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石锐 郭素青 +2 位作者 陈园园 刘珊 李英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68-1573,共6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1例中高危MDS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将他们分为A、B和C 3组:A组--地西他滨10 mg/(m^2·d)×7 d,28 d为1个疗程;B组--地西他滨20 mg/(m^2·d)...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1例中高危MDS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将他们分为A、B和C 3组:A组--地西他滨10 mg/(m^2·d)×7 d,28 d为1个疗程;B组--地西他滨20 mg/(m^2·d)×5 d,28 d为1个疗程;C组--地西他滨+CAG地西他滨10mg/(m^2·d)d 1-5,阿糖胞苷10 mg/m^2皮下注射q12h d 1-7,阿克拉霉素10 mg/d静滴d 1-4,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00μg/(m^2·d)d 1-7,28 d为1个疗程。3组患者均给予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18.75%、22.22%和23.53%,总有效率(ORR%)分别为56.25%、61.11%和58.82%,3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3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细胞均较基础值上升。1个化疗疗程之后,3组患者Ⅲ-Ⅳ级骨髓抑制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B和C组明显降低。3组感染发生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A组感染发生率较B和C组均明显降低。4个月治疗期间人均成分血输注量,A组较B和C组低,但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与常规剂量地西他滨及联合CAG方案治疗MDS疗效相当,但严重骨髓抑制及感染发生率均较低,患者耐受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单药治疗 低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硼替佐米为主的三联化疗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园园 李英华 +3 位作者 王东梅 孟真 刘珊 郭素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硼替佐米为基础的三联化疗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8例老年(年龄≥60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分为3组。A组:硼替佐米0.7 mg/m^2,d 1、4、8和11;环磷酰胺0.5 g/m^2,d 1和8;地塞米松20 mg/d... 目的:探讨低剂量硼替佐米为基础的三联化疗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8例老年(年龄≥60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分为3组。A组:硼替佐米0.7 mg/m^2,d 1、4、8和11;环磷酰胺0.5 g/m^2,d 1和8;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B组:硼替佐米1.3 mg/m^2,d 1、4、8和11;环磷酰胺0.5 g/m^2,d 1和8;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C组:硼替佐米0.7 mg/m^2,d 1、4、8和11;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3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31.58%、38.09%和27.78%,总有效(ORR)率分别为68.42%、66.67%和55.56%(P>0.05)。有贫血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基础值明显上升;3组患者4个疗程期间的人均红细胞血输注、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率、感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周围神经病、胃肠道反应、带状疱疹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A组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随访1年,3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以低剂量硼替佐米为主的3药联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反应与标准剂量类似,但周围神经病、胃肠道反应、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均较低,患者对减低剂量联合方案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老年MDS患者可溶性CD44、GDF11水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郭素青 石锐 +2 位作者 陈园园 刘珊 李英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9-514,共6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与GDF11水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99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3例。A组采用低剂...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对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与GDF11水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99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3例。A组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B组采用常用剂量地西他滨治疗,C组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G-GSF、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CD44,GDF11水平和造血功能指标(sTfR/E)变化情况,分析3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可溶性CD44、GDF11以及sTfR/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血清CD44及GDF11水平显著下降,而sTfR/E水平显著上升,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B、C 3组总缓解率分别为84.8%、81.8%和78.8%,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在非血液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中A组为9.1%,显著低于B组和C组的30.3%和27.3%(P<0.05,P<0.05);在血液毒性不良反应中A组为39.4%,显著低于B组和C组的63.7%和53.7%(P<0.05、 P<0.05)。结论:单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MDS患者相较于常规剂量及联合治疗方式,其临床疗效一致,且显著降低患者可溶性CD44和GDF11的水平,而且患者造血功能有改善,不良反应发生低,因而可作为临床治疗MDS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44 GDF11 造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枝莲对白血病K562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石锐 郭素青 +2 位作者 刘珊 李志赏 李君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39-1342,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半枝莲抗K562细胞血管生成作用。