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槐花的抗肥胖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钜阳 方胥伟 +3 位作者 顾丽雅 杨斐然 高世勇 李文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2-49,共8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对槐花作用于肥胖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方法:使用TCMSP平台对槐花活性成分及靶点进行检索,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进行校对,收集肥胖疾病相关靶点,使用Venny2.1构建槐花靶点和肥胖靶点交集图。通过...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对槐花作用于肥胖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方法:使用TCMSP平台对槐花活性成分及靶点进行检索,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进行校对,收集肥胖疾病相关靶点,使用Venny2.1构建槐花靶点和肥胖靶点交集图。通过String12.0对槐花和肥胖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PPI),并采用Cytoscape3.7.2绘制槐花-肥胖靶点PPI网络图。在Metascape平台对槐花关键活性成分和肥胖疾病的靶点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Tools1.5.7和PyMOL2.1.1对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和可视化处理。结果:槐花具有70个能够作用于肥胖疾病的相关靶点,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β-谷甾醇,核心靶点涉及AKT1、IL6、PPARG等。GO富集分析显示,槐花活性成分通过对有机氮化合物、对脂质及脂多糖反应等生物过程发挥抗肥胖作用。KEGG通路分析得到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AGE-RAGE、HIF-1、IL-17等多条信号通路具有抗肥胖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槐花核心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对接结果良好。结论:本研究表明槐花通过多靶点、多成分、多通路发挥抗肥胖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槐花有效成分和分子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花 关键活性成分 肥胖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改善心血管功能的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付星宇 罗今辰 +1 位作者 朱婷 李文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07-1615,共9页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近年来,灵芝防病治病的药理效果及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焦点。灵芝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拥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资源储备。然而,目前关于灵芝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尚缺乏完整综述。本文检索了...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近年来,灵芝防病治病的药理效果及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焦点。灵芝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拥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资源储备。然而,目前关于灵芝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尚缺乏完整综述。本文检索了包括中国知网、PubMed等在内的多个国内外数据库,归纳了近十年来灵芝在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降血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灵芝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理作用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功能、抑制钙超载、调节肠道菌群和维持胆固醇平衡等,本文进一步提出加强灵芝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深入研究及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促进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药物临床转化提供了一定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损伤 抗炎 抗氧化 线粒体功能 调节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道地药材党参愈伤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铭泽 田海燕 +3 位作者 王祺瑶 徐贵国 凌娜 汲晨锋 《特产研究》 202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于党参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为党参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党参的不同部位诱导产生愈伤组织,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获得诱导率最高的外植体、最佳外植体龄、最适培养基、最佳激素配比、最适温度、最...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于党参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为党参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党参的不同部位诱导产生愈伤组织,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获得诱导率最高的外植体、最佳外植体龄、最适培养基、最佳激素配比、最适温度、最适光照周期等影响因素,并对不同培养条件下党参愈伤组织多糖含量进行测定以及MTT法对党参多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产生的愈伤组织最多,诱导率分别为90.67%和88%;多糖含量分别为127.54 mg/g和108.39 mg/g;28 d时叶片和茎段的诱导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8.67%和84.67%,多糖含量为125.04 mg/g和104.22 mg/g;MS培养基明显优于其他几种培养基,诱导率达到92%,多糖含量为127.54 mg/g;在15~25℃时,诱导率急剧增加,并在25℃时诱导率达到最大值90.67%,多糖含量为162.45 mg/g;光照周期为6 h/d,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5.33%,多糖含量为102.45 mg/g。当激素组合为2,4-D 1 mg/L+6-BA 0.5 mg/L+NAA 1 mg/L,诱导率为98.67%,多糖含量最高为172.95 mg/g。此外,愈伤组织多糖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活性,作用48 h的IC50值分别为84.39 mg/L和164.78 mg/L。党参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为叶片和茎段,最佳外植体龄为28 d,最佳培养基为MS+2,4-D 1 mg/L+6-BA 0.5 mg/L+NAA 1mg/L;25℃和6 h/d的光周期为其最适培养温度与光照条件。党参愈伤组织中提取的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多糖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技术分析表征多糖类化合物结构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蓝艳 于剑平 +3 位作者 张子依 张欢 李超 汲晨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52-365,共14页
