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评价研究——基于20个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考察 被引量:116
1
作者 李明德 高如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1-147,共7页
为了挖掘微信的信息传播潜力,优化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研究基于媒介传播力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平台设计、内容呈现、消息回复模式、推送频次、传播程度为准则的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评价体系,用Delphi法构造判断矩阵,同时确定... 为了挖掘微信的信息传播潜力,优化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研究基于媒介传播力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平台设计、内容呈现、消息回复模式、推送频次、传播程度为准则的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评价体系,用Delphi法构造判断矩阵,同时确定指标权重。以20个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推送内容、粉丝规模、菜单设置、线上线下互动是提升传播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微信公众号 传播力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阅读文学经典的视角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被引量:17
2
作者 许军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159-161,共3页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的基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在新时代我们要赋与人文素质教育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就必须突破传统思路,从阅读文学经典的视角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走进阅读、亲近阅读、开启...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综合教育的基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在新时代我们要赋与人文素质教育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就必须突破传统思路,从阅读文学经典的视角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走进阅读、亲近阅读、开启阅读之门;同时丰富馆藏、利用图书、通向经典之海;建设校园文化,塑造书香校园,抵达理想彼岸;转变教育观念,贯彻素质教育,体味经典魅力;开办校园读书网站,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阅读 大学生 人文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经典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 被引量:7
3
作者 许军娥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8-121,共4页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存数字化、传播信息化、网络虚拟化的新世界,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充满了功利性和实用性,冷落和疏远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众多的原因导致了大学...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存数字化、传播信息化、网络虚拟化的新世界,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充满了功利性和实用性,冷落和疏远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众多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文学经典的阅读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建构大学生精神家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通过对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现状分析和大学生精神家园荒芜原因的探索,提出了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建构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大学生 精神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因素之一 被引量:3
4
作者 许军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4-137,共4页
文学批评是一种诗性和智性兼具的活动,它参与了儿童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它在发现和阐释儿童文学作品、引领和指导读者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生成 儿童文学经典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审美: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许军娥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1-143,166,共4页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综合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和凝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凝聚着作为审美客体与对象的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经典 文学审美 生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明威情结:信任人格之殇与儿童文学阅读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丽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2-256,共5页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面临不同危机。海明威情结是儿童婴幼儿期与母亲信任关系未得到成功建立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疾病。由于海明威的人生遭际充分体现了该情结特征,故心理学以此命名。通过分析海明威情结形成...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面临不同危机。海明威情结是儿童婴幼儿期与母亲信任关系未得到成功建立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疾病。由于海明威的人生遭际充分体现了该情结特征,故心理学以此命名。通过分析海明威情结形成的原因及特质,可以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治疗的方式,帮助儿童提高认知能力,协调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情结 情志相胜 童话 儿童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对文学活动要素对立关系的消解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振宏 《理论月刊》 2006年第6期112-114,共3页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是关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理论。用该理论来检验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它消解了作者与世界、作者与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使它们之间出现了融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作者 反映对象 作品中形象 读者 对立 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江彩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7期8-12,共5页
