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术文化在纸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曦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I0042-I0042,共1页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百姓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其在产品选择过程中对包装的审美要求更高。在这种趋势下,作为现代包装领域中的主流包装形式之一,纸包装理应加强视觉审美方向的设计创新,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而美术文化作为视觉艺术文...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百姓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其在产品选择过程中对包装的审美要求更高。在这种趋势下,作为现代包装领域中的主流包装形式之一,纸包装理应加强视觉审美方向的设计创新,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而美术文化作为视觉艺术文化体系中的典型代表,具备充分的艺术魅力,能够体现设计的审美取向与艺术感官水平。因此,将美术文化应用于纸包装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在分析美术文化的设计应用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美术文化在纸包装设计中的体现方式,并探讨其应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文化 包装形式 纸包装 现代包装 应用路径 设计创新 国民经济水平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纸在重彩画创作中的应用特性及表现作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樊桦 祁玮昭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I0026-I0026,共1页
宣纸又被称为“千年纸”,主要由稻草和檀皮、杨桃藤等植物原料组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关于“宣纸”最早的记载。古代宣纸与如今... 宣纸又被称为“千年纸”,主要由稻草和檀皮、杨桃藤等植物原料组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关于“宣纸”最早的记载。古代宣纸与如今所用之宣纸的原料和制作工艺大相径庭,使用前需要先“用法蜡之”。经过长期的演变直至明清时期,才和当下书画用纸比较接近。同时,宣纸具有吸水性强的物理特性,能很好地配合墨、色、水的流动,使墨和色在纸上流淌、晕染开来。因此,在中国画、壁画等当代绘画创作中极受欢迎,在重彩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对作品色彩的表现力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名画记》 重彩画 当代绘画 张彦远 晕染 宣纸 应用特性 植物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画的艺术美学价值在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中可行性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晴 程慧龙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7-138,共2页
我国壁画艺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古人们所创作的壁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其沾染的浓厚东方色彩也使其在世界壁画艺术领域熠熠生辉。本文以壁画的艺术美学价值为切口,对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了探讨。在分析了壁画艺术美学元素的构成... 我国壁画艺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古人们所创作的壁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其沾染的浓厚东方色彩也使其在世界壁画艺术领域熠熠生辉。本文以壁画的艺术美学价值为切口,对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了探讨。在分析了壁画艺术美学元素的构成后,又对其艺术美学价值在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解析,并最后结合壁画的艺术美学价值对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艺术 茶文化 美学价值 包装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历史绘画元素在茶包装中的应用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白莹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29,共2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层次的提高,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也成为当下重点的话题。古代历史绘画作为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近年来,茶叶的包装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而将古代历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层次的提高,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也成为当下重点的话题。古代历史绘画作为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近年来,茶叶的包装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而将古代历史绘画元素应用到茶包装中,无疑对改变茶包装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首先具体地讲述了我国目前茶叶包装的现状,接着细致的讲述了古代历史绘画元素与茶包装设计结合的原则,最后深入的探究了古代历史绘画元素在茶包装中的应用,希望对茶叶包装的设计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历史 绘画元素 茶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辩证关系对编排设计的价值和作用
5
作者 王晓玲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7-99,共3页
中国传统虚实论的艺术性体现了民族特征和民族的审美意识,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体系... 中国传统虚实论的艺术性体现了民族特征和民族的审美意识,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体系和艺术创作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排设计 中国民族文化 价值 辩证 中国传统 审美意识 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
6
作者 辛志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67-69,共3页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将人置于核心位置,以人为本,立足于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的把握,明晰了社会主要矛盾,廓清了敌我关系,满足了人的需要性,树立了人民共同的价值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人心,并取得...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看,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将人置于核心位置,以人为本,立足于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的把握,明晰了社会主要矛盾,廓清了敌我关系,满足了人的需要性,树立了人民共同的价值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人心,并取得了革命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人学 新民主主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历史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7
作者 谷菲 《湖北农机化》 2019年第11期50-50,共1页
高校的历史教学在培养新的教育观念时,可促进教师开拓教学视野,充分运用现有教学资源,让教学效果充满实效性,对学生自身长处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让旧有教育思想的"知本"过渡到新时代教育思想的"人本",让历史教... 高校的历史教学在培养新的教育观念时,可促进教师开拓教学视野,充分运用现有教学资源,让教学效果充满实效性,对学生自身长处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让旧有教育思想的"知本"过渡到新时代教育思想的"人本",让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很好发挥,让历史教育展现出本身就具有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育 高校历史教学过程 能力培养 实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安健的“茶馆”油画中的茶与人生探讨
8
作者 钟景华 《福建茶叶》 2018年第6期380-380,381,共2页
茶馆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圈子,反映了我们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聚集的场所,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物,透过一个茶馆的兴衰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陈安健就将茶馆作为了创作对象,画出... 茶馆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圈子,反映了我们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聚集的场所,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物,透过一个茶馆的兴衰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陈安健就将茶馆作为了创作对象,画出了一系列有关茶馆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了人生百态,他以朴实的方式使"茶馆"成为一种凝固的视觉艺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特殊社会时期的茶文化信息。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陈安健的"茶馆"油画系列内容,其次阐述了茶馆文化中的岁月人生,最后讨论了陈安健的"茶馆"油画中的茶味与市井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安健 茶馆文化 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教学探讨
9
作者 谷菲 《湖北农机化》 2020年第4期98-98,共1页
目前大学生的许多实践教学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依旧需要寻找正确的方法,来逐渐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说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来说,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实践课程,所以要想该课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从其实效性入... 目前大学生的许多实践教学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依旧需要寻找正确的方法,来逐渐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说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来说,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实践课程,所以要想该课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从其实效性入手,以使得《纲要》课程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盆景艺术及其美学理念应用浅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坤 李长民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90,共4页
食用菌因为能够比较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因此以食用菌为本体的盆景相比较而言更受到偏好哲学理念的人士所关注,毕竟在这些食用菌盆景中能够将美学中的主旨理念——务实、质朴、包容,透过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来。在这种已经的表达与表现过... 食用菌因为能够比较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因此以食用菌为本体的盆景相比较而言更受到偏好哲学理念的人士所关注,毕竟在这些食用菌盆景中能够将美学中的主旨理念——务实、质朴、包容,透过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来。在这种已经的表达与表现过程中如何借助有型的分析与感悟全面提升其商业价值就成为食用菌盆景艺术的制造者比较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盆景 美学 艺术境界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官玺札记二则
11
作者 萧毅 王一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3-97,共5页
楚官玺"上相邦玺",原整理者的释读可从,"相"字的形体复原不够准确;楚官玺"邞菱□玺"应该为四字玺,或可复原为"邞菱之玺"。这里据楚文字构形规律试作这两方楚玺的复原图。
关键词 楚玺 官玺 上相邦玺 邞菱之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