多糖是一类分子结构复杂且庞大的天然大分子聚合物,其结构与生物活性紧密相关,但传统分析方法对多糖精细结构的表征信息有限。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离子质荷比确定质量进而推算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作为多糖结构分析的有力工具可以提... 多糖是一类分子结构复杂且庞大的天然大分子聚合物,其结构与生物活性紧密相关,但传统分析方法对多糖精细结构的表征信息有限。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离子质荷比确定质量进而推算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作为多糖结构分析的有力工具可以提供包括分子质量、聚合度、单糖组成、糖苷键类型、糖基排列顺序、取代基团位点等比较丰富的信息,对多糖结构的表征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归纳了多糖的质谱裂解一般性规律,介绍了多种不同类型质谱的检测原理、特点及其联用技术在多糖结构解析中的代表性应用,包括电子轰击源、快原子轰击源、电喷雾电离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源、实时直接分析源、离子淌度、串联等质谱技术,并进一步对新型质谱技术解析多糖结构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通过总结质谱技术的应用,为多糖类化合物的质量标准、结构表征、药效学、药动学、构效关系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以及多糖类食品、保健食品、临床药物的开发创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质谱 结构 解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蔬菜基地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被引量:6
5
作者 郎朗 张莹 +2 位作者 杨昂瑾 董君君 陈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5-442,共8页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LC-UV)结合质谱检测(MS)法测定哈尔滨周边蔬菜基地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估。样品经乙腈-磷酸盐缓冲液提取,C18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后用甲醇洗脱液进行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负...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LC-UV)结合质谱检测(MS)法测定哈尔滨周边蔬菜基地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估。样品经乙腈-磷酸盐缓冲液提取,C18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后用甲醇洗脱液进行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内标法检测蔬菜基地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包括样品提取时间、温度和提取溶剂量等。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在相关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4~0.9997。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加标样品检测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13%~2.15%,加标回收率为68.1%~80.2%。哈尔滨蔬菜基地土壤中检出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浓度范围为21.73~132.45μg·kg^(-1),双城蔬菜基地中仅检测出环丙沙星(CIP),为116.53μg·kg^(-1);五常蔬菜基地检测出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NOR),其中环丙沙星的检出量最高,为132.45μg·kg^(-1);平房蔬菜基地检测出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ENR),残留量分别为128.54μg·kg^(-1)和21.73μg·kg^(-1);呼兰蔬菜基地土壤中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LOM)和诺氟沙星均被检出,浓度分别为20.54、120.35、37.41和37.41μg·kg^(-1)。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中检测出的抗生素的风险商(RQ)值均≥1,表现出高度风险,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 蔬菜基地土壤 残留水平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艾蒿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宁 王梓林 +4 位作者 刘冰 芦瑞洋 孙小情 王贞妮 杨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77-1391,共15页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为我国传统中药,属于菊科(Compositae)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丰富的资源。近年来,从野艾蒿中成功分离出许多具有新颖结构和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相关研究取得了...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为我国传统中药,属于菊科(Compositae)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丰富的资源。近年来,从野艾蒿中成功分离出许多具有新颖结构和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文对野艾蒿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技术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归纳总结。野艾蒿主要化学成分包括79个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17个黄酮类化合物、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和2个咖啡酸类化合物,还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野艾蒿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抑菌和杀虫等药理作用,但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在此基础上,该文侧重关注野艾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挖掘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成分和作用机制。此外,该文也指出了野艾蒿在药用价值和现有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促进野艾蒿的合理药用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艾蒿 萜类 挥发油 抗肿瘤 抗炎 抗氧化 降血脂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宁 王贞妮 +3 位作者 刘冰 王冬雪 孙小情 马江涛 《特产研究》 2024年第4期168-174,190,共8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学习记忆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等,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近些年,对中药治疗AD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其具有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节...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学习记忆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等,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近些年,对中药治疗AD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其具有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节以及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符合疾病的复杂性需求。甘草作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补益类中草药具有抗病毒、抗氧化、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研究表明,甘草对AD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研究发现,甘草提取物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Tau蛋白磷酸化的作用,进而发挥抗AD的作用,甘草单体活性成分及其复方不仅可以通过上述机制达到抗AD的作用,而且能通过抑制β-淀粉样蛋白沉积,保护胆碱能神经元,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达到防治AD的目的。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提取物、甘草单体活性成分及甘草复方防治AD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甘草防治AD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病 甘草 作用机制 甘草提取物 甘草素 异甘草素 甘草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帅 高世勇 李婉秋 《特产研究》 2024年第1期142-149,共8页
