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
作者 袁栋才 张凤春 +1 位作者 魏巍 郑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1-394,共4页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一直以来,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金标准,然而,即使采用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15%-30%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一直以来,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金标准,然而,即使采用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15%-30%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近年来,随着脑损伤后机体的内源性修复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可塑性改变是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因此,探寻有效增加神经可塑性的康复手段,结合常规的运动和物理治疗,将更加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恢复 神经可塑性 脑卒中后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患者 运动功能障碍 物理治疗 脑损伤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内源性神经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郑磊 朱建国 袁栋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8,共4页
脑卒中后大脑皮质缺血或局灶性病变可引起损伤区微环境变化,导致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结构改变,触发内源性神经修复,但这种由疾病引发的自身适应性改变对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有限。神经修复治疗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影响... 脑卒中后大脑皮质缺血或局灶性病变可引起损伤区微环境变化,导致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结构改变,触发内源性神经修复,但这种由疾病引发的自身适应性改变对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有限。神经修复治疗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药物或细胞治疗刺激和增强机体的内源性神经修复,同时抑制引发神经元胞体和轴突死亡的不利因素,促进神经细胞重塑并最大限度修复患者受损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修复 脑卒中后 内源性 神经功能 局灶性病变 神经元细胞 适应性改变 神经元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心颖 丁文婷 +3 位作者 鲍双振 高倩 魏琰 崔永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163-2166,共4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加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偏利现象发生率。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NIHSS评分[(13.3±2.1)分]较对照组[(15.2±1.8)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偏利现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偏利现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水平,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远隔缺血后适应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径式健康教育联合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朱建国 于梅青 +4 位作者 郗红艳 闫海燕 刘秀丽 尹海潮 司志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89-1392,共4页
脑卒中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中50%-75%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使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抵抗等情感和行为异常,对路径式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 脑卒中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中50%-75%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使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抵抗等情感和行为异常,对路径式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不能很好地配合。路径式健康教育是在标准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 脑卒中康复 健康教育 认知功能训练 路径 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 记忆力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溶血磷脂酸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魏琰 崔永健 +3 位作者 王晓莉 付广印 袁栋才 朱建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9-599,共1页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死、致残率高,早期的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在急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LDL-C、纤维蛋白原和血糖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发现LP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可指导...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死、致残率高,早期的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在急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LDL-C、纤维蛋白原和血糖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发现LP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可指导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患者 溶血磷脂酸 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 检测 同型半胱氨酸 早期诊断 LD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与脑脊液Th1-Th2细胞因子检测 被引量:6
6
作者 卜晖 王云灿 +3 位作者 丁文婷 何俊瑛 赵越 吕文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680-686,共7页
研究背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尤其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 研究背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尤其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局部Th1和Th2免疫应答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脑脊液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动态监测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结果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为(11.17±1.50)和(18.74±2.97)pg/ml,低于对照组的(17.69±2.34)和(28.83±3.55)pg/ml(均P=0.000),Th2细胞因子IL-10为(43.65±10.12)pg/ml,高于对照组的(7.80±1.30)pg/ml(P=0.000);急性期IFN-γ、TNF-α为(11.17±1.50)和(18.74±2.97)pg/ml,低于稳定期的(17.70±2.34)和(22.93±1.53)pg/ml(均P=0.000),IL-10为(43.65±10.12)pg/ml,高于稳定期的(22.93±7.39)pg/ml(P=0.000)。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IFN-γ/IL-10、TNF-α/IL-10比值低于对照组(均P=0.000),急性期亦低于稳定期(均P=0.000)。结论 Th2免疫应答模式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急性期起重要作用,至稳定期转变为以Th1为主的免疫反应。提示Th1/Th2免疫应答失衡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脑脊髓液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干扰素Ⅱ型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锦 袁栋才 +3 位作者 张俊领 王佳 吴丹丹 李玉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1-823,共3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患者86例,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为4组:前交通、后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Ⅰ组...