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点及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绍霞 张晓锐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9期60-61,共2页
目的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 occus aureus,MRSA)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取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肺部感染患者深部痰液进行细菌培养,鉴定M... 目的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 occus aureus,MRSA)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取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肺部感染患者深部痰液进行细菌培养,鉴定MRSA菌群感染情况。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的细菌。结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加强特殊护理意识和积极对症处置,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流行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焦亡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孙博文 兰帅 +2 位作者 王熙奥 徐善才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9-355,共7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研究显示,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SAH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脑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发生焦亡,造...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研究显示,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SAH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脑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发生焦亡,造成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及血-脑屏障破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细胞焦亡的核心调控因子,其激活机制及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针对该通路的SAH治疗策略包括NLRP3抑制剂、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抑制剂、消皮素D抑制剂等均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一定疗效。此外,干细胞、外泌体、气体治疗等新兴技术也为调控细胞焦亡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该文就SAH后细胞焦亡的发生机制、不同细胞焦亡的特点以及针对细胞焦亡的SAH治疗策略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后续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细胞焦亡 炎症小体 NLR家族 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神经炎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索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负荷与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因果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褚学红 申英杰 +7 位作者 王耀楼 董晓 刘圆圆 冯艳 姜缪文 李明 吉训明 吴川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3,共12页
目的探究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extensive perivascular space,EPVS)负荷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包括其亚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之间是否存在遗传因果关系。方法利用来自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 目的探究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extensive perivascular space,EPVS)负荷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包括其亚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之间是否存在遗传因果关系。方法利用来自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数据,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研究不同部位的EPVS与IS及其亚型和TIA之间的关联。采用多种MR方法评估EPVS负荷与IS及其亚型和TIA之间的因果关系。应用多变量MR以减轻潜在的混杂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增强结果的稳健性。随后,利用Meta分析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不同部位EPVS负荷与IS之间因果关系的数据。此外,采用反向MR观察各种IS类型对EPVS的影响。最后,进行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以评估暴露和结果之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脑白质(OR=1.12,95%CI:1.01~1.25;P=0.04)和基底节(OR=1.57,95%CI:1.30~1.89;P<0.01)中的EPVS负荷均是IS的显著危险因素。基底节中的EPVS负荷也是小动脉闭塞型IS的危险因素(OR=4.56;95%CI:2.57~8.27;P=5.95×10^(-7))。此外,IS和TIA后,基底节EPVS负荷似乎也存在潜在的增加。结论广泛的白质和基底节血管周围间隙负荷可能是预测IS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负荷 缺血性卒中 因果关系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疗效分析
4
作者 邹昊宇 季智勇 +3 位作者 王春雷 徐善才 郑秉杰 史怀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594,共9页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4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复合手术治疗的10例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中位评分...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4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复合手术治疗的10例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中位评分为2(1,2)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为10/10,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颈动脉逆行再通6例(颈总动脉残端较短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股动脉顺行再通4例(颈总动脉残端较长患者)。术后1例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无颈部血肿、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0(9,12)个月,随访期间无需再次治疗的严重支架内再狭窄、同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末次随访时mRS中位评分为0(0,1)分,较术前降低(Z=-0.289,P=0.004)。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临床实践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经颈动脉逆行再通可能对颈总动脉残端较短的症状性慢性颈总动脉闭塞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可能更易获得理想的血管再通效果,但尚待更多的病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颈总动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塞术对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培 史怀璋 +7 位作者 徐善才 高成 季智勇 王春雷 刘珍 廉庆北 许斌 李鑫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45-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6年6月2009年11月对连续收住院的1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PcomAA患者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其中男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岁。动...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6年6月2009年11月对连续收住院的1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PcomAA患者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其中男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岁。动脉瘤直径平均为7.9 mm。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6.7 d。利用确切概率法分析下列因素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最初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动脉瘤的大小、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结果①19例患者治疗时均为完全栓塞。②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1个月。