方法:以半枝莲提取物(0.5、1.0、2.0和4.0 g/ml)作用于K562细胞为实验组,以生理盐水作用于K562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在作用24、36、48 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对K562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半枝莲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半枝莲抗K562细胞血管生成作用。方法:以半枝莲提取物(0.5、1.0、2.0和4.0 g/ml)作用于K562细胞为实验组,以生理盐水作用于K562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在作用24、36、48 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对K562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半枝莲作用K562细胞48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K562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RT-PCR法检测K562细胞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半枝莲提取物可以抑制K562细胞增殖,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r=0.56);空白组K562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最高,在实验组VEGF浓度较在空白组中明显下降,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半枝莲提取物作用于K562细胞48h后VEGF mRNA的表达均降低,目的基因与β-actin灰度比值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半枝莲提取物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K562细胞VEGF的浓度和下调VEG F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 白血病 K562细胞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及BCL-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巨勇 牟娜 +3 位作者 牟佳 李伟 张长庚 王冬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的基因(PTEN)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80例AML(包括56例初治患者,16例缓解患者,8例复... 目的:探讨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的基因(PTEN)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80例AML(包括56例初治患者,16例缓解患者,8例复发患者)及30例非血液病患者骨髓中PTEN及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初治和复发组患者骨髓细胞PTE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0.01),BCL-2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0.01)。PTEN与BCL-2 mRNA表达水平与AML患者年龄,性别及白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AML患者中PTEN与BCL-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r=-0.432,r=-0.569)。结论:PTEN及BCL-2参与AML的发生发展,并对AML的化疗效果起着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的基因(PTEN)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英华 郭秀芬 +3 位作者 王冬梅 刘学东 郭素青 孟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YA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11~45岁初治AYAs急淋患者的MICM分型、临床特征及疗效,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 目的探讨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YA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11~45岁初治AYAs急淋患者的MICM分型、临床特征及疗效,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AYAs急淋患者中,11~30岁者48例,31~45岁者52例,两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50×109/L者38例,WBC与预后有关(P=0.006);初诊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睾丸白血病(TL)共2例,影响长期生存(P=0.000);普通B细胞急淋(common-B-ALL)58例、前B细胞急淋(pre-B-ALL)12例、早前B细胞急淋(pro-B-ALL)5例、成熟B细胞急淋(成熟B-ALL)1例、T细胞急淋(T-ALL)23例、伴髓系抗原表达的急淋(My+-ALL)3例,CD10(+)ALL、CD10(-)ALL、T-ALL、My+-ALL组间长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细胞遗传学检查显示亚(假)二倍体6例、t(9;22)/bcr-abl 3例、t(4;11)/MLL-AF4 1例、超二倍体8例、t(12;21)/TEL-AML1 1例。亚(假)二倍体、t(9;22)/bcr-abl、t(4;11)/MLL-AF4预后较差(P=0.000);泼尼松预试验反应不良者11例、初治诱导化疗效果未达到完全缓解(CR)者9例,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初诊时外周血WBC及CNSL/TL、泼尼松预试验反应、初治诱导化疗效果、免疫分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对AYAs急淋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的AYAs急淋具有相同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年龄不是AYAs急淋的预后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青少年 年轻成人 临床特征 MICM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去甲基化作用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中SHP-1和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孟真 王东梅 +3 位作者 李英华 刘晓 郭素青 罗建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3-616,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HP-1及C-kit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三氧化二砷(As2O3)去甲基化作用对SHP-1及C-kit表达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药物处理的HL-60细胞组与对照组SHP-1、C-kit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 本研究旨在探讨SHP-1及C-kit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三氧化二砷(As2O3)去甲基化作用对SHP-1及C-kit表达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药物处理的HL-60细胞组与对照组SHP-1、C-kit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HL-60细胞中SHP-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原本不表达SHP-1 mRNA的HL-60细胞中,经过As2O3的去甲基化作用后,SHP-1得到表达,而使原来高表达的C-kit mRNA的表达水平随之下降。当1.0μmol/L、2.5μmol/L、5.0μmol/L As2O3分别作用于白血病细胞株时,去甲基化作用增强,SHP-1 mRNA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C-kit mRNA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经两两比较,二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60细胞株中SHP-1 mRNA表达缺如,经去甲基化作用后表达恢复,说明SHP-1基因高度甲基化与白血病发生有关;在白血病形成中可能存在C-kit mRNA表达的异常增高。As2O3对SHP-1与C-kit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浓度越高,SHP-1平均表达水平越高,C-kit mRNA表达水平越低,在特定的浓度下,呈现时间依赖性;SHP-1 mRNA与C-kit mRNA表达呈负相关,提示白血病细胞中SHP-1表达降低或缺如削弱了对C-kit信号通路的负调控而在白血病形成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SHP-1 C-KIT 白血病 去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园园 石锐 +2 位作者 郭素青 张永晓 李英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2-1297,共6页