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患者86例,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为4组:前交通、后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Ⅰ组)1 7例,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Ⅱ组)27例,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Ⅲ组)28例,无侧支循环开放组(Ⅳ组)14例。分析各组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86例患者共检出阳性侧支循环1 39条,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57条,占41.0%,后交通动脉开放32条.占23.0%,眼动脉开放50条,占36.0%。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较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症状轻且预后好。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与临床缺血性病变及预后关系密切,侧支循环的评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指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潘殿卿 李志梅 +2 位作者 何新霞 朱建国 张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指导作用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的预防作用。方法 应用血浆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 14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 (t PA、PAI 1)、D ...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指导作用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的预防作用。方法 应用血浆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 14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 (t PA、PAI 1)、D 二聚体 (D D)及纤维蛋白原 (Fbg)作为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从 6 7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中筛选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患者 32 8例 ,随机分为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治疗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5 0mg,1次 /d ;合并vWF升高者口服维生素E胶丸 10 0mg ,3次 /d ;合并Fbg升高者口服蚓激酶 40 0mg ,3次 /d ;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观测上述指标变化和复发率。结果 为期 3年的观察治疗过程中 ,常规治疗组脑卒中复发率为 2 9.1% ,干预治疗组复发率为 10 .7% ,较常规治疗组减少 18.4%。两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干预治疗后血浆vWF、GMP 140、D D、Fbg含量及PAI 1活性均降低 ,t PA活性增高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辅以维生素E、蚓激酶进行相应干预性治疗 ,疗效确切 ,未见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 脑缺血 血栓前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或下肢手术全麻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志永 丁翠青 +4 位作者 姚长青 王晓莉 杜永君 王忠义 王福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2-475,共4页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或下肢手术全麻苏醒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6例(PD组)和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无帕金森病病史患者26例(NP组),于术前1d采用简易精神...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或下肢手术全麻苏醒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6例(PD组)和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无帕金森病病史患者26例(NP组),于术前1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认知功能评分。两组均使用咪达唑仑、芬太尼、顺阿曲库铵、丙泊酚行麻醉诱导,术中丙泊酚以5mg·kg-1·h-1和瑞芬太尼6μg·kg-1·h-1为起始输注速度,并根据BIS和MAP调节两种麻醉药物输注速度维持适宜麻醉深度,记录低血压发生次数和升压药物用量。术毕停止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观察并记录首次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达OAA/S评分5分时所需时间及术后24h的MMSE评分。结果 NP组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PD组(P<0.05),NP组血压下降次数和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少于PD组(P<0.05);NP组的首次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达OAA/S评分5分时所需时间明显短于PD组(P<0.05);NP组术后24h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PD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帕金森病(β=0.513,t=3.350,P<0.05)是影响达到OAA/S 5分所需时间的显著预测变量(R2=0.256,回归模型F=3.163,P<0.05)。其余因素均为不显著的预测变量。帕金森病(β=0.468,t=3.203,P<0.05)也是影响术后24h MMSE评分的显著预测变量(R2=0.325,回归模型F=4.430,P<0.05)。其余因素均为不显著的预测变量。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较非帕金森病患者的全身麻醉苏醒时间延长,术后24h认知功能显著低于非帕金森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苏醒时间 全身麻醉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实施综合促通技术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建国 袁栋才 +6 位作者 潘殿卿 张菊香 翁长水 王红燕 魏琰 张俊岭 孟祥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261-263,共3页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致残率仍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挽救生命,而且要回归社会。目前,脑卒中的治疗尚无...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致残率仍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挽救生命,而且要回归社会。目前,脑卒中的治疗尚无重大突破,缺乏特效的疗法。为提高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综合促通技术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11
作者 闫海燕 郗红艳 +2 位作者 王红梅 张凤春 曹端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30例),常规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TlWI、T2WI、FLAIR、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SWI序列,统计分析患者脑出血...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30例),常规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TlWI、T2WI、FLAIR、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SWI序列,统计分析患者脑出血病灶范围、病灶数量、病因检出率,评价SWI对脑出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结果 SWI检出出血病灶39个,检出率为100.00%;常规MRI序列检出出血病灶31个,检出率为79.48%;CT检出出血病灶27个,检出率为69.23%;三种方法出血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WI序列显示出血范围较MRI常规序列、头颅CT略大。SWI检出脑淀粉样变性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畸形1例;MRI常规序列漏诊静脉畸形和淀粉样变性患者3例,头颅CT未能检出脑出血特殊病因患者5例。MRA检出有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2例。结论 SWI序列与头颅CT、MRI常规序比较,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脑出血病灶及出血范围,同时能够更敏感地检测脑出血的少见病因。MRI联合MRA及SWI能够为脑出血的早期病因诊断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是急性期脑出血的最佳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脑出血 早期诊断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志永 丁翠青 +5 位作者 解立刚 姚长青 王柳 杜永君 王晓莉 王忠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1例(PD组)和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非帕金森病患者27例(NP组),于术前24h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1例(PD组)和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非帕金森病患者27例(NP组),于术前24h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VAS评分测评患者抑郁和疼痛水平。