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北两个医院眼烧伤267例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 徐锦堂 +1 位作者 赵松滨 崔浩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调查南北两个医院的眼烧伤情况,比较不同地域条件下眼烧伤患病率的差异?方法以1990年6月~2000年6月期间两个医院的眼烧伤住院病例267例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北两个医院眼烧伤患者均以男性和工人为多,主要集中在18~34岁和35... 目的调查南北两个医院的眼烧伤情况,比较不同地域条件下眼烧伤患病率的差异?方法以1990年6月~2000年6月期间两个医院的眼烧伤住院病例267例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北两个医院眼烧伤患者均以男性和工人为多,主要集中在18~34岁和35~54岁两个年龄段;在就诊时间分布上,南方夏季就诊率较低,北方2月份和7,8,9月份就诊率较高;南方眼酸烧伤和碱烧伤比例比北方高,北方热烧伤比例较高?结论南北两地由于在地域?气候?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眼烧伤就诊时间?易患烧伤种类和其他方面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烧伤 患病率 南北两地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构建眼科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2
作者 马啸辰(综述) 刘红玲(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72-975,共4页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利用RNA指导核酸内切酶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靶向精准、周期短、基因敲除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多个物种的基因编辑及疾病基因治疗中。目前,采用该技术...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利用RNA指导核酸内切酶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靶向精准、周期短、基因敲除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多个物种的基因编辑及疾病基因治疗中。目前,采用该技术已构建了多种眼科疾病动物模型,如角膜营养不良模型(UBIAD1、TGF-βR124C基因突变)、青光眼模型(MYOC Y435H、OPTN E50K和PMEL基因突变)、白内障模型(GJA8、KPNA4、c-Maf、AQP5和PIKFYVE基因突变)、Leber先天性黑矇动物模型(KCNJ13和LCA5基因突变)、视网膜母细胞瘤动物模型(RB1/RBL基因突变)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HKDC1、C8ORF37、CERKL、PRCD、ASRGL1、LRAT和PDE6B基因突变)等。还有研究者采用该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证实了MFRP、CPAMD8、Pax6和FREM基因在动物眼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就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构建眼科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系统 基因编辑 眼病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6
3
作者 毕宇 葛红岩 刘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56例(160眼),按房角粘连程度分4组: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56例(160眼),按房角粘连程度分4组: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Phaco+IOL)+房角分离术(A组)及Phaco+IOL术(B组);对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采取Phaco+IOL+房角分离术(C组)及Phaco+IOL+小梁切除术(D组),术后随访观察2组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并发症等。结果 A、B、C、D组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3.14±3.08)mm Hg(1 k Pa=7.5 mm Hg)、(19.68±7.58)mm Hg、(13.14±5.32)mm Hg、(15.16±5.19)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术后1个月、3个月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D组术后3 d、1周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视力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C、D组术后视力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术后视力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chamber thickness,CCT)分别为(3.56±0.26)mm、(2.96±0.33)mm、(3.27±0.32)mm、(3.12±0.38)mm,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C、D组CCT加深幅度分别为(1.75±0.32)mm、(1.14±0.23)mm、(1.57±0.34)mm、(1.38±0.27)mm,除A、D组之间外,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是解决PACG合并白内障的有效办法,具体要依照患者眼内环境、病情严重程度、经济状况以及依从性好坏等多方面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小梁切除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黄斑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特征与分型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胡 琦 徐锦堂 +1 位作者 李 莉 崔 浩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9-260,共2页
目的 分析糖尿病黄斑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探讨糖尿病黄斑病变分型在该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84例(65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6期、糖尿病黄斑病变分为5... 目的 分析糖尿病黄斑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探讨糖尿病黄斑病变分型在该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84例(65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6期、糖尿病黄斑病变分为5型,并观察糖尿病黄斑病变分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的关系,以及在糖尿病黄斑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在DR的各不同时期均发生了程度不等的黄斑病变,651只DR眼中有389眼发生黄斑病变,占 59.8%;黄斑病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一般的 DR时相无相关规律性,DR和糖尿病黄斑病变的发展不完全同步。结论 糖尿病黄斑病变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和分型,其结果敏感而可靠,分型与治疗及预后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变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影像学表现 临床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点立体视图点子质地对弱视立体视检查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春华 徐进 +3 位作者 胡聪 刘桂香 孔庆兰 于淑娟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444,共1页
