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洋洋 冯晓秀 侯春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3期364-368,共5页
目的 :建立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指导骨科护理人力资源科学配置。方法 :根据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量表,对病人进行因素型分类,通过公式计算每类病人的护士配备系数,根据各病区病人分类情况,计算病区需要的护士人数。结果 :因素型骨科... 目的 :建立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指导骨科护理人力资源科学配置。方法 :根据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量表,对病人进行因素型分类,通过公式计算每类病人的护士配备系数,根据各病区病人分类情况,计算病区需要的护士人数。结果 :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量表根据人均每日所需护理时间采用整数时数分割法将6个病区病人分为四类,护士配备系数分别为0.30、0.48、1.04、2.01,每个病区每日需配备的护士人数=(一类病人人数×0.30)+(二类病人人数×0.48)+(三类病人人数×1.04)+(四类病人人数×2.01);临床实际配备护士人数远远小于所需人数。结论 :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的建立为病人客观归类提供了量化指标,可科学指导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分类系统 护理 人力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用药方案阿仑磷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卜建龙 徐亮 +2 位作者 张品一 陶树清 陶天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1-184,224,共5页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的不同给药方案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实验,连续入选6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给药间隔分成两组。A组为常规间隔,每周1次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B组为长间隔,每两周口服阿...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的不同给药方案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实验,连续入选6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给药间隔分成两组。A组为常规间隔,每周1次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B组为长间隔,每两周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两组均联用钙尔奇D600每日1片。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26、52 w的骨密度值,检测治疗前、治疗13、52 w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及尿钙/肌酐比值;观察不良反应与新生骨折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6、52 w两组骨密度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骨密度变化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3、52 w两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尿钙/肌酐比值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钙、血磷水平无明显变化。A、B两组治疗52w总有效率分别为85.31%和84.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09%和3.6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新生骨折发生。结论阿仑膦酸钠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与常规间隔用药相比,延长用药间隔的临床疗效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更为便捷经济。因此,阿仑膦酸钠间断、小剂量的用药方案在临床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老年 阿仑膦酸钠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陈立民 姚猛 +1 位作者 姜永庆 孙崇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69-270,273,共3页
目的 :探讨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区域定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5 6例 ,根据CT、MRI对突出间盘进行影像学区域定位分类 ,将硬膜外腔注药治疗后的效果与影像学区域定位进行对比分析。结... 目的 :探讨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区域定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5 6例 ,根据CT、MRI对突出间盘进行影像学区域定位分类 ,将硬膜外腔注药治疗后的效果与影像学区域定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平均 1年 5个月随访 ,本组 5 6例患者治疗后 ,优 35例 ,良 15例 ,差 6例 ,总优良率为 89.3% ;其中位于a域的优良率为 95 % ,优良率亦明显高于位于c域者。结论 :硬膜外腔注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腔注药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利多卡因 醋酸泼尼松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切除颈前路钛板辅助脊柱重建术治疗上颈椎肿瘤 被引量:6
4
作者 姬烨 夏景君 +9 位作者 徐公平 王新涛 周磊 祖佳宁 奚春阳 庄金鹏 赵伟 王玉玞 张志鹏 闫景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189,共4页
上颈椎肿瘤因其所处部位周围重要脏器多、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及风险高、病变不易彻底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困难而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该部位肿瘤单纯采用前路或后路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稳定重... 上颈椎肿瘤因其所处部位周围重要脏器多、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及风险高、病变不易彻底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困难而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该部位肿瘤单纯采用前路或后路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稳定重建,通常的手术策略为前后路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肿瘤 脊柱重建术 颈前路钛板 肿瘤切除 前后路联合手术 脊柱稳定性重建 治疗 病变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1
5
作者 石作为 姚猛 +1 位作者 王岩松 孙崇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机制。方法:(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取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保留腰椎旁交感干组、切断腰椎旁交感干组及自身对照),每组7只。分别于L5-6椎间盘右后侧壁注入HRP,48h后取双侧L1... 目的: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机制。方法:(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取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保留腰椎旁交感干组、切断腰椎旁交感干组及自身对照),每组7只。分别于L5-6椎间盘右后侧壁注入HRP,48h后取双侧L1、L2脊神经节制片,观察脊神经节内HRP标记细胞及切除腰椎旁交感干对HRP标记细胞数的影响。(2)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7只,荧光素快蓝(FB)注入右侧第二腰神经后支,荧光素核黄(NY)注入L,.。