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6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房”视角下超大城市工业活动区位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深圳市为例
1
作者 毕学成 张冬茵 +2 位作者 叶先权 李想 李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5,共12页
超大城市是工业活动主要集聚地,针对工商注册类数据在识别城市内部工业活动区位特征时精度不足这一问题,从“地-房”视角构建了工业活动区位识别新策略。以深圳市作为案例,利用土地与建筑物数据、多源遥感影像与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与空... 超大城市是工业活动主要集聚地,针对工商注册类数据在识别城市内部工业活动区位特征时精度不足这一问题,从“地-房”视角构建了工业活动区位识别新策略。以深圳市作为案例,利用土地与建筑物数据、多源遥感影像与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与空间自相关刻画了工业活动区位特征,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深圳市工业生产活动“多中心连片”式分布于中心城区外围,工业研发活动“单中心零散”式分布于中心城区;2)城市工业活动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与空间溢出效应,工业生产活动空间自相关程度与空间溢出效应强于工业研发活动,前者可以在更广的地理范围发挥其集聚经济效应;3)人口密度、产业发展、高速公路、火车站、商业配套与行政区面积等因素对工业生产活动空间集聚具有正向作用,而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公交站、地铁站与金融配套等因素对工业研发活动空间集聚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工业生产 工业研发 “地-房”视角 区位选择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行为模拟到边界识别:主体建模方法在社区生活圈适老化分析中的应用——以深圳市莲花街道为例
2
作者 戴冬晖 李阳 张睿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共11页
城市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载体,如何基于老年人日常公共服务设施的真实使用情况,精准识别、分析老年人的社区生活圈,对适老化设施配置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福田区老年人社区出行行为调研与分析为... 城市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公共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载体,如何基于老年人日常公共服务设施的真实使用情况,精准识别、分析老年人的社区生活圈,对适老化设施配置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福田区老年人社区出行行为调研与分析为依据,采用主体建模方法模拟老年人使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出行行为并结合“家域”理念构建了老年人社区生活圈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福田区莲花街道为例进行方法应用,通过74个居住单元的老年人社区生活圈的精准识别,分析生活圈的空间形态以及空间关系,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在精准识别老年人社区生活圈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从设施可达性、服务覆盖度与行为需求匹配度三个维度开展适老化分析,提出针对网络型、突触型、放射型三类生活圈的差异化优化建议,包括设施加密、代际共享设施嵌入、微型设施补给等,为高密度城市社区的适老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生活圈 主体建模方法 老年人出行行为 家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布勒比模型的儿童友好城市环境评价与解析--以深圳市典型城区为例
3
作者 刘堃 曾志涵 张昌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7,共8页
引介从“儿童日常生活”视角出发的布勒比(Bullerby)模型建构儿童友好城市环境的评价工具,选取典型高密度异质性城区开展评价。结果表明,儿童的生活环境多为温室型,70%以上的城市空间并不儿童友好,难以支持儿童自由而多样的生活。回归... 引介从“儿童日常生活”视角出发的布勒比(Bullerby)模型建构儿童友好城市环境的评价工具,选取典型高密度异质性城区开展评价。结果表明,儿童的生活环境多为温室型,70%以上的城市空间并不儿童友好,难以支持儿童自由而多样的生活。回归分析发现,高密度路网容易诱发温室型环境,活动场地充沛的住区更易形成密室型环境,安全、紧凑的城市空间更利于塑造儿童友好的城市环境。为提升城市环境的儿童友好水平,应适度降低机动车路网密度,以提升儿童出行的安全性,提升儿童友好城市服务的供给量与紧凑度,并着力建构“住区-社区-城区”公共空间连续体。布勒比模型可作为儿童友好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性工具,提升实践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布勒比模型 儿童友好 城市环境评价 独立活动性 环境可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网络的信息年龄研究
