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星载材料极弱剩磁测量方法研究
1
作者 孟立飞 徐超群 +4 位作者 陈金刚 肖琦 刘超波 周斌 张铁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14-1519,共6页
为解决科学探测卫星星载材料微弱磁性测量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卫星部件极弱剩磁的测量方法,并研制了测量系统。利用屏蔽技术去除外界磁场干扰,在屏蔽系统内搭建了测量系统,使用零场原子磁力仪采集旋转试件的磁场频谱信息,通过小波多分... 为解决科学探测卫星星载材料微弱磁性测量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卫星部件极弱剩磁的测量方法,并研制了测量系统。利用屏蔽技术去除外界磁场干扰,在屏蔽系统内搭建了测量系统,使用零场原子磁力仪采集旋转试件的磁场频谱信息,通过小波多分辨分析方法处理得到试件的磁特征数据。研究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提取极弱剩磁信号,且系统稳定度优于1×10^(-12) T/30 min,磁场分辨率优于1×10^(-12) T,磁矩提取分辨量级可达10^(-6) A·m^(2),为整星磁洁净控制和空间磁场高精度探测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 材料 极弱剩磁 磁屏蔽 测量系统 频谱 小波多分辨分析 磁洁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轨集群操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2
作者 岳程斐 陆浪 +2 位作者 吴云华 曹启鹏 曹喜滨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7-828,共12页
对在轨集群操控任务计划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聚焦于在轨集群操控中的集群航天器型谱化设计、群体行为建模与智能涌现、集群自组网、集群智能感知、集群自主任务规划与分布式自主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分别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 对在轨集群操控任务计划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聚焦于在轨集群操控中的集群航天器型谱化设计、群体行为建模与智能涌现、集群自组网、集群智能感知、集群自主任务规划与分布式自主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分别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类阐述,总结了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一套面向大型空间设施在轨建造的集群操控体系能力框架。有望为未来大型空间设施在轨建造及集群操控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操控 航天器型谱设计 集群感知 任务规划 分布式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桥与冕环关系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苗玉虎 邓林华 +7 位作者 苏江涛 管明祥 邹海鑫 夏林中 曹雪梅 华韵之 刘煜 袁丁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9-442,共14页
亮桥是太阳黑子内部一种常见的结构,通常在亮桥区域会产生一系列的爆发活动,并对黑子演化产生影响。利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搭载的大气成像阵列(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AIA)极紫外成像数据和日震... 亮桥是太阳黑子内部一种常见的结构,通常在亮桥区域会产生一系列的爆发活动,并对黑子演化产生影响。利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搭载的大气成像阵列(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AIA)极紫外成像数据和日震学与磁场成像仪(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HMI)视向磁图和矢量磁图,通过统计大数据样本,表明亮桥与冕环之间的抑制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冕环缺失区域主要位于亮桥锚定点附近的本影-半影边界上,在该区域,随着亮桥的演化和形态的改变,冕环也表现出显现和消失现象。通过分析HMI磁图数据,亮桥锚定区通常伴随着极性相反的小尺度磁场结构,可以推断亮桥锚定点区域的磁力线与周围相反极性的小尺度磁场结构相连,并形成短程闭合磁环,由于磁环的长度较短,无法延伸到日冕层,因此在日冕层无法观测到冕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亮桥与冕环关系模型,用来解释亮桥与冕环之间的磁连接性,这个模型可以解释许多与亮桥相关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 太阳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冕准周期快模磁声波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苗玉虎 邓林华 +5 位作者 苏江涛 管明祥 夏林中 华韵之 曹雪梅 袁丁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9,共16页
