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克班宁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微管解聚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于蕾 闫彩凤 +4 位作者 宋辉 郎朗 于晶涵 马瑗晗 王正文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4-269,共6页
目的:探究氧化克班宁通过Rho/ROCK信号通路,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微管解聚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免疫荧光法,研究氧化克班宁对MCF-7细胞骨架关键蛋白F-actin的影响;其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氧化克班宁作用MCF-7细胞后,F-actin... 目的:探究氧化克班宁通过Rho/ROCK信号通路,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微管解聚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免疫荧光法,研究氧化克班宁对MCF-7细胞骨架关键蛋白F-actin的影响;其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氧化克班宁作用MCF-7细胞后,F-actin的蛋白表达水平、Rho/ROCK信号通路关键性蛋白Rho A、ROCK1和ROCK2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经氧化克班宁和抑制剂GSK429286A联用处理后,MCF-7细胞内Rho/ROCK下游蛋白MYPT和LIM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氧化克班宁作用MCF-7细胞48 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actin蛋白荧光强度逐渐降低,F-ac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Rho A、ROCK1和ROCK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氧化克班宁与抑制剂GSK429286A联用,MCF-7细胞内pMYPT1及pLIMK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氧化克班宁可破坏细胞骨架,干预Rho/ROCK通路,调控其下游蛋白MYPT和LIMK磷酸化水平,促进微管解聚,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不容 氧化克班宁 MCF-7细胞 微管 Rho/ROCK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法降解岩藻聚糖制备低分子量岩藻聚糖和岩藻寡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海迪 马冬月 +3 位作者 汲晨锋 辛国松 李文兰 郭守东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5-395,共11页
岩藻聚糖是一种主要来源于褐藻和海洋软体动物的硫酸酯化多糖。岩藻聚糖的结构复杂并因其广泛的药理活性备受关注,但其分子量较大难被吸收。相比较而言,低分子量的岩藻聚糖和寡糖更易于被吸收且具有同等或更优的生物活性。因此,岩藻聚... 岩藻聚糖是一种主要来源于褐藻和海洋软体动物的硫酸酯化多糖。岩藻聚糖的结构复杂并因其广泛的药理活性备受关注,但其分子量较大难被吸收。相比较而言,低分子量的岩藻聚糖和寡糖更易于被吸收且具有同等或更优的生物活性。因此,岩藻聚糖的降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降解岩藻聚糖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降解法、物理降解法和生物降解法。化学降解法具有操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工业化推广应用等独特的优势。当前,化学降解方法主要包括酸降解法和自由基降解法。酸降解法使用的试剂主要有盐酸、硫酸和三氟乙酸,而自由基降解法则主要利用过氧化氢产生的自由基对岩藻聚糖进行降解。本文主要针对化学降解岩藻聚糖的机制和条件进行综述,为低分子量岩藻聚糖和寡糖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藻聚糖 酸降解 自由基降解 低分子量岩藻聚糖 岩藻寡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降解法制备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马冬月 刘海迪 +3 位作者 汲晨锋 辛国松 李文兰 郭守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2-381,共10页
岩藻聚糖是一类天然硫酸化修饰的主要由L-岩藻糖(6-脱氧-L-半乳糖)连接而成的多糖,该类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过去几十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多数聚焦在岩藻聚糖,而对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 岩藻聚糖是一类天然硫酸化修饰的主要由L-岩藻糖(6-脱氧-L-半乳糖)连接而成的多糖,该类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过去几十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多数聚焦在岩藻聚糖,而对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具有更好的水溶解性和生物活性。通过降解岩藻聚糖获得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的方式有多种,酶降解法因具有水解条件温和、选择性好和副产物少等优点而倍受关注。该文对岩藻聚糖降解酶的分类、来源和制备,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的制备工艺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酶降解法制备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及其在食品和药品领域的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藻聚糖 酶降解 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于剑平 李蓝艳 宋冬雪 《特产研究》 2025年第1期206-216,共11页