间盘右后侧壁,观察右侧L2脊神经节内荧光素双标细胞;在有荧光素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各组大鼠双侧L1、L2脊神经节中均发现HRP标记细胞,当切断腰椎旁交感干后,脊神经节内HRP标记细胞数明显减少;(2)在右侧L2脊神经节内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论:间盘源性下腰痛可能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经交感神经传递的,主要累及L1、L2腰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区域(下腰区)的牵涉性疼痛。腰椎旁交感干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对疼痛的传导是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交感干 脊神经节 下腰痛 牵涉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田宝鹏 陈雯辉 +1 位作者 潘海涛 吕松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探讨IGF-Ⅰ和PDGF与骨折合并脑外伤时愈合加快的关系。方法将152只大鼠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脑外伤组)、C组(骨折组)和D组(...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探讨IGF-Ⅰ和PDGF与骨折合并脑外伤时愈合加快的关系。方法将152只大鼠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脑外伤组)、C组(骨折组)和D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其中A组8只,B、C、D组各48只。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1d、4d、1周、2周、3周和4周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中IGF-Ⅰ和PDGF浓度。结果实验期间C组IGF-Ⅰ的血清浓度无明显变化,围绕A组IGF-Ⅰ的血清浓度水平上下波动,B组和D组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两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d时,B组和D组IGF-Ⅰ的血清浓度较其余两组明显增加(P<0.01),4d时达到峰值,B、D两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和2周时B、D两组IGF-Ⅰ的血清浓度逐渐下降,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周和4周时B、D两组IGF-Ⅰ的血清浓度基本降至A组水平,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d至1周时间段内,各时间点B组、C组和D组PDGF的血清浓度均较A组降低,以D组降低最为明显,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与A组相比降低(P<0.01),在2周和4周时间点上,B组和C组PDGF的血清浓度基本回升至A组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Ⅰ和PDGF可能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快的原因之一,且两者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骨折愈合 IGF-Ⅰ PDGF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权晓慧 朱秀英 +3 位作者 武小薇 张瑞 李旋 胡元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调查248名健康的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身高、体重、正位腰椎(L2~L4)、髋部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绝经年限的增长,腰椎和髋部骨密...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调查248名健康的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身高、体重、正位腰椎(L2~L4)、髋部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绝经年限的增长,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逐渐降低。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腰椎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调整身高、体重指数后,年龄、绝经年龄与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腰椎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与腰椎、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及Ward三角区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激素调节骨保护素和骨保护素配体基因表达及破骨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田军 石义刚 +3 位作者 吴丽萍 陶天遵 陶树清 曲国藩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是骨吸收细胞,已知其功能与分化的调节是由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完成的.发现了其调节的新的分子学机理.破骨细胞的分化依赖于成骨/基质细胞,在研究破骨细胞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由成骨/基质细胞产生的因子-骨... 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是骨吸收细胞,已知其功能与分化的调节是由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完成的.发现了其调节的新的分子学机理.破骨细胞的分化依赖于成骨/基质细胞,在研究破骨细胞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由成骨/基质细胞产生的因子-骨保护素(Osteoporotegerin OPG)及骨保护素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or-κB ligand,RANKL),OPG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受体超家族成员,RANKL是OPG的配体.在过去发现的调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众多因子被认为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而调节OPG和RANKL这两个因子之间的浓度的增加与减少进而完成调节功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激素 骨保护素 配体 基因表达 破骨细胞 细胞功能 雌激素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成骨分化鉴定及与煅烧骨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成林 毕郑钢 +3 位作者 王玉学 祁权 付春江 陶天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牛煅烧骨体外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体外培养1周的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于1、2、4周时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ALP和I型胶原mRNA表达,并对培养2周的...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牛煅烧骨体外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体外培养1周的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于1、2、4周时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ALP和I型胶原mRNA表达,并对培养2周的细胞行VonKossa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另制备细胞煅烧骨复合物,继续培养1、7、14d后取出,扫描电镜观察及X射线衍射仪检测。结果体外诱导培养2、4周后,兔骨髓基质细胞成功表达ALT和I型胶原,VonKossa染色可见钙结节形成。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细胞在煅烧骨表面大量贴附成活,14d后细胞铺满支架表面,合成并分泌胶原纤维及钙盐。结论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成功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特性表达佳;与牛煅烧骨体外复合培养显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细胞 煅烧骨 生物相容性 骨髓基质细胞 体外复合培养 牛煅烧骨 体外成骨 分化鉴定 PCR技术检测 实验研 细胞诱导分化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骨膜瓣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欣 唐英汉 +1 位作者 陶树清 邵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4-96,共3页