在文化产业日渐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今天,电影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或票房,更重要的是电影担负起了民族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使命,并且成为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子。中国民族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导演张艺谋、... 在文化产业日渐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今天,电影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或票房,更重要的是电影担负起了民族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使命,并且成为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子。中国民族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导演张艺谋、吴宇森,演员巩俐、章子怡、成龙等都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中国文化元素被大量的应用在国外的电影中,尤其是好莱坞拍摄的电影中。然而,中国民族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与中国文化的声誉,甚至于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不甚相符,呈现出诸多问题。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跨文化传播 中国民族电影 华语电影 中国文化 好莱坞 张艺谋 传播研究 电影文化 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评《外国文学教程(第二版)》
9
作者 李勇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I0005-I0005,共1页
外国文学课程一直都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内外文学创作、传播与审美中架构起了一个对内拓展、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建立多元文化发展的现代人文视野,学通古今、横... 外国文学课程一直都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内外文学创作、传播与审美中架构起了一个对内拓展、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建立多元文化发展的现代人文视野,学通古今、横贯东西,从而在文学艺术创作与鉴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 外国文学课程 人文视野 理论与实践 多元文化发展 课程体系 传播与审美 改革探索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视角的法国文学研究--评《法国文学简史》
10
作者 陈利利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I0003-I0003,共1页
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法国文学,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之一。通过对法国文学及其嬗变的探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异域语言文化的魅力,把握不同语言文化的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力与文化理解力。吴... 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法国文学,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之一。通过对法国文学及其嬗变的探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异域语言文化的魅力,把握不同语言文化的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力与文化理解力。吴岳添著的《法国文学简史》一书,正是从历史学视角对法国文学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全面展示从16世纪到20世纪法国文学萌芽、发展、成熟和传承的过程,为文学专业人士及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法国文学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简史 文学爱好者 历史视角 风格独特 文学鉴赏力 文学的发展 共性与差异 专业人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破西方文学中心,聚焦东方文学横向交流——评《简明东方文学史》
11
作者 陈利利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I0008-I0008,共1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与文化的融合。在此背景下,东方文学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对东方文学史进行梳理和研究,不仅能够客观呈现东方文学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和价值,也有...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与文化的融合。在此背景下,东方文学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对东方文学史进行梳理和研究,不仅能够客观呈现东方文学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和价值,也有助于研究者对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重新思考,构建东方话语下“美美与共”的世界文学家园。由孟昭毅、黎跃进两位学者共同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东方文学史》一书,正是一部以一种全新的格局对东方文学发展历程和时代价值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学 文学的历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世界文学理论 客观呈现 东方话语 西方文学 横向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舆情中泛政治化现象的动力机制与因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明德 李巨星 +1 位作者 刘婵君 高如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4,共8页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越来越具有"泛政治化"的倾向,作为理性舆论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对于"泛政治化"现象的应对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现实矛盾或冲突,威胁正常的社会秩序。为了分析网络舆情中的"泛政治...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越来越具有"泛政治化"的倾向,作为理性舆论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对于"泛政治化"现象的应对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现实矛盾或冲突,威胁正常的社会秩序。为了分析网络舆情中的"泛政治化"现象,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良性引导。[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利用传播学、政治学相关理论,在阐释网络舆情"泛政治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出该现象所呈现的三大现实表征:误解甚至反向认知政治主体、质疑诋毁政党、恶意拷问体制;指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形成的正向动力因素是传播权力转移、信息碎片化传播、官方回应能力不足以及公众对政治议题的认识失当与表达的非理性;而对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起消解作用的逆向阻力因素是政府科学性的网络监管、媒体合理化的议程设置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结论]最终通过构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因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泛政治化 动力机制 因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都赋》“长安事象”征实考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长顺 张新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112,共8页
班固的《西都赋》对汉都城长安的周围山川地貌、宫殿苑囿、河流湖泊、城市布局、动植物等事象进行了写实性描绘,同时也提及选定都城、迁徙移民、天子游猎等历史事件。作为文学作品的《西都赋》,这样的写实具有"志乘"价值、历... 班固的《西都赋》对汉都城长安的周围山川地貌、宫殿苑囿、河流湖泊、城市布局、动植物等事象进行了写实性描绘,同时也提及选定都城、迁徙移民、天子游猎等历史事件。作为文学作品的《西都赋》,这样的写实具有"志乘"价值、历史意蕴和博物功能,而且通过对某些写实事象的研究,还能考察汉代长安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都赋》 长安 征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子》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绪与改铸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效峰 梁道礼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27,99,共6页
