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雌激素受体α和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哈尔滨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秀玲 朱秀英 +1 位作者 李旋 聂英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64-867,871,共5页
目的探讨哈尔滨市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和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哈尔滨市81例无亲缘关系汉族健康妇女进行PCR-RFLP测定ER-α基因PvuⅡ、XbaⅠ多态性和VDR基因BSMⅠ多态性,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 目的探讨哈尔滨市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和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哈尔滨市81例无亲缘关系汉族健康妇女进行PCR-RFLP测定ER-α基因PvuⅡ、XbaⅠ多态性和VDR基因BSMⅠ多态性,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BMD)。结果本研究人群PP、Pp及pp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6%、49.4%、37.0%;XX、Xx及xx基因型频率各为4.9%、40.7%、54.4%;BB、Bb及bb基因型频率各为0%、16.0%、84.0%,t检验分析各基因型与BMD值的关系显示:绝经后妇女中,雌激素受体基因型仅与腰椎骨密度有显著差异。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在股骨颈、大转子部位有显著差异。PvuⅡ多态性和BSMⅠ多态性共同作用对骨密度影响更大。结论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并且与骨密度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基因与基因的共同作用与骨密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 雌激素受体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秀玲 朱秀英 +1 位作者 聂英昆 李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692-695,共4页
目的旨在了解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98例研究对象按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分2组,骨量正常组:48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50人。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 目的旨在了解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98例研究对象按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分2组,骨量正常组:48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50人。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8例受试者VDRBsmⅠ基因型。测试受试者腰椎2~4(L2-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桡骨远端(Radius)5个部位骨密度(BMD)。结果骨折组各部位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受试者VDR基因型未发现BB型,检出Bb型16人,占16.3%,bb型82人,占83.7%。b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8%、8.2%,Bb、bb两基因型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无差异;VDR两基因型与各部位BMD之间,虽然在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等4个部位Bb基因型比bb基因型的BMD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这组哈尔滨地区人群VDR基因型分布以bb型、Bb型为主,VDR基因BsmⅠ多态性与骨密度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4
3
作者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老年学组 +12 位作者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 季福绥 于雪 祖凌云 贾娜 刘巍 孙艳霞 范鹰 李雪 孙雪林 徐伟仙 张丽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9-304,共16页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健康评估》显示,现今几乎所有疾病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全球年均重大手术超过3亿人次(约占全球人口的5%),其中85%为非心脏手术[1]。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1%,死亡率在0.8%~1....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健康评估》显示,现今几乎所有疾病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全球年均重大手术超过3亿人次(约占全球人口的5%),其中85%为非心脏手术[1]。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1%,死亡率在0.8%~1.5%,其中心脏并发症占比高达42%[2]。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预计到2030年,20%的手术患者将是年龄在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3]。老年患者因年龄增长不仅出现身体机能的衰退,其共病率也大大增加,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脏手术 围手术期 心血管风险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英男 陶天遵 +2 位作者 高萍 刘枫晨 李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99-201,20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多种性激素的变化对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182例老年男性患者测定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为正常、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组,40例健康青年男性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总睾酮(TT... 目的探讨血清多种性激素的变化对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182例老年男性患者测定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为正常、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组,40例健康青年男性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总睾酮(TT)、雌二醇(E2)、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白蛋白,并计算游离睾酮(FT)、生物有效性睾酮(Bio-T)、游离雄激素指数(FAI)、游离雌二醇(FE2)及生物有效性雌二醇(Bio-E2)结果老年男性在股骨颈、Ward三角及大转子骨密度明显低于青年男性;随年龄的增长,除SHBG外,其他性激素均有明显下降;老年男性中,Bio-T及FAI在骨质疏松组明显降低,其他激素无明显变化。结论老年男性骨密度降低与增龄引起的性激素下降密切相关,而具有生物活性的睾酮的降低是影响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血清性激素 双能X线骨密度仪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放射免疫法测定 雌二醇(E2) 硫酸脱氢表雄酮 免疫比浊法测定 生物有效性睾酮 老年男性患者 青年男性 髋部骨密度 血清白蛋白 性激素下降 骨密度降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25羟维生素D_3水平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姜礼红 王秋军 +5 位作者 周萍 朱秀英 王丽平 陶天遵 范鹰 孟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57-1359,共3页