通过30侧下肢解剖标本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及其对股骨大转子的血供关系。结果证实,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对大转子下部,股骨上端前外侧10cm×5cm面积骨膜均有血管分布,以横支为蒂,可设计成骨瓣、骨一骨膜瓣... 通过30侧下肢解剖标本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及其对股骨大转子的血供关系。结果证实,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对大转子下部,股骨上端前外侧10cm×5cm面积骨膜均有血管分布,以横支为蒂,可设计成骨瓣、骨一骨膜瓣或单纯骨膜瓣,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 大转子骨 骨瓣 动脉横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脱细胞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旗涛 于有 +2 位作者 杨林 姚猛 陶天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研究人脱细胞骨(HAB)复合经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的实验效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情况,并对其成骨活性进行检测。方法 用15%的过氧化氢和乙醚去除人髂骨块内的结缔组织和细胞成分,消毒后制备人脱细胞骨。取材活体或新鲜尸体的骨髓... 目的 研究人脱细胞骨(HAB)复合经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的实验效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情况,并对其成骨活性进行检测。方法 用15%的过氧化氢和乙醚去除人髂骨块内的结缔组织和细胞成分,消毒后制备人脱细胞骨。取材活体或新鲜尸体的骨髓行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细胞纯化后加入β-甘油酸钠,地塞米松和抗坏血酸等向成骨方向诱导,并进行对照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检测来确定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将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浓缩后复合到制备好的脱细胞骨块内进行复合培养。8d后通过光镜和电镜等形态学观察以及生化指标检测来确定细胞的成骨活性。结果 人髂骨块内细胞清除干净,骨基质保存良好;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ALP和OC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合后的人脱细胞骨培养液中ALP和OCN检测呈阳性;骨髓基质细胞在HAB支架内附着紧密,生长良好。结论 人脱细胞骨复合经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具有有效的成骨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脱细胞骨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活性 实验 检测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拇指背动脉岛状皮瓣再造拇指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林欣 唐英汉 +2 位作者 陶树清 李晓冬 张鸣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32-134,共3页
作者在18只尸体手标本上,对拇指背动脉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该动脉出现率较恒定,起始部血管外径平均为0.63mm,动脉可解剖长度为7.2cm,血管分布范围包括第一掌骨背侧、部份鱼际区及拇指近节背桡侧5×10cm 的皮肤。以拇指背动脉及... 作者在18只尸体手标本上,对拇指背动脉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该动脉出现率较恒定,起始部血管外径平均为0.63mm,动脉可解剖长度为7.2cm,血管分布范围包括第一掌骨背侧、部份鱼际区及拇指近节背桡侧5×10cm 的皮肤。以拇指背动脉及与其相连的桡动脉远段为蒂,可以游离成一个理想的岛状皮瓣,适用于拇指再造及邻近的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拇指背动脉 拇指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R治疗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临床及电生理观测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立民 王长纯 +2 位作者 姚猛 王正雷 董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67-269,共3页
目的 :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疗效进行观察 ,并探讨手术前后诱发电位的变化对SPR的意义。方法 :对胸椎压缩性骨折致脊髓损伤 (30例 )及脊柱结核后期 (1 1例 )出现肢体痉挛的患者行L2~S1双侧节段... 目的 :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疗效进行观察 ,并探讨手术前后诱发电位的变化对SPR的意义。方法 :对胸椎压缩性骨折致脊髓损伤 (30例 )及脊柱结核后期 (1 1例 )出现肢体痉挛的患者行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椎板切除 ,将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电刺激仪测阈值 ,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 ,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 ,均 <30 %。术前 3d及术后 2 1d行诱发电位测定。结果 :经平均 5年随访 ,41例病人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75 %。术后皮层SEP波幅降低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手术前后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地治疗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手术前后诱发电位测定支持肌张力调节“大、小环路”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观测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脊髓损伤 痉挛 诱发电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神经根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附1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邵林 潘海涛 +1 位作者 王耶 孙钟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49-151,共3页
在CT广泛应用于脊柱疾患诊断以前,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神经根管狭窄症(LDHLRS)易被误诊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不令人满意。对1985~1991年收治的LDHLRS152例,充分利用CT检查,根据不同狭窄情况采... 在CT广泛应用于脊柱疾患诊断以前,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神经根管狭窄症(LDHLRS)易被误诊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不令人满意。对1985~1991年收治的LDHLRS152例,充分利用CT检查,根据不同狭窄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术后随访1年3个月~6年8个月,优良率为90.2%。作者提出:(1)应对LDHLRS做出定性和定量诊断;(2)根据引起神经管根管狭窄的不同因素,将狭窄分为硬性狭窄、软性狭窄及混合性狭窄,并依此决定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神经根狭窄 CT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高峰 兰恭赞 陶天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1-373,355,共4页
