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风湿免疫病患者活动性结核病患病情况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亚组分析
1
作者 张丽帆 陈艳 +20 位作者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张志毅 吴华香 陈盛 李鸿斌 朱平 武丽君 齐文成 刘毅 张缪佳 刘花香 周宝桐 侍效春 阮桂仁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RD)患者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进行ATB筛查的R... 目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RD)患者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进行ATB筛查的R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550例。估算RD患者的ATB患病率,并按照RD病种、患者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550例调查对象中,105例合并ATB,其中,48例(45.7%)无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表现;在病原学和(或)组织病理学确诊的ATB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5.3%(12/34);在菌阳肺结核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0.8%(8/26)。累及肺外部位的结核病有41例(39.0%),其中单纯肺外结核28例(68.3%),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13例(3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患者ATB患病率最高,为1915/10万(13/679,95%CI:881/10万~2948/10万),其次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1002/10万,58/5789,95%CI:745/10万~1259/10万)。RD患者中16~34岁组ATB患病率最高,为1162/10万(43/3700,95%CI:817/10万~1508/10万),男性ATB患病率为919/10万(30/3264,95%CI:592/10万~1247/10万),明显高于女性(729/10万,75/10286,95%CI:565/10万~894/10万)。结论:中国RD患者中亚临床结核病、肺外结核及结核病播散负担较高,ATB患病率在不同RD患者病种、年龄、性别间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风湿性疾病 共病现象 患病率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丽帆 马亚楠 +19 位作者 邹小青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吴华香 武丽君 李鸿斌 张志毅 陈盛 朱平 张缪佳 齐文成 刘毅 刘花香 侍效春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接诊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715例。应用T-SPOT.TB对研究对象进行LTBI筛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体质量指数、病程、吸烟史、基础疾病、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结核病既往史,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的使用情况,实验室化验结果,风湿免疫病诊断结果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3715例研究对象T-SPOT.TB检测阳性者有672例(18.1%,95%CI:16.9%~19.3%)。不同风湿免疫病病种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03,P<0.001),白塞综合征患者检测阳性率最高(44.4%,32/72),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检测阳性率最低(8.9%,4/45)。男性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23.6%(168/711),明显高于女性(16.8%,504/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3,P<0.001)。不同年龄组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89,P<0.001),51~6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高(24.8%,143/577),16~2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低(8.1%,13/1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1岁(aOR=1.81,95%CI:1.48~2.23),吸烟≥21支/d(aOR=1.66,95%CI:1.15~2.40),有结核病既往史(aOR=3.88,95%CI:2.71~5.57),患白塞综合征(aOR=3.00,95%CI:1.70~5.28)是T-SPOT.TB检测阳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使用大剂量激素(aOR=0.67,95%CI:0.47~0.96)或生物制剂(aOR=0.55,95%CI:0.36~0.84),淋巴细胞计数偏低(aOR=0.39,95%CI:0.25~0.62),低蛋白血症(aOR=0.72,95%CI:0.52~0.99),以及患多发性肌炎/皮肌炎(aOR=0.54,95%CI:0.29~0.99)、系统性红斑狼疮(aOR=0.75,95%CI:0.57~0.99)是T-SPOT.TB检测阴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风湿免疫病患者总体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18.1%,各病种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明显。当患者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的使用,淋巴细胞计数偏低,低蛋白血症,以及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警惕假阴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 分枝杆菌 结核 感染 免疫学技术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关节炎患者用药治疗现状的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现场调查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晓盈 彭嘉婧 +7 位作者 刘传慧 蔡小燕 张江林 梅轶芳 靳洪涛 王晓非 磨红 栗占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目的:评估骨关节炎在我国患病及用药现况,并进行疾病评估。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2017年4—10月全国40家医院1 066例骨关节炎患者的一般资料、患病情况、用药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数据采用SPSS 19. 0软件... 目的:目的:评估骨关节炎在我国患病及用药现况,并进行疾病评估。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2017年4—10月全国40家医院1 066例骨关节炎患者的一般资料、患病情况、用药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数据采用SPSS 19.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 06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 6,平均年龄(61. 9±11. 0)岁,年龄分布于36~94岁。