关键词 随机点立体视图 点子质地 弱视 立体视检查 睫状肌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抗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氧化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崔璟琳 高维奇 +3 位作者 张红 于莉 关立南 王立君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71-673,共3页
目的研究丹参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0.1、0.2、0.4、0.8mg/mL丹参液对体外培养的L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牛磺酸的保护作用相比较。结果各质量浓度组丹参液培养后的LECs对... 目的研究丹参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0.1、0.2、0.4、0.8mg/mL丹参液对体外培养的L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牛磺酸的保护作用相比较。结果各质量浓度组丹参液培养后的LECs对H2O2的损伤均有抵抗作用,尤其0.8mg/mL质量浓度组的保护作用优于40mmol/L牛磺酸组,除0.1mg/mL丹参组外各处理组细胞的尾长、彗星细胞百分率与H2O2损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对体外培养的LECs氧化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呈现质量浓度依赖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晶状体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视诱发电位诊断视神经挫伤 被引量:6
7
作者 单扬 张雨春 +2 位作者 胡琦 孟祥成 崔志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5-27,共3页
视神经挫伤的诊断一直是眼科临床上的较疑难问题.该病除患眼瞳孔不同程度散大和直接对光反应迟钝外,常无其它临床阳性客观体征,而病案常同刑事纠纷、工伤鉴定等有关,故病人主观症状做为临床诊断依据的价值受限,所以要想将该病同其它瞳... 视神经挫伤的诊断一直是眼科临床上的较疑难问题.该病除患眼瞳孔不同程度散大和直接对光反应迟钝外,常无其它临床阳性客观体征,而病案常同刑事纠纷、工伤鉴定等有关,故病人主观症状做为临床诊断依据的价值受限,所以要想将该病同其它瞳孔散大性疾病(如单纯性外伤散瞳、药物性散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挫伤 诊断 视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_2局部应用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44和E-select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雪 徐锦堂 +1 位作者 崔浩 胡琦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7期491-494,共4页
目的研究TGFβ2局部应用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44和Eselectin的mRNA合成的影响,探求其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一组给予TGFβ2(浓度为1mg·L-1)局部滴眼,每日3次,一组未给予TGFβ2治疗。于角膜碱... 目的研究TGFβ2局部应用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44和Eselectin的mRNA合成的影响,探求其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一组给予TGFβ2(浓度为1mg·L-1)局部滴眼,每日3次,一组未给予TGFβ2治疗。于角膜碱烧伤后3d和2周应用RTPCR方法检测TGFβ2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角膜CD44和Eselectin的mRNA合成情况。结果角膜碱烧伤3d时CD44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碱烧伤2周时CD44表达量增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TGFβ2治疗组3d和2周时CD44的mRNA合成同未治疗组相比均有增加,2组差异显著。角膜碱烧伤3d时Eselectinm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碱烧伤2周时Eselectin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TGFβ2治疗组3d和2周时Eselectin的mRNA合成同未治疗组相比均有增加,3d时增加明显,差异极显著。结论TGFβ2能促进急性期和营养紊乱期CD44和EselectinmRNA的合成,减轻碱烧伤后的炎症反应。TGFβ2能够通过影响角膜局部粘附分子的合成和表达来减轻病理损伤,促进创伤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2 角膜碱烧伤 CD44 E-SELEC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后ICAM-1、VCAM-1、CD44及E-selectin mRNA的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雪 徐锦堂 +1 位作者 崔浩 胡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28-932,共5页
目的利用RT-PCR法检测大鼠角膜烧伤后角膜局部ICAM-1、VCAM-1、CD44及E-selectin的mRNA表达情况,探讨黏附分子在角膜烧伤中的变化,以进一步完善角膜烧伤的免疫机制。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模型。提取大鼠烧伤后3d和2周角... 目的利用RT-PCR法检测大鼠角膜烧伤后角膜局部ICAM-1、VCAM-1、CD44及E-selectin的mRNA表达情况,探讨黏附分子在角膜烧伤中的变化,以进一步完善角膜烧伤的免疫机制。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模型。提取大鼠烧伤后3d和2周角膜RNA,反转录扩增ICAM-1、VCAM-1、CD44及E-selectin,根据DNA条带的光密度值确定DNA含量。