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分离盐生盐杆菌DNA片段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园朝 熊音 +2 位作者 曾昭睿 程介克 沈萍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9-442,共4页
由羟乙基纤维素和聚吡咯烷酮混合组成筛分介质 ,在涂敷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上 ,研究了LambdaDNA/EcoRⅠ +HindⅢ片段分离的最佳条件。实验表明 ,混合筛分介质与单一的羟乙基纤维素筛分介质相比 ,改变了筛分介质的孔径大小 ,抑制了毛细管... 由羟乙基纤维素和聚吡咯烷酮混合组成筛分介质 ,在涂敷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上 ,研究了LambdaDNA/EcoRⅠ +HindⅢ片段分离的最佳条件。实验表明 ,混合筛分介质与单一的羟乙基纤维素筛分介质相比 ,改变了筛分介质的孔径大小 ,抑制了毛细管壁对DNA的吸附 ,从而改善了分离 ,并首次在同一条件下将所含的 13个片段完全分离。方法简便、快速 ,曾应用于两组盐生盐杆菌DNA片段的分离及其碱基对数目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胶筛分子毛细管电泳 混合筛分介质 DNA片段 盐生盐杆菌 分离 聚吡咯烷酮 羟乙基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方酰胺配体的合成及催化二乙基锌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吕守茂 周海兵 谢如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58,64,共5页
手性1,2-环己二胺和1,2-二苯基乙二胺分别与2倍以上物质的量的方酸二酯反应可得含C2对称的手性方酰胺配体4和6以及少量单取代产物5.当1,2-二苯基乙二胺与等物质的量的方酸二正丁酯的乙醇溶液在回流温度下反应时则得关环产物7.上述新配... 手性1,2-环己二胺和1,2-二苯基乙二胺分别与2倍以上物质的量的方酸二酯反应可得含C2对称的手性方酰胺配体4和6以及少量单取代产物5.当1,2-二苯基乙二胺与等物质的量的方酸二正丁酯的乙醇溶液在回流温度下反应时则得关环产物7.上述新配体可用于催化二乙基锌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产物仲醇的化学得率和ee值分别为45%~98%和25%~71%,所有新配体的结构均被IR,1HNMR,MS和元素分析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基锌对醛 不对称加成反应 手性方酰胺 配体 合成 手性仲醇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溴-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与铕(Ⅲ)的显色反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园朝 杨小飞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6-488,共3页
研究了 5 -溴 -吡啶偶氮 - 5 -二乙氨基酚 ( 5 - Br- PADAP)与 Eu( )的显色反应和光度性质 ,并探讨了其最佳光度分析条件。在 p H5 .0的乙酸盐缓冲溶液中 ,Eu( )与试剂形成了配位比为 1∶ 1的深红色二元配合物 ,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 研究了 5 -溴 -吡啶偶氮 - 5 -二乙氨基酚 ( 5 - Br- PADAP)与 Eu( )的显色反应和光度性质 ,并探讨了其最佳光度分析条件。在 p H5 .0的乙酸盐缓冲溶液中 ,Eu( )与试剂形成了配位比为 1∶ 1的深红色二元配合物 ,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 5 9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7.8× 1 0 4 L· mol- 1· cm-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5-溴-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 铕(Ⅲ) 显色反应 显色剂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甲基苯并噻唑)偶氮间苯二酚与铂显色反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园朝 肖明亮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0-122,共3页
本文研究了显色剂 2 - ( 6-甲基苯并噻唑偶氮 )间苯二酚 ( MBTAP)与铂 ( )的显色反应。在表面活性剂溴代十四烷吡啶存在下 ,于 p H5 .0的醋酸溶液中 ,形成紫红色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在 61 9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ε=1 .1 3× 1... 本文研究了显色剂 2 - ( 6-甲基苯并噻唑偶氮 )间苯二酚 ( MBTAP)与铂 ( )的显色反应。在表面活性剂溴代十四烷吡啶存在下 ,于 p H5 .0的醋酸溶液中 ,形成紫红色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在 61 9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ε=1 .1 3× 1 0 5L·mol- 1· cm- 1。铂元素含量在 0~ 1 0 .0 μg/2 5 m 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方法用于 Pt-C催化剂样品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2-(6-甲基苯并噻唑)偶氮间苯二酚 溴代十四烷吡啶 测定 铂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方酰氨基醇配体的合成及催化前手性芳酮和二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吕守茂 周海兵 谢如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5-610,共6页
方酸与正丁醇回流生成方酸二正丁酯 ,后者与等物质量的氨基醇反应生成手性方酰单氨基醇酯 ,与 2倍以上物质量的氨基醇作用则生成具有C2 对称的手性方酰二氨基醇配体 .新合成的 2~ 6五个配体用于原位制备手性口恶唑硼烷催化前手性芳酮... 方酸与正丁醇回流生成方酸二正丁酯 ,后者与等物质量的氨基醇反应生成手性方酰单氨基醇酯 ,与 2倍以上物质量的氨基醇作用则生成具有C2 对称的手性方酰二氨基醇配体 .新合成的 2~ 6五个配体用于原位制备手性口恶唑硼烷催化前手性芳酮及二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产物手性仲醇的化学得率和ee值分别为 85%~ 98%和 35%~ 98% ,新化合物的结构已被IR、1HN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酰氨基醇 手性wu唑硼烷 不对称催化 芳酮 不对称还原反应 手性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含噻唑环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及其拆分 被引量:2
6
作者 吕守茂 刘波 陈土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6-69,共4页
用乙酰基转移酶拆分3-(今噻唑基)-DL-乙酰丙氨酸可直接得到供合成多肽药物使用的L-型氨基酸.该方法合成路线短,分离效果好(e.e.值在99%以上).类似地合成并拆分了3-(2-R-4噻唑基)-丙氨酸(R=CH3,Ph),获得同样好的效果.
