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尔滨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杜俊炜 刘江 +4 位作者 徐征宇 姜瑶 王帅 耿硕 毕郑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哈尔滨5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为老年髋部骨折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髋部骨折住院的1 616例患者病历资料,并统计患者基本情况。结果 12年间老年髋部骨折病例呈逐年上... 目的探讨哈尔滨5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为老年髋部骨折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髋部骨折住院的1 616例患者病历资料,并统计患者基本情况。结果 12年间老年髋部骨折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髋部骨折总体男女比为1∶1.45。患者平均年龄(70.3±11.4)岁,且女性平均年龄明显高于男性(P<0.001)。股骨颈骨折数量是转子间骨折的1.44倍。股骨颈骨折中男性平均年龄(67.0±11.4)岁,女性为(70.6±10.7)岁;转子间骨折男性平均年龄(68.7±11.9)岁,女性为(74.2±10.9)岁。男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年龄每年增加0.88岁(P=0.003),女性每年增加0.55岁(P=0.03);男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平均年龄每年减少0.91岁(P<0.001),女性每年减少0.71岁(P=0.01)。按季节统计,春季髋部骨折数量占总数的27.5%(444/1 616),夏季占24.1%(390/1 616),秋季占26.4%(426/1 616),冬季占22.0%(356/1 616)。结论髋部骨折多见于7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转子间骨折患者比例逐渐增多,且转子间骨折患者趋于年轻化。应加强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认识,预防髋部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流行病 骨质疏松症 发病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进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洋洋 冯晓秀 侯春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3期364-368,共5页
目的 :建立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指导骨科护理人力资源科学配置。方法 :根据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量表,对病人进行因素型分类,通过公式计算每类病人的护士配备系数,根据各病区病人分类情况,计算病区需要的护士人数。结果 :因素型骨科... 目的 :建立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指导骨科护理人力资源科学配置。方法 :根据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量表,对病人进行因素型分类,通过公式计算每类病人的护士配备系数,根据各病区病人分类情况,计算病区需要的护士人数。结果 :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量表根据人均每日所需护理时间采用整数时数分割法将6个病区病人分为四类,护士配备系数分别为0.30、0.48、1.04、2.01,每个病区每日需配备的护士人数=(一类病人人数×0.30)+(二类病人人数×0.48)+(三类病人人数×1.04)+(四类病人人数×2.01);临床实际配备护士人数远远小于所需人数。结论 :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的建立为病人客观归类提供了量化指标,可科学指导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分类系统 护理 人力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探究地肤子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徐文慧 吴伟 +3 位作者 张铮 张婷婷 刘云鹤 杨帆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69-1776,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探究地肤子(Kochia scoparia)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药理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查询以及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地肤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以“osteoporosi...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探究地肤子(Kochia scoparia)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药理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查询以及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地肤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以“osteoporosis”为关键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挖掘OP的疾病靶点,取二者交集得到地肤子调控OP的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探究地肤子调控OP的作用及其机制;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通过CCK-8检测地肤子活性成分姜状三七皂苷R1(zingibroside R1)、竹节参皂苷IVa(chikusetsusaponin IVa)、地肤子皂苷Ic(momordin Ic)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经成骨诱导后,应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BMSCs成骨分化能力;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成骨分化相关蛋白Runx2的表达。结果共筛选出地肤子相关靶点573个,OP相关靶点5774个,地肤子与OP交集靶点346个。KEGG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癌症、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主要核心靶点包括TNF、AKT1、SRC、STAT3、EGFR、HIF-1α等;地肤子活性成分明显促进了BMSCs向成骨分化。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地肤子治疗OP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并为进一步阐明地肤子治疗OP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地肤子 活性成分 网络药理学 靶点预测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膝提取物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骨转换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国夫 宋国胜 +2 位作者 张涛 徐洪伟 董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观察牛膝醇提取物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骨转换和骨组织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背侧切口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分为去卵巢组,牛膝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和雌激素对照组,另设一假手术组,分别给予基础饲料和不同剂量... 