目的:探讨单用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59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反应。根据基... 目的:探讨单用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59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反应。根据基因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7例,不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32例。2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不同组的疗效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DNMT3A^+组患者中位年龄为56.2(37-81)岁,与DNMT3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中位数为4.67(0.78-201.4)×10^9/L,Hb中位数为81(46-149)g/L,血小板中位数为85(43-562)×10^9/L,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NMT3A^+患者对地西他滨总体反应率(ORR)达70.37%,完全缓解(CR)率为40.74%;DNMT3A^-组ORR、CR率分别为40.63%和21.88%,2组总体反应率(ORR)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5),2组完全缓解(CR)率无统计学差异(P=0.159)。2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不良反应类似。59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伴有TP53突变,TP53+/DNMT3A^+组(13例)与TP53+/DNMT3A^-组(8例)的ORR及C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85、0.353)。DNMT3A^+MDS组总生存期(29.1±13.4个月)高于DNMT3A^-MDS组的总生存期(27.8±14.4个月),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7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未显示更好的总生存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巨勇 牟娜 +2 位作者 牟佳 张长庚 王冬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85-1189,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NLR)比例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例(PLR)变化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 目的:探讨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NLR)比例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例(PLR)变化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血小板数目(PC)、肾小球滤过率(GFR)、血钙、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等。结果:ROC曲线分析预测预后的NLR最佳阈值为2.78(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43.1%),PLR最佳阈值为155.58(敏感性为67.7%,特异性为36.9%)。依据不同NLR和PLR值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高NLR和PLR患者白蛋白水平较低,临床分期较高。高NLR患者以男性为主,血红蛋白、GFR值、白蛋白水平较低,白细胞数目和β2微球蛋白水平较高。高PLR患者白蛋白水平较低,临床分期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β2微球蛋白水平和NLR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NLR患者生存期中位数为37个月(95%CI:21.80-52.19),低NLR患者生存期中位数为66个月(95%CI:53.19-78.80)。在高PLR患者中,生存期中位数为45个月(95%CI:0.00-91.18),低PLR患者生存期中位数为62个月(95%CI:45.67-78.33)。结论:高NLR值(>2.78)与MM患者预后差相关,可作为MM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比例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例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治疗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东梅 陈园园 +3 位作者 孟真 张永晓 郭素青 李英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1-1227,共7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新发MM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G显带技术和原位荧光杂交方法(FISH)检测患者染色体核型和基...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新发MM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G显带技术和原位荧光杂交方法(FISH)检测患者染色体核型和基因(P53缺失、1q21扩增、IgH重排)情况;对MM患者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分析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186例MM患者中,检出单纯P53缺失者14例,合并1q21扩增者(A组)11例,合并t(14;16)者(B组)7例,合并t(4;14)者(C组)9例。伴有P53缺失的27例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可以评价,3组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27.27%、28.57%和33.33%,总有效率(ORR%)分别为54.54%、57.14%和55.5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分别为26.15±12.53、36.57±16.80和33.56±15.99个月,无事件生存期分别为22.82±12.71、29.79±14.25和24.97±13.95个月,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1,P=0.046)。伴1q21扩增的双打击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明显缩短(P=0.027),无事件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也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157);伴t(14;16)和伴t(4;14)的双打击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871,P=0.276),无事件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亦缩短,均无统计学差异(P=0.955,P=0.379)。