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全管理路径对PICC置管患儿护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伊美娜 何淼 +1 位作者 岳俊秋 王玉珠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安全管理路径在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及提高置管患儿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8例患儿按住院日期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各74例。对照组按常规行PICC护理并加强健康宣教,管理组采用安全管理路径方案进行护理。结果管理组并发症... 目的探讨安全管理路径在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及提高置管患儿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8例患儿按住院日期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各74例。对照组按常规行PICC护理并加强健康宣教,管理组采用安全管理路径方案进行护理。结果管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PICC患儿安全管理路径采用综合性医疗护理计划,以时间顺序为工作轴,给予连续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PICC患儿围置管期风险,保证护理计划的持续性和治疗过程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PICC 护理路径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期宫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显性脊柱裂胎鼠脊髓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姜明宇 张剑白 +1 位作者 任明永 刘海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9-193,共5页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在神经管背腹轴模式的形成、细胞凋亡以及干细胞的分化和转化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BMP4基因转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是否能分泌一定水平的BMP4,使干细胞既能替代受损神经元,又具有重...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在神经管背腹轴模式的形成、细胞凋亡以及干细胞的分化和转化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将BMP4基因转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是否能分泌一定水平的BMP4,使干细胞既能替代受损神经元,又具有重建侧支循环和神经保护作用,一直是未解决的热点问题。目的观察MSCs移植前后,显性脊柱裂胎鼠脊髓组织中BMP4表达情况。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购买Wistar实验大鼠50只(雄鼠8只,雌鼠42只),出生后10 d的Wistar大鼠5只留作干细胞来源。常规条件下饲养,午夜合笼,确认交配。利用致畸药物维甲酸建立显性脊柱裂胎鼠模型,利用显微外科注射技术对胎鼠进行MSCs移植治疗。将同一只孕鼠所孕的胎鼠分为维甲酸无畸形组(10只)、脊柱裂畸形组(12只)、维甲酸无畸形干细胞移植组(10只)、畸形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畸形空白移植组(8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BMP4和拮抗剂Noggin mRNA表达情况。结果脊柱裂畸形组BMP4 mRNA表达水平高于维甲酸无畸形组,Noggin mRNA表达水平低于维甲酸无畸形组(P<0.05)。脊柱裂畸形组、畸形干细胞移植组和畸形空白移植组BMP4、Noggin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畸形干细胞移植组BMP4 mRNA表达水平高于脊柱裂畸形组和畸形空白移植组,Noggin mRNA表达水平低于脊柱裂畸形组和畸形空白移植组(P<0.05)。维甲酸无畸形组和维甲酸无畸形干细胞移植组BMP4、Noggin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4与先天性显性脊柱裂畸形的发病机制有关;在MSCs移植治疗先天性脊柱裂畸形过程中可能通过上调BMP4 mRNA的表达而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显性脊柱裂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 干细胞移植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素上调节β防御素3的表达
3
作者 司利钢 王根宇 +2 位作者 李文梅 吕有勇 刘玺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20-1222,共3页
目的:探索大蒜素与β防御素3(HBD3)的关系及其在人体抗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含大蒜素培养液(5 mg/L)培养肺癌A549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HBD3在不同培养时间后表达量的差别。结果:大蒜素作用第4小... 目的:探索大蒜素与β防御素3(HBD3)的关系及其在人体抗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含大蒜素培养液(5 mg/L)培养肺癌A549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HBD3在不同培养时间后表达量的差别。结果:大蒜素作用第4小时HBD3的mRNA表达量增加,第12小时HBD3的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通过本研究可以推断,大蒜素除本身的杀菌作用外,对人体自身主动免疫防御能力的影响调节也是其发挥抗菌作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β防御素3 免疫 防御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灌肠致患儿乙醇中毒一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4
作者 岳俊秋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8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灌肠 乙醇中毒 抢救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部位的探讨
5
作者 王凤华 李英兰 《山西护理杂志》 1990年第4期244-244,243,共2页