目的观察牛膝醇提取物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骨转换和骨组织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背侧切口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分为去卵巢组,牛膝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和雌激素对照组,另设一假手术组,分别给予基础饲料和不同剂量治疗药物,12w后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胫骨和腰椎的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骨转换指标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肌酐比值(NTx/Cr)进行测定,并利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去势后骨密度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骨转换指标有较大变化。牛膝醇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可使去势大鼠骨密度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显著提高,改善骨转换指标的变化,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牛膝醇提取物能提高去势大鼠的骨密度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膝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1
5
作者 石作为 姚猛 +1 位作者 王岩松 孙崇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机制。方法:(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取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保留腰椎旁交感干组、切断腰椎旁交感干组及自身对照),每组7只。分别于L5-6椎间盘右后侧壁注入HRP,48h后取双侧L1... 目的: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机制。方法:(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取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保留腰椎旁交感干组、切断腰椎旁交感干组及自身对照),每组7只。分别于L5-6椎间盘右后侧壁注入HRP,48h后取双侧L1、L2脊神经节制片,观察脊神经节内HRP标记细胞及切除腰椎旁交感干对HRP标记细胞数的影响。(2)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7只,荧光素快蓝(FB)注入右侧第二腰神经后支,荧光素核黄(NY)注入L,.。间盘右后侧壁,观察右侧L2脊神经节内荧光素双标细胞;在有荧光素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各组大鼠双侧L1、L2脊神经节中均发现HRP标记细胞,当切断腰椎旁交感干后,脊神经节内HRP标记细胞数明显减少;(2)在右侧L2脊神经节内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论:间盘源性下腰痛可能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经交感神经传递的,主要累及L1、L2腰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区域(下腰区)的牵涉性疼痛。腰椎旁交感干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对疼痛的传导是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交感干 脊神经节 下腰痛 牵涉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髓核细胞中Sox9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哲 王文波 +3 位作者 李吉友 刘洋 李雪松 马淑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84-387,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ox9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将30个椎间盘组织按Thompson分期分为Ⅰ~Ⅳ期,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期间盘组织中Sox9、Ⅱ型胶原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S... 目的:探讨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ox9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将30个椎间盘组织按Thompson分期分为Ⅰ~Ⅳ期,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期间盘组织中Sox9、Ⅱ型胶原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ox9mRNA的表达量在总体上低于Ⅱ型胶原,Sox9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中而Ⅱ型胶原主要位于细胞间质内,Sox9在ThompsonⅠ期椎间盘的细胞核内表达很强而在Ⅳ期则很弱甚至缺失;从ThompsonⅠ~Ⅳ期两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各分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ThompsonⅠ~Ⅳ期标本中Ⅱ型胶原与Sox9表达量的下降趋势相近。结论:Sox9和Ⅱ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与Thompson分期密切相关,随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表达逐渐降低,且两者下降趋势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髓核 SOX9 Ⅱ型胶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成骨分化鉴定及与煅烧骨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成林 毕郑钢 +3 位作者 王玉学 祁权 付春江 陶天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牛煅烧骨体外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体外培养1周的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于1、2、4周时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ALP和I型胶原mRNA表达,并对培养2周的...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牛煅烧骨体外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体外培养1周的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于1、2、4周时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ALP和I型胶原mRNA表达,并对培养2周的细胞行VonKossa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另制备细胞煅烧骨复合物,继续培养1、7、14d后取出,扫描电镜观察及X射线衍射仪检测。结果体外诱导培养2、4周后,兔骨髓基质细胞成功表达ALT和I型胶原,VonKossa染色可见钙结节形成。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细胞在煅烧骨表面大量贴附成活,14d后细胞铺满支架表面,合成并分泌胶原纤维及钙盐。结论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成功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特性表达佳;与牛煅烧骨体外复合培养显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细胞 煅烧骨 生物相容性 骨髓基质细胞 体外复合培养 牛煅烧骨 体外成骨 分化鉴定 PCR技术检测 实验研 细胞诱导分化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不同节段椎间盘髓核细胞培养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于占革 杨威 +3 位作者 温莹 徐学振 魏伟 李念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9-693,共5页