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是新型的有机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有效性,通过络合反应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改善原有的生物活性,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的制备方... 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是新型的有机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有效性,通过络合反应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改善原有的生物活性,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的制备方法、结构表征和生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开发成为功能型保健食品和创新型临床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 制备 结构表征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探讨菟丝子醇提物对4T1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宋辉 黄晓俏 +4 位作者 孙向明 胡扬 单文猜 汤静 李文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5-364,共10页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菟丝子醇提物对4T1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采用MTT、划痕、Transwell、流式细胞术实验分别研究菟丝子醇提物对4T1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的影响;体内建立4T1荷瘤小鼠模型,菟丝子...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菟丝子醇提物对4T1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采用MTT、划痕、Transwell、流式细胞术实验分别研究菟丝子醇提物对4T1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的影响;体内建立4T1荷瘤小鼠模型,菟丝子醇提物灌胃给药14 d后,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lpha(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浓度。同时将模型组、菟丝子醇提物高剂量组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法对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进行实验验证。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菟丝子醇提物(400、800、1200μg/mL)能够显著抑制4T1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P<0.05,P<0.01),促进细胞凋亡(P<0.01)。体内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菟丝子醇提物(6.24、12.48 g/kg)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TNF-α、IL-2、IL-10(P<0.05,P<0.01)的含量;转录组筛选出差异基因512个,其中上调154个,下调358个;GO富集分析共富集到1870个条目;KEGG富集分析富集到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HIF-1signaling pathway、IL-17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菟丝子醇提物能够降低瘤组织中p-mTOR、HIF-1α、pRPS6K、p-P70S6K、VEGF、VEGFR2蛋白表达(P<0.05,P<0.01),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菟丝子醇提物可抑制4T1乳腺癌细胞增殖,升高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其机制与调控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乳腺癌 转录组 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NA-Seq测序联合代谢组学数据探究肉苁蓉总苷拟雌激素作用机制
6
作者 宋辉 单文猜 +3 位作者 黄晓俏 王玉涵 韩栩楠 谷天姝 《特产研究》 2025年第3期7-16,26,共11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及联合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探讨肉苁蓉总苷(Glycosides of Cistanche, 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机制。试验以性未成熟的雌性SD大鼠(视为雌激素水平为零)为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己烯雌酚对照组、GCs给药组,另... 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及联合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探讨肉苁蓉总苷(Glycosides of Cistanche, 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机制。试验以性未成熟的雌性SD大鼠(视为雌激素水平为零)为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己烯雌酚对照组、GCs给药组,另设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对照组。各组灌胃生理盐水或等体积药物,早、晚各一次,给药均持续3 d。各组随机取子宫组织进行RNA-Seq转录组测序,并对转录组测序数据和试验前期靶向代谢组学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从转录水平和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共同揭示GCs拟雌激素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通过RNA-Seq测序发现,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调控的关键基因有46个,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为雌激素反应、氮化合物代谢过程的正向调控、发育过程、生物过程的正向调节等;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为雌激素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联合分析表明,代谢组与转录组共有通路16条,DEGs与DEMs相关性分析表明,牛磺酸及Gad2、Gad1、Ggt1、Ggt5、Cdo1;柠檬酸及Gldc;鸟氨酸与Pycrl、Pycr1;脯氨酸与Ckmt1、Sat1、Pycr1、Pycrl、Aoc1;-酮戊二酸与Pdha1l1、Ogdhl是GCs拟雌激素作用的关键候选代谢物及候选基因。GCs发挥拟雌激素作用调控的关键基因有46个,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为雌激素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牛磺酸及Gad2、Gad1、Ggt1、Ggt5、Cdo1;柠檬酸及Gldc;鸟氨酸与Pycrl、Pycr1;脯氨酸与Ckmt1、Sat1、Pycr1、Pycrl、Aoc1;-酮戊二酸与Pdha1l1、Ogdhl是GCs拟雌激素作用的关键候选代谢物及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肉苁蓉总苷拟雌激素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总苷 拟雌激素 转录组学 代谢组学 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菟丝子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7
