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F-FDG PET/CT特征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张琳焓
李勇
林琳
林耀云
王杨
-
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t/ct室
-
出处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82-685,687,共5页
-
基金
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2017037)。
-
文摘
目的分析腹膜弥漫性病变的代谢值和代谢形态特点,以提高18F-FDG PET/CT诊断腹膜病变的影像学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腹膜弥漫性病变98例,其中恶性组70例(包括转移癌亚组51例、原发病变亚组19例),良性组28例(包括炎性病变亚组20例、结核性病变亚组8例)。将腹膜形态分为弥漫性、散在结节状及无改变。测量各组及亚组腹膜病变18F-FDG摄取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记录腹膜CT及PET形态信息。结果腹膜恶性组SUVmax值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9±3.26比4.31±1.90;t=3.403,P=0.001)。腹膜炎性病变亚组SUVmax值明显低于原发病变亚组及转移癌亚组(分别为3.75±1.50、6.32±2.66、6.68±3.47,P<0.05)。良、恶性病变的盆底腹膜PET形态构成比具有明显的区别(χ2=29.29,P<0.001)。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盆底腹膜PET形态中散在结节状改变的发生率为77.1%(54/70),高于弥漫性的2.9%(2/70)或无改变的20.0%(14/70)(χ2=25.1、11.34,P<0.01)。恶性组中,盆底腹膜在PET及PET/CT上出现散在结节状改变分别为77.1%(54/70)、80.0%(56/70),高于CT的45.7%(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17.62,P<0.001)。结论分析腹膜病变的18F-FDG代谢值及盆底腹膜的代谢形态有助于良、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鉴别。
-
关键词
腹膜疾病
腹膜肿瘤
腹膜炎
腹膜炎
结核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诊断
鉴别
-
Keywords
Peritoneal diseases
Peritoneal neoplasms
Peritonitis
Peritonitis,tuberculous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Fluorodeoxyglucose F18
Diagnosis,differential
-
分类号
R445.5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445.6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题名心脏磁共振对硬膜外阻滞治疗心衰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 2
-
-
作者
王杨
刘鹏飞
刘凤岐
赵洪伟
-
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t/ct
-
出处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6期977-980,共4页
-
文摘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对心衰患者经高位胸段硬膜外麻醉阻滞治疗前后心脏功能及心肌纤维化的评价能力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为顽固性心衰患者12例行上胸段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30天,同时接受心衰常规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脏磁共振扫描,得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舒张末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收缩末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舒张末室壁质量(end diastolic wall mass,EDWM)、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体积及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率(即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体积占左心室心肌总体积的百分比)的数据。结果患者治疗前、后EF值、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体积及左心室心肌延迟强化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EDV、ESV、EDWM值治疗前、后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R能够对经硬膜外阻滞治疗后的心衰患者进行心脏功能及心肌纤维化的疗效评估。
-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
磁共振成像
-
Keywords
Heart failure
Thoracic epidural tissue therap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分类号
R541.6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