关键词 非天然氨基酸 噻唑环 多肽 合成 酶解拆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方酰氨基醇配体的设计合成 被引量:1
7
作者 吕守茂 周海兵 谢如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1-304,共4页
方酸与不同烃基结构的醇反应生成相应的方酸二酯 ,继而与手性氨基醇作用合成了方酸C-3位含酯氧基的手性方酰氨基醇配体 .手性方酰胺正丁脂经水解或与硫氢化钠作用分别得到 C-3位含羟基和巯基的手性方酰氨基醇配体 .上述新型配体与硼烷... 方酸与不同烃基结构的醇反应生成相应的方酸二酯 ,继而与手性氨基醇作用合成了方酸C-3位含酯氧基的手性方酰氨基醇配体 .手性方酰胺正丁脂经水解或与硫氢化钠作用分别得到 C-3位含羟基和巯基的手性方酰氨基醇配体 .上述新型配体与硼烷作用形成的手性口恶唑硼烷可用于前手性酮的不对称催化还原反应 .所有新型配体的结构已被 IR,1 H NMR,MS和元素分析所确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酸 手性方酰氨基醇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蠹虫性信息素的不对称合成新方法
8
作者 吴鸣虎 李焰 +2 位作者 陈祖兴 杨桂春 石从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24-226,共3页
The S (+) sulcatol(1) was prepared in 4 steps. Sodium phenyl sulfinate was reacted with bromoacetone in ethanol to give 1 phenylsulfonyl 2 propanone(2). Alkylation of (2) by 1 chloro 3 methyl 2 butene(3) in the presen... The S (+) sulcatol(1) was prepared in 4 steps. Sodium phenyl sulfinate was reacted with bromoacetone in ethanol to give 1 phenylsulfonyl 2 propanone(2). Alkylation of (2) by 1 chloro 3 methyl 2 butene(3) in the presence of K 2CO 3 through solid liquid PTC in DMF at 40~50 ℃ gave 3 phenylsulfonyl 6 methyl 5 heptene 2 one(4). The sulfone moiety of (4) was removed by Raney Ni reduction under mild conditions and the key intermediate prochiral 6 methyl 5 heptene 2 one(5) was obtained. Sulcatol(1) with optical purity of 94%e.e. was obtained by Baker′s yeast mediated reduction of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蠹虫性信息素 不对称合成 6-甲基-5-庚烯-2-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映选择性合成科涅克内酯
9
作者 吴鸣虎 陈祖兴 +1 位作者 李焰 杨桂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3-114,共2页
A new route to dia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 trans cognac lactone in five steps is described. The key intermediate methyl 3 formylbutanoate(4) was prepared from methyl crotonate(1) in high yield. Addition o... A new route to dia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 trans cognac lactone in five steps is described. The key intermediate methyl 3 formylbutanoate(4) was prepared from methyl crotonate(1) in high yield. Addition of n amylmagnesium bromide/cuprous iodide to the formyl of(4), through formation of seven membered ring chelate which involved both carbonyl function groups of (4) and MgX or Cu as a central metal, afforded (±) trans cognac lactone(5) in 52% yield with high diastereoselectivity: ratio of trans to cis isomers was 973 by GC. The procedure had advantages of simplicity, high stereoselectivity of products and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涅克内酯 丁内酯 巴豆酸甲酸 非对称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