作者 王睿欣 罗苗芝 +3 位作者 王锦仪 于蕾 张小坡 宋辉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107,共6页
试验以菟丝子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考察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将菟丝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TCMSP平台获取)与免疫相关靶点(Genecards、TTD和OMIM数据库获取)经Venny 2.1.0取交集,相关数据导入STRING... 试验以菟丝子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考察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将菟丝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TCMSP平台获取)与免疫相关靶点(Genecards、TTD和OMIM数据库获取)经Venny 2.1.0取交集,相关数据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9.1软件建立“菟丝子-活性成分-交集靶点”,按度值≥39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平台进行GO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阐明关键通路。采用AutoDockTools软件验证菟丝子关键成分与TOP5核心靶点的对接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筛选获得11个菟丝子关键化合物,分别为芝麻素、菜油甾醇、异呋喃噻罗、苦参碱、冬香酚、胆固醇、槲皮素等,对应靶点159个。GO筛选出653条目,KEGG通路分析得到155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菟丝子中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苦参碱与核心靶点蛋白激酶1(AKT1)、肿瘤蛋白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间结合活性较高。研究表明,菟丝子可能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HIF-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TNF及白细胞介素-17(IL-17)等信号通路及免疫相关靶点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增强动物免疫力,促进动物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免疫调节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南柴胡挥发油抗抑郁作用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邴一凡 李苏楠 +4 位作者 刘学琴 杨小龙 王淇漩 邹翔 曲中原 《特产研究》 2023年第1期32-38,共7页
本研究基于气相色谱制。运用GC-MS技术,结合文献,对南柴胡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查找SwissADME数据库筛选满足“类药五原则”的成分;通过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成分靶点,利用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富集抑郁相关靶... 本研究基于气相色谱制。运用GC-MS技术,结合文献,对南柴胡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查找SwissADME数据库筛选满足“类药五原则”的成分;通过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成分靶点,利用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富集抑郁相关靶点;进一步使用Venny 2.1.0在线工具获取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PPI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将核心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完成GO和KEGG分析,随后使用微生信平台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结果从南柴胡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8个主要成分,且均满足“类药五原则”,最终筛选出ESR1、GSK3B、JUN、CXCL8、MMP2、F2R、GNAI3和PRKCA等45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发现南柴胡挥发油抗抑郁作用主要涉及的通路包括雌激素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Reaxin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cAMP信号通路等。本研究证明南柴胡挥发油抗抑郁作用可能是通过多靶点、多成分起作用,可为南柴胡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和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柴胡 挥发油 GC-MS 抗抑郁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芦笋抗肿瘤作用的潜在靶点和分子机制
9
