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罗语嫣 郭鹏 +1 位作者 许斌 丰宏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患者DSA所见软脑膜动脉吻合(LMA)程度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方法纳入50例MCA Ml段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DSA表现对LMA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较好组(LMA评...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患者DSA所见软脑膜动脉吻合(LMA)程度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方法纳入50例MCA Ml段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DSA表现对LMA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较好组(LMA评分1~2分),共24例;侧支循环较差组(LMA评分3~5分),共26例。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脑梗死的体积,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的差异,判定脑梗死体积与LMA评分的关系;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灶在MCA供血区分布的差异。结果①侧支循环较好组的平均梗死体积为(21.8±10.9)cm3,侧支循环较差组平均梗死体积为(100.7±37.4)cm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81,P<0.01)。将LMA评分与脑梗死体积进行秩相关检验后,两者具有正相关性(r=0.967,P<0.01)。②侧支循环较好组中,梗死累及MCA前部分支供血区和中部分支供血区患者的比率分别为8.3%(2/24)、12.5%(3/24),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的46.2%(12/26)和38.5%(1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均不是LMA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有超过3项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侧支循环较好组的比率(33.3%,8/24)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65.4%,1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MCA M1段闭塞时,LMA评分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性。LMA主要代偿MCA前部分支和中部分支供血区,而对基底核区代偿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侧支循环 软脑膜动脉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二级预防依从性对其的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秦占忠 董俊英 +3 位作者 李国忠 陈洪苹 赵秀丽 钟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458-462,共5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危险因素进行二级预防,探讨依从性对复发率的作用.方法 对1年内发病的269例脑梗死患者完成随访,收集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危险因素进行二级预防,探讨依从性对复发率的作用.方法 对1年内发病的269例脑梗死患者完成随访,收集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吸烟史等)、目前预防性治疗(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限盐等)等方面的数据,根据1年内有无复发,将本组病例分为复发组(73例)和无复发组(1%例),分析脑梗死可能的复发危险因素,并分析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依从性对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①复发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者的比例均高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的心脏病史比例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③口服阿司匹林患者的复发率(24.42%)低于未服用者(38.46%),χ2=4.181,P 〈0.05.④按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病史的人数计算,采取相应二级预防干预措施者复发率均低于未采取干预措施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其良好的二级预防依从性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复发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脑梗死住院患者病死率及死因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洪苹 钟镝 李国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住院患者病死率及主要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515例以脑梗死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其住院病死率、直接死亡原因及死因构成比,分析类肝素药物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 目的探讨脑梗死住院患者病死率及主要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515例以脑梗死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其住院病死率、直接死亡原因及死因构成比,分析类肝素药物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年龄、住院病程等临床特点。结果 (1)2005年至2009年每年脑梗死住院患者病死率依次为2.0%(91/4 659)、2.1%(110/5 264)、1.9%(95/5 035)、1.2%(100/8 656)、1.0%(119/11 640),总病死率为1.5%(515/35 254),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9,P〈0.01)。(2)脑梗死住院患者病死率在青年(〈45岁)、中年(45-59岁)、年轻老年(60-74岁)、老年组(〉74岁)分别为1.1%(22/2 009)、1.0%(112/11 158)、1.5%(221/14 311)、2.1%(160/7 776),随年龄增加而增大(P〈0.01)。(3)515例死亡患者TOAST分型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57.3%(295例)、心源性栓塞型19.4%(100例)、不明原因型14.4%(74例)、小动脉闭塞型7.0%(36例)、其他原因1.9%(10例)。前5位直接死因:脑疝49.3%(254例)、原发性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25.0%(129例)、肺炎8.9%(46例)、脑心综合征5.8%(3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6%(29例)。(4)平均死亡年龄为(67±12)岁,死于脑疝和原发性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死于肺炎者[分别为(65±13)、(68±11)、(75±10)岁,均P〈0.01]。住院病程中位数为3.0 d,死于脑疝、原发性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和脑心综合征的患者住院病程明显短于死于肺炎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住院病程中位数分别为3.0、3.0、3.0、12.5、9.0 d,均P〈0.05)。结论脑梗死住院患者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脑疾病本身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提示临床工作中应重点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病死率 根本死亡原因 直接死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后胶质细胞向树突状细胞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呼伦 钟照华 +1 位作者 李国忠 金连弘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 探讨缺血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 (DC)的来源 ,以其及是否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过程。方法 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 ,检测脑缺血 1h到第 6天时 ,缺血脑组织中DC(OX6 2 + )的存在 ,以及胶质细胞 ... 目的 探讨缺血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 (DC)的来源 ,以其及是否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过程。方法 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 ,检测脑缺血 1h到第 6天时 ,缺血脑组织中DC(OX6 2 + )的存在 ,以及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OX4 2 + )转化成DC(OX6 2 + )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 Ⅱ类分子的水平。