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分类体系及其与实验室检查和FLT3-ITD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何婉婷 陈佳琦 +3 位作者 任雨悦 高玉娟 刘红星 王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4-1342,共9页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表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形态特点的分类体系,并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点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P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套14类的分类体系用以表征患者个体间和个体内的... 目的:建立一套用于表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形态特点的分类体系,并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点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PL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套14类的分类体系用以表征患者个体间和个体内的细胞形态异质性。将该分类体系用于40例APL患者的形态学分析,并将分类结果与患者的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分析不同APL细胞形态特征与常规检验指标和基因变异的相关性。结果:FLT3-ITD突变阳性的APL病例组中核形规则、粗颗粒且不见Auer小体(1类)的细胞显著少于FLT3突变阴性病例组(P<0.05)。核形规则组相比于核形不规则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较长(P<0.05);细颗粒组相比于粗颗粒组APTT明显较长(P<0.01)、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相对更低(P<0.05);Auer小体阴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和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Auer小体增多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形态学分类体系可以客观表征不同类型的APL白血病细胞,有助于更好地评估APL白血病细胞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异质性和进一步用于精确分析APL的形态表型与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形态分类 实验室检查 FLT3-ITD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图像参数与分子病理的关联性分析
2
作者 张东阳 王树叶 +3 位作者 刘玥 杨昆鹏 于洪娟 王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01-405,共5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MRI图像参数与分子病理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6例PCNSL患者资料,根据细胞来源、BCL-2... 目的: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MRI图像参数与分子病理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6例PCNSL患者资料,根据细胞来源、BCL-2表达、Ki-67指数,MAP+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ruton's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BTKi)治疗反应性将患者归纳至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erminal center B-cell,non-GCB)组和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GCB)组、Ki-67≥75%组和Ki-67<75%组、BCL-2+组和BCL-2-组、对MAP+BTKi方案治疗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提取患者基线期MRI图像一阶参数如平均值、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偏度、峰度、熵,比较其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方差、峰度、偏度、变异系数等4个参数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数、标准差、熵这3个参数在Ki-67表达、BCL-2表达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数、熵这两个参数在细胞来源、治疗是否有反应性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Ki-67指数,3个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831、0.913;对于BCL-2表达,平均数、标准差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9和0.938。多参数联合分析时其鉴识效果较利用单个纹理分析定量参数更高。结论:平均值、标准差、熵等3个MRI参数有助于预测PCNSL患者Ki-67、BCL-2的表达,对于治疗具有一定评估作用,有利于术前无创性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并为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磁共振 图像参数 分子病理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CEBPA及GATA2基因共存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3
作者 杨雪微 李珊珊 +2 位作者 苏雁华 孙嘉悦 高玉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3-1316,共4页
目的:分析CEBPA基因合并GATA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为临床医生制定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纳入43例于2017年1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CEBPA双突变和bZIP结构域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 目的:分析CEBPA基因合并GATA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为临床医生制定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纳入43例于2017年1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CEBPA双突变和bZIP结构域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比较分析其中合并GATA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合并GATA2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0岁,显著低于不合并GATA2基因突变患者的57.0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免疫分型、骨髓及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完全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GATA2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无事件生存期均未达到,不合并GATA2基因突变患者则分别为14.8、8.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合并GATA2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年龄低于不合并GATA2基因突变的患者。GATA2基因突变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CEBPA基因突变 GATA2基因突变 共存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和预防 被引量:8
4
作者 申亚琼 付玥玥 +3 位作者 李丽敏 王艳 孟令伶 翟秋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44-1348,共5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血液科治疗的白血病患者共126例,调查移植后发生感染的患者例数,分析其感染原因,总结预防措施。结果:126例患者中,感...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血液科治疗的白血病患者共126例,调查移植后发生感染的患者例数,分析其感染原因,总结预防措施。结果:126例患者中,感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共43例,感染率为34.13%。共检出89株病原体,其中细菌占64.05%;病毒占22.47%,真菌占13.48%。患者的年龄、供体类型、移植前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及aGVHD等因素均是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随访结果显示,采用预防方案干预后,干预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经过合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随访12个月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植前感染以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的影响因素。可通过合理的感染预防手段降低其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移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园园 郭素青 +4 位作者 李英华 王东梅 刘晓 张永晓 王树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0-1396,共7页