日冕准周期快模磁声波是日冕中较常见的一种波动现象,这种波动现象通常与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爆发相关。根据准周期快模磁声波列的特征,还可以细分为窄准周期快模磁声波和宽准周期快模磁声波。研究表明,准周期快模磁声波包含... 日冕准周期快模磁声波是日冕中较常见的一种波动现象,这种波动现象通常与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爆发相关。根据准周期快模磁声波列的特征,还可以细分为窄准周期快模磁声波和宽准周期快模磁声波。研究表明,准周期快模磁声波包含的关键物理信息可以用来诊断耀斑核心区域特征、测量日冕磁场以及探测能量释放和传输等。简单叙述了准周期快模磁声波相关的主要观测特征和模拟结果,重点介绍准周期快模磁声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冕震学应用,讨论了准周期快模磁声波的激发机制,展望了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研究方法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力学波 耀斑 磁场 日冕物质抛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avis-Smith方法计算卫星磁强计零位补偿的误差特征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孟立飞 潘宗浩 +2 位作者 易忠 王国强 张铁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545-3551,共7页
卫星所携带的磁通门磁强计会随时间发生零位漂移,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补偿.基于行星际磁场的剪切阿尔芬波动特性,利用Davis-Smith方法可计算磁强计的零位磁场.本文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总磁场幅度BT及压缩波动对Davis-Smith方法所产生零位... 卫星所携带的磁通门磁强计会随时间发生零位漂移,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补偿.基于行星际磁场的剪切阿尔芬波动特性,利用Davis-Smith方法可计算磁强计的零位磁场.本文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总磁场幅度BT及压缩波动对Davis-Smith方法所产生零位补偿的误差特征.我们发现,BT越大,零位补偿误差越大;且当压缩波动频率和剪切波动频率不同时,磁场各分量的零位补偿之间的比值与对应背景磁场的比值近似相等;压缩波动的幅度越小,零位补偿的误差趋于更小;此外,压缩波动的频率和初始相位等也会影响零位补偿的误差.这些误差特征可为提高零位补偿的可靠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强计校准 Davis-Smith方法 补偿 误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镜结构的Wang-Pan方法在磁强计在轨标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小文 王国强 +1 位作者 潘宗浩 张铁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40-1950,共11页
磁通门磁强计(FGM)的磁补偿随时间会发生缓慢变化;因此,提高FGM磁补偿的标定精度对实现高精度磁场测量至关重要.最近,一种基于磁镜结构的标定方法被提出,本文将其称之为Wang-Pan方法Ⅱ.本文分析了Wang-Pan方法Ⅱ在太阳风、地球磁鞘和磁... 磁通门磁强计(FGM)的磁补偿随时间会发生缓慢变化;因此,提高FGM磁补偿的标定精度对实现高精度磁场测量至关重要.最近,一种基于磁镜结构的标定方法被提出,本文将其称之为Wang-Pan方法Ⅱ.本文分析了Wang-Pan方法Ⅱ在太阳风、地球磁鞘和磁尾电流片区域的适用性.我们发现,磁镜结构或线性磁洞事件个数的增加有助于降低Wang-Pan方法Ⅱ的计算误差;此外,事件的背景磁场强度和磁场耗散程度会显著影响Wang-Pan方法Ⅱ的计算精度.Wang-Pan方法Ⅱ在太阳风和磁尾电流片中的计算误差在±0.2 nT以内的概率高达70%,在磁鞘中计算误差比太阳风及磁尾电流片中的大了约1个数量级.为了提高利用磁镜结构标定磁补偿值的精度,我们研究了线性磁洞事件的多个参数特征对磁补偿计算误差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Wang-Pan方法Ⅱ的应用提供磁镜结构或线性磁洞事件的筛选参考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通门磁强计 磁补偿 在轨标定 磁镜结构 线性磁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混合过程的空间机器人任务空间预测控制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柳子然 戴梓健 +2 位作者 岳程斐 王培基 曹喜滨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97-3605,共9页
针对空间机器人的精准操控需求和任务空间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混合过程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在建立的空间机器人标称模型基础上,考虑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关节摩擦、参数测量误差导致的建模误差,利用高斯混合过程对标称模型的不... 针对空间机器人的精准操控需求和任务空间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混合过程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在建立的空间机器人标称模型基础上,考虑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关节摩擦、参数测量误差导致的建模误差,利用高斯混合过程对标称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精确、高效的分析和修正。其次,基于修正后的模型提出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在考虑实际物理约束,如关节限位、输入饱和等的情况下,实现了空间机器人基座和机械臂末端位姿对期望轨迹的直接精准跟踪。最后,考虑航天器在轨操控中的推力器冗余配置问题,设计了推力分配方案,并通过仿真结果校验了所设计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机器人 任务空间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高斯混合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SA太阳风经验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子才 沈芳 +1 位作者 杨易 冯学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5-295,共11页