结果 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 ,在 12hDC的数量明显增加 (P <0 .0 0 1)。在脑缺血组中 ,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 ,DC的数量也增多 (P <0 .0 0 1)。脑缺血第 6天 ,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 ,DC表达MHC Ⅱ类分子 (OX6 2 + OX6 + )显著升高(P <0 .0 0 1)。缺血脑半球在 1h到第 6天 ,OX4 2 + 的细胞转变成OX6 2 + OX4 2 + 的细胞逐渐增加 ,第 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显著增多 (P <0 .0 0 1)。脑缺血损伤的面积与以每 10 0mm2 脑组织切片为单位的OX6 2 + 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 (R2 =0 .8914 ,P <0 .0 0 1)。结论 脑缺血后 ,脑缺血组织中DC数量的增加与脑损伤的面积呈正相关 ,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大鼠脑缺血后 ,从胶质细胞向DC样细胞的转化是缺血脑组织中DC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树突状细胞 脑缺血 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缺血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来源与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呼伦 钟照华 +3 位作者 李国忠 关丽荣 王辉 金连弘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13-819,共7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后DC在脑损伤过程的意义。方法 :线栓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免疫组化检测缺血脑组织中DC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转化成DC的情况 ,并检测了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 :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 ,缺血侧DC数量显著...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后DC在脑损伤过程的意义。方法 :线栓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免疫组化检测缺血脑组织中DC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转化成DC的情况 ,并检测了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 :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 ,缺血侧DC数量显著增多 (P <0 0 0 1)。比较缺血组与对照组 ,缺血组DC表达MHC II分子显著增高 (P <0 0 0 1) ,表达IL 10在 2 4h、48h也增高 (P <0 0 1,P <0 0 0 1)。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 ,6h和 12h缺血侧DC表达IL 1β明显增加 (P <0 0 5和P<0 0 1) ,12h、2 4h和 48hIL 6的表达显著升高 (P <0 0 5 ) ,TNF α的表达高峰分别为 6h~ 12h(P<0 0 5、P<0 0 1)和 48h~6d(P <0 0 1、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后DC参与了脑缺血病理过程 ,表达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免疫组化 动物模型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PET在体成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喆 王瑞民 +3 位作者 张锦明 李绪领 姚树林 田嘉禾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18F-FDG及Aβ蛋白显像剂(4’-schiff-O[11CH3])PET成像技术在判别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对10只注射Aβ1~40复制阿尔茨海默模型大鼠及10只注射生理盐水对照大鼠行HE染色及刚果红染色,检测大鼠脑内病理学改变。用18... 目的研究18F-FDG及Aβ蛋白显像剂(4’-schiff-O[11CH3])PET成像技术在判别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对10只注射Aβ1~40复制阿尔茨海默模型大鼠及10只注射生理盐水对照大鼠行HE染色及刚果红染色,检测大鼠脑内病理学改变。用18F-FDG及4’-schiff-O[11CH3]PET显像技术在体观察2组大鼠脑内Aβ蛋白分布及葡萄糖代谢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出现神经元减少并形成淀粉样斑块。模型组PET显像可见注射侧海马葡萄糖代谢减低及4’-schiff-O[11CH3]摄取增加。对照组仅见轻微神经元损伤,PET显示葡萄糖代谢轻度减低。结论18F-FDG及4’-schiff-O[11CH3]PET显像结合行为学及病理学观察可作为检测模型成功与否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AD大鼠模型 AB1-40 4’-schiff-O[^11CH3] ^18F-FDG P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黏膜诱导免疫耐受预防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曹京燕 李呼伦 +6 位作者 彭海生 乔慧 孙博 杨硕 王菁华 刘玉梅 李国忠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4-277,282,共5页
目的:探讨鼻黏膜免疫耐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预防机制以及与耐受原相关的剂量依赖性。方法:建立Lewis大鼠EAE模型,用不同种属和剂量髓鞘碱性蛋白(MBP)诱导免疫耐受,评估EAE临床发病情况;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 目的:探讨鼻黏膜免疫耐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预防机制以及与耐受原相关的剂量依赖性。方法:建立Lewis大鼠EAE模型,用不同种属和剂量髓鞘碱性蛋白(MBP)诱导免疫耐受,评估EAE临床发病情况;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POT检测特异性单个核细胞IFN-γ表达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经鼻黏膜给予低剂量(30μg/rat)和高剂量(600μg/rat)特异性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抑制EAE的发生。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显示,高、低剂量耐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可抑制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P<0·001;P<0·01)。ELISP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耐受组单个核细胞IFN-γ表达数量明显降低(P<0·01;P<0·00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IL-4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1),高剂量组未见明显增高(P>0·05)。结论:经鼻黏膜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预防EAE的发生。给予低剂量抗原可引起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偏离,产生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耐受 鼻黏膜 EAE M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致内囊预警综合征1例报道 被引量:2
8
作者 姜方超 翟培培 +1 位作者 马静 李丹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1期1194-1197,共4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1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2h”于2017年6月12日11∶30就诊。入院前2h内,患者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共4次,每次持续约2min后自行缓解。入院急诊完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1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2h”于2017年6月12日11∶30就诊。入院前2h内,患者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共4次,每次持续约2min后自行缓解。入院急诊完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头颈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athy,CTA)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再次出现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活动不能,持续约10min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内囊预警综合征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