黄芪多糖作为黄芪极其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在临床及养殖上应用较为广泛。黄芪多糖本身是一种混合物,其结构复杂,主要为大分子多糖。经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调节血糖、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黄芪多糖的提取方法... 黄芪多糖作为黄芪极其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在临床及养殖上应用较为广泛。黄芪多糖本身是一种混合物,其结构复杂,主要为大分子多糖。经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调节血糖、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黄芪多糖的提取方法包括溶液提取法、微生物发酵提取法、酶提取法和物理辅助提取法等;分离纯化方法有分级醇沉法、层析柱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等。本文对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和多种药理活性进行综述,比较不同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的优缺点,并对黄芪多糖药理活性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黄芪多糖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提取工艺 分离纯化 药理活性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皮甲素的提取工艺及活性进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萌 贾绍华 《特产研究》 2024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秦皮(Cortex fraxini)是常见的药食同源的天然植物产物,在预防及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活性成分秦皮甲素(Esculin)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高尿酸及利尿等多方面明显的药理活性作用。秦皮甲素的提取方法包括回流法、液固萃... 秦皮(Cortex fraxini)是常见的药食同源的天然植物产物,在预防及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活性成分秦皮甲素(Esculin)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高尿酸及利尿等多方面明显的药理活性作用。秦皮甲素的提取方法包括回流法、液固萃取法、超声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等。分离纯化方法有大孔树脂吸附法等。本文对秦皮甲素的提取分离、纯化以及其多种药理活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展开论述,旨在为秦皮甲素的深入研究及充分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皮甲素 提取纯化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云 葛文秀 +1 位作者 孙桂波 孙晓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其致病机理不清,同时治疗药物仍然未满足临床需求。糖尿病视网膜病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其致病机理和药物疗效评价的有效工具。本文综述近几年来有关糖尿病视网膜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主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其致病机理不清,同时治疗药物仍然未满足临床需求。糖尿病视网膜病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其致病机理和药物疗效评价的有效工具。本文综述近几年来有关糖尿病视网膜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主要使用大鼠、小鼠、斑马鱼等实验动物,根据诱因可分为诱发型和基因型两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 实验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诱发型 基因型 微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DobHLH74基因克隆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1
作者 葛秀丽 崔迪 +5 位作者 张颖智 张勇 刘博婷 李翔 陈洁 刘羽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2-269,共8页
为了探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DobHLH74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和抗逆功能,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广东丹霞铁皮石斛DobHLH74基因的完整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特性分析。结果显示,DobHLH74(GenBank登录号:PP534457)开放读... 为了探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DobHLH74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和抗逆功能,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广东丹霞铁皮石斛DobHLH74基因的完整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特性分析。结果显示,DobHLH74(GenBank登录号:PP534457)开放读码框全长996 bp,编码331个氨基酸残基;其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36.557 ku,理论等电点为5.53,表明其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具有bHLH_SF保守结构域,属于bHLH超家族,且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符合转录因子结构特征;与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7.22%。DobHLH74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叶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可能参与碳源调控过程。DobHLH74的启动子具有与低温、干旱、盐碱响应和ABA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且在低温、干旱和ABA胁迫下表达量显著上调;与未处理相比,DobHLH74基因在低温和干旱处理6 h后表达量分别提高93.78倍和5.91倍,在ABA处理9 h后表达量是未处理的20.90倍,推测该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可能通过ABA信号途径参与低温和干旱胁迫响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DobHLH74基因功能及其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bHLH转录因子 DobHLH74基因 同源克隆 表达分析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2
作者 刘荣瑜 王昊 +3 位作者 张子依 宋冬雪 陈锦瑞 汲晨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63-373,共11页