关键词 药对 单味中药 骨代谢疾病 治疗 骨质疏松症 研究进展 影响 临床疗效观察 西药 毒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负荷对大鼠皮质骨结构和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景龙 戴克戎 +2 位作者 裘世静 薛文东 徐秀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9-42,共4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低负荷(废用)对皮质骨的影响,本研究从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能方面观察了大鼠胫骨皮质骨的变化。实验选240g雌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及实验两组。实验组行左后肢固定造成肢体废用模型。实验动物分别于4、... 为了进一步探讨低负荷(废用)对皮质骨的影响,本研究从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能方面观察了大鼠胫骨皮质骨的变化。实验选240g雌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及实验两组。实验组行左后肢固定造成肢体废用模型。实验动物分别于4、12、20和28周处死,取胫骨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及其横断面的形态计量学观察,根据三点弯曲试验记录的载荷─变形曲线,分析胫骨的材料力学性能和结构力学性能。形态计量学观察主要检测胫骨截面的截面总面积、皮质骨面积、外径周长、骨髓腔面积和骨内径周长。实验结果表明,从实验4周至28周,对照组胫骨截面总面积和骨外径周长明显增加(P<0.05)。而实验组截面总面积、骨外径周长则没有明显增加,实验20周后二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皮质骨面积也低于对照组(P<0.005)。但是,骨髓腔面积和骨内径周长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力学测试结果表明,从实验4周至28周,对照组大鼠胫骨的结构强度、刚度均逐渐增加(P<0.05),而实验组则变化不明显。在实验20周后实验组的结构力学强度和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两组间在各个实验阶段,胫骨皮质骨的材料力学性能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说明,低负荷(废用)抑制骨外膜的骨增加改变骨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皮质骨 对照组 大鼠 实验 骨结构 形态计量学 骨面积 骨皮质 骨髓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附分子在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新涛 吕松岑 +2 位作者 韩竹 孙宇一 闫景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时黏附分子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骨骼肌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缺血组(n=6)、缺血再灌注组(n=30)。分别于缺血期,再灌注1、2、4、8、12h测定白细胞上黏附分子β2...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时黏附分子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骨骼肌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缺血组(n=6)、缺血再灌注组(n=30)。分别于缺血期,再灌注1、2、4、8、12h测定白细胞上黏附分子β2整合素(CD11b/CD18)和骨骼肌血管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骨骼肌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及各组的组织学改变。结果随着骨骼肌再灌注的时间的延长,黏附分子的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8~12h表达最多,骨骼肌组织损伤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时程上与黏附分子表达同步。结论黏附分子的表达与骨骼肌I/R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骼肌 Β2整合素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门式椎板切除空洞分流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立民 姚猛 +3 位作者 孙崇毅 王岩松 王正雷 陈庆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7期441-442,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 11例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颈椎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经 1— 5年 ,平均...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 11例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颈椎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经 1— 5年 ,平均 2 5年随访 ,本组 11例患者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颈椎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治疗脊髓空洞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颈椎病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万德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9-661,共3页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s Dinalepiduralhematoma,SSEH)是一种病因不明,以颈肩部或背部疼痛急性发作,伴进行性神经根或脊髓受压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外统计发病率约为0.1/100000.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漏...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s Dinalepiduralhematoma,SSEH)是一种病因不明,以颈肩部或背部疼痛急性发作,伴进行性神经根或脊髓受压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外统计发病率约为0.1/100000.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漏诊口,特别是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若处理不及时将导致神经功能不可逆性损害.甚至造成患者截瘫或死亡。作者就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 临床研究 病因不明 急性发作 可逆性损害 背部疼痛 脊髓受压 临床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骨素基因T149C多态性对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隋满姝 刘素雁 +2 位作者 陶天遵 杜玄一 刘晓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1-134,11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启动子T149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ELP)方法测定126例正常健康人(Ⅰ组)和138例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 目的探讨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启动子T149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ELP)方法测定126例正常健康人(Ⅰ组)和138例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的患者(Ⅱ组)护骨素基因启动子T149C的基因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股骨、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同时检测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启动子T149C发现TT、TC、CC3种基因型,各基因型分布频率Ⅰ组为TT81.75%、TC16.67%、CC1.58%,Ⅱ组为TT82.61%、TC15.94%、CC1.4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各基因型之间股骨颈的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分别为:TT(0.91±0.06)gcm2,TC+CC(0.87±0.08)gcm2。经年龄、体重指数等因素校正后,差异仍有明显意义(P<0.05)。Ⅰ组的各项指标和Ⅱ组的其他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均P>0.05)。结论OPG基因T149C基因型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它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无关;OPG基因T149C多态性与应用激素患者股骨颈的骨密度明显相关,等位基因T可能是骨量的保护因子,它可能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骨量的丢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糖皮质激素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