结论:P53缺失合并1q21扩增的双打击骨髓瘤更容易早期复发,患者总生存期短,预后差,是对MM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遗传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P53缺失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冬梅 王洪芬 +3 位作者 李英华 刘珊 李志赏 石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46-1450,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2016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Bcr/Abl阴性MPN患者150例,其中JAK2V617F...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2016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Bcr/Abl阴性MPN患者150例,其中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共122例,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6例。根据药物治疗反应将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分治疗组1[57例,给予IFN-α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其中PV患者25例(A1亚组),ET患者32例(B1亚组)];治疗组2[35例,给予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其中PV患者15例(A2亚组),ET患者20例(B2亚组)];对照组[30例,给予羟基脲维持治疗,其中PV患者16例(A3亚组),ET患者14例(B3亚组)]。记录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治疗前、治疗后半年、治疗后1年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检查结果,无疾病进展生存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1、A2、A3亚组临床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亚组临床缓解率高于B3亚组(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后半年、1年A1亚组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低于A2、A3亚组,B1亚组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低于B2、B3亚组(P<0.05);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2%(52/57)、80.0%(28/35)、60.0%(18/30)。药物不良反应在3组之间相似,患者均能耐受。结论IFN-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Bcr/Abl阴性MPN能提高临床缓解率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并且其可降低JAK2V617F基因突变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干扰素Α 沙利度胺 JANUS激酶2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转移酶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英华 刘学东 +4 位作者 郭秀芬 刘晓 罗建民 张永晓 李志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47-1550,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94例3个不同时期CML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NMT mRNA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94例3个不同时期CML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NM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NC)组、CML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急变期(CML-BP)组DNMT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45±0.22、1.83±0.63、2.95±0.87、3.24±1.39,CML-CP组患者与NC组比较表达水平差异统计学意义(P=0.28);CML疾病进展期包括(CML-AP和CML-BP)较NC和CML-CP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CML-AP与CML-BP相比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336)。NC、CML-CP、CML-AP、CML-BP组DNMT3a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9±0.34、1.34±0.46、2.33±1.05、3.18±1.23。CML-CP组患者与NC组比较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844);CML疾病进展期较NC组和CML-CP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ML-AP与CML-BP相比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304)。NC、CML-CP、CML-AP、CML-BP组DNMT3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7±0.31、16.41±22.50、9.36±5.50、12.17±13.44,在CML患者较在NC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ML患者各期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疾病进展期CML患者中DNMT mRNA表达增高,DNMT mRNA表达水平与CML疾病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 慢性 髓系 白血病 疾病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对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冬梅 王洪芬 +4 位作者 李英华 符敬坦 刘珊 李志赏 石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07-1610,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在治疗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JAK2V617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应用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超过6个月的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JAK2V617... 目的:研究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在治疗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JAK2V617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应用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超过6个月的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JAK2V617F突变比例,并与同期应用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的27例患者、单用羟基脲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治疗前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JAK2V617F突变比例。结果 :44例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组中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分别有89%、92%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与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及单用羟基脲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随访0.5~8年,44例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组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下降了53.76±18.43及30.14±22.75,其中5例患者JAK2V617F突变转阴,持续15~24个月。