多糖是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通过缩合、失水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大多数多糖不能被人类基因组中编码的酶降解。肠道菌群由寄生在宿主胃肠道内的多种微生物构成。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少量放线... 多糖是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通过缩合、失水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大多数多糖不能被人类基因组中编码的酶降解。肠道菌群由寄生在宿主胃肠道内的多种微生物构成。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少量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能够分泌多糖降解酶降解多糖,促进人体对多糖的消化吸收。多糖中不可被直接消化的成分和发酵产物短链脂肪酸可进一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肠道功能,参与调控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等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持机体健康的目的。本文综述了多糖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机体健康和合理膳食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肠道菌群 调节 代谢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中两种肝毒性成分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向明 宋辉 +3 位作者 胡扬 温静 薛屹 邹翔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05-1912,共8页
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是吴茱萸中的固有成分,又是其致肝毒性的潜在物质基础之一。为了深入分析毒性剂量下两种毒性成分的体内作用过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TQD-MS/MS)联用技术,首次建立和验证了同时测定大鼠... 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是吴茱萸中的固有成分,又是其致肝毒性的潜在物质基础之一。为了深入分析毒性剂量下两种毒性成分的体内作用过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TQD-MS/MS)联用技术,首次建立和验证了同时测定大鼠灌胃吴茱萸提取物后血浆中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乙酸乙酯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在优化后的色谱和质谱条件下,进行等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测定不同采血时间两种成分的血药浓度。通过PK Solver 2.0软件的非房室模型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推算两种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吴茱萸新碱和二氢吴茱萸新碱在体内被迅速吸收,血浆中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0.54±0.10 h、0.58±0.13 h,平均峰浓度分别为36.38±9.89 ng/mL、22.07±8.34 n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19.8±29.8 ng/mL·h、67.25±21.12 ng/mL·h。二者的半衰期分别为2.80±0.61 h和3.49±0.74 h,经过约4个半衰期,血中残留量大幅降低。本研究为指导吴茱萸的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吴茱萸新碱 二氢吴茱萸新碱 药代动力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檀香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4
作者 张薇 刘洋洋 +3 位作者 邹宇琛 郁萌 詹志来 辛国松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00-4307,共8页
檀香Santalum album Linn.是极为珍贵的树种,其干燥心材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檀香。檀香的用药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已从檀香药材中分离到的化合物以倍半萜类为主。此外,还包括单萜类及木脂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檀香药材具... 檀香Santalum album Linn.是极为珍贵的树种,其干燥心材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檀香。檀香的用药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已从檀香药材中分离到的化合物以倍半萜类为主。此外,还包括单萜类及木脂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檀香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对胃肠道功能、抗癌、抗氧化及神经系统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和相关古籍资料,对檀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整理,综述檀香药材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檀香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星皂苷类化合物抗肿瘤分子对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宁 唐祉娟 +2 位作者 刘冰 肖迪 王贞妮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2年第10期50-55,64,共7页
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海星皂苷类化合物,建立小分子配体库;基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晶体结构,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与MMP-9有较强结合作用的海星皂苷类化合物;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海星皂苷类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MMP-9... 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海星皂苷类化合物,建立小分子配体库;基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晶体结构,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与MMP-9有较强结合作用的海星皂苷类化合物;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海星皂苷类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3、14、28、40、42、44与MMP-9结合模式较好,是海星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化合物;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化合物28、40、44可使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MMP-9蛋白表达量减少,为研究海星皂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 皂苷 分子对接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五加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世勇 唐博琪 +2 位作者 石佳 魏新瑞 谭慧心 《特产研究》 2022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刺五加作为药食同源的天然产物,在食品与药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糖是刺五加的主要成分,也是刺五加发挥抗肿瘤、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的重要成分。本文通过对刺五加多糖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方法以及生物活性等研究状况进行... 刺五加作为药食同源的天然产物,在食品与药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糖是刺五加的主要成分,也是刺五加发挥抗肿瘤、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的重要成分。