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干扰类型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4
1
作者 高军靖 吕世海 +2 位作者 刘及东 郑志荣 叶生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65-771,共7页
采用样方法,对比研究了2009—2011年刈割和围封干扰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2011年,围封干扰下建群种种群相对重要值分别为15.67%、17.73%、17.60%;而刈割干扰下建群种种群相对重要值分别为16... 采用样方法,对比研究了2009—2011年刈割和围封干扰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2011年,围封干扰下建群种种群相对重要值分别为15.67%、17.73%、17.60%;而刈割干扰下建群种种群相对重要值分别为16.86%、14.84%、12.36%,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围封干扰可促进建群种种群生长,而刈割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种干扰类型导致的植物群落生态类型变化趋势差异尚不显著.2009—2011年,刈割干扰下,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6.05、4.58、4.2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13、2.89、2.79,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0、0.91、0.90;围封干扰下,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6.46、6.03、5.3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6、3.18、2.98,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7、0.87、0.85.可见,在相同年份,刈割干扰下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围封干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围封干扰.说明围封干扰有利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而适度的刈割干扰则有利于植物群落的均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 围封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沙地米氏冰草种群构件年龄结构动态 被引量:10
2
作者 金晓明 敖永贵 +3 位作者 艾琳 宋雪峰 王瑞峰 卢欣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7-371,387,共6页
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是根茎型无性系植物。为了解米氏冰草在沙地生境中的繁殖适应机制,采取单位面积挖掘取样,对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米氏冰草分蘖株和根茎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生长季末期与前期比较,米氏冰草... 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是根茎型无性系植物。为了解米氏冰草在沙地生境中的繁殖适应机制,采取单位面积挖掘取样,对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米氏冰草分蘖株和根茎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生长季末期与前期比较,米氏冰草分蘖株数量在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均增长了1.5倍,固定沙地无变化;而根茎长度在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分别增加5.0,2.1和2.0倍。米氏冰草无性系分蘖株由4个龄级组成,分蘖株数量的年龄结构,在流动沙地均为明显增长型;半固定沙地由增长型转变成稳定型;固定沙地为稳定型。根茎在流动沙地由3个龄级组成,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由4个龄级组成。随着生长季的进程,根茎长度的年龄结构,在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均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增长趋势从大到小排序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随着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进程,米氏冰草无性系构件的年龄结构呈由增长型向稳定型过渡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冰草 分蘖株 根茎长度 年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地区10个引进燕麦品种生产性能及饲草品质比较 被引量:38
3
作者 张伟 周青平 +4 位作者 陈有军 潘静 金晓明 孙万斌 贾志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9-142,共14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测定10个引进燕麦品种(青燕1号、青海444、加燕2号、青引1号、林纳、青海甜燕麦、青引2号、莫妮卡、青莜3号、骏马)的田间农艺性状、饲草产量、营养成分及籽粒产量,使用相对饲喂价值(RFV... 为筛选出适宜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测定10个引进燕麦品种(青燕1号、青海444、加燕2号、青引1号、林纳、青海甜燕麦、青引2号、莫妮卡、青莜3号、骏马)的田间农艺性状、饲草产量、营养成分及籽粒产量,使用相对饲喂价值(RFV)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I)对饲草品质进行评价,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各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供试燕麦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早熟,生育周期73~88 d。青海444株高最高,达到113.22 cm(P<0.05);且其开花期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最高,分别为36623.3和9990.5 kg·hm^(-2)(P<0.05)。各品种燕麦的鲜、干草产量与生育周期、株高、旗叶长、旗叶宽、茎粗、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茎比和干鲜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籽粒产量最高的是青引1号,达到5348.85 kg·hm^(-2),与加燕2号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籽粒产量与生育周期、株高、茎粗、穗长、轮层数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乳熟期青燕1号(P<0.05),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抽穗期青引1号(P<0.05),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抽穗期青燕1号(P<0.05),干物质最高的是抽穗期青引2号(P<0.05)。GI与RFV饲草等级划分总体趋势相同。综合分析得出,青引1号、加燕2号和青海444的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饲喂价值表现较好,综合排名靠前,具有作为优质燕麦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推广种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地区 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琼 席青虎 乌仁其其格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66,共9页