而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组及单用羟基脲组突变比例无明显下降,无突变转阴者。干扰素α及沙利度胺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分别为流感样症状及便秘、周围神经炎,但均能耐受。结论: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Bcr/Abl阴性MPN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及较好的耐受性,JAK2V617F或可作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能否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的主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干扰素Α 沙利度胺 JAK2V617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h17与Treg细胞比值及IL-17、IL-35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玲俊 高松 李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辅助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值及白介素-17、-35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临床MM患者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沙利度胺治疗的多发性骨髓...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辅助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值及白介素-17、-35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临床MM患者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沙利度胺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 M组)及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率,ELISA法检测血清IL-17和IL-35表达水平,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IL-17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reg细胞比率和IL-35水平均显著降低,Th17/Treg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和IL-17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Treg细胞比率和IL-35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Th17/Treg细胞比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无效者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和IL-17和IL-35水平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进展相关,沙利度胺发挥抗M M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Treg细胞比值及IL-17和IL-35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沙利度胺 Th17/Treg细胞比例 白介素-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F7基因信号肽区L12R和3''非翻译区c11814-insAA复合性突变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珊 张敬宇 +3 位作者 李峥嵘 王艳 牛志云 林凤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8-515,共8页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成员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研究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FⅦ活性(FⅦ:C)...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成员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研究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FⅦ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检测,对其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测序,以寻找致病基因突变。根据信号肽预测数据库构建包含所发现突变的FVII蛋白分子模型,进行功能预测,推断其对蛋白合成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正常,PT明显延长(58.3 s),FⅦ:C显著下降(1.1%),FⅦ:Ag重度降低(0.9%),其父母的APTT、PT、FⅦ:C和FⅦ: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和其父亲的F7基因第1a外显子第556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T/G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由亮氨酸(L)变成精氨酸(R),即L12R。功能预测分析提示,L12R突变影响到信号肽区不同区域的分割及其相应功能,进而导致成熟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和因子活性明显降低。同时,先证者F7基因还存在自发性3'非翻译区c11814-ins AA杂合性突变,而其父母均无此突变。结论:发现1例F7基因L12R突变,位于信号肽区的该杂合突变是导致此例遗传性FVII缺乏症发生的主要分子基础,而位于3'非翻译区的自发性c11814-ins AA突变则进一步造成了FⅦ合成的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Ⅶ缺陷 F7基因 信号肽区L12R 3'非翻译区 c11814-insAA复合性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化抑制剂5-杂氮脱氧胞苷和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中SHP-1和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孟真 罗建民 +2 位作者 李英华 王东梅 陈娜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254-2256,共3页
目的:探讨甲基化抑制剂As2O3和5-aza-CdR在急性白血病细胞株中对SHP-1及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HL60细胞株药物组与对照组SHP-1、c-kit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种药物联合应用,SHP-1mRNA的表达水平比单独用药时显... 目的:探讨甲基化抑制剂As2O3和5-aza-CdR在急性白血病细胞株中对SHP-1及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HL60细胞株药物组与对照组SHP-1、c-kit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种药物联合应用,SHP-1mRNA的表达水平比单独用药时显著升高,c-kitmRNA的表达水平比单独用药时降低,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HL60细胞株中存在SHP-1、c-kitmRNA表达异常;5-aza-CdR和As2O3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加强去甲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5-杂氮脱氧胞苷 SHP-1 C-KIT 白血病 甲基化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转化的机制之一:表观遗传学异常 被引量:6
17
作者 孟真 李英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0-253,共4页