12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正常,7例患者的症状部分恢复。其中1例患者因1年后动脉瘤复发行二次栓塞术,2年后再次造影随访证实动脉瘤栓塞致密。该患者在二次治疗后2个月余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恢复,且未出现症状反复的情况。③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及是否伴有SAH,对恢复情况均有影响(P<0.05);动脉瘤的大小对恢复情况无影响(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是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的有效治疗方式。在患者群中,尽早治疗的、伴有SAH或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较轻者,其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永朋 张彤宇 +3 位作者 张广 徐善才 郑秉杰 史怀璋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1期1061-1066,共6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手术技术的提高虽然能够治疗动脉瘤,降低因再次出血而导致患者死亡的概率。但是,目前尚无有效的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手术技术的提高虽然能够治疗动脉瘤,降低因再次出血而导致患者死亡的概率。但是,目前尚无有效的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治疗方法。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研究已表明炎症反应与脑血管痉挛以及脑组织损伤相关。因此,大量的临床前研究也针对神经炎症与a SAH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并发现炎症介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已知的a SAH后神经炎症反应及其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神经炎症反应 迟发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神经元液压伤后依钙蛋白酶的时程变化及亚低温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隋立森 韩富 +5 位作者 郭燕舞 姜晓丹 徐如祥 刘恩重 张相彤 戴钦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49-1151,共3页
目的研究常温时液压冲击伤后神经元内依钙蛋白酶(Calpain)活性变化及亚低温的干预机制。方法培养大鼠神经元并制作液压冲击伤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亚低温干预,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液压冲击伤后的神经元内Calpain活性变化及在不同时段... 目的研究常温时液压冲击伤后神经元内依钙蛋白酶(Calpain)活性变化及亚低温的干预机制。方法培养大鼠神经元并制作液压冲击伤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亚低温干预,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液压冲击伤后的神经元内Calpain活性变化及在不同时段亚低温对Calpain活性的干预效应。结果常温时,在细胞损伤后Calpain的活性发生显著变化。亚低温组与常温组Calpain的活性不同,且亚低温对伤后Calpain活性的干预效应与作用起始时间密切相关。结论液压冲击伤后神经元内Calpain活性发生的改变参与细胞创伤的病理过程,亚低温可能通过这一机制具有一定保护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亚低温干预的效果与开始干预时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液压冲击伤 依钙蛋白酶 亚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与血管内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姚金彪 吴桥伟 +4 位作者 吴培 郑秉杰 陈爱霞 张非凡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77-586,共10页
目的 比较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与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35例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并根据治疗方式将所... 目的 比较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与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35例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并根据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和显微外科夹闭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危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缺血症状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末次脑缺血症状至入院时间、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最大径、是否合并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合并血管重度狭窄的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合并血管狭窄侧别(动脉瘤同侧、动脉瘤对侧)、是否合并多支血管狭窄。分析并比较两组在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上的差异。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术后30 d内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术后即刻至末次随访期间(≥6个月)与治疗相关的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致残性卒中发生率、病死率及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随访期间,采用DSA评估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塞情况;采用MRI或CT评估患者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纳入46例患者共48个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组纳入89例患者共100个动脉瘤,两组的术前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 d内共有26例(19.3%)患者出现与治疗相关的SAEs,其中血管内治疗组5例(10.9%),显微外科夹闭组21例(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所有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7.5(12.0,58.5)个月。末次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显微外科夹闭组术后即刻至末次随访期间与治疗相关的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4%(8/46)和33.7%(3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8.7%(4/46)和16.9%(1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病死率分别为4.3%(2/46)和4.5%(4/89),差异无统计意义(P=0.969);血管内治疗组、显微外科夹闭组末次随访时mRS评分≤2分患者占比分别为91.3%(42/46)和86.5%(7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共有89例(65.9%)患者(90个动脉瘤)完成了DSA随访,其中血管内治疗组37例(38个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组52例(52个动脉瘤),随访中位时间为11.5(6.0,12.0)个月;末次DSA随访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显微外科夹闭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3%比90.4%,P=0.066)。结论 对于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30 d与治疗相关的SAEs的发生率和术后即刻至末次随访期间的任何与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结论仍需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开颅夹闭 血管内治疗 对比研究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RNA-195在大鼠长期脑低灌注诱发的神经元树突退化和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9
作者 陈鑫 姜雪梅 +11 位作者 赵琳婧 孙琳琳 颜美玲 田由 张帅 段明靖 赵红梅 李文睿 郝洋洋 王立波 熊乔杰 艾静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81-681,共1页