目的:探讨兔颈段、胸段及腰段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培养特性。方法:3~4月龄兔10只,麻醉后,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分离整段脊柱,分别取颈段(C1/2~C7/T1)、胸段(T1/2~T7/L1)、腰段(L1/2~L7/S1)髓核细胞进行培养,于培养后的24h计算贴壁率。并于... 目的:探讨兔颈段、胸段及腰段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培养特性。方法:3~4月龄兔10只,麻醉后,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分离整段脊柱,分别取颈段(C1/2~C7/T1)、胸段(T1/2~T7/L1)、腰段(L1/2~L7/S1)髓核细胞进行培养,于培养后的24h计算贴壁率。并于贴壁后的第3、7、14及21天计算细胞死亡/成活比,判断细胞活力并检测蛋白多糖的含量。结果:颈段、胸段、腰段细胞贴壁率差异具有显著性,腰段细胞贴壁率最高(P<0.01)。不同节段之间,在多个时间点观察髓核细胞死亡/存活比差异具有显著性,腰段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死亡/成活比最低(P<0.01)。不同节段之间,不同时间点观察的蛋白多糖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且腰段椎间盘髓核细胞的蛋白多糖含量最高(P<0.01)。结论:腰段椎间盘髓核细胞较颈段及胸段的髓核细胞生长状态好,兔腰椎髓核细胞更适宜作为细胞培养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细胞 不同节段 细胞活力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管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椎体转移1例报告 被引量:4
9
作者 关国发 祖佳宁 +5 位作者 杨显声 闫景龙 张志鹏 徐公平 夏景君 王新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40-240,I0002,共2页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粘膜,发生于神经系统较少见,且多为转移性,原发于椎管内并椎体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则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造如下。
关键词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转移性 椎管内 椎体 恶性肿瘤 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上关节突及峡部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4
10
作者 焦力刚 奚春阳 +3 位作者 徐公平 周磊 陈纪宝 闫景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9-442,共4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对下腰椎的上关节突及峡部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观察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术中安全操作范围及其与体重及身高的相关性。方法:搜集门诊体检25~40岁正常成年人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序列正常,腰椎正、侧位片显示... 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对下腰椎的上关节突及峡部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观察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术中安全操作范围及其与体重及身高的相关性。方法:搜集门诊体检25~40岁正常成年人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序列正常,腰椎正、侧位片显示腰椎无侧凸、畸形、旋转,腰椎骨质无异常)男、女各120例,其中,男性身高157~190cm,平均173.63cm,体重50~95kg,平均76.61kg;女性身高150~174cm,平均162.17cm,体重45~80kg.平均59.07kg。用digimizer测量软件对L3,L5椎体正位片上上关节突的长度、宽度及侧位片上上关节突的深度,峡部深度、绝对深度,植骨床长度等进行测量。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L3~L5各椎体上关节突长度、宽度、深度和峡部深度,绝对深度,植骨床长度等是否与身高体重具有相关性。结果:男性和女性L3~L5椎体上关节突长度、宽度、深度.峡部深度,绝对深度及植骨床长度平均为1.04±0.26cm和0.98±0.25cm、0.74±0.16cm和0.72±0.19cm、2.30±0.24cm和2.17±0.24cm,0.92±0.12cm和0.84±0.11cm,1.23±0.18cm和1.16±0.18cm,2.06±0.20cm和2.01±0.17cm。男性及女性的上关节突长度、宽度、深度及峡部深度,绝对深度与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植骨床长度与身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影像学测量可以较为准确的获得下腰椎上关节突及峡部相关解剖学数值,为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劈骨操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地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上关节突 峡部 X线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母亲家庭护理知识认知和需求的调查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晓春 李辉 张秋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11-14,共4页
目的调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母亲对家庭护理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髋关节闭合复位术的患儿母亲6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总结其对... 目的调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母亲对家庭护理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髋关节闭合复位术的患儿母亲6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总结其对患儿术后家庭护理知识的认知及需求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66名患儿母亲对家庭护理知识的认知评分为(21.03±5.60)分,需求总均分为(36.00±2.73)分。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的母亲家庭护理知识的认知得分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64、2.794、12.466,均P<0.05)。不同出院时间的患儿母亲其家庭护理知识和对皮肤护理的认知得分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居住地的患儿母亲对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11,P<0.05)。结论护士应加强对患儿家长家庭护理知识的宣教,尤其重视文化程度较低、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和非城市居民的母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家庭护理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应用激素法制备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哲 王文波 +1 位作者 李吉友 刘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70-272,I0005,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持续应用激素组与间断应用激素组实验动物在死亡率、X线片、ECT、MRI和光镜下表现,制备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探讨降低实验动物死亡率的方法。