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及黄芪对其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韩梅 王文余 +6 位作者 冯艳 刘莉 韩良 白秀岩 孙士波 马秀江 李庆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研究表明,老年人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均明显降低,红细胞免疫粘连抑制因子活性升高,而增强因子活性则下降,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明显上升,C_3水平显著下降,各指标与青年人相比,差异显著(P<0.001)。服用黄芪后... 研究表明,老年人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均明显降低,红细胞免疫粘连抑制因子活性升高,而增强因子活性则下降,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明显上升,C_3水平显著下降,各指标与青年人相比,差异显著(P<0.001)。服用黄芪后,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明显的加强,上述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红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在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丁秋兰 王文余 +3 位作者 赵育莹 刘萍 毕柳 宋恩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0-203,共4页
按Dixon方法制造血清病型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进而研究其发病机制。模型AESSR血清CI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P<0.01);CMS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值(P<0.01)。sIL-2R、IL-8、IFN、TNF和IL... 按Dixon方法制造血清病型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进而研究其发病机制。模型AESSR血清CI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P<0.01);CMS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值(P<0.01)。sIL-2R、IL-8、IFN、TNF和IL-2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值(P<0.01)。CIC与CMSC呈高度负相关,r=-0.943(P<0.05);CIC与IL-8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829(P<0.05)。进一步证明ICGN发病机制大多是由于IC大量形成,机体排除IC功能低下,IC沉积于肾小球,细胞因子调控功能异常,造成肾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飚 张凤蕴 +3 位作者 王丽群 隋涛 李晓哲 赵育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24-426,共3页
目的 :探讨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在建立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自供体C5 7BL 6小鼠脾细胞中提取的H 2抗原 ,注入受体Balb c小鼠胸腺内 ,1w后移植供体C5 7BL 6小鼠皮肤及无关供体C3H小鼠皮肤。观察皮肤存活时间 ,同时做单向... 目的 :探讨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在建立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自供体C5 7BL 6小鼠脾细胞中提取的H 2抗原 ,注入受体Balb c小鼠胸腺内 ,1w后移植供体C5 7BL 6小鼠皮肤及无关供体C3H小鼠皮肤。观察皮肤存活时间 ,同时做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ixedlymphocyteculture,MLC)、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毒 (cellmediatelymphocytotoxic ,CML)、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tapehypersensitivity ,DTH)的检测。结果 :实验组移植皮肤平均存活时间 (mediansurvivaltimes,MST) >70d ,对照组MST为 12 .6± 1.6 9d ,移植C3H皮肤的无关供体组MST为 13.4± 1.42d。耐受小鼠淋巴细胞对供体淋巴细胞刺激的反应性减弱 ,而对无关供体淋巴细胞的刺激呈正常反应 ,耐受小鼠对供体靶细胞的CML作用、DTH反应特异性降低。显示出胸腺内注射抗原诱导耐受的特异性。结论 :胸腺注射异基因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内注射 免疫耐受 皮肤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中晚期病人免疫疗法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文余 王晓农 +6 位作者 张凤蕴 田景先 李永德 罗桂复 栾禄君 遇洁 邱守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44-246,共3页
本文报导了流行性出血热(EHF)中晚期病人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上升,补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溶解活性(CRA)显著地低于正常人(P<0.01).应用联合抗过敏疗法加用新鲜血浆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病人血清 CRA 增强,CIC 浓度下... 本文报导了流行性出血热(EHF)中晚期病人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上升,补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溶解活性(CRA)显著地低于正常人(P<0.01).应用联合抗过敏疗法加用新鲜血浆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病人血清 CRA 增强,CIC 浓度下降,临床各项指标及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病死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囊虫病发病过程中IgE和IgG介导的免疫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闫玉文 张文玉 +1 位作者 朱丽贤 王文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22,共3页
