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比大隐静脉主干闭合联合局部消融与局部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作者 姚公赞 李威 +2 位作者 满文玲 董畅 杨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9-462,共4页
目的对比大隐静脉(GSV)主干闭合联合局部消融与局部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8例单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GSV主干闭合联合局部消融组(A组,n=36)与局部硬化治疗组(B组,n=42);比较组间治... 目的对比大隐静脉(GSV)主干闭合联合局部消融与局部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8例单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GSV主干闭合联合局部消融组(A组,n=36)与局部硬化治疗组(B组,n=42);比较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静脉疾病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阿伯丁静脉曲张调查问卷(AVVQ)评分,以及治疗后6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后6个月GSV主干闭合率均为100%,VCSS及AVVQ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前、后组间VCSS及AVV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血栓形成、皮肤感觉异常、皮下硬结发生率均高于,而曲张静脉残留发生率低于A组(P均<0.05)。结论GSV主干闭合联合局部消融及局部硬化均可有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而前者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下肢 消融技术 硬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TACE+微波消融+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TACE+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1
2
作者 董畅 李威 +2 位作者 满文玲 孙维玮 杨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比较TACE+微波消融(MWA)+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TACE+MWA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接受TACE+MWA+PD-1(观察组)或TACE+MWA治疗(对照组)的PHC患者各40例,比较组间基线资料、疗效和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 目的比较TACE+微波消融(MWA)+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TACE+MWA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接受TACE+MWA+PD-1(观察组)或TACE+MWA治疗(对照组)的PHC患者各40例,比较组间基线资料、疗效和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90.00%和72.5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7.50%和95.0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30.80个月和15.7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23.35个月和6.80个月;观察组OS和PFS均长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经相关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TACE+MWA+PD-1联合治疗PHC效果优于TACE+MW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消融技术 化学栓塞 治疗性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腔内微波消融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效果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妍 李威 +2 位作者 满文玲 王予甲 杨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 对比分析腔内微波消融(EMA)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简称传统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单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其中45例接受超声引导下EMA治疗(EMA组)、49例接受传统剥脱术(传统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 目的 对比分析腔内微波消融(EMA)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简称传统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单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其中45例接受超声引导下EMA治疗(EMA组)、49例接受传统剥脱术(传统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数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6及12个月行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和阿伯丁静脉曲张问卷(AVVQ)评分以评估疗效。结果 94例均治疗成功。EMA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术中失血量及切口数量均少于传统组(P均<0.05)。组间术后并发症皮下淤血、皮下血肿及皮肤灼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感觉异常及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及术后组间VCSS、AVV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及12个月,2组VCSS及AVVQ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结论 EMA与传统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效果相当,前者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下肢 微波消融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专家共识(2021年版) 被引量:63
4
作者 叶欣 范卫君 +54 位作者 王忠敏 王俊杰 王徽 王俊 王春堂 牛立志 方勇 古善智 田辉 刘宝东 仲楼 庄一平 池嘉昌 孙锡超 阳诺 危志刚 李肖 李晓光 李玉亮 李春海 李岩 杨霞 杨武威 杨坡 杨正强 肖越勇 宋晓明 张开贤 陈仕林 陈炜生 林征宇 林殿杰 孟志强 赵晓菁 胡凯文 柳晨 柳澄 顾春东 徐栋 黄勇 黄广慧 彭忠民 董亮 蒋磊 韩玥 曾庆师 靳勇 雷光焰 翟博 黎海亮 潘杰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消融专家委员会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5-322,共18页
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肺部结节治疗领域正处在起步与发展阶段,为了肺结节热消融治疗的临床实践和规范发展,由"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 局部热消融技术在肺部结节治疗领域正处在起步与发展阶段,为了肺结节热消融治疗的临床实践和规范发展,由"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消融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国内有关专家,讨论制定了"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专家共识(2021年版)"。主要内容包括:(1)肺部亚实性结节的临床评估;(2)热消融治疗肺部亚实性结节技术操作规程、适应证、禁忌证、疗效评价和相关并发症;(3)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筛查 肺亚实性结节 肺磨玻璃结节 热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23
5
作者 谈洪统 李威 +3 位作者 郭欢庆 满文玲 陈薇 杨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09-712,共4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3例LEAOD患者(43条患肢)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对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对照组行普通球囊PTA。记录2组患者术...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3例LEAOD患者(43条患肢)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对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对照组行普通球囊PTA。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天Fontaine分期,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统计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内径、再狭窄率及踝肱指数(ABI),术后6个月时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狭窄情况。结果术后7天2组Fontaine分期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时靶动脉段股浅动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再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ABI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14例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狭窄率<30%、4例30%~50%、3例>50%(无100%者),对照组2例狭窄率<30%、10例狭窄率30%~50%、10例>50%(2例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LEAOD安全、有效,能够降低再狭窄率,且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下肢 闭塞性动脉硬化 腔内血管成型术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TACE联合^(125)I粒子与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维玮 李威 +2 位作者 满文玲 董畅 杨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3-717,共5页
目的对比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或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HCC伴Ⅱ/Ⅲ型PVTT患者,分为TACE联合^(125)I粒子组(A组,n=27)及TACE联合仑伐替尼组(B组,n=25);比较2组客观缓解率(... 目的对比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或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HCC伴Ⅱ/Ⅲ型PVTT患者,分为TACE联合^(125)I粒子组(A组,n=27)及TACE联合仑伐替尼组(B组,n=25);比较2组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率。结果A组ORR、中位OS、Ⅱ型PVTT中位OS及Ⅲ型PVTT中位OS分别为70.37%(19/27)、13.6个月、14.1个月及13.2个月;B组分别为32.00%(8/25)、11.3个月、12.3个月及10.4个月;A组上述指标均优于B组(P均<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15%(13/27),均未见严重并发症;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00%(22/25),5例(5/25,20.00%)出现严重药物毒性反应。结论TACE联合^(125)I粒子治疗HCC伴PVT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优于TACE联合仑伐替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门静脉癌栓 化学栓塞 治疗性 碘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