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1
- 1
-
-
作者
石作为
姚猛
王岩松
孙崇毅
-
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骨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骨科
-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5,共4页
-
文摘
目的: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机制。方法:(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取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保留腰椎旁交感干组、切断腰椎旁交感干组及自身对照),每组7只。分别于L5-6椎间盘右后侧壁注入HRP,48h后取双侧L1、L2脊神经节制片,观察脊神经节内HRP标记细胞及切除腰椎旁交感干对HRP标记细胞数的影响。(2)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7只,荧光素快蓝(FB)注入右侧第二腰神经后支,荧光素核黄(NY)注入L,.。间盘右后侧壁,观察右侧L2脊神经节内荧光素双标细胞;在有荧光素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各组大鼠双侧L1、L2脊神经节中均发现HRP标记细胞,当切断腰椎旁交感干后,脊神经节内HRP标记细胞数明显减少;(2)在右侧L2脊神经节内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论:间盘源性下腰痛可能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经交感神经传递的,主要累及L1、L2腰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区域(下腰区)的牵涉性疼痛。腰椎旁交感干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对疼痛的传导是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的重要环节。
-
关键词
椎旁交感干
脊神经节
下腰痛
牵涉痛
-
Keywords
Paravertebral sympathetic trunk
Spinal ganglia
Low back pain
Referred pain
-
分类号
R681.5
[医药卫生—骨科学]
-
-
题名脊髓后正中沟造口内引流术治疗脊髓空洞症的效果观察
- 2
-
-
作者
徐军
田军
许超蕊
郑伟卓
陶树清
-
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骨科
黑龙江省医院老年病科
-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95-898,共4页
-
文摘
目的:探讨脊髓后正中沟造口内引流术治疗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006年对12例脊髓空洞症患者行脊髓后正中沟造口内引流术治疗,男9例,女3例;年龄19~57岁,平均26.8岁。术前均行MRI检查,空洞部位:颈段7例(C2~C61例,C2~C72例,C3~C73例,C4~C71例),颈胸段4例(C4~T82例,C4~T101例,C5~T91例),颈胸腰段(C5~L2)1例。其中伴Chiari-Ⅰ畸形6例,合并髓内肿瘤1例,合并脊髓蛛网膜炎2例,余无脊柱脊髓畸形。按Tator标准判定手术效果。结果:术中无严重头痛及死亡等并发症,术后发热2例,3d后体温正常;术后头痛2例,术后7d缓解。随访6~25个月,平均10个月,手术效果优9例,良2例,差1例。1例患者术后15个月时因髓内室管膜瘤复发压迫致临床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复查MRI示空洞消失1例、明显缩小或呈裂隙状8例,无变化2例,扩大1例。结论:应用脊髓后正中沟造口内引流术治疗脊髓空洞症近期效果好,是合理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内引流术
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引流术
-
Keywords
Syringomyelia
Internal drainage
Syrinx-subarachnoid shunt
-
分类号
R744.4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