本文对35例混合型囊虫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多项有关IgE和IgG介导的免疫反应指标的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患者的总IgE水平(2.40±1.40mg/L)、特异性IgE的阳性率(88.57%)、组织胺含量(5.30... 本文对35例混合型囊虫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多项有关IgE和IgG介导的免疫反应指标的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患者的总IgE水平(2.40±1.40mg/L)、特异性IgE的阳性率(88.57%)、组织胺含量(5.30±2.40μg/ml)、间接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的阳性率(88.57%)、间接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的阳性率(42.85%)、总IgG水平(18.23±6.45g/L)和特异性IgG的阳性率(91.43%)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指标的检测结果;而患者血清中C3水平(1342.50±467.90mg/L)却明显低于献血员的测定值。上述结果说明,囊虫的可溶性抗原能够强有力地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IgE和IgG,从而诱发这两种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机理 囊尾蚴病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凤蕴 赵育莹 +1 位作者 王文余 栾禄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3-64,共2页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3例4~7病日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并比较了联合抗过敏加输新鲜血浆疗法治疗前后的血清特异性CIC消长情况。结果表明,EHF病人可检出...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3例4~7病日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并比较了联合抗过敏加输新鲜血浆疗法治疗前后的血清特异性CIC消长情况。结果表明,EHF病人可检出EHF病毒抗原的特异性IgE型和IgG型CIC。联合抗过敏加输新鲜血浆治疗后的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型和IgG型CIC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循环免疫复合物 抗过敏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吸虫感染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平 李懿宏 +4 位作者 文景山 舒晶 高翔 任欢 李殿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51-853,86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感染肝吸虫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感染组40只,感染组大鼠口服肝吸虫囊蚴建立肝吸虫病动物模型,分别于灌胃后0、2、4、6、8和14周处死。对肝吸虫病大鼠的... 目的:探讨大鼠感染肝吸虫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感染组40只,感染组大鼠口服肝吸虫囊蚴建立肝吸虫病动物模型,分别于灌胃后0、2、4、6、8和14周处死。对肝吸虫病大鼠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粘附促进因子(RFER)及红细胞粘附抑制因子(RFIR)的活性分别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肝吸虫病大鼠RBC-C3bRR和RFER水平降低,而ICRR和RFIR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吸虫病大鼠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和红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说明肝吸虫感染可损伤宿主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查肝吸虫病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对了解其免疫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吸虫病 红细胞免疫功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内注射同种异体抗原抑制坐骨神经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研究
8
作者 高淑英 张凤蕴 +1 位作者 李百祥 王丽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16-919,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腺内注射同种异体MHC抗原对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移植的效应。方法:以C57BL/6(H-2b)为供体,BALB/c(H-2d)为受体,将受体鼠分为4组:Ⅰ:自体移植组、Ⅱ:异体移植组、Ⅲ:异体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组、Ⅳ:胸腺内注射组:坐骨神经移植前2... 目的:探讨胸腺内注射同种异体MHC抗原对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移植的效应。方法:以C57BL/6(H-2b)为供体,BALB/c(H-2d)为受体,将受体鼠分为4组:Ⅰ:自体移植组、Ⅱ:异体移植组、Ⅲ:异体移植加用免疫抑制剂组、Ⅳ:胸腺内注射组:坐骨神经移植前2周将供体MHC抗原提取物注射到受体鼠的胸腺内,移植后3周进行IL-2R、TNF-α、MLR、细胞凋亡等免疫学的检测。结果:胸腺内注射组小鼠的各项免疫指标与异体移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内注射同种异体抗原对抑制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排斥反应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内注射 坐骨神经移植 免疫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血清对鼠免疫复合物肾炎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万千 邢淑贤 +2 位作者 王文余 赵育莹 ■殿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53-253,共1页
1985年Miller 提出补体有溶解免疫复合物的作用,Schifferli 提出补体能抑制IC 沉积。许多学者发现免疫复合物能诱发人类多种疾病,如肾炎、类风湿关节炎、SLE、冷球蛋白症等。IC 沉积到肾小球血管基底膜造成IC-GN,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 1985年Miller 提出补体有溶解免疫复合物的作用,Schifferli 提出补体能抑制IC 沉积。许多学者发现免疫复合物能诱发人类多种疾病,如肾炎、类风湿关节炎、SLE、冷球蛋白症等。IC 沉积到肾小球血管基底膜造成IC-GN,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按Germuth 氏法人工制成小鼠免疫复合物肾炎(IC-GN)模型,探讨新鲜含补体血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 血清 免疫复合物 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K的体外增殖及体内外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6
10
作者 任欢 邢淑贤 +5 位作者 徐红薇 宋英晖 商晓舟 周贵生 田景先 李殿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的体外增殖,体外的细胞毒活性,及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提取健康供血者的PBMC,第0天加入γ-IFN,第1天加入IL-2、抗-CD3单抗和IL-1培养CIK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做... 目的:动态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的体外增殖,体外的细胞毒活性,及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提取健康供血者的PBMC,第0天加入γ-IFN,第1天加入IL-2、抗-CD3单抗和IL-1培养CIK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做动态培养物的表型分析;与LAK细胞作对比,分别用MIT法测定其体外细胞毒活性及对S180荷瘤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CIK细胞在培养2周后获得大量增殖,表型分析表明,CIK细胞属异质性细胞群,在培养的过程中,群体的CD3^+CD56^+细胞大量扩增达1000多倍,是CIK细胞的主要效应细胞;实验证明,CIK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及对S180荷瘤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均强于LAK细胞;其较强的体内抗癌活性可能与荷瘤鼠主体内T细胞活化有关.结论:CIK细胞是一种强于LAK细胞的、新型、高效、具有广谱杀瘤活力的免疫活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 细胞因子 细胞毒 抗肿瘤 过继免疫疗法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及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任欢 徐红薇 +4 位作者 宋英晖 李呼伦 钟照华 邢淑贤 田景先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06-408,共3页