膝骨关节炎、髋骨关节炎、手骨关节炎患病人数分别是873例(81. 9%)、150例(14. 1%)、387例(36. 3%),其中合并两个部位的患者242例(22. 7%),3个部位均受累关节炎患者为51例(4. 8%)。56. 6%(603/1 066)患者应用过1种及以上非甾体抗炎药,28. 9%(308/1 066)患者应用1种及以上止痛药物。61. 2%(652/1 066)应用1种及以上改善病情骨关节炎药,包括氨基葡萄糖(400/1 066,37. 5%)、硫酸软骨素(21/1 066,2. 0%)、双醋瑞因(63/1 066,5. 9%)或联合应用2种以上改善病情骨关节炎药(168/1 066,15. 8%)。92例(8. 6%)患者应用止痛药控制症状,未进一步使用抗炎及保护关节药物。232例(21. 8%)患者应用关节腔穿刺注射药物,应用玻璃酸钠或糖皮质激素分别为98例(9. 2%)和48例(4. 5%),而将二者联合应用达86例(8. 1%)。应用局部外用药物患者占26. 5%(283/1 066),理疗占15. 8%(168/1 066)。与膝关节受累患者相比,髋关节受累患者的病情明显更加严重,两组患者按照美国西部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评估疼痛(Z=-7. 625,P <0. 001)、僵硬感(Z=-6. 229,P <0. 001)、关节功能(Z=-6. 777,P <0.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髋骨关节炎患者更多应用止痛药物(χ2=24. 838,P <0. 001)。结论:我国骨关节炎患者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及改善病情骨关节炎药为主要治疗方式,但存在药物使用不规范情况;与膝骨关节炎相比,髋骨关节炎患者病情更为严重,需引起重视,并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治疗药物 现场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患者肾穿刺活检术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9
4
作者 刘雪梅 冯雪燕 +1 位作者 宋爱民 刘雪融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3期46-47,59,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患者肾穿刺活检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43例系统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以明显缓...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患者肾穿刺活检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43例系统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心理状态平稳,使其能够正确地配合医生的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不适感;43例患者手术后都恢复到术前的状态,能够进一步接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专科治疗。结论加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患者肾穿刺活检术的护理,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为今后临床工作中提高肾穿刺活检术的成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肾炎 肾穿刺活检术 围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诊断及活动性评价中国专家调查 被引量:6
5
作者 戴晓敏 董智慧 +20 位作者 陈盛 程永静 达展云 戴生明 董静 侯勇 李芬 刘晓兵 梅轶芳 青玉凤 施春花 史伟浩 舒强 王勇 温鸿雁 徐健 徐胜前 薛静 叶霜 朱剑 姜林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应问题的平均分。结果中国专家目前主要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分类标准进行TA临床诊断。其中,年龄、肢体跛行、黑矇等症状,无脉或脉搏减弱、血管杂音、双侧脉压差增大、高血压等体征,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此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无创影像学检查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TA活动性评估,中国专家主要采用美国Kerr评分体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各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均具有重要的病情活动性评估价值。在影像选择方面,颈动脉受累者更推荐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主干受累者则CTA略优于MRA。结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中国医师对TA的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诊断 疾病活动性 中国 专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皮下注射依那西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皮肤红斑情况
6
作者 张聪颖 刘雪梅 +1 位作者 张雪 宋爱民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7期72-74,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皮下注射依那西普患者疼痛程度及皮肤红斑情况,以期为选择最适合的注射部位以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15年1-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风湿病患者...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皮下注射依那西普患者疼痛程度及皮肤红斑情况,以期为选择最适合的注射部位以减轻患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15年1-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风湿病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皮下注射依那西普,注射部位为左右上臂的外侧区域、腹部左右侧及左右大腿中部前侧,注射剂量为25 mg/次。比较上述6个部位注射时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红斑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左上臂、右上臂、腹部左侧、腹部右侧、左大腿中部、右大腿中部注射数字疼痛分级法(numeric pain intensity scale,NPIS)评分分别为(2.94±2.34)、(2.91±2.20)、(1.86士1.89)、(1.90±1.99)、(4.13±2.69)、(4.05士2.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臂、右上臂、腹部左侧、腹部右侧、左大腿中部、右大腿中部注射部位皮肤红斑发生率分别为8.20%、8.20%、4.10%、4.10%、14.75%、1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大腿中部、右大腿中部注射NPIS评分及注射部位皮肤红斑发生率均高于腹部左侧、腹部右侧、左上臂、右上臂注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左上臂、右上臂注射NPIS评分及注射部位皮肤红斑发生率均高于腹部左侧、腹部右侧注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部皮下注射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并减少皮肤红斑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那西普 皮下注射 疼痛 红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