Wang-Sheely-Arge(WSA)模型是对准稳态太阳风的经验和物理相结合的描述,其利用观测的日面磁图作为输入,可以提前3到4天预测L1点处的太阳风速度和行星际磁场极性.WSA模型是在WS模型的基础上经过若干改进形成的实时预报模式,之后又借鉴Dis... Wang-Sheely-Arge(WSA)模型是对准稳态太阳风的经验和物理相结合的描述,其利用观测的日面磁图作为输入,可以提前3到4天预测L1点处的太阳风速度和行星际磁场极性.WSA模型是在WS模型的基础上经过若干改进形成的实时预报模式,之后又借鉴Distance from the Coronal Hole Boundary(DCHB)模型的参数,进一步改进了太阳风速度关系式,形成了目前常见的形式.WSA经验模型由日冕磁场模型、太阳风速度关系式和一维运动学模型三部分组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基本步骤包括观测磁图预处理、日冕三维磁场反演、计算日冕磁场参数、计算太阳风的速度分布和将太阳风映射到1AU等环节.在发展过程中,WSA模型经历了一些细节上的调整变化,例如观测磁图数据的来源、日冕磁场模型的类型、经验速度关系中自由系数的取值等.许多研究对如何改善模型的预报效果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A模型 太阳风 日冕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的方向与种类统计研究
9
作者 阮梦思 左平兵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3-581,共9页
基于WIND飞船1995-2014年观测到的13 042例非激波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Dynamic Pressure Pulse,DPP)事件列表,统计分析DPP事件法向分布特征,讨论其种类分布.研究发现:DPP事件上下游磁场矢量之间的夹角分布统计上呈双幂律谱分布;60.46%的... 基于WIND飞船1995-2014年观测到的13 042例非激波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Dynamic Pressure Pulse,DPP)事件列表,统计分析DPP事件法向分布特征,讨论其种类分布.研究发现:DPP事件上下游磁场矢量之间的夹角分布统计上呈双幂律谱分布;60.46%的非激波DPP事件法向矢进的倾斜角-方向角(θn-φn)主要集中分布在-50°≤θn≤50°,160°≤φn≤250°的区域内;θn-φn分布图的中心位置大概为(-22.83°,186.59°);根据DPP的上下游磁场变化特征,可将DPP分为切向间断(TD)、旋转间断(RD)、混合间断(ED)及其他间断(ND)结构,四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6.42%,19.53%,27.47%,6.58%.统计结果表明DPP事件TD占优.此外,TD/RD数量的比值在太阳活动低年时明显偏大.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准确预报DPP到磁层的传播时间以及探究DPP的形成机理等提供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 间断面 幂律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全局信息下巨星座多路并发熵均衡路由策略
10
作者 吴云华 初思仪 +2 位作者 李宗凌 毛雨荷 岳程斐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9-1099,共11页
为保障地面系统对巨星座信息的高效获取,考虑实际卫星感知能力的约束,提出一种弱全局信息下巨星座多路并发熵均衡路由策略。首先,根据星座运行模式构建簇群,同时考虑簇的感知能力,建立弱全局信息下的“星-星/星-地”数据传输模型。其次... 为保障地面系统对巨星座信息的高效获取,考虑实际卫星感知能力的约束,提出一种弱全局信息下巨星座多路并发熵均衡路由策略。首先,根据星座运行模式构建簇群,同时考虑簇的感知能力,建立弱全局信息下的“星-星/星-地”数据传输模型。其次,综合考虑网络结构、数据流量分布和信息多点频发等因素,对现有算法进行改进,引入熵作为评估节点负载分布均匀度的量化指标,引入惩罚因子对路径成本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滚动窗口法规划巨星座多路并发情况下的对地传输路径。最后,以Starlink一期部署的卫星为例,进行数值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星座 弱全局信息 数据获取 多路径 熵均衡 低轨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超参数自适应航天器交会变轨策略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雷翔 郭延宁 +2 位作者 邓武东 吕跃勇 马广富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利用强化学习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超参数自适应的燃料最优地球同步轨道(GEO)航天器交会变轨策略优化方法。首先,建立了GEO航天器交会Lambert变轨模型。以变轨时刻为决策变量、燃料消耗为适应度函数,使用改进式综合学习粒子群算法(ICLPSO... 利用强化学习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超参数自适应的燃料最优地球同步轨道(GEO)航天器交会变轨策略优化方法。首先,建立了GEO航天器交会Lambert变轨模型。以变轨时刻为决策变量、燃料消耗为适应度函数,使用改进式综合学习粒子群算法(ICLPSO)作为变轨策略优化的基础方法。其次,考虑到求解的最优性和快速性,重新设计了以粒子群算法(PSO)优化结果为参考基线的奖励函数。