通过第1天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加入γ-IFN,第2天再加入IL-2、CD3单抗和IL-1,获得了已被定义为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ercels)即CIK细胞。通过这种方法,使外周... 通过第1天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加入γ-IFN,第2天再加入IL-2、CD3单抗和IL-1,获得了已被定义为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ercels)即CIK细胞。通过这种方法,使外周血中微量的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这种CD3+CD56+细胞被证明是T细胞并具有NK细胞表面标志CD56抗原。CIK能溶解多种肿瘤细胞,表现为非MHC限制性杀伤,杀伤活性远高于LAK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细胞毒 肿瘤 CIK细胞 肿瘤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苓多糖与IL-2协同诱导PBMC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徐红薇 李波 田景先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研究了猪苓多糖(PUPS)与IL-2协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成为具有较高杀伤肿瘤活性的细胞,其培养体系总杀伤单位明显高于LAK细胞,其诱导细胞的杀伤活性可能与其分泌IFN和TNF有关,此研究为PUPS与... 研究了猪苓多糖(PUPS)与IL-2协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成为具有较高杀伤肿瘤活性的细胞,其培养体系总杀伤单位明显高于LAK细胞,其诱导细胞的杀伤活性可能与其分泌IFN和TNF有关,此研究为PUPS与IL-2协同诱导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多糖 白细胞介素2 单个核细胞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1型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及钙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秋霞 郗雪艳 +3 位作者 李波 李殿俊 吕雪莹 刘云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8-88,共1页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HELA细胞 细胞凋亡 钙浓度 HSV-1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芪对老龄机体细胞因子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文余 常金兰 +2 位作者 高静 田景先 赵育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7-169,共3页
本文以15月龄昆明鼠和60~72岁老龄人为对象,采用生物学活性检测法观察了北芪对老龄鼠脾细胞受ConA刺激后产生IL-2,TNF及IFN-γ水平的影响,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老龄鼠脾细胞上清中sIL-2R含... 本文以15月龄昆明鼠和60~72岁老龄人为对象,采用生物学活性检测法观察了北芪对老龄鼠脾细胞受ConA刺激后产生IL-2,TNF及IFN-γ水平的影响,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老龄鼠脾细胞上清中sIL-2R含量。实验结果证明老龄机体IL-2,TNF和IFN-γ分泌功能下降,sIL-2R水平增高。服用北芪后明显地提高了老龄机体的IL-2,TNF和rIF-γ水平,降低了sIL-2R水平,进而证明北芪是一种良好的免疫增强剂,能增强老龄机体抗肿瘤、抗感染,预防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及抗衰老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芪 细胞因子 老化 免疫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对人类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富东旭 李大林 +3 位作者 李殿俊 李霞 付东然 李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4-606,611,共4页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采用[3H]TdR掺入试验方法,观察不同浓度Leptin的单独作用及其与PHA的协同作用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Leptin的...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采用[3H]TdR掺入试验方法,观察不同浓度Leptin的单独作用及其与PHA的协同作用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Leptin的单独作用对人类外周血T淋巴细胞均无刺激增殖作用,但可协同PHA的刺激增殖作用,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瘦素可协同PHA刺激人类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T淋巴细胞 [^3H]TdR 淋巴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敏胶囊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鼠IgE、IL-4及INF-γ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唐建民 张凤蕴 +3 位作者 高淑英 王丽群 贾宽 李殿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6-617,共2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精制特异性变应原的制备、抗组胺药、皮质激素药和B2兴奋剂的合成及应用,使Ⅰ型超敏反应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并没有得到扼制。祖国传统医药在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中药息敏饮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精制特异性变应原的制备、抗组胺药、皮质激素药和B2兴奋剂的合成及应用,使Ⅰ型超敏反应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并没有得到扼制。祖国传统医药在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中药息敏饮是经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而配制的验方,由白藓皮、蛇床子、地肤子、土茯苓、苦参、丹皮、生地、蝉蜕、芥穗、甘草、黄芪、赤芍及山楂等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敏胶囊 Ⅰ型超敏反应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IGE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2、IL-7、IL-2体外协同诱导人PBMC增殖和PBMC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红薇 吴长有 +5 位作者 李波 任欢 钟照华 李呼伦 邢淑贤 田景先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研究了重组IL12、IL7、IL2协同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体外增殖和杀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IL2与低浓度IL2协同可引起PBMC明显增殖,若在该培养体系中加入低浓度的IL2,可... 