作者 王迪 侯兵乔 +2 位作者 牛俊博 于剑平 汲晨锋 《特产研究》 2024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芦笋抗肿瘤作用的潜在靶点和分子机制。通过中国知网(CNKI)、PubMed和Web of Science查阅文献,获得芦笋的成分并运用TCMSP、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取芦笋成分对应靶点,通过OMIM、GeneCard...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芦笋抗肿瘤作用的潜在靶点和分子机制。通过中国知网(CNKI)、PubMed和Web of Science查阅文献,获得芦笋的成分并运用TCMSP、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取芦笋成分对应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和DisGeNET获得肿瘤疾病相关靶点,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芦笋-成分-靶点网络图构建,再利用芦笋的靶基因与肿瘤的靶基因交集构建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筛选出芦笋活性成分20个,潜在作用靶点172个。GO功能分析表明,芦笋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信号传导、酶活性激活与蛋白结合等发挥抗肿瘤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芦笋通过调节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VEGF通路等起到抗肿瘤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配体和受体的结合能均小于-20.93 kJ/mol,表明配体和受体有良好的结合性。本研究揭示芦笋中的槲皮素、山柰素、雅姆皂苷、赖氨酸、香叶木素、原儿茶酸和木犀草素等可能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成分,涉及的主要靶点有AKT1、SRC、PIK3R1和MAPK1等,并遵循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抗肿瘤作用特点,同时也阐明了芦笋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潜在靶点和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抗肿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不容生物碱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构效关系解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于蕾 姜春艳 +5 位作者 宋冬雪 于淼 尚东雨 姜波 季宇彬 王正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目的研究海南地不容(Stephania hainanensis H.S.Lo et Y.Tsoong)生物碱对人肝癌细胞Hep G-2、乳腺癌细胞MCF-7、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筛选出有效的抗肿瘤化合物以及其敏感细胞株;分析其生物碱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 目的研究海南地不容(Stephania hainanensis H.S.Lo et Y.Tsoong)生物碱对人肝癌细胞Hep G-2、乳腺癌细胞MCF-7、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筛选出有效的抗肿瘤化合物以及其敏感细胞株;分析其生物碱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海南地不容生物碱对人肝癌细胞Hep G-2、乳腺癌细胞MCF-7、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抑制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海南地不容生物碱抗肿瘤活性的基本构效关系。结果MTT结果显示荷包牡丹碱、氧化克班宁、去甲荷包牡丹碱和克班宁对人肝癌Hep G-2、乳腺癌MCF-7和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值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各给药组分吸光度值与空白对照组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阳性对照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海南地不容生物碱结构中的1,2-亚甲二氧基、N-亚甲基等取代基以及其化学结构的平面性对其抗肿瘤活性有重要影响。结论海南地不容中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的生物碱为荷包牡丹碱、氧化克班宁、去甲荷包牡丹碱和克班宁,其敏感细胞株均为乳腺癌细胞MCF-7;通过分析海南地不容生物碱的结构和抗肿瘤活性的关系,初步明确了其抗肿瘤活性可能与其结构易于抑制DNA拓扑异构酶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不容生物碱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构效关系 抑制DNA拓扑异构酶 细胞周期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生物膜表面唾液酸的染色和定量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柏惠 杨晓倩 +3 位作者 邹翔 曲中原 崔琳琳 郭守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29-1337,共9页
目的:建立一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生物膜表面唾液酸的染色及定量方法。方法:设计平行实验,确定最佳染色条件。将接种在盖玻片上的细胞用PBS洗涤后,加高碘酸钠(NaIO4,1 mmol/L)于4℃轻度选择性氧化生物膜表面的唾液酸在C-7位成醛;随后,加... 目的:建立一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生物膜表面唾液酸的染色及定量方法。方法:设计平行实验,确定最佳染色条件。将接种在盖玻片上的细胞用PBS洗涤后,加高碘酸钠(NaIO4,1 mmol/L)于4℃轻度选择性氧化生物膜表面的唾液酸在C-7位成醛;随后,加入甘油工作液终止氧化,再用冷的PBS清洗;再加入荧光素-5-氨基硫脲(FTSC,100μmol/L)荧光染料与生成的醛基避光反应,并采用PBS洗涤;最后,采用DAPI染核并采用PBS-T清洗,甘油封片、拍照,采用图像处理软件量化分析。组织切片经多聚甲醛固定后,按照上述优化后的步骤染色。结果:平行实验结果显示,FTSC染色40 min细胞表面唾液酸的成像效果最佳;3种不同的细胞经唾液酸染色后均呈现强的绿色荧光,经100μmol/L H_(2)O_(2)处理24 h后,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该方法可原位检测小鼠组织切片和动脉内壁的唾液酸水平。假阳性结果可通过纳入仅采用FTSC处理组排除或扣除背景。结论:该方法可对不同细胞、组织和器官表面的唾液酸进行原位染色及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 荧光标记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着色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