方法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分2组。对照组20只,臀肌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龙,按8... 目的通过比较持续应用激素组与间断应用激素组实验动物在死亡率、X线片、ECT、MRI和光镜下表现,制备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探讨降低实验动物死亡率的方法。方法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分2组。对照组20只,臀肌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龙,按8 mg/kg,每周两次,共8周16次;实验组20只,臀肌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龙,按8 mg/kg,注射3周,停药3周,再继续用药5周。分别于注射药物后2、46、、8周处死,取材前分别做X线片、ECT、MRI检查,取材后光镜观察骨髓、骨细胞、骨小梁的变化。结果死亡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X线片、ECT、MRI检查中,两组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空缺骨陷窝率为29.5%,对照组为28.9%,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①大剂量激素对实验动物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对于机体免疫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损害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②持续应用激素组与间断应用激素组均制造出成功的股骨头坏死模型,间隔停药期骨组织坏死程度不仅没减轻而是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类固醇激素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显声 阎景龙 麻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定向诱导和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体外复合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然后复合MSCs,并以电镜观察复合物在体外培养的情况。在...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定向诱导和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体外复合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然后复合MSCs,并以电镜观察复合物在体外培养的情况。在动物模型中,以不同的复合物植入大鼠直径5mm的颅骨缺损,并于术后摄X线片及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再生骨组织,可以用于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实验研究 细胞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复合自体颗粒骨 MSCS 体外培养 复合材料 组织学观察 显著性差异 细胞修复 定向诱导 电镜观察 动物模型 颅骨缺损 复合物 CPC X线片 实验组 骨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氟加钙联合疗法对实验大鼠骨质疏松的骨微细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公平 武明鑫 +2 位作者 张志鹏 夏景君 闫景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55-65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加钙联合疗法对骨质疏松实验大鼠骨微细结构的改善和应用氟剂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3个月龄雌性大鼠去卵巢,分别单纯给不同剂量的氟或钙、联合应用氟加钙口服(氟剂与钙剂均为隔日给予),6个月后取大鼠左侧胫骨近端进...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加钙联合疗法对骨质疏松实验大鼠骨微细结构的改善和应用氟剂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3个月龄雌性大鼠去卵巢,分别单纯给不同剂量的氟或钙、联合应用氟加钙口服(氟剂与钙剂均为隔日给予),6个月后取大鼠左侧胫骨近端进行松质骨形态学及形态计量学分析,研究这3种方法对该骨质疏松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单纯应用小剂量氟和单纯补钙虽然对改善模型的微结构方面有一定作用(P<0.05),但不如联合应用氟加钙作用明显,在形态计量学观察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氟加钙疗法在改善骨微细结构方面比单纯应用氟或钙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卵巢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lipram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祁全 毕郑钢 +3 位作者 张磊 吴滨奇 潘尚哈 朱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66-770,I0002,共6页
目的:研究磷酸二酯酶(IV)抑制剂Rolipram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Waster大鼠70只,Allen′s法(10g×2.5cm)打击制作脊髓损伤(SCI)模型。实验组伤后立即皮下注射Rolipram 2.5mg/kg/d,每天分2次注射,至第14天;对照组... 目的:研究磷酸二酯酶(IV)抑制剂Rolipram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Waster大鼠70只,Allen′s法(10g×2.5cm)打击制作脊髓损伤(SCI)模型。实验组伤后立即皮下注射Rolipram 2.5mg/kg/d,每天分2次注射,至第14天;对照组皮下注射与实验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测定6h、24h、72h、7d、14d五个时间段病理变化及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表达,TUNEL法测定24h~7d凋亡细胞水平,并用放免方法测定各组大鼠给药3h和6h后脊髓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结果:脊髓损伤后,对照组和实验组TUNEL阳性细胞在24h~7d均有表达,多数为胶质细胞;3~7d时实验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脊髓损伤后3~14d,实验组bcl-2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放免方法测定实验组(给药3h和6h时)脊髓cAM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Rolipram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升高细胞内cAMP,进而上调bcl-2等保护性基因是其中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二酯酶(IV)抑制剂 脊髓损伤 环磷酸腺苷(cAMP) 细胞凋亡 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附分子在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新涛 吕松岑 +2 位作者 韩竹 孙宇一 闫景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时黏附分子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骨骼肌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缺血组(n=6)、缺血再灌注组(n=30)。