4
作者 曹杰 江红兵 朱旭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90,共16页
针对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对高时效性和高可靠性的需求,考虑不同优先级流量的共存、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信道的随机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混合系统的方法,构建适用于此类网络的时效性表征模型。该模型旨在刻画存在大量优先级各异流量... 针对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对高时效性和高可靠性的需求,考虑不同优先级流量的共存、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信道的随机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混合系统的方法,构建适用于此类网络的时效性表征模型。该模型旨在刻画存在大量优先级各异流量的条件下,数据采集网络的时效性特征,并探讨系统中各耦合参数对信息时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链路感知策略可有效减少传输错误概率对信息年龄的负面影响。在相同优先级网络环境中,链路的信息年龄随着数据生成速率的增加而逐渐趋向稳定极限值;而在不同优先级的网络中,较高优先级链路通过牺牲其他链路的时效性,提升了自身时效性。随着数据生成速率的增加,系统逐渐呈现退化为单链路模式的趋势。因此,为保障系统的整体时效性,需要通过优化低优先级链路的感知资源分配来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年龄 工业物联网 数据采集 优先级 感知资源分配 随机混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象感知的香港和深圳大学生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宗诚 马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4,共14页
深圳和香港两地的大学生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发展带来的机遇,然而目前研究较少关注深港学生对大湾区形象认知的分析。本文探讨和比较深港大学生对大湾区城市整体的感知印象,以及与大湾区城市的联系。深圳大学生对大湾区城市... 深圳和香港两地的大学生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发展带来的机遇,然而目前研究较少关注深港学生对大湾区形象认知的分析。本文探讨和比较深港大学生对大湾区城市整体的感知印象,以及与大湾区城市的联系。深圳大学生对大湾区城市的印象较香港大学生相对正面,有不少共同的主题,与城市间的联系更紧密,对区域政策的关注程度更高以及区域内部人口流动性更频繁。香港大学生对城市的印象侧重在休闲和活动上,而且主要集中在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四地,对于城市的印象之间相对独立。大湾区城市应该更明确其在大湾区的定位和城市形象,利用当地独特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以推动成熟的城市品牌发展,或创建新品牌,增强在市场上的认知和吸引力。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可根据大学生对城市的印象,因地制宜,采取更能让大学生接受的宣传方式,循序渐进地加深其对大湾区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熟悉度,促进各地大学生交流学习,增强湾区内各地青年人相互了解,从而优化并提升大学生的区域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印象 粤港澳大湾区 感知形象 区域发展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传导督导:城市设计综合运作系统构建——基于深圳实践的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劲 崔翀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89,共9页
经过4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深圳在城市设计领域逐渐形成了通则引导、导则传导和规则督导的技术和行政管理机制。针对城市设计的综合运作过程,尝试提出理念、技术和组织三大环节,以及价值、目标、方法、团队、政策和操作6个维度的系统框架... 经过4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深圳在城市设计领域逐渐形成了通则引导、导则传导和规则督导的技术和行政管理机制。针对城市设计的综合运作过程,尝试提出理念、技术和组织三大环节,以及价值、目标、方法、团队、政策和操作6个维度的系统框架。认为理念环节应该明晰其作为社会动力激发者、经济活力助推者和环境魅力塑造者的价值认知,并根据管理服务对象确定底线、中线和高线的差异化导控目标;技术环节要组织专家、专职和专班相互配合的专业技术团队,加强通则、导则和规则等综合手段;组织环节应在操作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公共政策加强对全社会引导、传导和督导的组织实施,使城市设计的美好意图贯穿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运作机制 导控 通则 导则 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触媒效应的城中村改造影响评价——以深圳大冲村改造项目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昕蕊 金广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中村改造长期以来较少关注全周期的影响评价研究。