目的本文通过测定我院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体内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析目前维生素D治疗状况并评价其与季节的关系。方法 5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均符合1994年WHO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8名,平均年龄75.6±1.5岁,... 目的本文通过测定我院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体内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析目前维生素D治疗状况并评价其与季节的关系。方法 5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均符合1994年WHO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8名,平均年龄75.6±1.5岁,女性22名,平均年龄69.3±2.6岁,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冬夏两季25(OH)D3、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含量。结果所有患者夏季25(OH)D3水平明显高于冬季(男性高42.5%,女性高54.6%,P<0.05)。维生素D缺乏情况:女性夏季为13.64%,冬季为36.36%,男性夏季为7.14%,冬季35.71%,冬季维生素D缺乏明显高于夏季(P<0.05),男女两组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含量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在不同季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冬季25(OH)D3水平更低。建议老年人科学合理应用维生素D,应该将定期监测25(OH)D3水平作为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并为临床合理应用维生素D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D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对老年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病人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朱琳琳 李祥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9期705-708,共4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代谢性疾病,由不同原因造成的骨强度发生损伤,特征表现为骨折危险增加,多发于老年人,临床主要特点表现为单位体积内骨骼荷载能力减弱等,可诱发骨折、四肢疼痛、脊柱畸形等。所谓疼痛,即和潜在组织损伤或者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代谢性疾病,由不同原因造成的骨强度发生损伤,特征表现为骨折危险增加,多发于老年人,临床主要特点表现为单位体积内骨骼荷载能力减弱等,可诱发骨折、四肢疼痛、脊柱畸形等。所谓疼痛,即和潜在组织损伤或者组织损伤有关不愉快的一种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疼痛不仅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给病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主要以焦虑、抑郁情绪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 鲑鱼降钙素 危险增加 组织损伤 代谢性疾病 骨强度 荷载能力 疼痛评估 抑郁情绪 抑郁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冷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认知水平调查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康爽 朱秀英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02-404,401,共4页
目的了解寒冷地区部分中老年人患病状况及对OP的认知程度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具体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838名中老年人进行OP的认识程度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了解寒冷地区部分中老年人患病状况及对OP的认知程度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具体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838名中老年人进行OP的认识程度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为性别、年龄、是否患有骨质疏松、每周运动天数。女性相对于男性、年龄大5岁相对于小5岁者、患骨质疏松相对于未患者、每周运动次数少于3次相对于大于等于3次者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越高,相关态度及行为越积极。结论调查结果论证了女性、高龄老年者、患病者对骨质疏松知识了解较多,寒冷地区中老年人患病率高,存在一定的不良生活行为,并希望获得相应的健康知识和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认知水平 患病率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基因IVS401 T/C变异在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
8
作者 迟啸威 聂英坤 +1 位作者 朱秀英 陶天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27-329,共3页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基因IVS1401TC变异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以确定机体对雌激素作用的反应是否与其有关。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采用Pvu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目标片段判断ERα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并进行比较。...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基因IVS1401TC变异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以确定机体对雌激素作用的反应是否与其有关。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采用Pvu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目标片段判断ERα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该位点核苷酸出现胞嘧啶核苷酸(C)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RTT基因型是骨质疏松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分析女性受试者结果与之一致。结论ER基因IVS1401TC变异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 多态性 基因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骨质疏松症因果关系研究
9
作者 张轶萌 王瑞 周萍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6-454,共9页