本文通过对刺五加多糖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方法以及生物活性等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地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刺五加多糖的构效关系及刺五加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 多糖类成分 提取纯化 药理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菟丝子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汤静 宋辉 +3 位作者 孙向明 胡扬 程欢欢 单文猜 《特产研究》 2023年第2期131-136,共6页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南方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植物菟丝子约有200余种,中国地域内主要有菟丝子、南方菟丝子、大菟丝子和杯花菟丝子等。中药菟丝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木脂素类、...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南方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植物菟丝子约有200余种,中国地域内主要有菟丝子、南方菟丝子、大菟丝子和杯花菟丝子等。中药菟丝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木脂素类、酚酸类、生物碱类以及甾体类等成分。近年来研究表明,菟丝子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菟丝子提取物能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HT29)、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腺癌细胞(A549)以及人乳腺癌细胞(MDA-MB-468、MCF-7)等肿瘤细胞的增殖,临床应用其治疗肺癌、肝癌及胃癌等恶性肿瘤。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菟丝子在我国的产区及分布、化学成分和抗肿瘤作用等研究进展,以期为菟丝子抗肿瘤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抗肿瘤 产区分布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与癌症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8
作者 高世勇 李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09-1213,共5页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可以损伤肿瘤细胞,使其坏死的物质,其中TNF-α发挥诱导细胞凋亡、调节机体免疫应答、调控肿瘤组织血管系统、诱导细胞程序性坏死等方面的功能,在胃癌、肝癌、乳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中均发挥着...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可以损伤肿瘤细胞,使其坏死的物质,其中TNF-α发挥诱导细胞凋亡、调节机体免疫应答、调控肿瘤组织血管系统、诱导细胞程序性坏死等方面的功能,在胃癌、肝癌、乳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中均发挥着不同的调控作用,针对不同的恶性肿瘤其相关作用机制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阐述了TNF-α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TNF-α抗肿瘤的机制、TNF-α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本文研究TNF-α相关内容及与肿瘤的关系可为今后的临床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凋亡 免疫应答 血管系统 细胞程序性坏死 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牧场土壤中重金属与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綦峥 齐越 +3 位作者 李芳 杨红 张铁林 凌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4-214,共11页
为研究畜牧场土壤中重金属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空间分布特点,揭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特色黑土的修复治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合GIS优化布点,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某畜牧场园区分别采集内部10 cm和50 cm深度... 为研究畜牧场土壤中重金属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空间分布特点,揭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特色黑土的修复治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合GIS优化布点,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某畜牧场园区分别采集内部10 cm和50 cm深度的土壤。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8种重金属含量,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土壤中的28种ARGs,运用Pearson分析重金属与ARGs的相关性,同时对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10 cm和50 cm土壤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显示,As均属于重度污染等级(P i>3),其他7种元素属于安全等级(P i≤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属于重度污染等级(P综>3)。28种ARGs污染分布差异较大,除β-内酰胺类ARGs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污染程度呈增大的趋势,其余都呈减小的趋势;50 cm土层中blaTEM的相对丰度较高,约为0.65拷贝数/16S rRNA基因拷贝数。相关性分析表明,杜蒙园区土壤中sul2与tetX、tetR、tetW、tetC和tet34分别与重金属Cr、As、Pb和Cd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0.05);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重的As和Cr对ARGs的选择压力相似。畜牧场中重金属污染严重,ARGs污染水平亟待推行评价标准,为后续恢复受污染的特色黑土的生态功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抗生素抗性基因 黑土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中和内毒素的双功能杂合抗菌肽LLH的设计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瑞琪 刘辰鹏 +3 位作者 姚宏纪 熊婧妍 李国玉 张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516-521,共6页
目的:设计杀菌/中和内毒素的双功能抗菌肽,并探究其杀菌特性。方法:采用GGGS柔性4肽Linker偶联LBP(86-99)多肽和HLF(1-11)多肽形成新的杂合肽,命名为LLH。EMBOSS软件分析杂合肽LLH二级结构特征;通过微量肉汤2倍稀释法测定LLH杂合肽对大... 目的:设计杀菌/中和内毒素的双功能抗菌肽,并探究其杀菌特性。方法:采用GGGS柔性4肽Linker偶联LBP(86-99)多肽和HLF(1-11)多肽形成新的杂合肽,命名为LLH。EMBOSS软件分析杂合肽LLH二级结构特征;通过微量肉汤2倍稀释法测定LLH杂合肽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和大肠杆菌DH5α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杀菌动力学曲线;测定LLH对内毒素的中和作用;评价LLH对红细胞溶血性。结果:LLH携带+9正电荷,呈现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特征,具有较强的疏水性;LLH杂合肽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和大肠杆菌DH5α的MIC均为4.0μmol/L,MBC分别为8.0和4.0μmol/L,均强于母体肽;LLH表现出快速杀菌效果;LLH能够显著中和杀菌过程释放的内毒素,降低内毒素释放水平;LLH在高达115μmol/L(400μg/mL)浓度时未表现出显著的溶血性。结论:LLH具有杀菌和中和内毒素的双重功效,快速杀菌,且无显著溶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合抗菌肽 LINKER 内毒素 杀菌 溶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