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内小病灶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研究(附76例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于丽娟 曲丽英 +3 位作者 孙秀威 于树江 鄢凤昌 李大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20-22,共3页
本文对76例肺内小病灶(直径≤3cm)病例进行了CT-病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短毛刺征,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对于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有重要临床价值;而尖角征、局限性胸膜肥厚粘连对诊断良性... 本文对76例肺内小病灶(直径≤3cm)病例进行了CT-病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短毛刺征,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对于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有重要临床价值;而尖角征、局限性胸膜肥厚粘连对诊断良性病灶有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血管集束征的定义,CT表现及病理基础;并就有争议的胸膜凹陷征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CT 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CT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于丽娟 张修石 +1 位作者 郑秀兰 曲丽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68-369,381,共3页
目的 :评价CT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47例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行CT检查 ,其中 3 1例做了经会阴和骶部彩色多普勒检查 ,观察肿块血流信号特点并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PSV ,EDV ,RI... 目的 :评价CT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47例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行CT检查 ,其中 3 1例做了经会阴和骶部彩色多普勒检查 ,观察肿块血流信号特点并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PSV ,EDV ,RI ,PI)。结果 :术后复发肿块边缘多出现棘突、分叶或毛刺 ,而非复发肿块大多边缘光滑 ;术后复发肿物血流信号以Ⅱ~Ⅲ级为主 ,血流动力学特征为低PSV、低PI、低RI、高EDV。结论 :CT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于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肿块的检查各具优势 ,二者联合检查可以互为补充 ,有助于提高术后复发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Mile’s术 局部复发 CT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动脉化疗的超微结构观察
3
作者 边晓燕 谢向晨 +3 位作者 李红 吴振铎 王晓民 赵培显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74-74,共1页
近年来,动脉插管化学治疗肿瘤的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膀胱肿瘤的区域动脉化疗也有报道。为进一步探讨动脉化疗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损伤机理和药物剂量的观察,我们在做了临床和组织病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现报告如下。材... 近年来,动脉插管化学治疗肿瘤的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膀胱肿瘤的区域动脉化疗也有报道。为进一步探讨动脉化疗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损伤机理和药物剂量的观察,我们在做了临床和组织病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选择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其中病理I-Ⅱ级3例、Ⅱ-Ⅲ级5例、Ⅳ级2例。从腹壁下动脉插入一硅胶管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留置导管,定期盆腔动脉系统注药。采用噻替哌10mg,丝裂霉素2mg,分别加盐水20ml,间隔用药,每日一次,每周6次、连用3周。药物总量:噻替哌90mg、丝裂霉素18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移行细胞癌 超微结构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面联合根治术的护理
4
作者 高姝英 张志净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1989年第3期109-110,共2页
颅面联合根治术是将面颅的肿瘤连同受侵犯的颅骨及脑膜、脑组织整块切除,并修补和重建颅骨及硬脑膜。我院自1986年9月起,对筛窦癌和鼻腔恶性混合瘤侵犯颅内各1例病人,施行前颅凹进路颅面联合根治术。初期效果良好。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 ... 颅面联合根治术是将面颅的肿瘤连同受侵犯的颅骨及脑膜、脑组织整块切除,并修补和重建颅骨及硬脑膜。我院自1986年9月起,对筛窦癌和鼻腔恶性混合瘤侵犯颅内各1例病人,施行前颅凹进路颅面联合根治术。初期效果良好。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 例1 男,55岁,患筛窦癌二个月收入院,左眼突出,视力尚可,鼻根部轻度隆起,左鼻腔中鼻道以上有一肿物,表面粗糙,质脆易出血。X线显示:筛窦区密度增高,蜂房消失,左眶上缘骨白线消失,左上颌窦密度增高,其周围窦壁完整。活检报告:低分化鳞癌。行颅面联合根治及左眶内容物剜除术。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根治术 筛窦癌 恶性混合瘤 眶内容物剜除术 低分化鳞癌 活检报告 左鼻腔 眼突出 鼻根部 中鼻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涉及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建文 陈艳宁 路士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81-1388,共8页
为实现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在深入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过程的基础上,对其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过程的3个关键环节:加样、洗涤和测量,提炼出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涉及的3项关键技术:微量液体... 为实现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在深入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过程的基础上,对其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过程的3个关键环节:加样、洗涤和测量,提炼出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涉及的3项关键技术:微量液体试样精确加样技术、免疫复合物充分无损分离技术、微弱闪光信号精确测量技术。在液体加样方面,通过微升级别液体加注过程的分析及仿真给出加样模块相关参数的优化原则;在免疫复合物分离方面,通过复合物颗粒磁分离过程的分析给出磁场设计原则;在光检方面,给出了测量室设计原则及光电信号数据处理原则。在攻克上述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Autolumis 3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并成功实现临床应用。测试结果表明,仪器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为5%,最大检测速度为每小时180次,达到国外同类高端仪器的水平,表明所研究的关键技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免疫检测 医疗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