基于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以广东省深圳大冲村改造影响评价为线索,梳理改造过程中项目的定位与方案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两个阶段...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中村改造长期以来较少关注全周期的影响评价研究。基于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以广东省深圳大冲村改造影响评价为线索,梳理改造过程中项目的定位与方案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两个阶段不同方案的核心指标,分析空间要素的差异,探究在开发商主导模式下,项目改造定位错位、多方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最后,从住区形态的角度解析大冲村改造后的变化,并以租客和住客两种人群为线索,分析改造项目对高新区造成的影响。针对城中村改造中的价值观念、政策导控、评价体系3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今后拆除重建类城中村改造项目提供借鉴,以期规避改造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而推动城市更新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大冲村 城中村改造 触媒效应 影响评价 住区形态 职住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记忆库的像素级无监督工业异常检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永江 陈斌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87-3594,共8页
基于特征嵌入的无监督异常检测方法通常使用patch级特征定位异常。patch级特征在图像级异常检测任务上具有竞争力,但在像素级定位方面存在精度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由多尺度记忆库与分割网络组成的像素级异常检测方法 Me... 基于特征嵌入的无监督异常检测方法通常使用patch级特征定位异常。patch级特征在图像级异常检测任务上具有竞争力,但在像素级定位方面存在精度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由多尺度记忆库与分割网络组成的像素级异常检测方法 MemAD。首先,通过预训练的特征提取网络对训练集中的正常样本进行特征提取,构建3个尺度下的正样本特征记忆库;其次,在训练分割网络时,计算模拟的伪异常样本特征与记忆库中距离最近的正样本特征的差特征,进一步引导分割网络学习如何定位异常像素。实验结果表明,MemAD在MVTec AD(MVTec Anomaly Detection)数据集上的图像级和像素级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达到了98.0%和97.4%,优于大多数的现有方法,验证了它在像素级异常定位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无监督异常检测 特征嵌入 记忆库 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城市遗产保护体系构建与协同策略 被引量:2
9
作者 崔翀 宋聚生 +2 位作者 古海波 李琦 高原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1,共8页
当前,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对非名城、非名胜等地区的关注度仍然不足,适应地域多元文化特征并涵盖非标识类型的地方特色遗产保护体系研究仍待探索。以深圳为样本开展城市遗产及其保护体系构建研究,盘点深圳遗产资源家底,解析时... 当前,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对非名城、非名胜等地区的关注度仍然不足,适应地域多元文化特征并涵盖非标识类型的地方特色遗产保护体系研究仍待探索。以深圳为样本开展城市遗产及其保护体系构建研究,盘点深圳遗产资源家底,解析时空和系统特征,回顾保护历程、剖析现状问题。基于系统论视角和导向,从价值、空间、治理等3个维度探索构建具有当代和地域特色,同时保持外部开放性的深圳城市遗产保护体系框架,并提出系统响应和协同策略,旨在解决当前深圳遗产保护片面化、碎片化的问题,并为非名城地区、非标识遗产的保护,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遗产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化 遗产保护体系 深圳改革开放遗产 遗产空间结构 协同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特定结构先进陶瓷材料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10
作者 谌广昌 段小明 +12 位作者 朱金荣 龚情 蔡德龙 李宇航 杨东雷 陈彪 李新民 邓旭东 余瑾 刘博雅 何培刚 贾德昌 周玉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44,共20页