目的研究微RNA-195(miR-195)对慢性大脑低灌注(CBH)大鼠神经元树突退化及神经元死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在体利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大鼠CBH模型,离体进行神经元及脑组织块培养;过表达或抑制miR-195后,利用高尔基染色检测大鼠树突... 目的研究微RNA-195(miR-195)对慢性大脑低灌注(CBH)大鼠神经元树突退化及神经元死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在体利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大鼠CBH模型,离体进行神经元及脑组织块培养;过表达或抑制miR-195后,利用高尔基染色检测大鼠树突形态,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死亡,Nissl染色检测神经元活性,PCR检测miR-195的表达,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APP和死亡受体DR6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DR6,裂解胱天蛋白酶6和裂解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和微RNA屏蔽反义核苷酸技术检测miR-195对DR6的转录后调控。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2VO能显著降低大鼠海马和皮质区锥体及颗粒神经元的树突总长度、总数量和sholl分析交叉点数,增加神经元死亡;同时能够抑制miR-195表达,上调N-APP和DR6的表达,激活胱天蛋白酶6和胱天蛋白酶3的裂解;海马局部注射AMO-195和2VO发挥同样作用,而给予miR-195能逆转由2VO或者AMO-195所引起的上述改变;(2)转染miR-195下调DR6的表达,转染AMO-195上调DR6的表达,而应用DR6-ODN屏蔽miR-195和DR6 mRNA的结合位点,可逆转miR-195对DR6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用Luciferase实验证实,miR-195对DR6具有直接靶向调控作用;(3)AMO-195能够促进胱天蛋白酶6和胱天蛋白酶3裂解,抑制神经元突起生长,增加神经元死亡,这些作用能被miR-195以及DR6和N-APP的抗体所抑制。结论 miR-195通过抑制N-APP/DR6/胱天蛋白酶通路延缓CBH引起的神经元树突退化和神经元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miR-195 树突退化 神经元死亡 死亡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率分割网络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颖 付瑞 +3 位作者 朱佳 高山 陈立伟 张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93,共8页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7卷积层,通过压缩特征层分辨率的方式减少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本文所提模型与U-Net、R2U-Net、Attention U-Net相比,IOU、Accuracy、F1-Score和ROC曲线下面积4项指标平均提升了1.82%、0.014%、1.19%和0.73%。结果验证了IC-Net模型明显提升了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虚弱血管和血管末端的检测能力,提升了分辨伪影噪声的能力,为医生识别脑血管中产生的病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特征提取 脑血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U-Net Inception模块 通道注意力 降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广 朱仕逸 +3 位作者 季智勇 周配权 徐善才 史怀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869-873,共5页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颈动脉血管内治疗后发生的一种罕见但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可发生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或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本文拟对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发生机制、诊断标准、预防和治疗等...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颈动脉血管内治疗后发生的一种罕见但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可发生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或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本文拟对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发生机制、诊断标准、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注 血管成形术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单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广 季智勇 +4 位作者 史怀璋 徐善才 亓敬涛 朱仕逸 周配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800-805,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41例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记录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41例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记录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围手术期血管内机械取栓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性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分级系统评价前循环侧支代偿,BATMAN评分标准评价后循环侧支代偿。结果 41例患者中12例(29.27%)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32例(78.05%)术后即刻实现血管再通(mTICI 2b^3级),前循环再通20例(80%,20/25)、后循环再通12例(1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424,P=0.706);28例(68.29%)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NIHSS评分下降≥4分),前循环闭塞18例(72%,18/25)、后循环闭塞10例(10/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7,P=0.524);11例(26.83%)术后90 d内死亡,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7例(7/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2.130,P=0.144),3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和呼吸功能衰竭、8例死于缺血性卒中;14例(34.15%)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前循环闭塞10例(47.62%,10/21)、后循环闭塞4例(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493,P=0.483);6例(14.63%)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前循环闭塞4例(16%,4/25)、后循环闭塞2例(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3.303,P=0.856)。33例行侧支代偿评价,20例前循环闭塞患者中14例(70%)侧支代偿良好,其中9例(9/14)术后90 d预后良好,6例(30%)侧支代偿欠佳均预后不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4);13例后循环闭塞患者中3例(3/13)侧支代偿良好,术后90 d均预后良好,10例(10/13)侧支代偿欠佳,仅1例(1/10)预后良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4)。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用于治疗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充分进行术前评估、完善脑卒中救治流程可以提高血管内机械取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切除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 被引量:22
13
作者 孙哲 林成海 刘相轸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5期315-318,共4页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dvances in the transradial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recent years. Outcoming with th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s of this approach poss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safety, less invasiveness and few...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dvances in the transradial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recent years. Outcoming with th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s of this approach poss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safety, less invasiveness and fewer complications. Therefore this procedure is welcomed by patients and ought to be used routinely. (J Intervent Radiol, 2006, 15: 315-3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血管造影术 经桡动脉穿刺 脑血管造影技术 穿刺造影 造影术后 造影方法 经颈动脉 经股动脉 多途径 肱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韩建一 冯秋芳 +5 位作者 李俞辰 王永朋 关明浩 徐善才 吴培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1-154,共4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神经系统血管疾病。随着影像学技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介入放射技术的提高,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1]。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主要针对的是脑血管痉挛(cerebral...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神经系统血管疾病。随着影像学技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介入放射技术的提高,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1]。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主要针对的是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再出血两方面,但患者的不良预后并未得到根本改善[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脑血流量 分子机制 细胞死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微导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徐超 王波 +3 位作者 韩建一 李珍珠 史怀璋 李泽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均以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并结合微导管到位情况及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微导管稳...