目的运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探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HT)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因果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汇总数据进行二... 目的运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探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HT)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因果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汇总数据进行二次数据分析,分别从多数据库筛选出与HT和OP密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估计(weighted median,WM)法、Simple Mode法、Weighted Mode法进行双向两样本MR分析,并使用Meta分析对多组MR结果合并进行总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异质性、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MR结果以OR值和95%置信区间表示,以OR值评估HT与OP的因果关系。结果以IVW法为主要MR方法,合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基因决定的HT患者发生OP的风险增加(OR=1.0016,95%CI:1.0008~1.0025,P<0.01),且未观察到OP与HT的发生风险相关(OR=1.0816,95%CI:0.8252~1.4175,P>0.05)。结果不存在异质性及发表偏倚(P>0.05),敏感性分析均显示结果稳健。结论MR联合Meta分析发现遗传基因决定的HT与OP的发生存在因果关联,可能会增加OP的患病风险。在HT患者中积极进行OP筛查可有利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骨质疏松症 孟德尔随机化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膦酸盐预治疗减少首次应用唑来膦酸不良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孟佳 王秋军 +5 位作者 范鹰 张明明 李文静 范靖雪 周赛男 姜礼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38-941,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中减少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不良反应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骨质疏松诊疗基地首次确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00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者在口服钙和维生素D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A组为口服... 目的探讨临床中减少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不良反应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骨质疏松诊疗基地首次确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00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者在口服钙和维生素D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A组为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一次,共3个月,3个月后静滴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B组为静滴伊班膦酸钠2 mg,3个月后静滴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C组为直接静滴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其中A、B两组为双膦酸盐预治疗组,观察3组患者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入组患者中有32%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骨痛等症状,其中A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B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C组出现不良反应52例,3组均未出现腹泻、皮疹、心律失常及肝肾功能损害,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双膦酸盐预治疗组(A组和B组)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明显比C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中,双膦酸盐预治疗能减少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双膦酸盐 预治疗 唑来膦酸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海霞 周萍 张一娜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4-440,共7页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渐进性和广泛性的骨骼肌疾病,涉及肌肉质量的减少和(或)功能的减退,与跌倒、衰弱、死亡率等不良风险增加有关。肌少症病因多种多样,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随着肌少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已从病...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渐进性和广泛性的骨骼肌疾病,涉及肌肉质量的减少和(或)功能的减退,与跌倒、衰弱、死亡率等不良风险增加有关。肌少症病因多种多样,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随着肌少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已从病理生理学转化为诊断和治疗。本文对肌少症的病因、筛查诊断及治疗三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诊断标准 肌少症共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权晓慧 朱秀英 +3 位作者 武小薇 张瑞 李旋 胡元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调查248名健康的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身高、体重、正位腰椎(L2~L4)、髋部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绝经年限的增长,腰椎和髋部骨密...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调查248名健康的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身高、体重、正位腰椎(L2~L4)、髋部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绝经年限的增长,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逐渐降低。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腰椎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调整身高、体重指数后,年龄、绝经年龄与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腰椎及髋部各部位骨密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与腰椎、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及Ward三角区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兰 关振中 吴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2-476,共5页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凋亡基因caspase-3的影响。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实验分为4组,Ⅰ组假手术组,Ⅱ组假手术+氟伐他汀组,Ⅲ组模型组,Ⅳ组模型+氟伐他汀组。Ⅱ和Ⅳ组术后给氟伐他汀10mg·kg-1·d-...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凋亡基因caspase-3的影响。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实验分为4组,Ⅰ组假手术组,Ⅱ组假手术+氟伐他汀组,Ⅲ组模型组,Ⅳ组模型+氟伐他汀组。Ⅱ和Ⅳ组术后给氟伐他汀10mg·kg-1·d-1共4周,观察左室结构及心动超声变化,心肌羟脯氨酸含量及caspase-3表达。结果:Ⅳ组心肌超微结构和左室重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Ⅲ组,羟脯氨酸含量及免疫组化caspase-3阳性细胞明显少于Ⅲ组(P<0.05),RT-PCRcaspase-3mRNA表达也明显少于Ⅲ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改善大鼠心梗后左室重构,并下调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伐他汀 心室复建 心肌梗死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tlerin通过抑制PKCδ-ERK1/2通路减轻6-羟基多巴胺所致多巴胺能细胞凋亡 被引量:3