使用一族典型GEO航天器交会工况训练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神经网络(DDPG)。将DDPG与ICLPSO组合为强化学习粒子群算法(RLPSO),从而实现算法超参数根据实时迭代收敛情况的自适应动态调整。最后,仿真结果表明与PSO、综合学习粒子群算法(CLPSO)相比,RLPSO在较少迭代后即可给出适应度较高的规划结果,减轻了迭代过程中的计算资源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同步轨道 Lambert变轨 强化学习 粒子群算法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解析卫星轨道不确定性快速估计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彦君 岳程斐 +2 位作者 李化义 陈雪芹 刘培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08,共10页
基于半解析法和球形单边采样无迹变换提出一种轨道不确定性快速估计方法。首先在考虑J2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的基础上,构建轨道要素解析模型用于瞬时轨道要素快速估计。随后基于该轨道要素快速估计方法,结合球形单边采样无迹变换传播初始... 基于半解析法和球形单边采样无迹变换提出一种轨道不确定性快速估计方法。首先在考虑J2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的基础上,构建轨道要素解析模型用于瞬时轨道要素快速估计。随后基于该轨道要素快速估计方法,结合球形单边采样无迹变换传播初始轨道不确定性,依据高斯摄动方程和球形单边采样点的特性对传播后的采样点进行修正,估计传播后的轨道不确定性。最后将提出的半解析法与高斯和模型相结合,以提高精度。数值仿真分析了所提出的轨道不确定性估计方法相较无迹变换法的计算效率提升程度,并依据似然一致性度量将所提出的方法与蒙特卡洛法、无迹变换法等进行了精度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计算效率相较于传统无迹变换法有较大提升,且具有合适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预报 不确定性传播 轨道要素 球形单边采样 无迹变换 高斯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姿态受限的协同势函数族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程斐 霍涛 +2 位作者 陈雪芹 沈强 曹喜滨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5,共12页
提出一种考虑航天器姿态约束的协同势函数设计方法,在姿态全局收敛的同时,保证姿态在机动过程中始终满足姿态约束.首先,建立航天器姿态指向约束模型,并针对每一个指向约束设计软约束区域;然后,基于“角度扰动”方法设计协同势函数族;接... 提出一种考虑航天器姿态约束的协同势函数设计方法,在姿态全局收敛的同时,保证姿态在机动过程中始终满足姿态约束.首先,建立航天器姿态指向约束模型,并针对每一个指向约束设计软约束区域;然后,基于“角度扰动”方法设计协同势函数族;接着,通过设计协同势函数族内函数切换规律,在软约束区域内构建满足姿态约束的势函数,并给出区域内势函数临界点分布的调整方法;最后,将所得的势函数用于航天器的避障控制,以比例-微分控制为例,通过数值仿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控制 协同势函数 姿态约束 姿态控制 三维特殊正交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约束下航天器高效机动路径规划和时域调节方法
14
作者 岳程斐 鲁明 +2 位作者 吴凡 霍涛 陈雪芹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3,共11页
针对复杂约束下航天器大角度姿态机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特殊正交群的姿态高效机动路径规划和时域调节方法。针对航天器大角度机动过程中的姿态约束问题,设计了基于梯度的避障策略,得到了虚拟时域中的姿态路径和期望角速度。为了满... 针对复杂约束下航天器大角度姿态机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特殊正交群的姿态高效机动路径规划和时域调节方法。针对航天器大角度机动过程中的姿态约束问题,设计了基于梯度的避障策略,得到了虚拟时域中的姿态路径和期望角速度。为了满足执行机构最大输出力矩约束,提出了迭代非线性时域调节方法,通过时间缩放得到了满足控制力矩约束的高效机动角速度/控制力矩。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满足航天器姿态机动过程中姿态约束和控制力矩约束的同时,相较现有同类方法,显著缩短了机动时间,为受约束的航天器高效机动规划与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规划 时域调节 姿态约束 控制力矩约束 三维特殊正交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入受限的挠性航天器全驱姿态饱和控制
15
作者 王典 吴云华 +1 位作者 岳程斐 马松靖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77-2187,共11页
面向空间攻防等任务的航天器通常安装微波、激光等大功率对抗载荷,未来航天器需要装备大型挠性太阳能帆板.针对挠性航天器姿态机动过程中存在外部干扰、执行机构饱和及挠性附件振动且挠性模态不易直接测量等问题,提出带挠性附件航天器... 面向空间攻防等任务的航天器通常安装微波、激光等大功率对抗载荷,未来航天器需要装备大型挠性太阳能帆板.针对挠性航天器姿态机动过程中存在外部干扰、执行机构饱和及挠性附件振动且挠性模态不易直接测量等问题,提出带挠性附件航天器的全驱姿态控制方法.首先,建立挠性航天器全驱姿态控制模型.其次,基于扩展非线性观测器(Extended nonlinearity observer,ENO)与努斯鲍姆增益调节设计一种抗饱和的姿态控制鲁棒算法.将外部扰动、挠性振动和输入饱和函数饱和估计误差作为复合干扰,采用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其进行有效补偿.在直接参数设计线性控制参数基础上,扩展非线性观测器负责对挠性航天器产生的挠性振动等非线性进行实时估计和补偿,努斯鲍姆函数辅助控制器输出力矩避免饱和,并利用李雅普诺夫方法严格证明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数学仿真验证该方法不仅能够实现执行机构饱和约束条件下的姿态控制,还能有效抑制挠性结构的振动,为探索未来带有大型挠性附件航天器姿态控制新的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性航天器 姿态控制 全驱系统 输入饱和 努斯鲍姆增益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度均匀磁场梯度的产生方法