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均以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精准塑形,并结合微导管到位情况及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微导管稳定性判断塑形效果。结果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治疗中微导管均精确到位,导管头端稳定,动脉瘤栓塞致密。10例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1例Hunt-Hess分级Ⅴ级患者术后死亡;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考虑可能为麻醉诱导过程中破裂;1例术前再破裂出血。结论 3D打印辅助精准塑形微导管,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顺利到位且保持稳定,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微导管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微导管塑形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相轸 高成 +3 位作者 陈会荣 林成海 李敬文 赵振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94个动脉瘤),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了评分,其中13~15分31例,8~12分10例,8分以下4例.根据术前DSA显示多发动脉瘤部位,结合CT等判断破裂动脉瘤位置,...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94个动脉瘤),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了评分,其中13~15分31例,8~12分10例,8分以下4例.根据术前DSA显示多发动脉瘤部位,结合CT等判断破裂动脉瘤位置,选择左侧或右侧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一期开颅手术治疗36例,夹闭68个动脉瘤,包裹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3例6个动脉瘤,6例患者仅处理破裂动脉瘤.结果共夹闭动脉瘤80个,包裹动脉瘤6个.45例手术患者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1例死于术后呼吸、心跳骤停,植物生存1例,偏瘫2例,术前动眼神经麻痹5例,其中2例恢复,3例无变化.术后GCS评分,13~15分38例,8~12分6例,8分以下1例.结论对于符合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一期夹闭,一侧翼点入路可以同时夹闭大部分多发动脉瘤,包括部分位于双侧的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外科手术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或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疗效 被引量:8
17
作者 胡永珍 王殿洪 +5 位作者 徐善才 李敬文 李国忠 王琳玺 徐坤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428-430,共3页
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中,自发性颅内出血占30%~40%[1]。对CVST合并脑出血的处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难度。我们对4例CVST合并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出血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志文 马龙义 +1 位作者 曾宪起 刘恩重(点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91-293,共3页
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如何减少手术操作所致损伤以及提高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院自2002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骨瓣开颅或小骨窗手术,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 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如何减少手术操作所致损伤以及提高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院自2002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骨瓣开颅或小骨窗手术,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24例,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显微手术治疗 外侧裂 入路 岛叶 神经外科技术 神经功能恢复 外科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许斌 徐善才 +2 位作者 吴培 刘珍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441-444,共4页
颅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发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有研究显示,与欧美人相比,在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中,亚洲人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更高(35%:13%)。我国每年新发生卒中的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而缺... 颅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发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有研究显示,与欧美人相比,在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中,亚洲人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更高(35%:13%)。我国每年新发生卒中的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缩窄 病理性 支架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自膨胀式支架治疗术后不良事件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博文 凌冶平 +5 位作者 吴培 张广 王春雷 郑秉杰 史怀璋 徐善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67,211,共10页
目的探究自膨胀式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术后出现不良事件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自膨胀式支架(Enterprise、Wingspan支架)治疗的ICAS患者... 目的探究自膨胀式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术后出现不良事件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自膨胀式支架(Enterprise、Wingspan支架)治疗的ICAS患者。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资料(病变部位、术前狭窄程度、狭窄长度及Mori分型、术后残余狭窄率等)及治疗相关资料(手术时间以及支架和球囊品牌、类型及直径),观察术后即刻支架移位及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术后30 d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判断有无手术相关卒中(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死亡等安全性结局发生。术后定期通过电话或门诊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个月后,通过DSA或CT血管成像(CTA)或MR血管成像(MRA)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观察与置入支架的责任区域相关的缺血性事件(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及支架内再狭窄(ISR,狭窄率≥70%)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术后30 d内安全性结局及随访时ISR发生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11例患者,女106例(34.1%),男205例(65.9%);平均年龄(58±9)岁。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6±8)%,平均狭窄长度为(10±4)mm。手术均成功,无术后即刻支架移位及血栓形成,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5±9)%。术后30 d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任何卒中或死亡27例(8.7%),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实质出血7例,缺血性卒中11例,1例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与术后30 d内安全性结局事件发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发现与术后30 d内安全性结局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281例(90.9%)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中位时间375(320,480)d,发生与责任区域相关的缺血性事件23例(8.2%;缺血性卒中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237例(76.7%)患者接受影像随访,随访中位时间360(240,502)d,出现ISR 32例(13.5%),15例(6.3%)为症状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与ISR的发生相关(OR=1.07,95%CI:1.02~1.12;P=0.004)。结论自膨胀式支架可用于治疗ICAS,未发现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与术后远期ISR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内治疗 自膨胀式支架 围手术期并发症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