观察烧伤后3d和2周以上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角膜烧伤后3d,与正常对照组(1.658±0.722)相比,3个烧伤组ICAM-1mR-NA表达量增加(5.699±0.934、3.182±0.830、3.403±0.91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周时,3个烧伤组ICAM-1mRNA较3d时明显减少,其中碱烧伤组伤后3d和2周ICAM-1mRNA的表达量均较酸和热烧伤组明显增多,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同正常对照组(2.172±0.368)相比,烧伤后2周时,碱烧伤组VCAM-1mRNA表达量(8.591±1.021)增多,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酸和热烧伤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正常对照组(1.402±0.439)相比,伤后3d时3个烧伤组CD44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2周时碱烧伤组CD44mRNA表达量(5.587±0.753)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酸和热烧伤组CD44mRNA表达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时角膜各烧伤组E-selectin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周时各烧伤组E-selectin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3个烧伤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角膜烧伤的急性期,ICAM-1介导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表达增加。CD44及其配体在角膜烧伤特别是角膜碱烧伤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最初黏附过程的黏附分子,E-selectin在角膜烧伤的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碱烧伤 酸烧伤 热烧伤 ICAM-1 VCAM-1 CD44 E-SELEC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多焦视皮质诱发电位测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由彩云 刘平 高维奇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研究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多焦视皮质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特征,探讨应用mVEP预测其术后视功能的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04年2月至4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白内障患者共52例60眼... 目的研究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多焦视皮质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特征,探讨应用mVEP预测其术后视功能的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04年2月至4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白内障患者共52例60眼,对其行mVEP检测,其中老年性白内障27例30眼,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25例30眼(青光眼均为慢性闭角型缓解期或慢性进行期),正常对照组30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mVEP检测正常对照组主波振幅和潜伏期分别是(182.86±10.87)nV、(94.59±8.45)ms,老年性白内障组主波振幅和潜伏期分别是(176.95±10.37)nV、(95.59±8.45)ms,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组主波振幅和潜伏期分别是(138.15±6.88)nV、(98.90±6.44)ms,与正常对照组及老年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组中心4位点振幅(214.65±7.28)nV、(193.83±6.01)nV、(239.77±8.42)nV、(212.69±7.06)nV和潜伏期(101.39±6.60)ms、(103.58±6.76)ms、(103.86±6.78)ms、(109.66±7.16)ms与正常对照组4位点振幅(290.73±10.95)nV、(258.40±10.09)nV、(272.26±10.87)nV、(295.34±11.62)nV,潜伏期(97.86±8.18)ms、(98.28±7.86)ms、(94.96±8.46)ms、(94.20±8.39)ms及老年性白内障组振幅(286.96±11.02)nV、(254.84±9.81)nV、(268.72±10.37)nV、(291.61±11.25)nV,潜伏期(98.08±6.41)ms、97.98±6.25)ms、(97.14±6.61)ms、(96.28±6.76)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8者,无明显眼底病变,其mVEP中心平均振幅(276.33±10.87)nV和潜伏期(93.43±8.31)ms,与正常对照组(279.21±10.09)nV、(92.32±8.22)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眼底检查有明显改变(术后检查证实),其mVEP中心平均振幅(221.29±5.62)nV和潜伏期(104.62±6.82)m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对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检测mVEP,可作为预测术后视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皮质诱发电位 白内障 青光眼 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形态学及bFGF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海英 崔浩 郭筱松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了解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参与因素。方法实验鸡40只孵化2d,经初筛分为2组,切除实验组(右眼)上下睑缘各1mm,连续缝合,制造FDM的动物模型,遮盖时间为21d,常规视网膜检影法测屈光度,A型超声测眼轴长度,光学显微镜观察眼后极部组织病... 目的了解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参与因素。方法实验鸡40只孵化2d,经初筛分为2组,切除实验组(右眼)上下睑缘各1mm,连续缝合,制造FDM的动物模型,遮盖时间为21d,常规视网膜检影法测屈光度,A型超声测眼轴长度,光学显微镜观察眼后极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后极部巩膜、视网膜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结果诱发明显的FDM,实验眼眼轴延长(P<0·05),镜下见实验眼巩膜软骨层增厚、纤维层变薄,软骨层内软骨细胞数目增多。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bFGF在实验眼与对照眼巩膜、视网膜均有表达,在视网膜的表达实验眼强于对照眼,实验眼的视网膜外层又强于内层,巩膜bFGF的表达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形觉剥夺性近视中有bFGF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觉剥夺性近视 免疫组织化学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先玲 刘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3-396,400,共5页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它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协同作用是破坏角膜免疫赦免机制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相继发现,有关角膜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生物学特性、调节机制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有...