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前10 min静注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2 mg。PCIA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00μg+地佐辛15mg+托烷司琼6mg,使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50ml,参数设置为背景剂量2 ml/h,冲击剂量0.5 ml,锁定15 min。记录术后4、24、48h静息状态的VAS、Ramsay评分和PCIA泵按压次数及术后48hHAMD-17评分。结果术毕~术后4hPD组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NP组(P〈0.05)。术后4~48hPD组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多于NP组(P〈0.05)。PD组术后24、48h时VAS评分,术后4、24、48h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NP组(P〈0.05)。术后48hPD组HAMD-17评分明显高于NP组(P〈0.05)。PD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NP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帕金森病、VAS评分均为术后48h HAMD-17显著预测变量(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疼痛、镇静程度、抑郁水平均高于非帕金森病患者,且镇痛不良反应亦多于非帕金森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术后镇痛 抑郁 全身麻醉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术穿刺时间的选择对危重脑出血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永健 魏琰 +2 位作者 袁栋才 朱建国 席春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4-535,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在抢救危重脑出血应用中,不同穿刺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危重脑出血患者63例(出血量>50ml,GCS评分≤9),分为超早期穿刺组(30例,出血时间≤7h)与对照组(33例,出血时间>7h),两组均应用YL-1型一次...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在抢救危重脑出血应用中,不同穿刺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危重脑出血患者63例(出血量>50ml,GCS评分≤9),分为超早期穿刺组(30例,出血时间≤7h)与对照组(33例,出血时间>7h),两组均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单针或多针穿刺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超早期穿刺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结论:超早期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可以降低危重脑出血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术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治疗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袁栋才 何新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甘露醇 药物治疗 早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 渗透性脱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出血24例临床与CT分析
15
作者 魏琰 王红燕 +2 位作者 潘殿卿 袁栋才 朱建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394-394,共1页
关键词 脑出血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康复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2
16
作者 于梅青 袁栋才 +2 位作者 魏琰 朱建国 尹海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7-269,共3页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除造成肢体活动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外,多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各种康复治疗的效果,阻碍患者功能康复,拖延了病程,影响患者康复的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临床工...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除造成肢体活动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外,多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各种康复治疗的效果,阻碍患者功能康复,拖延了病程,影响患者康复的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临床工作者应该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在发病3个月内给予积极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 早期诊断 认知功能训练 想象疗法 脑卒中患者 运动 肢体活动障碍 言语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三例临床研究
17
作者 田亚楠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6-460,共5页
目的总结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与结果 3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精神病样症状、顽固性癫发作、意识障碍和中枢性通气不足,2例有前驱发热史,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例表现为... 目的总结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与结果 3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精神病样症状、顽固性癫发作、意识障碍和中枢性通气不足,2例有前驱发热史,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例表现为出汗、唾液分泌增多和窦性心律不齐,1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口面部和肢体运动障碍;血清和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均呈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呈非特异性炎症性改变,肿瘤标志物筛查均呈阴性;头部MRI表现无特异性;2例脑电图呈非特异性异常,1例未行脑电图检查;经对症支持治疗和免疫治疗后2例临床症状改善,1例死亡。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是自身免疫性脑炎,可伴或不伴肿瘤,临床症状多样且无特异性,早期易误诊为精神病。血液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是特异性生物学标记。早期免疫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少数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若治疗不及时,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博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纪言 张宇辉 +12 位作者 肖文良 魏琰 郭小梅 齐丽彤 董吁钢 赵水平 周淑娴 丁春华 黄恺 陈晞明 陈晓平 杨新春 霍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8-714,共7页
目的:评估海博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共纳入分析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73例,按2:1随机接受海博麦布(试验组,n=248)或安慰剂(对照组,n=125)20... 目的:评估海博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共纳入分析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73例,按2:1随机接受海博麦布(试验组,n=248)或安慰剂(对照组,n=125)20 mg/d治疗12周(治疗评价期)。延伸期持续40周,两组均口服海博麦布20 mg/d。主要疗效终点为第12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基线的变化率,次要疗效终点为治疗评价期和延伸期其他血脂指标的变化率,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第12周试验组LDL-C较基线的变化率为(-10.23±13.58)%,显著优于对照组(4.34±15.88)%,P<0.05。试验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总胆固醇(TC)和载脂蛋白B(Apo B)的变化率分别为(-10.81±12.28)%、(-7.92±9.88)%和(-12.06±11.3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22±15.90)%、(2.18±11.68)%和(0.51±13.37)%(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AI变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第12周分别为4.55%和8.40%,在延伸期分别为4.43%和7.07%,未发现新的或加重的与海博麦布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海博麦布可以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non-HDL-C、TC和Apo B水平,降脂效果可长期持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海博麦布 随机对照试验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