研究了重组IL12、IL7、IL2协同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体外增殖和杀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IL2与低浓度IL2协同可引起PBMC明显增殖,若在该培养体系中加入低浓度的IL2,可使这种增殖效应显著增强。如果加大IL12剂量时会产生更强的细胞毒活性,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在此培养条件下的培养上清中亦检出了较高水平的IFNγ。对培养3~14d的协同刺激细胞表型分析显示,CD56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呈递增趋势,提示CD56+的NK细胞构成了产生增殖和杀伤效应的主要细胞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 PBMC 增殖 细胞毒 肿瘤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缺血脑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 被引量:28
18
作者 钟照华 李国忠 +6 位作者 李呼伦 赵文然 田野 李殿俊 谷鸿喜 王海涛 董秀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9-350,363,共3页
目的 :检测人缺血脑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 方法 :将 13例脑梗死的死亡病例按发病时间分成 <2d、3~ 5d、 >5d3个组 ,以非缺血侧半球作为对照 ,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结果 :人脑缺血后... 目的 :检测人缺血脑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 方法 :将 13例脑梗死的死亡病例按发病时间分成 <2d、3~ 5d、 >5d3个组 ,以非缺血侧半球作为对照 ,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结果 :人脑缺血后缺血病灶中TNF α和IL 1β呈高表达 ,与正常侧脑组织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TNF α和IL 1β表达细胞的分布与缺血灶相一致 ,呈局灶性分布。TNF α的表达高峰在病后 2d内。IL 1β表达高峰在病后 3~ 5d。在病后 5d ,缺血侧TNF α和IL 1β的表达与正常侧无显著差异。结论 :人类脑缺血组织中TNF α和IL 1β的表达与动物实验的结果相似 ,提示TNF α和IL 1β参与了脑缺血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F—α IL—1β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肿瘤疫苗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小林 李殿俊 +2 位作者 张春蕾 张青 杨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88-992,共5页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肿瘤疫苗的细胞形态与表型特征,并观察其CTL反应的诱导效果。方法:分别采用透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对巨噬细胞肿瘤疫苗的超微结构及CD14、CD68、CD80、CD86、MHCⅡ等分子进行测定。采...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肿瘤疫苗的细胞形态与表型特征,并观察其CTL反应的诱导效果。方法:分别采用透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对巨噬细胞肿瘤疫苗的超微结构及CD14、CD68、CD80、CD86、MHCⅡ等分子进行测定。采用生长状态良好的H22肿瘤细胞移植于接种不同肿瘤疫苗的实验小鼠,分别采用直接测量法、MTT法及比色法测定瘤重量、瘤体积、肿瘤细胞杀伤率和培养上清液LDH活性。结果:巨噬细胞肿瘤疫苗细胞表面有许多的伪足皱褶、囊泡,胞浆内有大量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吞噬体;CD14、CD68、CD80、CD86及MHCⅡ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53.90%、98.60%、26.50%、90.20%和25.40%。小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肿瘤疫苗接种组的肿瘤形成率、瘤体积与瘤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石蜡诱生的巨噬细胞接种组(P均<0.05);巨噬细胞肿瘤疫苗接种组的成瘤率与灭活肿瘤细胞接种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瘤体积与瘤重量明显低于灭活肿瘤细胞接种组(P均<0.05)。另外,巨噬细胞肿瘤疫苗接种组的淋巴细胞自体肿瘤细胞杀伤率和培养上清液LDH活性分别高于对照组、灭活肿瘤细胞接种组和石蜡诱生的巨噬细胞接种组。结论:巨噬细胞肿瘤疫苗具备巨噬细胞的典型特征,该种细胞接种后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肿瘤疫苗 细胞表型 死亡细胞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对帕金森病模型鼠肿瘤坏死因子α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红 张振文 +6 位作者 梁立武 郑春秀 焦淑军 李爱玲 王向党 任素梅 刘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天麻对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SN)和腹侧被盖区(VTA)TNF-α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多巴组与大、中、小剂量天麻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进行TNF-... 目的探讨天麻对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SN)和腹侧被盖区(VTA)TNF-α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多巴组与大、中、小剂量天麻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分别进行TNF-α和GDNF阳性细胞表达的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大剂量天麻组和模型组左侧SN、VTA中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除小剂量天麻组左侧SN、VTA中GDNF表达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组GND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多巴组、中、小剂量天麻组左侧SN中TNF-α表达明显降低,小剂量天麻组左侧VTA中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中、小剂量天麻组左侧SN、VTA中GDNF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美多巴组比较,小剂量天麻组VTA中的GDNF表达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6-羟基多巴胺毁损纹状体模型中,小剂量天麻显著下调TNF-α的表达和上调GDNF的表达,可能是天麻神经免疫调节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属 帕金森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羟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