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K基因沉默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被引量:7
1
作者 许吕宏 方建培 +2 位作者 Le Yi 翁文骏 洪冬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52-1355,共4页
目的:本研究靶向黏着斑激酶(FAK)基因,构建FAK-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FAK基因沉默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人FAK基因的shRNA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该FAK shRNA序列插入含荧光素GFP慢病毒质粒。该FAK shRNA慢病毒载... 目的:本研究靶向黏着斑激酶(FAK)基因,构建FAK-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FAK基因沉默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人FAK基因的shRNA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该FAK shRNA序列插入含荧光素GFP慢病毒质粒。该FAK shRNA慢病毒载体在体外包装、浓缩,然后转染至人白血病细胞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FAK基因表达水平,予Annexin V标记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经核苷酸序列分析提示FAK shRNA正确插入慢病毒质粒,该病毒载体在白血病细胞株的转染率为10%-25%。与对照组相比(无FAK shRNA的慢病毒载体),FAK shRNA慢病毒载体在细胞FAK mRNA及蛋白水平的抑制率分别为40%和70%。凋亡实验表明,对照组与FAK shRNA慢病毒载体组的Annexin V阳性率分别为(4.19±0.36)%和(8.48±0.58)%,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我们成功构建FAK shRNA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抑制FAK基因表达并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斑激酶 基因沉默 白血病 细胞凋亡 REH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20单抗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吕宏 方建培 +3 位作者 Le Yi 洪冬玲 翁文骏 魏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40-2043,共4页
目的:寻找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致敏受者植入的策略研究,探讨抗CD20单抗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方法:分别于移植前第14d及第7d予BALB/c小鼠输注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建立致敏模型。实验组于移植前第11d经尾静脉输注抗CD20单... 目的:寻找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致敏受者植入的策略研究,探讨抗CD20单抗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方法:分别于移植前第14d及第7d予BALB/c小鼠输注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建立致敏模型。实验组于移植前第11d经尾静脉输注抗CD20单抗(美罗华)2mg/mouse,对照组于移植前第11d予输注RPMI-1640培养液0.2mL/mouse。于第0d(移植当天)取部分小鼠分离得血清及脾细胞,并检测供者反应性抗体及CD19+B细胞;部分小鼠予[^(60)Co]致死量照射,4h后予1×107C57BL/6小鼠骨髓细胞进行移植,观察生存情况及血常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细胞毒性指数分别为(37.00±3.46)%和(51.80±3.49)%,差异显著(P<0.01);2组的脾细胞CD19+B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7.32±3.02)%和(34.26±2.87)%,差异显著(P<0.01)。照射移植后2组受者均于14d左右全部死亡,生存中位数分别为第13d及第11d,Log-rank检验2组间的差别无显著(P>0.05)。濒死动物血常规结果示三系减少,提示受者死于造血衰竭。结论:抗CD20单抗能杀伤受者B细胞,降低致敏程度,但实验中该单抗并不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致敏受者的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敏受者 抗CD20单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材矮小合并短指(趾)畸形3例家系的基因突变与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旭昀 吴迪 +6 位作者 李孟婷 陈佳佳 李晓侨 苏畅 陈少科 沈亦平 巩纯秀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7-944,共8页
目的研究3例身材矮小合并短指(趾)畸形中国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谱。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3例临床诊断为身材矮小合并短指(趾)畸形的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分子诊断。结果在家系1中鉴定出IHH... 目的研究3例身材矮小合并短指(趾)畸形中国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谱。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3例临床诊断为身材矮小合并短指(趾)畸形的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分子诊断。结果在家系1中鉴定出IHH基因突变(c. 283_285delGAG/p. E95del),在家系2中鉴定出ROR2基因突变(c. 2625dupC/p. T876fs*20),在家系3中鉴定出PTHLH基因突变(c. 413delA/p. K138fs*11),故各家系分别诊断为短指(趾)畸形A1型、短指(趾)畸形B1型和短指(趾)畸形E2型。对患儿进行生长激素治疗后身高改善明显(+0. 99 SD、+0. 64 SD及+2. 69 SD)。结论身材矮小合并短指(趾)畸形有较大的遗传异质性,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有效地对短指(趾)畸形患者进行分子确诊。本研究分别报道了ROR2基因和PTHLH基因的两个新发变异,并在中国人群中鉴定出一个以往报道过的IHH基因热点突变,同时3例患儿生长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材矮小 短指(趾)畸形 基因诊断 二代测序 生长激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探讨颅部神经管畸形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汪静 郭柳 +6 位作者 蔡春泉 陈晓丽 谢华 赵慧智 吴佰林 张霆 姜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6-691,共6页
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对颅部神经管畸形及正常流产胚胎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筛查,探讨基因组CNVs在颅部神经管畸形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在伦理同意基础上,采集51例颅部神经管畸形胚胎(病例组)和75例... 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对颅部神经管畸形及正常流产胚胎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筛查,探讨基因组CNVs在颅部神经管畸形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在伦理同意基础上,采集51例颅部神经管畸形胚胎(病例组)和75例正常流产胚胎(对照组),运用高分辨率芯片筛查全基因组CNVs,针对所发现的基因组CNVs,利用国际基因组CNVs多态性数据库过滤去除良性多态性CNVs,然后根据其是否包含参考基因将其分别命名为非多态性CNV、非多态性genicCNV及非多态性ciliogenic CNV,应用χ2检验对以上基因组CNVs与颅部神经管畸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到48和33个非多态性CNVs,其中分别有37和26个为非多态性genicCNVs。病例组内含非多态性CNVs和非多态性genic CNVs的样本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2.9%vs32.0%,P〈0.05;49.0%vs26.6%,P〈0.05),其中非多态性genicCNVs导致颅部神经管畸形发生风险增加2.644倍(OR=2.644)。结论 全基因组CNVs研究的证据表明,基因CNVs是颅部神经管缺陷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颅部神经管畸形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