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细胞刺激因子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向肝归巢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祁金锋 韩明子 +1 位作者 穆丽雅 刘海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71-473,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刺激因子对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在小鼠体内向肝归巢的影响。方法:制备BALB/c小鼠2-乙酰氨基芴-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供鼠分离BMMNC,体外经PKH26染色,经尾静脉途径输入肝损伤小鼠体内,实验组立即以80μg/(kg.d)剂量腹腔... 目的:探讨肝细胞刺激因子对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在小鼠体内向肝归巢的影响。方法:制备BALB/c小鼠2-乙酰氨基芴-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供鼠分离BMMNC,体外经PKH26染色,经尾静脉途径输入肝损伤小鼠体内,实验组立即以80μg/(kg.d)剂量腹腔内注射肝细胞刺激因子,对照组注射等量5%葡萄糖溶液。移植2周后取小鼠肝,冷冻切片计荧光细胞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肝冷冻切片上平均荧光细胞数多于对照组(84vs61,P<0.05)。H-E切片上新生肝细胞较多。结论:肝细胞刺激因子对BMMNC向肝归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刺激因子 骨髓干细胞 归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策略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瑞妮 荣为为 +1 位作者 金世柱 韩明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9-552,共4页
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已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向心肌细胞、成骨细胞、神经元细胞等方向定向分化。而如何获取足够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干细胞移植治疗... 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已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向心肌细胞、成骨细胞、神经元细胞等方向定向分化。而如何获取足够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足够的干细胞来源,是个较为棘手的难题。目前,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方法很多,但各有利弊,文中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方法内容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增殖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动物模型的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崔承虎 金世柱 +3 位作者 韩明子 李瑞妮 荣为为 孙爆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0-914,共5页
目的四氯化碳(CCl4)模型中有多种因素影响建模效果,如药物浓度、给药方式等,但关于评价建模效果的研究尚少。文中探索CCl4不同给药途径、药物浓度及给药时间与大鼠肝硬化建模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用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分别有给药... 目的四氯化碳(CCl4)模型中有多种因素影响建模效果,如药物浓度、给药方式等,但关于评价建模效果的研究尚少。文中探索CCl4不同给药途径、药物浓度及给药时间与大鼠肝硬化建模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用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分别有给药途径、药物浓度、给药时间3个因素,其中给药途径因素包括皮下注射、腹腔注射、灌胃等3个水平,药物浓度因素包括30%、50%2个水平,给药时间因素包括8、10、12周等3个水平,共计18个处理组。各组动物按各自不同的途径和浓度给药,以30%乙醇为唯一饮料,在预订时间检查各项化验指标和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大鼠肝硬化疾病评分模型(scoring model for liver cirrhosis disease,SLCD)和拉埃内克纤维化评分系统(Laennec fibrosis scoring system,LFSS)测得生化和组织形态学分值,分别以R值和L值表示,结果用析因设计实验(3×2×3),对各因素的各水平全部组合进行实验。结果腹腔注射组R值<皮下注射组和灌胃组,50%CCl4油剂组R值<30%CCl4油剂组,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R值呈降低趋势,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因素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方式与给药时间、药物浓度之间有相互关系(P<0.05)。LFSS析因分析结果表明腹腔注射组L值>皮下注射组、灌胃组,50%CCL4油剂组L值>30%CCl4油剂组,12周组L值>10周组>8周组,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因素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及给药方式和药物浓度组之间无相互关系(P>0.05)。30%、50%CCl4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灌胃组的死亡率依次升高(分别为25.33%、37.78%、38.37%和42.97%、47.85%、51.88%),50%CCl4组死亡率高于30%CCl4组。但经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曲线,不同给药方式组及药物浓度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注射给药肝硬化模型效果优于皮下注射和灌胃方法。3种给药方法都随药物浓度及给药时间的延长提高造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肝硬化 动物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训练的人工血液灌注离体猪胃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3
4
作者 孔令建 殷积彬 +4 位作者 周洋洋 张冀豫 李德亮 赵丽霞 刘冰熔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1-455,共5页
目的:制作一种适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操作训练的人工血液灌注离体猪胃模型。方法:取离体6 h内的,保留有食管下段、胃周围网膜、十二指肠的新鲜(屠宰后6 h内)完整的离体猪胃,分别于胃贲门部小弯侧、胃体部大弯侧、胃窦部小弯侧进... 目的:制作一种适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操作训练的人工血液灌注离体猪胃模型。方法:取离体6 h内的,保留有食管下段、胃周围网膜、十二指肠的新鲜(屠宰后6 h内)完整的离体猪胃,分别于胃贲门部小弯侧、胃体部大弯侧、胃窦部小弯侧进行动脉和静脉插管。将离体猪胃套在塑料胃模型外侧,经插管动脉用静脉输液器以120 cmH2O(1 cmH2O=0.098 kPa)的压力输注抗凝猪全血,收集从静脉流出的灌注液再重复用于动脉灌注。利用该模型进行ESD操作训练。结果:人工血液灌注后离体猪胃呈粉红色,有血液灌注的胃黏膜色泽红润。贲门处灌注范围主要是胃小弯贲门侧2/3胃壁,胃大弯灌注部位主要是胃底和胃体大弯侧,胃窦四壁均可得到血液供应。ESD操作过程中可以观察到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出血,出血程度为活动性渗血,未有喷射状出血。结论:人工血液灌注离体猪胃模型制备成功,并适用于ESD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注 离体猪胃模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