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它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协同作用是破坏角膜免疫赦免机制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相继发现,有关角膜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生物学特性、调节机制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进展。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为此,本文结合角膜免疫赦免特点对角膜新生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其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淋巴管 角膜移植 免疫赦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坎地沙坦酯对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傅少颖 马艳波 +4 位作者 冯广忠 刘红玲 邢琳 董丽 吕晓颖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评价坎地沙坦酯对实验性有色家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24只健康有色家兔,实验眼通过氩激光破坏性光凝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然后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不同处置。A组为对照组;B组为坎地沙... 目的评价坎地沙坦酯对实验性有色家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24只健康有色家兔,实验眼通过氩激光破坏性光凝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然后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不同处置。A组为对照组;B组为坎地沙坦酯组。分别于处置后24h,7、14、28d散瞳并麻醉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后,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取眼球后节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两组实验眼随处置时间的不同,各项检查有不同的变化,7d时表达最高,与24h,14d、2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抑制实验性CNV中VE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坎地沙坦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氩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在兔角膜碱烧伤后CNV生成中的作用研究
14
作者 胡琦 王建文 +5 位作者 崔美芝 王珂萌 周文艳 徐洋涛 罗杰 俞佳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2-614,共3页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以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以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兔CNV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对照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观察兔CNV的生长情况,并记录CNV的生长面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兔角膜HIF、iNOS以及VEGF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6 d、12 d、15 d、21 d、28 d CNV的面积分别为:(53.86±20.60)mm2、(87.21±25.80)mm2、(128.31±40.10)mm2、(114.42±29.40)mm2、(78.15±35.13)mm2。各实验组CNV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HIF-1α、iNOS及VEGF蛋白的表达:VEGF表达集中在角膜上皮下基质,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胞浆内,呈深黄色。在7 d有较高表达,14 d达到高峰,28 d时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各实验组的表达随三氧化二砷剂量的增加而减少。蛋白的表达与CNV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CNV的形成可能与HIF-1α有关。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和iNOS、VEGF表达而抑制兔CNV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合成酶 新生血管 三氧化二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gma-1受体介导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马啸辰(综述) 刘红玲(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2-515,共4页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与其相关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Sigma-1受体是一种由223个氨基酸构成的内质网跨膜蛋白,其基因序列在整个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并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大量的研究证明了Sigma-...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与其相关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Sigma-1受体是一种由223个氨基酸构成的内质网跨膜蛋白,其基因序列在整个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并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大量的研究证明了Sigma-1受体在视网膜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包括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等。此外,Sigma-1受体在视网膜疾病,特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和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文就Sigma-1受体介导的视网膜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Sigma-1受体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