16
作者 刘佳琪 王国强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126,共5页
梯度磁场在医学、导航和传感器技术等多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为许多技术和应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磁场环境和测量手段。反亥姆霍兹线圈和梯度场麦克斯韦线圈都能够产生局部均匀的磁场梯度,但产生的均匀磁场梯度的范围相对较小。文中... 梯度磁场在医学、导航和传感器技术等多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为许多技术和应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磁场环境和测量手段。反亥姆霍兹线圈和梯度场麦克斯韦线圈都能够产生局部均匀的磁场梯度,但产生的均匀磁场梯度的范围相对较小。文中基于毕奥-萨法尔定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梯度场麦克斯韦线圈磁场梯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该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高度均匀磁场梯度的产生方法。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梯度场麦克斯韦线圈能得到均匀范围更大、均匀性更好的磁场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梯度 亥姆霍兹线圈 梯度场麦克斯韦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JI甚低频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事件的响应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顾旭东 罗凡 +9 位作者 彭锐 李光剑 陈欢 王市委 易娟 李志鹏 倪彬彬 赵正予 王琛 袁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08-1517,共10页
太阳耀斑发生时,日地空间的X射线通量会随之增大,进而影响到地球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分布,导致地球-电离层波导状态发生改变,因此接收到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信号会表现出对应的扰动现象.2017年9月8日,位于湖北省内武汉和随州... 太阳耀斑发生时,日地空间的X射线通量会随之增大,进而影响到地球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分布,导致地球-电离层波导状态发生改变,因此接收到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信号会表现出对应的扰动现象.2017年9月8日,位于湖北省内武汉和随州两站点的VLF接收机分别监测到与X射线太阳耀斑相关的来自日本宫崎县(130°49′E,32°04′N)的JJI甚低频台站信号(22.2 kHz)的振幅异常事件.分析当日的数据发现JJI信号的振幅对不同的太阳耀斑出现不同的响应类型,而且对于同一个耀斑,两地的信号响应类型不尽相同.通过统计2017—2019年间与太阳耀斑相关的JJI信号振幅扰动事件,发现两接收站点的JJI信号响应类型都与耀斑强度及其发生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呈现出四种响应类型,即两次上升下降型、先上升后下降型、下降型和上升型,但是四种响应类型的事件占比不同.拟合结果表明信号的扰动幅度与X射线通量的积分成正相关,但是两站点的线性拟合斜率存在差异.JJI信号到武汉和随州均属于近似沿纬度方向的短距离传播,且两接收站点相距较近,因此两传播路径大致相似.研究两路径上JJI信号对太阳耀斑响应的差异性有助于理解VLF信号的传播以及探索其在太阳活动监测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信号 JJI台站信号 太阳耀斑 振幅异常 太阳活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WC甚低频信号的日出效应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市委 顾旭东 +6 位作者 罗凡 彭锐 陈欢 李光剑 倪彬彬 赵正予 袁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00-4311,共12页
频率在3~30 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波具有较小的传播损耗和较高的趋肤深度,可以在地球-低电离层波导中实现长距离传输,广泛应用于航海导航、对潜通信等领域,且在电离层遥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 频率在3~30 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波具有较小的传播损耗和较高的趋肤深度,可以在地球-低电离层波导中实现长距离传输,广泛应用于航海导航、对潜通信等领域,且在电离层遥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VLF接收机在武汉接收的NWC(North West Cape)台站信号,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4月23日—2020年7月22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日出期间NWC信号的幅度响应及其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NWC信号日出期间的幅度响应主要包括两种极小值结构:2个幅度极小值(SR1、SR2)的Type I结构和3个幅度极小值(SR1、SR2、SR3)的Type II结构.