为进一步拓展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结构领域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直升机结构用先进陶瓷材料进行了审视和回顾,重点关注直升机能量冲击防护部位、能量转换部件及腐蚀防护区域等特定结构部位用各类先进陶瓷材料,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陶瓷材... 为进一步拓展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结构领域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直升机结构用先进陶瓷材料进行了审视和回顾,重点关注直升机能量冲击防护部位、能量转换部件及腐蚀防护区域等特定结构部位用各类先进陶瓷材料,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上述特定结构部位的应用差距,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高速动态冲击能量防护部位应发展反应烧结曲面一体化成型的非透明装甲陶瓷材料和多晶透明装甲陶瓷材料,低能量冲击防护部位应发展与环氧树脂基基材兼容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热能冲击防护部位应发展陶瓷基/树脂基混杂复合材料(Hybri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Polymer Matrix Composite, HCMC-PMC),机械能与电能转换部件应发展以高性能微型压电陶瓷薄膜功能器件及柔性混合电子结构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多功能复合材料,电磁能与热能转换部件应发展与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兼容的纤维增强吸波陶瓷基复合材料,腐蚀防护区域应发展高性能耐磨腐蚀防护用溶胶-凝胶涂层。同时,应大力构建直升机装备高速动态能量冲击防护机理及防护材料抗弹击性能优化机制,并发展垂直起降飞行器多功能复合材料数字试验验证技术,以显著缩短先进陶瓷材料的研发及装机应用周期并降低验证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特定结构 先进陶瓷 微型压电陶瓷 多功能复合材料 数字化试验验证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英寸低缺陷掺硫磷化铟晶体制备与性质研究
11
作者 李晓岚 高渊 +4 位作者 闫小兵 徐成彦 史艳磊 王书杰 孙聂枫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4-690,共7页
低缺陷掺硫磷化铟晶片是光电器件的主要衬底材料,制备6英寸(1英寸=2.54 cm)大直径单晶是降低器件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6英寸低缺陷掺硫磷化铟单晶生长过程的杂质效应机理、热应力和热场温度分布,并对掺硫磷化铟晶体头、中、尾... 低缺陷掺硫磷化铟晶片是光电器件的主要衬底材料,制备6英寸(1英寸=2.54 cm)大直径单晶是降低器件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6英寸低缺陷掺硫磷化铟单晶生长过程的杂质效应机理、热应力和热场温度分布,并对掺硫磷化铟晶体头、中、尾切片进行电学性能、位错密度及应力测试,得到载流子浓度与掺杂量、迁移率及位错(腐蚀坑)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掺硫磷化铟晶体易开裂的原因。优化了适合生长6英寸低缺陷掺硫磷化铟单晶的半封闭可调热场系统,通过增加热屏罩,提高了炉体上部空间的气氛温度,降低了晶体内部的温度梯度,从而有效降低了晶体内的残余应力。确定了InP中In2S3的掺杂质量分数最大限度(≤300×10^(-6)),得到了低位错密度(<3000 cm^(-2))的磷化铟晶体,并有效地降低了晶体开裂的概率,实现了6英寸低缺陷掺硫磷化铟单晶的重复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硫磷化铟 晶体生长 杂质效应 位错(腐蚀坑)密度 晶体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湿法纺丝技术的SiBCN-rGO陶瓷纤维的组织结构、力学和吸波性能
12
作者 高晨光 孙晓亮 +4 位作者 陈君 李达鑫 陈庆庆 贾德昌 周玉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0-296,共7页
随着我国新型空天飞行器的快速发展,对热端部件的结构可靠性和宽频微波隐身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SiBCN系亚稳陶瓷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抗热震、耐烧蚀、抗长时氧化、抗蠕变等特性,在高温吸波结构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但是该系亚稳陶瓷较低... 随着我国新型空天飞行器的快速发展,对热端部件的结构可靠性和宽频微波隐身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SiBCN系亚稳陶瓷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抗热震、耐烧蚀、抗长时氧化、抗蠕变等特性,在高温吸波结构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但是该系亚稳陶瓷较低的介电损耗限制了其电磁波吸收能力。