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1
作者 胡阿锦 毕丹丹 刘从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557,560,共3页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GNE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恶性间充质肿瘤,其形态学特征多样且复杂,因此常被误诊。该文报道1例恶性GNET,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治...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r,GNE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恶性间充质肿瘤,其形态学特征多样且复杂,因此常被误诊。该文报道1例恶性GNET,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大家对该肿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 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 EWSR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及Bcl-2和M2-丙酮酸激酶的表达特点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凌霄华 庄丽维 +2 位作者 胡成乙 洪钰 于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3389-339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M2-丙酮酸激酶(M2-PK)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0例因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我院消化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首先行放大胃镜观察胃微血管变化状况,然后根据胃小凹状...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M2-丙酮酸激酶(M2-PK)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0例因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我院消化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首先行放大胃镜观察胃微血管变化状况,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的Bcl-2和M2-PK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65.8%)、B型(59.6%)和C型(22.0%)小凹类型;萎缩性胃炎主要见于C型(38.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4.0%)、D型(39.3%)和E型(34.7%);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7.1%)和E型(32.7%);胃癌仅见于E型(16.3%)。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及M2-PK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65.3%与67.4%)均显著高于A(7.9%与10.5%)、B(8.5%与10.6%)、C(14.0%与16.0%)、D型(23.2%与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以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胃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黏膜 微血管形态 放大内镜 基因 BCL-2 M2-丙酮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荟膏治疗干槽症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孟培松 胡成乙 +2 位作者 刘馥菲 王娜 毕良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1-715,共5页
目的:比较芦荟膏与碘仿纱条在治疗鼠干槽症中的疗效。方法:采用60只Wistar大鼠,将其左右上颌第一磨牙拔除后造成感染创面,形成干槽症,以此建立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经过常规清创后随机分为2大组,每组各30只。其中1组右侧的上颌磨牙拔牙... 目的:比较芦荟膏与碘仿纱条在治疗鼠干槽症中的疗效。方法:采用60只Wistar大鼠,将其左右上颌第一磨牙拔除后造成感染创面,形成干槽症,以此建立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经过常规清创后随机分为2大组,每组各30只。其中1组右侧的上颌磨牙拔牙创为实验组,将芦荟膏放入创口内;另一组右侧的上颌磨牙拔牙创为对照组,将碘仿纱条放入创口内;2组对侧同名牙位的创口为空白对照组。在治疗后1、2、4、6、8、12周分别处死每组大鼠5只,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拔牙后早期的创口面积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组织学观察其创口内新骨形成数目比对照组多,成骨速度较对照组快。结论:芦荟膏治疗/预防大鼠干槽症比碘仿纱条有较为理想的效果,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膏 碘仿 干槽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SPARC、TGFβ1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韩伟 杨迷玲 +5 位作者 翟丽丽 单丽辉 柴翠翠 齐蕾 胡成乙 王立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4-597,602,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SPARC和TGFβ1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PARC、TGFβ1和Ki-67的表达。结果 (1)SPARC在胃癌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并主要表达于胃...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SPARC和TGFβ1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PARC、TGFβ1和Ki-67的表达。结果 (1)SPARC在胃癌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并主要表达于胃癌间质纤维母细胞的胞质,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Lauren分型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显著性(P<0.05);(2)胃癌中TGFβ1的阳性率和Ki-67标记指数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且均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随着胃癌组织中SPARC的减少及TGFβ1的增多,Ki-67标记指数逐渐增大,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SPARC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TGFβ1则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它们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SPARC 转化生长因子-Β1 KI-67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β_1、β_3基因表达与肺鳞癌微血管密度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晓辉 胡成乙 +2 位作者 李野 王俊峰 李妍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周围血管的生成以及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是肿瘤具有恶性潜能的重要特征。在众多影响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因素中,整合素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整合素β1 mRNA、β3 mRNA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及其... 背景与目的肿瘤周围血管的生成以及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是肿瘤具有恶性潜能的重要特征。在众多影响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因素中,整合素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整合素β1 mRNA、β3 mRNA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152例肺鳞癌中整合素β1mRNA、β3 mRNA和CD34的表达。结果整合素β1 mRN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间MV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整合素β3 mRN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MV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β1 mRNA、β3 mRNA高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P=0.018,P=0.011)、远处转移(P=0.020,P=0.035)和T分期(P=0.025,P=0.015)有密切关系。β1mRNA、β3 mRNA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显著短于低表达组(P=0.034,P=0.021)。MVD≥39的患者生存期显著短于MVD<39的患者(P=0.024)。结论整合素β1和整合素β3均参与肺鳞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并与预后相关。整合素β3与肺鳞癌血管的生成相关。整合素β1可能与肺鳞癌的早期发生有关。整合素β1、β3的表达可能作为判定肺鳞癌血管生成、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有意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癌 整合素β1mRNA 整合素β3mRNA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管/聚氯乙烯共混膜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方波 邱峰 +3 位作者 张晓辉 史凤娇 孟茜 于水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4-248,共5页
为了探讨共混碳纳米管改善超滤膜抗污染性能的可行性,首次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L-S法)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及聚氯乙烯(PVC)共混膜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发现SWCNTs在聚氯乙烯铸膜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能,SWCNTs/PVC共混... 为了探讨共混碳纳米管改善超滤膜抗污染性能的可行性,首次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L-S法)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及聚氯乙烯(PVC)共混膜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发现SWCNTs在聚氯乙烯铸膜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能,SWCNTs/PVC共混膜表面分布均匀微孔,断面形成不对称膜孔道.经SWCNTs共混后,PVC膜表面亲水性得到改善,当SWCNTs含量分别为0.1%,0.5%,1%,1.5%时,SWCNTs/PVC表面接触角分别降低了2.2%、6.5%,7.6%、8.2%,SWCNTs/PVC共混膜纯水通量较PVC膜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聚氯乙烯 共混膜 制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