如物理因素(可见光、紫外线、伽马射线、噪声、热应激等)、化学因素(环境毒素、药物毒副作用、食源性因素等)、生物因素(生活习惯、微生物感染等)导致的氧化应激,我们结合植物化学物质在体外实验、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为调控Nrf2的表达在各个系统疾病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学物质 NRF2 氧化应激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Na^(+)比例的调控对双钙钛矿Cs_(2)NaBiCl_(6)∶Mn^(2+)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17
作者 于麒麟 徐怡菲 +3 位作者 张彭军 郝树伟 朱崇强 杨春晖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8-1067,共10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Cs_(2)NaBiCl_(6)∶Mn^(2+)与Cs_(2)Na_(1-x)K_(x)BiCl_(6)∶Mn^(2+)荧光粉,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Cs_(2)NaBiCl_(6)∶Mn^(2+)体系表现出以[BiCl_(6)...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Cs_(2)NaBiCl_(6)∶Mn^(2+)与Cs_(2)Na_(1-x)K_(x)BiCl_(6)∶Mn^(2+)荧光粉,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Cs_(2)NaBiCl_(6)∶Mn^(2+)体系表现出以[BiCl_(6)]^(3-)八面体为中心的局域激发吸收近紫外光,随着Mn^(2+)掺杂浓度的增加,[BiCl_(6)]^(3-)向Mn^(2+)发生能量转移,从而促进了Mn^(2+)的d轨道之间的电子跃迁并产生橙黄色发光。进一步引入K^(+)后,Cs_(2)NaBiCl_(6)∶Mn^(2+)发光强度和颜色纯度得到提升。实验证实K^(+)的引入有效调谐了Cs_(2)NaBiCl_(6)∶Mn^(2+)的态密度组成,促进了[BiCl_(6)]^(3-)的^(1)S_(0)→^(3)P_(1,2)电子跃迁,增强了Cs_(2)NaBiCl_(6)∶Mn^(2+)的发光强度,并利用CIE软件计算得到其色纯度为93.58%。最终结果表明,Cs_(2)Na_(1-x)K_(x)BiCl_(6)∶Mn^(2+)具有较强的橙黄色发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_(2)NaBiCl_(6) Mn^(2+) 双钙钛矿 掺杂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互穿网络HAN基电控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及燃烧启停性能
18
作者 奈慧敏 刘富涵 +4 位作者 王斌 夏德斌 张健 林凯峰 杨玉林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为了探究黏结剂聚乙烯醇(PVA)聚合度、交联剂硼酸(HB)含量、添加剂聚苯胺(PANI)以及壳聚糖(CTS)对硝酸羟胺基电控固体推进剂(HAN-ECSP)力学性能和燃烧启停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胀法制备试样,通过拉伸测试、燃烧启停性能测试、X射线衍射(XRD... 为了探究黏结剂聚乙烯醇(PVA)聚合度、交联剂硼酸(HB)含量、添加剂聚苯胺(PANI)以及壳聚糖(CTS)对硝酸羟胺基电控固体推进剂(HAN-ECSP)力学性能和燃烧启停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胀法制备试样,通过拉伸测试、燃烧启停性能测试、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衰减全反射(FTIR-ATR)、光学电子显微镜对力学性能及燃烧启停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聚合度PVA结晶度差别不大,PVA聚合度为(2400±50)时,─OH含量相对较多力学性能更好。HB含量影响PVA的交联密度,PVA_(2499)-20%HB致密性相对较差,表面凹陷不平整。PVA_(2499)-18%HB抗拉强度为2.36 MPa,抗拉伸长率为482.92%,力学性能最好,但对铜电极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以8%的HB与PVA交联形成第一网络,加入PANI或CTS与PVA形成半互穿聚合物网络,PVA_(2499)-8%HB-2%PANI推进剂抗拉强度为1.03 MPa,抗拉伸长率为432.85%。PVA_(2499)-8%HB-1%CTS推进剂抗拉强度为0.87 MPa,抗拉伸长率为302.28%。添加PANI或CTS的ECSP均可以实现启停,且最高燃烧温度均可以达到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ECSP力学性能 燃烧启停性能 聚乙烯醇聚合度 HB含量 半互穿聚合物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大开口支架结构固化变形仿真模拟
19
作者 梁春祖 罗锦涛 +2 位作者 刘强 孙天峰 宋子蝶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2-221,共10页
目的建立高模量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大开口支架的结构变形预测模型,旨在揭示材料固化-热收缩效应与大开口结构设计的耦合变形机制。方法首先对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体系进行性能表征,其次利用黏弹性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研... 目的建立高模量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大开口支架的结构变形预测模型,旨在揭示材料固化-热收缩效应与大开口结构设计的耦合变形机制。方法首先对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体系进行性能表征,其次利用黏弹性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了固化前后开口顺序工艺对支架整体结构变形的影响。结果与先固化后开口的工艺相比,当使用先开口后固化的工艺时,固化变形更小,减小约0.56 mm;但前者的残余应力更大,两者相差20MPa以上。这是由于先固化后开口工艺的残余应力释放,导致产生了更大变形。结论建立了考虑固化度和温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黏弹性本构模型,实现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变形翘曲的精确预测。此外,从变形控制方面考虑,确定了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开口工艺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固化变形 支架结构 开口工艺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酸钠及其复合添加剂对极薄铜箔粗化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彭雪嵩 桂浩亮 +4 位作者 江杰 李亚强 汪宗太 李若鹏 安茂忠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1-200,共10页
目的 研究钨酸钠、钼酸钠、HEC(羧甲基纤维素)3种单一添加剂及其复合添加剂对粗化形貌的影响,进而提升电解铜箔粗化效果。方法 在酸性硫酸盐体系中,采用直流电沉积的方法对6μm极薄铜箔进行表面粗化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 目的 研究钨酸钠、钼酸钠、HEC(羧甲基纤维素)3种单一添加剂及其复合添加剂对粗化形貌的影响,进而提升电解铜箔粗化效果。方法 在酸性硫酸盐体系中,采用直流电沉积的方法对6μm极薄铜箔进行表面粗化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万能试验机表征测试手段,分别研究了单一添加剂钼酸钠、钨酸钠和HEC及其组合添加剂对极薄电解铜箔粗化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和极差法分析了各添加剂对粗化效果的影响程度。结果 钼酸钠和HEC均使铜箔表面晶粒出现明显细化,而钨酸钠会使铜箔的抗剥离强度明显提高,但没有明显的晶粒细化作用;复合添加剂(钼酸钠-钨酸钠-HEC)作用后,铜箔的微观形貌、粗糙度以及抗剥离强度都得到明显改善。当钼酸钠、钨酸钠和HEC的添加量分别为40、30、8 mg/L时具有最佳粗化效果,粗糙度Rz仅为1.24μm,具有0.94 N/mm的抗剥离强度。结论 钼酸钠-钨酸钠-HEC复合添加剂可以显著优化极薄铜箔的粗化效果,改善剥离强度和表面粗糙度,细化晶粒,对粗化效果的影响重要程度依次为钼酸钠>钨酸钠>H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铜箔 添加剂 表面粗化 抗剥离强度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