先秦法家思想对于《淮南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构建上。秉持圣王中心的历史观念,《淮南子》对于法家的君道观念多有承绪,并引用道家、儒家思想资源进行了修正。但总体而言,《淮南子》的这个努力依违于法、道、儒之间,... 先秦法家思想对于《淮南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构建上。秉持圣王中心的历史观念,《淮南子》对于法家的君道观念多有承绪,并引用道家、儒家思想资源进行了修正。但总体而言,《淮南子》的这个努力依违于法、道、儒之间,表现出似是而非的特征和理想主义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先秦法家思想 法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的文体困境——从新近发现的长篇残稿《来的是谁?》谈起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鹏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8-114,共7页
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常被视为政治环境压抑作家创作自由的典型个例。实际上,《边城》已经耗尽了作者的"牧歌"曲谱,沈从文已面临"抽象的抒情"的困难。由于社会的动乱纷杂,再加之沈从文身份由"... 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常被视为政治环境压抑作家创作自由的典型个例。实际上,《边城》已经耗尽了作者的"牧歌"曲谱,沈从文已面临"抽象的抒情"的困难。由于社会的动乱纷杂,再加之沈从文身份由"乡下人"到"土绅士"的转变,他已经难以保持明澈恬淡的心境来建构湘西的"人性小庙"。《长河》的未竟,除了国民党书刊审查制度的外因,"牧歌"文体和"史诗"文体之间的冲突,应该是其断章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一直持续到1971年沈从文"地下"写作长篇章回体小说《来的是谁?》。这篇有意避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家族史兼地方史",也以只完成楔子而告终。从新近发现的长篇残稿《来的是谁?》,追溯沈从文《边城》以后的创作,发现沈从文《边城》之后,一直纠缠在文体僭越的困惑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张兆和堂兄张鼎和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搁浅以后,沈从文觉得自己难以完成从"牧歌"到"史诗"的转变,而这一时期他的文物研究影响却逐渐扩大,他最终把文物研究当成后半生的职业。因而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并不是斩钉截铁式的突然完成,这个艰难的转向过程,一直持续到1971年写《来的是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的是谁?》 牧歌 史诗 文体困境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胡部”乐考——兼及胡部与词体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亓娟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唐"胡部"乐是产生于初盛唐而盛行于中晚唐五代的一个新乐部,与"胡乐"并非一事。其音乐风格来自西凉乐,是西凉乐部在唐代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中融会发展而产生的;胡部立于乐部时间较晚,其乐器以丝竹为主,有歌有舞,亦... 唐"胡部"乐是产生于初盛唐而盛行于中晚唐五代的一个新乐部,与"胡乐"并非一事。其音乐风格来自西凉乐,是西凉乐部在唐代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中融会发展而产生的;胡部立于乐部时间较晚,其乐器以丝竹为主,有歌有舞,亦有坐部、立部之分。胡部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的盛行对研究唐代文学及词体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结合以上分析,论文从实证角度考察并指出了唐墓室壁画及敦煌石窟壁画中有关胡部乐的伎乐壁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部 乐部 乐器 词体 壁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合作化叙事的经验之源——论《被开垦的处女地》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鹏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52,共6页
本文仔细梳理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分析了土改小说、新中国农业合作化小说对其的借鉴、模仿,发现由于苏、中集体化的国情背景迥然不同、文学传统和文学精神的差异、翻译借鉴的有意筛选遮蔽,《被开垦的处女地... 本文仔细梳理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分析了土改小说、新中国农业合作化小说对其的借鉴、模仿,发现由于苏、中集体化的国情背景迥然不同、文学传统和文学精神的差异、翻译借鉴的有意筛选遮蔽,《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在接受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误读。其在精神层面不但未对它的译者周立波发生影响,也未对深受其影响的丁玲、柳青、刘绍棠等的创作发生精神上的触动,只是在技术操作层面上为他们提供了经验。另外,通过《创业史》与《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的比较,首次厘清了《创业史》艺术上的师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 传播 影响 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服饰人生意象论——以晴雯为个案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祝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81,共4页
《红楼梦》人物的服饰人生意象,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审美意蕴,具有多重叙事张力,对才子佳人小说"信物"符号功能是全方位的超越。纵观《红楼梦》女性,晴雯于此最为突出。她的服饰人生意象以"撕扇"、"补裘"... 《红楼梦》人物的服饰人生意象,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审美意蕴,具有多重叙事张力,对才子佳人小说"信物"符号功能是全方位的超越。纵观《红楼梦》女性,晴雯于此最为突出。她的服饰人生意象以"撕扇"、"补裘"与"赠袄(甲)"贯通,在"空"的世界、"情"的世界和"色"的世界的多重比对中,诠释了晴雯生命存在的复调性,凸显曹雪芹的传神文笔,拓展读者阅读审美空间,对当代作家多有启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晴雯 服饰 人生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乐府的综合性艺术价值——兼评《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小满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86-88,共3页
汉乐府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里程碑,记载了整个汉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杂技等。关于汉代乐府的出版物较多,其中萧亢达所著的《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借助相关文物资料深入剖析了汉代乐舞百戏艺术,展现汉代乐舞文化的丰富性,有着较高... 汉乐府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里程碑,记载了整个汉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杂技等。关于汉代乐府的出版物较多,其中萧亢达所著的《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借助相关文物资料深入剖析了汉代乐舞百戏艺术,展现汉代乐舞文化的丰富性,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欣赏价值。该书采用图文并重的编辑方式,揭示了汉乐府的历史使命,考证了乐舞百戏的发展历程,立体呈现汉代乐舞百戏的表演风貌,将乐府诗歌等文学作品与汉舞百戏进行了关联性研究,开拓了乐府研究的综合性研究视野,为汉乐府尤其是俗乐的娱乐性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汉代 汉舞 百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形象与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被引量:6
20
作者 董新祥 《理论月刊》 2008年第9期147-149,共3页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数百年思想史的概括,也包含对现代人精神困惑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浮士德身上"灵"与"肉"矛盾,涵盖了自然欲望与道德理性、自由与必然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关键词 浮士德 困惑 灵与肉 自由与必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