14
作者 范鹰 李静 +3 位作者 杨奕 马兰 张艳桥 张一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3-1140,共8页
近来发现新的蛋白激酶Cδ亚型(PKCδ)的磷酸化激活与帕金森病(PD)中神经元的缺失有关.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PKCδ磷酸化参与6-羟基多巴胺引起的多巴胺能细胞的毒性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TUNEL检测发现,6-羟基多巴胺引起较... 近来发现新的蛋白激酶Cδ亚型(PKCδ)的磷酸化激活与帕金森病(PD)中神经元的缺失有关.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PKCδ磷酸化参与6-羟基多巴胺引起的多巴胺能细胞的毒性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TUNEL检测发现,6-羟基多巴胺引起较显著的细胞凋亡,PKCδ抑制剂Rottlerin可减轻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凋亡,总PKC抑制剂Bis、钙依赖性PKC(α和β)抑制剂G6976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凋亡无影响.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杂交实验发现,6-羟基多巴胺持续性激活ERK 1/2和PKCδ,Rottlerin既可抑制PKCδ的磷酸化激活,又可抑制ERK的磷酸化激活,而MEK抑制剂U0126仅能抑制ERK 1/2磷酸化激活,对PKCδ磷酸化却无显著影响.这说明PKCδ是6-羟基多巴胺持续性激活ERK 1/2的上游激酶.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凋亡过程中PKCδ仍然是ERK1/2激活的上游激酶,阻断PKCδ磷酸化可阻断ERK1/2持续激活.Rottlerin正是由于阻断PKCδ的激活,进一步阻断ERK1/2持续激活,减轻多巴胺能细胞的凋亡.因此,Rottlerin可能对防治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元缺失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TLERIN 6-羟基多巴胺 蛋白激酶C 蛋白激酶Cδ亚型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妇女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秀英 权晓慧 +2 位作者 聂英坤 张瑞 李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93-196,168,共5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以哈尔滨地区自然绝经后妇女10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测量腰椎(L2-4)、股骨近端和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为桡骨远...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以哈尔滨地区自然绝经后妇女10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测量腰椎(L2-4)、股骨近端和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为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检测ER-α基因的PvuⅡ和XbaⅠ的酶切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骨折组各部位骨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组与骨质疏松症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P、AKP在不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高、身高较高、月经初潮较早、钙制剂、牛奶饮用量、VD、体重指数大是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保护性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年龄早、绝经年限长、妊娠次数多、多产次、身高缩短为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与股骨颈、大转子及桡骨远端骨密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P基因型较Pp及pp型具有更低的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baⅠ多态性与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文化程度高、身高较高、月经初潮较早、钙制剂、牛奶饮用量、VD、体重指数大是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保护性因素,绝经年龄早、绝经年限长、妊娠次数多、多产次、身高缩短为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与股骨颈、大转子及桡骨远端骨密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 受体 雌激素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加氧酶-2在大鼠原代皮质神经细胞缺氧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艳桥 陈仁武 +1 位作者 徐长庆 Graham H Steven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280-2283,共4页
目的观察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中的作用以及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组)、缺氧再给氧组、COX-2特异性抑制剂... 目的观察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中的作用以及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组)、缺氧再给氧组、COX-2特异性抑制剂NS398+缺氧再给氧组。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存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COX-2蛋白质的表达,用DNA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培养的大鼠原代皮质神经细胞经缺氧再给氧处理后,COX-2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缺氧再给氧+NS398组(P<005);缺氧再给氧+NS398予处理组神经细胞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独缺氧再给氧组(P<005和P<001),DNA凝胶电泳显示DNA断裂显著减轻。