新生儿病房成立二年多来,收治了千余患儿,为了准确的诊断新生儿疾病,必须进行临床必要的化验检查。这些检查都离不开采血。如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的患儿50%并发脑膜炎;抽搐患儿血钙测定对早期用药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新生儿的采... 新生儿病房成立二年多来,收治了千余患儿,为了准确的诊断新生儿疾病,必须进行临床必要的化验检查。这些检查都离不开采血。如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的患儿50%并发脑膜炎;抽搐患儿血钙测定对早期用药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新生儿的采血技术。通过介绍日本松户医院新生儿中心的采血方法,我们进行了改进,这种穿刺成功率很高,特介绍如下: 一、操作方法 (一)体位:使患儿仰卧位,大腿外展,小腿屈曲,在大腿内侧肉眼即可见到一个三角区,此三角区是缝匠肌与长收肌所形成的,在此三角的下角顶点向内0.5厘米处,即为进针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股静脉穿刺 基础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分子诊断技术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莲芝 张晶 +5 位作者 李莹莹 郎临川 江晖 孙郡 崔岚巍 纪滨英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546-551,共6页
目的探讨三种分子诊断技术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效能,为儿童肺结核的诊断寻求简单、快速、准确的新方法。方法搜集哈尔滨市胸科医院儿童结核科、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个月... 目的探讨三种分子诊断技术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效能,为儿童肺结核的诊断寻求简单、快速、准确的新方法。方法搜集哈尔滨市胸科医院儿童结核科、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个月至14周岁的疑似肺结核患儿共186例.最后临床诊断肺结核者119例,其中低龄儿54例(45. 4%),年长儿65例(54. 6%);非结核病者67例,其中低龄儿31例(42. 3%),年长儿36例(53. 7%)。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 quantitative PCR.FQPCR)、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丁)和耐药基因芯片技术分别检测患儿胃液和痰液(年长儿)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评价各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以临床诊断为标准.FQPCR、SAT、耐药基因芯片检测胃液中MTB的敏感度分别为 81.51%(97/119)、78. 15%(93/119)、73.11%(87/119),特异度分别为 86. 57%(58/67)、98. 51%(66/67)、92.54%(62/67).K“pM值分别为0.653,0. 709,0. 603. 3种方法检测年长儿胃液中MTB的敏感度分别为 80. 00%(52/65)、73. 85%(48/65)、67. 69%(44/65),特异度分别为 75. 00%(27/36)、97. 22%(35/36)、88. 89%(32/36);检测年长儿痰液中MTB的敏感度分别为47. 69%(31/65)、41. 54%(27/65)、36. 92%(24/65),特异度分别为88.89%(32/36)、97. 22%(35/36)、91. 67%(33/36),各方法检测的敏感度胃液均高于痰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696J3. 898、12. 334,P值均为0.000),各方法检测的特异度胃液和痰液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 347,0. 000,0. 158,P值分别为0. 126、1. 000、0. 691);胃液总的阳性检出率为87.69%(57/65),痰液总的阳性检出率为5& 46%(38/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4.114,P=0. 000)。结论FQPCR、SAT、耐药基因芯片检测儿童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胃液和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高、特异度强,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肺 分子诊断技术 儿童 胃液 效率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CGR基因错义突变致家族性男性性早熟的病例报道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彤 杨森 +2 位作者 张祎俐 石鸿娇 崔岚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8-281,共4页
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又称家族性高睾酮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外周性性早熟。FMPP由黄体生成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receptor,LHCGR)基... 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又称家族性高睾酮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外周性性早熟。FMPP由黄体生成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receptor,LHCGR)基因突变引起LHCGR结构性激活,不依赖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患儿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加快、性激素(尤其睾酮)升高,临床表现为体格发育、性发育相比同龄人加快,骨龄成熟早,阴茎增长明显,睾丸容积无明显发育与性发育水平不相符[1-2]。国内外许多关于FMPP相关报道皆显示与LHCGR基因突变有关。魻zcabi B等[3]在2015年报道过该基因的致病性突变,与本例突变类型相同。2020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诊断1例4岁3个月的FMPP男童,经基因检测证实为LHCGR杂合突变c.1118C>T(NM_000233),导致第373号氨基酸由丙氨酸变为缬氨酸(p.A373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性征发育 哈尔滨医科大学 病例报道 黄体生成素 性发育 体格发育 基因突变 性早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