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其病程进展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导致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是表观遗传学异常包括DNA修饰、组蛋白修饰及RNA相关调控异常三种分子机制。... 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其病程进展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导致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是表观遗传学异常包括DNA修饰、组蛋白修饰及RNA相关调控异常三种分子机制。本文对表观遗传学在CML急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转化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24例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英华 孟真 +1 位作者 王冬梅 罗建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3386-3388,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24例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各... 目的分析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24例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进行log-rank单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24例PSL患者中,男15例,女9例,中位年龄43岁(18~78岁),超过60岁者5例,中位生存时间71个月,3年总生存率67.9%,5年总生存率46.6%。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23例。23例NHL患者中,T细胞型6例,B细胞型17例;ECOG行为状态(performancestatus,PS)0~2分16例,3~4分7例;伴消瘦、发热B症状11例;脾脏轻度肿大6例,中重度肿大17例;血乳酸脱氢酶(serum 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11例;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S评分、B症状、LDH、病理免疫分型与生存相关。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LDH、脾脏肿大程度与总生存无关。结论 PSL在本组患者男性高于女性,病理以B细胞NHL为主,年龄、PS评分、B症状、免疫分型与预后有关,T细胞PSL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肿瘤 淋巴瘤 预后 PS评分 B症状 免疫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SHP-1增强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英华 刘学东 +4 位作者 郭秀芬 刘晓 罗建民 李志赏 张永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SHP-1对K562细胞(人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细胞系)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携带SHP-1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EGFP)空载体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K562细胞系。0.2μmol/L IM处理K562细胞72 h后,Western blot检... 目的:探讨SHP-1对K562细胞(人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细胞系)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携带SHP-1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EGFP)空载体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K562细胞系。0.2μmol/L IM处理K562细胞72 h后,Western blot检测SHP-1表达的变化。0.08μmol/L的IM处理转染后的K562^(EGFP)和K562^(SHP-1)细胞72 h后,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经不同浓度IM作用72 h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流式细胞术检测pCrkL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转染组SHP-1、磷酸化MAPK、AKT、STAT5、JAK2及MAPK、AKT、JAK2水平。结果:0.2μmol/L的IM作用于K562细胞72 h,不影响SHP-1的表达。0.08μmol/L的IM处理K562^(EGFP)和K562^(SHP-1)细胞72 h,K562^(SHP-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K562^(EGFP)细胞(P<0.05),提示过表达SHP-1可明显增强IM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同浓度IM作用于K562^(EGFP)和K562^(SHP-1)细胞,K562^(SHP-1)组的IC_(50)值较K562^(EEF)组明显降低(P<0.05)在0.02-0.16μmol/L的IM浓度范围内,SHP-1和IM的协同作用最强。SHP-1与IM均可抑制BCR-ABL1及MAPK、AKT、STAT5、JAK2信号通路分子活性,并具有协同作用。结论:SHP-1抑制K562细胞中BCR-ABL1及MAPK、AKT、STAT5和JAK2信号通路,过表达SHP-1能增强K562细胞对IM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P-1 慢性髓系白血病 伊马替尼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杂氮脱氧胞苷去甲基化作用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中SHP-1和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真 李英华 +1 位作者 王东梅 罗建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72-1576,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HP-1及C-kit基因在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5-杂氮脱氧胞苷(5-azaCdR)去甲基化作用对SHP-1及C-kit表达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药物处理组HL-60细胞与对照组SHP-1、C-kit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 本研究旨在探讨SHP-1及C-kit基因在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5-杂氮脱氧胞苷(5-azaCdR)去甲基化作用对SHP-1及C-kit表达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药物处理组HL-60细胞与对照组SHP-1、C-kit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 SP)检测HL-60细胞中SHP-1、C-k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改变。结果表明,在原本不表达SHP-1 mRNA的HL-60细胞中,经过5-aza-CdR的去甲基化作用后,SHP-1可以重新表达,而使原来高表达的C-kit mRNA水平下降。当0.5、1、2μmol/L 5-aza-CdR分别作用于白血病细胞株时,去甲基化作用增强,SHP-1 mRNA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C-kit mRNA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两两比较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60细胞株中SHP-1 mRNA表达缺如,经去甲基化作用后表达恢复,说明SHP-1基因高度甲基化与白血病发生有关;白血病形成中可能存在C-kit mRNA表达的异常增高。5-aza-CdR对SHP-1与C-kit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浓度越高,SHP-1平均表达水平越高,C-kit mRNA表达水平越低,在特定的一个浓度下,呈现时间依赖性。SHP-1 mRNA与C-kit mRNA表达呈负相关,提示白血病细胞中SHP-1表达的降低或缺如消弱了对C-kit信号通路的负调控而在白血病形成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杂氮脱氧胞苷 SHP-1 C-KIT 白血病 去甲基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