目的:了解血循环DNA含量在淋巴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与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血循环DNA定量在淋巴瘤评估疗效及指导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3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瘤者21例(标准化疗方案前后分别采... 目的:了解血循环DNA含量在淋巴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与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血循环DNA定量在淋巴瘤评估疗效及指导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3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瘤者21例(标准化疗方案前后分别采集外周血标本)和淋巴结炎者11例的外周血标本。另选取9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标本的血循环DNA水平,分析血循环DNA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水平,了解其与淋巴瘤临床特征间的联系,评估血循环DNA清除率在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淋巴瘤患者的血循环DNA水平均明显高于淋巴结炎者和健康志愿者(56.71±50.61)ng/ml vs(19.21±15.52)ng/ml和(8.26±7.06)ng/ml,(P=0.033和P=0.010),后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118)。淋巴瘤患者血循环DNA与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相关(P=0.032)。当血循环DNA水平24.67 ng/ml作为诊断淋巴瘤的临界值时,其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5%。标准方案化疗结束后血循环DNA清除率高的患者,完全缓解率高(P=0.032),总生存期长(P<0.001)。结论:血循环DNA在淋巴瘤中明显增高,可能有助于淋巴瘤筛查。血循环DNA水平有可能作为淋巴瘤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一个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血循环DNA 定量检测 淋巴瘤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两种给药方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艳 钟涛 +3 位作者 孟令彾 邹安琪 王魏 范宇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两种给药方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APL患者96例为研...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两种给药方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APL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持续低速(8滴/min)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给药法,2h完成药物输注。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高白细胞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QT间期延长、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异常、皮肤黏膜损伤和药物外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1.3%、16.7%、8.1%、14.6%、14.6%和29.2%,而对照组患者相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1.2%、35.4%、25.0%、22.9%、33.3%和4.2%;两组患者除在ALT异常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新型改良后的持续低速静脉注射法治疗APL可降低大部分药物不良反应,但药物外渗发生率较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给药方法 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电导钙激活性钾通道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IgE分泌中的作用
7
作者 王连杰 王巍 +4 位作者 王树叶 何婉婷 张秋 李晓霞 刘志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2-746,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电导钙激活性钾通道(IKCa1)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中的作用。应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IKCa1阻滞剂克霉唑(clotrimazole,CLO)对MM细胞株U266生存能力的影响;应用Transwell迁移及Matrige...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电导钙激活性钾通道(IKCa1)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中的作用。应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IKCa1阻滞剂克霉唑(clotrimazole,CLO)对MM细胞株U266生存能力的影响;应用Transwell迁移及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CLO对U266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影响;应用双抗夹心法(ELISA法)检测CLO对U266细胞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E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剂量CLO(≤1.0μmol/L)对U266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Transwell迁移实验及Matrigel侵袭实验显示,小剂量CLO(≤1.0μmol/L)作用后,U266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1.00μmol/L CLO作用24 h与48 h后,细胞上清液IgE浓度分别为(4.98±0.39)、(4.38±0.32)ng/ml,24 h与48 h对照组IgE浓度分别为(15.41±1.88)、(21.73±2.01)ng/ml,提示1.0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LO通过阻滞IKCa1而抑制MM细胞迁移和侵袭及M蛋白分泌,这为MM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电导钙激活性钾通道 多发性骨髓瘤 克霉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铁性贫血患者铁代谢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韩丁丁 马聪 +2 位作者 赵羚 高玉娟 苏雁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38-1741,共4页
目的:探讨铁代谢与血小板增多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1例缺铁性贫血伴血小板增多患者的铁代谢指标、红细胞参数及血小板参数,分析铁代谢指标、红细胞参数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比较轻、中度贫血组(血红蛋白≥60g/L)与重度贫血组(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铁代谢与血小板增多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1例缺铁性贫血伴血小板增多患者的铁代谢指标、红细胞参数及血小板参数,分析铁代谢指标、红细胞参数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比较轻、中度贫血组(血红蛋白≥60g/L)与重度贫血组(血红蛋白<60g/L)相关参数的差别;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值变化情况。结果:血清铁与血小板数呈显著负相关(r=-0. 404,P <0. 001);血清铁与血小板比积呈负相关(r=-0. 288,P <0. 05);转铁蛋白饱和度与血小板数、血小板比积均呈负相关(r=-0. 353,P <0. 01; r=-0. 271,P <0. 05);铁蛋白及总铁结合力与血小板参数均无相关性;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与血小板数均呈负相关(r=-0. 239,P <0. 05; r=-0. 250,P <0. 05; r=-0. 339,P <0. 01);轻、中度贫血组与重度贫血组铁代谢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有差异;经铁剂治疗后血小板数目较前减少。结论:影响血小板数重要的铁代谢指标是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缺铁越重,血小板数越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越重,血小板数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