本研究基于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良好力学和吸波性能的SiBCN-rGO陶瓷纤维。结果表明,制备的SiBCN-rGO陶瓷纤维具有多孔结构,且纤维的孔隙率随着氧化还原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 rG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此外,高含量rGO和高纤维比表面积促进了非晶基体中SiC的结晶析出。引入rGO显著提高了陶瓷纤维的拉伸性能,随着rGO质量分数从0提高至4%,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从8.05%增加到18.05%,拉伸强度从1.62 cN/dtex(0.324 GPa)提高到2.32 cN/dtex(0.464 GPa)。rGO含量增加降低了纤维的电阻率,且纤维的复介电常数实部与虚部均下降,但损耗角正切值逐渐提高。SiBCN-rGO陶瓷纤维表现出良好的吸波性能,其中含质量分数6%rGO的陶瓷纤维在9.20GHz处具有最小反射系数-50.90dB,有效吸收带宽达2.3 GHz,在吸波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BCN纤维 氧化还原石墨烯 吸波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单洞双线盾构隧道的振动和传播规律分析
13
作者 肖明清 薛光桥 +3 位作者 何应道 徐晨 徐巍 王春晖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42,共9页
针对高速铁路单洞双线盾构隧道的振动传播问题,建立轨道-隧道-场地的2.5维有限元-基本解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模拟轨道与盾构隧道结构,结合弹性空间格林函数表征围岩介质。通过计算移动轮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合弹性波理论分析振动传... 针对高速铁路单洞双线盾构隧道的振动传播问题,建立轨道-隧道-场地的2.5维有限元-基本解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模拟轨道与盾构隧道结构,结合弹性空间格林函数表征围岩介质。通过计算移动轮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合弹性波理论分析振动传播规律。结果表明:隧道上方场地的竖向振动由顶部纵波主导,两侧竖向振动由横波控制;当土层波阻抗从隧道围岩向地表递减时,隧道顶部扩散的柱面纵波经土层界面后趋近平面波特性,侧方横波经界面透射后竖向位移分量显著降低。单洞双线隧道振动分布呈现显著频率相关性:低频振动(0~20 Hz)在隧道正上方地表响应最大,高频振动(40~80 Hz)在偏离隧道中心线一定距离处达到峰值。隧道结构对20 Hz以上振动产生遮挡效应,导致下方围岩振动向上绕射衰减。地表竖向位移分布由频率相关的隧道辐射模式控制,分层土中的波阻抗变化使纵波成为地表振动主导成分。研究揭示了单洞双线盾构隧道振动传播的三维空间特性,明确了低频振动集中传播与高频振动侧向辐射的差异化规律,为城市高铁隧道减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环境振动 2.5维有限元-基本解 弹性波 单洞双线隧道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域自适应NWD-YOLOv5的复杂环境下水稻幼苗计数
14
作者 崔金荣 叶伟浩 +3 位作者 郑鸿 刘同来 齐龙 徐勇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0-333,共14页
水稻种植初期经常会遇到绿色水藻等干扰微小水稻幼苗计数的复杂环境,使得微小水稻幼苗与背景难以区分,容易造成检测计数模型性能显著下降,然而目前通用的深度学习方法无法应对复杂跨域场景下的水稻幼苗检测计数任务。为此,提出一种基于... 水稻种植初期经常会遇到绿色水藻等干扰微小水稻幼苗计数的复杂环境,使得微小水稻幼苗与背景难以区分,容易造成检测计数模型性能显著下降,然而目前通用的深度学习方法无法应对复杂跨域场景下的水稻幼苗检测计数任务。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平均教师的域自适应NWD-YOLOv5模型,以解决无人机视角下的复杂环境微小水稻幼苗计数问题。为了提高模型对复杂背景下微小幼苗的检测计数能力,将基于平均教师模型的半监督域自适应训练策略集成到YOLOv5网络中,并且在YOLOv5的损失中使用基于归一化高斯Wasserstein距离(NWD)的预测框度量方法,来提高微小目标的正负样本分配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的YOLOv5模型相比,改进模型泛化性能大幅提升,mAP@0.5值从60.0%提升到95.9%;与经典目标检测模型相比,所提的域自适应模型在mAP、模型大小和检测速度等指标上均有着较大优势;与传统人工方法相比,所提水稻幼苗计数方法准确率达到98.6%,计数时间仅为人工方法的1/5,决定系数R 2达到了0.9003;所提域自适应模型与监督学习方法Oracle性能接近,并且性能明显优于基准方法Source Only。所提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复杂多变环境下水稻植株计数的精度,能够作为水稻作物管理方法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幼苗计数 平均教师模型 目标检测 YOLOv5 多目标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来石晶须增强硅酸铝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晓亮 汪桂根 +4 位作者 张孟予 赵宝军 钟业盛 史丽萍 赫晓东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1-331,共11页
