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干旱地区沙尘与非沙尘天气PM_(2.5)及所含金属元素的浓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玉散.吐拉甫 迪丽努尔.塔力甫 +4 位作者 王新明 丁翔 阿布力克木.阿不力孜 买丽克扎提.买合木提 米吉提.依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29-1538,共10页
大气PM_(2.5)污染和金属元素健康风险已成为大气环境研究热点。研究目标区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气候极其干旱,全年降水稀少,风沙较多,沙尘天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的大气环境。于2014年1月、4月、7月和10—11月在和田市城区采集... 大气PM_(2.5)污染和金属元素健康风险已成为大气环境研究热点。研究目标区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气候极其干旱,全年降水稀少,风沙较多,沙尘天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的大气环境。于2014年1月、4月、7月和10—11月在和田市城区采集PM_(2.5)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样品中的17种金属元素,分析了金属元素在不同季节沙尘和非沙尘气象状况下的暴露特征及与气象参数的关系,采用富集因子(EF)和正交矩阵因子(PMF)法对金属元素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PM_(2.5)质量浓度季节性特征表现为春季(973.5 9μg·m^(-3))>夏季(728.08μg·m^(-3))>秋季(366.51μg·m^(-3))>冬季(259.84μg·m^(-3)),并且PM_(2.5)质量浓度与风速和温度呈正相关。(2)PM_(2.5)中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在沙尘天气(108.12~268.25μg·m^(-3))明显高于非沙尘天气(43.19~126.41μg·m^(-3)),秋季金属元素Ni、Cd和Pb出现富集,EF值分别为10.26、42.06、27.39;冬季Ni、Zn、As、Cd和Pb出现富集,EF值分别为22.46、11.03、18.49、84.35、206.03。(3)金属元素在沙尘期间的来源主要为汽车排放(17.66%)、生物质燃烧(10.58%)、化石燃料9.97%和扬沙(61.78%),非沙尘期间4种排放源的贡献分别为23.63%、20.34%、18.39%、37.63%。(4)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金属元素风险指数小于阈值1,可以忽略;致癌金属Cr的致癌风险值小于10^(-6),没有致癌风险,但Co、Ni、As和Cd的致癌风险值在10^(-6)~10^(-4)之间,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市城区 沙尘/非沙尘天气 PM2.5 金属元素 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行业燃石油焦废气中有机物的组分研究
2
作者 郑浩 李明 《绿色科技》 2015年第9期263-264,共2页
指出了随着世界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和原油深度加工的进展,石油焦产量不断上升。石油焦中硫的含量决定了石油焦的最终用途,由于大多数的石油焦都是高硫石油焦,所以在石油焦的利用上,通过燃烧回收热量依然是主导方向。针对石化行业燃石... 指出了随着世界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和原油深度加工的进展,石油焦产量不断上升。石油焦中硫的含量决定了石油焦的最终用途,由于大多数的石油焦都是高硫石油焦,所以在石油焦的利用上,通过燃烧回收热量依然是主导方向。针对石化行业燃石油焦锅炉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测试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有机物的组分以及含量,为进一步研究高硫石油焦高效利用技术及其污染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有机废气 石化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的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 被引量:3
3
作者 时庭锐 林冬 +1 位作者 张肇元 李明 《绿色科技》 2014年第8期240-241,共2页
采用活性炭管采样,二硫化碳解析,使用气相色谱测定了环境空气、废气中乙酸乙酯和乙酸丁酯,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可达0.999,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0.2%,方法简单快捷灵敏。
关键词 乙酸乙酯 乙酸丁酯 气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_(2.5)中丙二醛的检测、浓度特征及氧化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玉散.吐拉甫 迪丽努尔.塔力甫 +5 位作者 苏吾比努尔.热克甫 图尔贡.艾尔肯 阿布力克木.阿不力孜 买丽克扎提.买合木提 亚力昆江.吐尔逊 米吉提.依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50,共7页
以和田市城区2014年采集的大气PM_(2.5)样品为实验对象,将0.1 g的PM_(2.5)样品膜与2-硫代巴比妥酸(0.2%)和三氯乙酸(20%)混合显色液反应,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产物的吸光度,通过正交实验来优化PM_(2.5)膜中丙二醛(MDA)的提取及测... 以和田市城区2014年采集的大气PM_(2.5)样品为实验对象,将0.1 g的PM_(2.5)样品膜与2-硫代巴比妥酸(0.2%)和三氯乙酸(20%)混合显色液反应,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产物的吸光度,通过正交实验来优化PM_(2.5)膜中丙二醛(MDA)的提取及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90℃、超声和加热时间40 min、显色剂用量为45 mL时,反应产物在532 nm处具有稳定的最大吸收峰。对和田市城区PM_(2.5)及MDA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和田市城区4个季节PM_(2.5)平均质量浓度由高到低顺序分别为春季(1 096.67±369.60)μg/m^3、夏季(1 016.16±708.00)μg/m^3、秋季(686.88±525.00)μg/m^3和冬季(214.54±94.70)μg/m^3。MDA平均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10~7.75 ng/m^3,其平均值最高为夏季(4.43±1.80)ng/m^3,最低为春季(1.42±0.60)ng/m^3,冬季与秋季相当,分别为(2.93±0.70)ng/m^3和(2.83±0.80)ng/m^3;最终,将PM_(2.5)膜中MDA的质量浓度与相应的TD_(30)(体外DNA氧化损伤达到30%的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无论是全样还是水样的TD_(30)值均随MDA浓度的升高而呈降低的趋势。其中,全样与MDA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更为显著(r=-0.597,显著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和田 丙二醛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