结论COX-2参与缺氧再给氧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病理过程,COX-2特异性抑制剂明显减轻缺氧再给氧后神经细胞的损伤,保护神经细胞免遭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 神经元 缺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转移对动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新华 傅羽 +3 位作者 张一娜 邹亚男 杜秀敏 韩志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研究日本凝血病毒(HVJ)-人工病毒包膜(AVE)脂质体介导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基因转移对损伤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兔球囊损伤髂动脉局部分别转染含TFPI基因(TFPI组)或pcDNA3.1质粒(空质粒组)的H... 目的:研究日本凝血病毒(HVJ)-人工病毒包膜(AVE)脂质体介导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基因转移对损伤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兔球囊损伤髂动脉局部分别转染含TFPI基因(TFPI组)或pcDNA3.1质粒(空质粒组)的HVJ-AVE脂质体复合物或HVJ-脂质体(空载体组)或生理盐水(盐水组),1,3和7天后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局部TFPI表达;组织病理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各组血栓形成情况;各组实验动物观察6个月评价这种疗法的安全性。结果:TFPI基因转移后1天即检测到TFPI mRNA表达,第3天为高峰;TFPI组血栓形成例数明显少于其它3组(P<0.05);体内凝血指标及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重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变化;各器官未见到HVJ感染及复制迹象。结论:HVJ-AVE脂质体介导TFPI基因转移能够安全而有效地抑制损伤血管局部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基因治疗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mRNA的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一娜 王莉 +2 位作者 刘向娟 俞春江 程露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342-346,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与外周血淋巴细胞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mRNA表达的变化,及二者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7月—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及神经内科...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与外周血淋巴细胞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PARγ)mRNA表达的变化,及二者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7月—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 d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及对照人群70例。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HMGB1,用实时RT-PCR法测定两组患者空腹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的表达情况。根据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72 h 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①梗死组患者PPA脚mRNA表达水平(0.54±0.37)低于对照组(1.98±0.35),血清HMGBl水平(12.7±6.1)μg/L高于对照组(2.2±0.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脚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HMGBl水平呈负相关,r=-0.843,P<0.01。③经相关性分析,脑梗死患者PPARγmRNA表达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r=-0.886,P<0.01;脑梗死患者HMGB1水平和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847,P<0.01。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PPARγ和HMGB1均参与脑缺血炎性反应,HMGB1及PPARγ脚mRNA表达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滕宗艳 张海金 +2 位作者 丛莹莹 高强 张一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29-732,共4页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的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组)、保护组,每组8只。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的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组)、保护组,每组8只。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水平;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形态;采用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灌注组大鼠CK MB、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GSH-PX活性明显降低,Bcl-2、Bax、Bax/Bcl-2明显升高(P<0.01);与再灌注组比较,保护组大鼠CK-MB、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GSH-PX活性明显升高,Bcl-2明显升高,Bax、Bax/Bcl-2明显降低(P<0.01)。与保护组比较,再灌注组大鼠可见大面积心肌梗死,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够减轻大鼠心肌损伤程度,其机制与减少自由基损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清除剂 心肌再灌注损伤 肌酸激酶 细胞凋亡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化PKCδ参与6-OHDA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凋亡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志伟 张艳桥 +3 位作者 范鹰 李呼伦 张一娜 徐长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5-1148,共4页
目的:观察磷酸化PKCδ在6-OHDA诱导的大鼠PC12细胞株凋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帕金森病发病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株PC12细胞,观察PKC激动剂和抑制剂对6-OH-DA毒性作用的影响,分别用TUNEL染色和透射电镜法观... 目的:观察磷酸化PKCδ在6-OHDA诱导的大鼠PC12细胞株凋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帕金森病发病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株PC12细胞,观察PKC激动剂和抑制剂对6-OH-DA毒性作用的影响,分别用TUNEL染色和透射电镜法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免疫印迹法观察磷酸化PKCδ的表达。结果:PKCδ激活剂PMA加重6-OHDA的毒性作用,使细胞凋亡率上升。PKCδ抑制剂Rottlerin可抑制PKCδ的磷酸化,减轻6-OHDA引起的细胞凋亡。总PKC抑制剂Bis和钙依赖性PKC抑制剂G6976不能减轻6-OH-DA引起的细胞凋亡。结论:在6-OHDA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过程中,PKCδ的磷酸化是重要环节之一,PKCδ可能直接参与帕金森病人的神经元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蛋白激酶C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