本文开发了一种无毒、低耗能的在硅酸铝纤维表面原位生长莫来石晶须的制备工艺。首先,对莫来石晶须增强硅酸铝纤维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和形貌进行表征,确定在硼砂助熔作用下莫来石晶须原位生长的最佳热处理温度。然后,在最佳热处理温... 本文开发了一种无毒、低耗能的在硅酸铝纤维表面原位生长莫来石晶须的制备工艺。首先,对莫来石晶须增强硅酸铝纤维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和形貌进行表征,确定在硼砂助熔作用下莫来石晶须原位生长的最佳热处理温度。然后,在最佳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分别以硅溶胶和硝酸铝为硅源和铝源,硼砂为助熔剂,分析助熔剂浓度和保温时间对晶须形貌、物相组成、密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硼砂助熔作用下,成功在硅酸铝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细长针状”的莫来石晶须。最佳工艺条件为:热处理温度900℃,保温时间2 h,助熔剂浓度0.17 mol/L,硅溶胶浓度0.17 mol/L,硝酸铝浓度0.51 mol/L。莫来石晶须增强硅酸铝纤维压缩形变最高可达60%,在60%压缩形变时,材料的抗压强度最高可达0.462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来石晶须 硅酸铝纤维 助熔剂 原位增强 力学性能 热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金属疲劳寿命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甘磊 吴昊 仲政 《力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79,共50页
金属疲劳寿命模型是开展工程结构完整性和可靠性评估的基础.传统的知识驱动模型关注疲劳机理和数理逻辑,一般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并且可高度概括疲劳失效过程.然而,随着对结构安全性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新兴工程材料的不断涌现,传统模型... 金属疲劳寿命模型是开展工程结构完整性和可靠性评估的基础.传统的知识驱动模型关注疲劳机理和数理逻辑,一般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并且可高度概括疲劳失效过程.然而,随着对结构安全性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新兴工程材料的不断涌现,传统模型在预测能力、应用场景、工程适用性等方面都逐渐显现出局限性.近年来,由人工智能赋能的数据驱动模型在金属疲劳寿命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正逐步应用于解决包括单轴疲劳、多轴疲劳、变幅疲劳在内的各类经典疲劳问题.数据驱动模型能够在最小化人因误差的情况下,从多变量作用中解析出对疲劳寿命的最优显\隐式表达,可揭示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失效规律,已然成为领域内新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当前数据驱动模型在金属疲劳寿命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纯数据驱动模型的一般应用流程及其应用现状,其次归纳了各类知识-数据混合驱动模型的实现方式及应用优势,最后对未来潜在研究方向及挑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寿命预测 金属 数据驱动模型 知识-数据混合驱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所视域下人地情感交互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以广州保障房社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天尧 夏晟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基于人本主义场所理论,文章聚焦人地交互的情感联结与心理过程,旨在阐释保障房社区场所特征及场所感构建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制。基于对广州市典型保障房社区的调查研究,文章提出:社区认同对维护保障房居民心理健康意义重... 基于人本主义场所理论,文章聚焦人地交互的情感联结与心理过程,旨在阐释保障房社区场所特征及场所感构建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制。基于对广州市典型保障房社区的调查研究,文章提出:社区认同对维护保障房居民心理健康意义重大;社区建设可通过提升物质环境质量和邻里社会融合程度来促进社区认同;社区居民的社会经济特征对邻里融合和社区认同产生关键影响。因此,在未来保障房社区规划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影响社区认同的个体属性和社区场所特质,通过提升保障房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空间环境质量、降低道路交通的负面影响、构建良好社区邻里关系秩序、提升场所精神建设等手段,促进保障房社区认同的构建及增益居民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感 场所特质 社区认同 保障房社区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箱梁涡激振动智能流动控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晓龙 胡钢 陈文礼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00,共9页