分别于缺血期,再灌注1、2、4、8、12h测定白细胞上黏附分子β2...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时黏附分子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骨骼肌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缺血组(n=6)、缺血再灌注组(n=30)。分别于缺血期,再灌注1、2、4、8、12h测定白细胞上黏附分子β2整合素(CD11b/CD18)和骨骼肌血管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骨骼肌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及各组的组织学改变。结果随着骨骼肌再灌注的时间的延长,黏附分子的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8~12h表达最多,骨骼肌组织损伤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时程上与黏附分子表达同步。结论黏附分子的表达与骨骼肌I/R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骨骼肌 Β2整合素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搬移治疗四肢长骨缺损及骨不愈合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3
17
作者 谷丽娜 侯春影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2期18-20,共3页
对因外伤、肿瘤等因素造成四肢大段骨缺损的18例患者采用环形外固定支架一次复位,同时行骨搬移术治疗。结果12例骨延长3 cm,4例延长4 cm,2例延长5 cm;术后住院30~60 d出院,随访6~36个月,患者骨愈合时间为3~10个月,所有患者患肢邻近膝与... 对因外伤、肿瘤等因素造成四肢大段骨缺损的18例患者采用环形外固定支架一次复位,同时行骨搬移术治疗。结果12例骨延长3 cm,4例延长4 cm,2例延长5 cm;术后住院30~60 d出院,随访6~36个月,患者骨愈合时间为3~10个月,所有患者患肢邻近膝与踝关节功能除早期轻度受限外,后期均通过锻炼达到或接近正常。提出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血液循环,严格执行医嘱实施搬移,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能保证骨搬移术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环形外固定支架 骨搬移 并发症 轴向偏移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微重力下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成龙 姜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8-364,共7页
目的:观察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体外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向髓核样细胞表型分化的效果。方法:取成年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并增... 目的:观察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体外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向髓核样细胞表型分化的效果。方法:取成年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并增殖至第3代后建立3个培养组:微重力诱导培养组(A组),将经TGF-β1转染后的BMMSCs在藻酸钙凝胶微球及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内进行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动态培养;诱导培养组(B组),将经TGF-β1转染后的BMMSCs在藻酸钙凝胶微球内培养;模拟微重力自然分化组(C组),将BMMSCs在藻酸钙凝胶微球内置于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内培养。在培养的第3、7、14、21天分别检测以上各组BMMSCs中TGF-β1的含量变化及BMMSCs的增殖能力,应用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各组Ⅱ型胶原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BMMSCs的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至第14天,A、B组中已可观察到呈多角形的类髓核样细胞,C组呈不规则形。从第3天开始,上清液中TGF-β1的含量和BMMSCs中DNA的含量A组较B、C两组明显增高(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A组在免疫组化染色中可见Ⅱ型胶原蛋白染色阳性,B组呈弱阳性,C组无明显变化。RT-PCR结果显示A、B组的BMMSCs中已有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结论:模拟微重力条件下TGF-β1转染的BMMSCs在一定时间内可增加合成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髓核 TGF-β1 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受累神经根神经鞘膜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志鹏 闫景龙 +1 位作者 赵伟 庄金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12-912,917,共2页
患者女,55岁。于2007年5月23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出现劳累后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伴麻木、无力。休息后可完全缓解,无腰痛,大小便正常,未系统诊治。4d前患者从事重体力劳动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且左下肢也出现相应症状。双下肢症状交替... 患者女,55岁。于2007年5月23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出现劳累后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伴麻木、无力。休息后可完全缓解,无腰痛,大小便正常,未系统诊治。4d前患者从事重体力劳动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且左下肢也出现相应症状。双下肢症状交替出现,以右下肢为重,症状持续不缓解.以致影响到睡眠及活动,在当地医院行腰椎CT检查示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内占位.建议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鞘膜瘤 神经根 症状持续 完全缓解 放射性疼痛 重体力劳动 椎管内占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腹胀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5
20
作者 颜婕 徐金凤 刘影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22期51-52,共2页
回顾性分析57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腹胀发生的原因。其主要原因为颈髓损伤后神经反射中断致麻痹性肠梗阻,并存腹部脏器损伤、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或穿孔等。提出客观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基... 回顾性分析57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腹胀发生的原因。其主要原因为颈髓损伤后神经反射中断致麻痹性肠梗阻,并存腹部脏器损伤、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或穿孔等。提出客观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及健康知识教育等综合措施,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髓损伤 腹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