在以SR1出现时间为时间零点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后发现,Type I结构比Type II具有更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在Type I结构下,SR2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3~65 min、54.2 min、4.4 min,而在Type II结构下,SR2和SR3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分别为48~93 min、80~120 min,平均值分别为64.7 min、96.4 min,标准差分别为10.2 min、11.7 min.在27个月的观测期内,3—7月份Type I结构的出现概率100%,未出现Type II结构,而在1—2月和8—12月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明显下降,最低降至1月份的20.7%,而Type II在1月、2月、11月的出现概率均高于70%.按春秋分交替变化(周期1和周期2)的统计结果,在周期1内Type I和Type II结构出现的概率分别为91.5%、8.5%,而在周期2内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降至41.9%,Type II结构出现概率则升至58.1%,这表示观测期间内Type II结构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夏季发生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WC甚低频信号 日出效应 幅度响应 观测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斯图微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峰 牛诗博 +2 位作者 岳程斐 吴凡 陈雪芹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92-2202,共11页
阿斯图微卫星是一颗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研制,在中俄工科大学联盟(ASRTU)合作框架下研制的一颗12U立方星,本文针对阿斯图微卫星任务进行了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分析。首先介绍了阿斯图微卫星的控制指标,通过指标分解确定了姿态敏感... 阿斯图微卫星是一颗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研制,在中俄工科大学联盟(ASRTU)合作框架下研制的一颗12U立方星,本文针对阿斯图微卫星任务进行了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分析。首先介绍了阿斯图微卫星的控制指标,通过指标分解确定了姿态敏感器及执行机构的主要性能指标。接着,根据星上敏感器的配置情况,设计了多种定姿和控制方案,并对各控制模式间的切换逻辑进行了设计。卫星姿态确定采用了基于陀螺和星敏感器的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姿态控制采用了偏差四元数和偏差角速度反馈的PD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星敏感器有效时,姿态确定精度优于20″,姿态指向精度优于0.05°,稳定度优于0.01(°)/s,能够满足阿斯图立方星的任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图 微卫星 姿态控制 扩展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全球电离层TEC预测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富彬 周晨 +4 位作者 王成 赵家奇 刘祎 夏国臻 赵正予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3-561,共9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是卫星时代以来最重要的电离层参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全球电离层TEC预测模型,采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配合卷积优化的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是卫星时代以来最重要的电离层参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全球电离层TEC预测模型,采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配合卷积优化的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来实现全球TEC的空间和时间预测.模型空间经纬度分辨率为5°×2.5°,时间精度为1 h.地磁活动平静时的预测结果表明,模型提前1天预测的TEC全局均方根误差(root mean-square error,RMSE)小于1.5 TECU,提前7天以内预测的RMSE小于2 TECU.在弱磁暴时期,模型预测的RMSE为2.5 TECU左右.不同地磁活动指数以及不同纬度情况下的对比结果发现,随着预测时间以及地磁活动剧烈程度的增加,模型预测的RMSE会逐渐变大,中高纬度地区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低纬赤道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预测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长短时记忆(LSTM) 卷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