为抑制桥梁涡激振动从而提升桥梁抗风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主动流动控制方法。研究利用合成射流对桥梁节段气动弹性模型尾流场的旋涡脱落进行扰动,从而实现对涡激振动的有效抑制。风洞试验结果验证了桥梁涡激振动在均... 为抑制桥梁涡激振动从而提升桥梁抗风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主动流动控制方法。研究利用合成射流对桥梁节段气动弹性模型尾流场的旋涡脱落进行扰动,从而实现对涡激振动的有效抑制。风洞试验结果验证了桥梁涡激振动在均匀稳定风场中的气动性能,并建立了合成射流激励器控制电压与射流流量的映射关系。通过对控制电压的系统性分析发现,控制电压与射流平均吹气速度近似线性正相关,且更高的控制电压能够显著提升抑制效果。随后,结合软演员-评论家(soft actor-critic,SAC)算法对合成射流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快速训练得出最优控制电压,并将振幅减少了83%。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射流结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能够高效抑制桥梁涡激振动,为桥梁风工程的抗风设计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风致振动 主动流动控制 涡激振动 深度强化学习 合成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悬挂结构体分阶段主被动抑振
19
作者 蔡赫 王燕波 +3 位作者 邓松波 李科 陈志鸿 楼云江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196,共9页
针对机载重型悬臂体的瞬态和稳态抑振问题,提出了基于机械手的主被动分阶段抑振方法。由于机械手动态能力有限,在瞬态阶段,振动时间短振幅大,故采用机械手固定抱夹的被动减振方式;在稳态阶段,振动为周期性小振幅,故采用机械手多臂协同... 针对机载重型悬臂体的瞬态和稳态抑振问题,提出了基于机械手的主被动分阶段抑振方法。由于机械手动态能力有限,在瞬态阶段,振动时间短振幅大,故采用机械手固定抱夹的被动减振方式;在稳态阶段,振动为周期性小振幅,故采用机械手多臂协同的主动抑振方式。首先,将机械手被动抱夹状态下的悬臂体等效为弹性支撑悬臂梁模型,通过分段构建弹性支撑边界条件,以脉冲激励的形式引入弹性力,获得被动减振模型;其次,在模态空间的基础上得到柔性基础下的振动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减振因子的主动抑振算法;最后,搭建了小机械手实验平台,将弯矩作为评价减振率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将主动抑振算法应用到实验平台中,理论与实验的抑振效果仅相差3.4%,验证了主动抑振算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手 被动减振 主动抑振 瞬态和稳态 弹性支撑悬臂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镓异质衬底集成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瞿振宇 徐文慧 +9 位作者 江昊东 梁恒硕 赵天成 谢银飞 孙华锐 邹新波 游天桂 齐红基 韩根全 欧欣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0-490,共21页
超宽禁带氧化镓在高功率和射频器件领域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然而,氧化镓固有的极低热导率和p型掺杂困难问题限制了其器件性能和结构设计。异质集成是突破单一材料性能极限,变革提升器件性能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异质外延、机械剥离... 超宽禁带氧化镓在高功率和射频器件领域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然而,氧化镓固有的极低热导率和p型掺杂困难问题限制了其器件性能和结构设计。异质集成是突破单一材料性能极限,变革提升器件性能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异质外延、机械剥离和离子束剥离转移三种氧化镓异质集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对比分析不同集成技术在材料质量、电学和热学特性及器件性能等方面的优缺点,并针对衬底种类、界面成键方式、过渡层厚度对纵向散热和电子输运的影响进行探讨。同时,本文对当前氧化镓异质集成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对氧化镓异质集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唤起国内氧化镓异质集成衬底相关研究,推动氧化镓异质集成器件开发,加快推进氧化镓材料和器件产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镓 异质衬底集成 异质外延 机械剥离 离子束剥离转移 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