在2016~2018年期间,在牧民草场采用样方法对比研究了刈割、刈割+放牧和重度放牧干扰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重要值... 在2016~2018年期间,在牧民草场采用样方法对比研究了刈割、刈割+放牧和重度放牧干扰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重要值在不同利用群落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刈割+放牧利用最高,刈割利用居中,重度放牧利用最低,一些草地退化指示植物如菊叶委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伏毛山莓草(Sibbaldia adpressa)等在重度放牧利用群落中出现,且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在重度放牧利用群落重要值较高。群落盖度、高度在重度放牧利用群落相较于刈割和刈割+放牧利用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刈割和刈割+放牧利用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重度放牧利用(P<0.05),且最高值出现在2018年刈割+放牧利用群落,其值为372.10g/m^2。群落α-多样性指数基本趋势表现为刈割和刈割+放牧利用显著高于重度放牧利用(P<0.05)。重度放牧利用较刈割和刈割+放牧利用不利于群落建群种植物生长,降低了群落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对优质草甸草原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 放牧 数量特征 物种多样性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羊草草原割草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琼 席青虎 乌仁其其格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3,共9页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羊草草原不同方位选择谢尔塔拉镇、新宝力格苏木、呼和诺尔镇和黑山头镇4个典型割草场,采用样方调查法开展植被特征调查,在区域尺度上对比其物种组成、功能群组成、数量特征、地上生物量及群落α-多样性等差异。结果表...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羊草草原不同方位选择谢尔塔拉镇、新宝力格苏木、呼和诺尔镇和黑山头镇4个典型割草场,采用样方调查法开展植被特征调查,在区域尺度上对比其物种组成、功能群组成、数量特征、地上生物量及群落α-多样性等差异。结果表明:呼和诺尔割草场羊草重要值基本高于其他割草场,谢尔塔拉割草场灌木、半灌木和一、二年生植物最少,黑山头割草场出现一些中生牧草且重要值较高,新宝力格割草场旱生牧草重要值较高。从物种组成上看,新宝力格和呼和诺尔割草场退化程度较谢尔塔拉和黑山头割草场严重。地上生物量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从2016~2018年年度变化看,4个调查地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均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4个调查地群落α-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基本保持一致,黑山头割草场在调查中群落α-多样性指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数量特征 地上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羊草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古菌群落多样性高通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明华 于春艳 +2 位作者 刘金月 于凤莅 孙广霁 《饲料博览》 CAS 2022年第5期8-15,共8页
为研究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揭示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原土壤古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放牧(F)、刈割(Y)和围封(W)3种处理方式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古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分析... 为研究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揭示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原土壤古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放牧(F)、刈割(Y)和围封(W)3种处理方式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古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分析不同处理方式(F、Y、W)、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土壤(F1、F2、Y1、Y2、W1和W2)与古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系,基于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注释进行了功能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F1、F2、Y1、Y2、W1和W2等6个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出12个菌门,其中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广古菌门(Euryarchaeoya)平均占比分别为78.03%和19.81%,为优势菌门;乌斯菌门(Wo⁃esearchaeot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平均占比分别为1.37%和1.12%,是主要菌门,其他菌门占比均低于1%。6个样本中古菌群落相对丰度的排序为W2>F1>W1>F2>Y1>Y2,物种多样性排序为W2>F2>F1>Y1>W1>Y2。说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包含了古菌主要的门,古菌物种组成丰富,6个样本土壤古菌群落结构相似,植被类型、处理方式和土层深度等都是影响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因素。功能预测表明古菌主要功能与细菌、真菌基本一致,说明基于分子层面不同微生物的功能具有同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利用方式 高通量测序 土壤 古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苜蓿材料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比较 被引量:12
7
作者 韩玉娜 梁冬 +3 位作者 申玉贤 张菁华 张苏婷 金晓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2,共5页
为了提高苜蓿制种及杂交育种的成功率,对3个苜蓿材料小花开放不同状态下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花开放的早期3个苜蓿材料均无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小花开放中期开始具有一定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后期达到最... 为了提高苜蓿制种及杂交育种的成功率,对3个苜蓿材料小花开放不同状态下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花开放的早期3个苜蓿材料均无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小花开放中期开始具有一定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后期达到最强。在小花开放的同一状态下3个苜蓿材料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排序为:Travoice>BL-202>黄花苜蓿。黄花苜蓿和BL-202花粉活力的日变化动态呈上午>下午的变化趋势,而Travoice则呈中午时段偏高的单峰曲线趋势。黄花苜蓿柱头可授性的日变化是随时间的进程呈显著降低趋势,而BL-202和Travoice在1d内的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杂交育种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氏冰草营养繁殖潜在种群与现实种群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金晓明 刘及东 +1 位作者 卢欣石 孙兆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8-234,共7页
为了解米氏冰草种群在沙地的适应机制,本研究采取种群繁殖生态学的方法,对米氏冰草种群在沙地植被恢复的不同阶段,营养繁殖潜在种群与现实种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米氏冰草营养繁殖潜在种群中,冬性苗的比率比冬性芽高3~4倍;... 为了解米氏冰草种群在沙地的适应机制,本研究采取种群繁殖生态学的方法,对米氏冰草种群在沙地植被恢复的不同阶段,营养繁殖潜在种群与现实种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米氏冰草营养繁殖潜在种群中,冬性苗的比率比冬性芽高3~4倍;营养繁殖现实种群中99%以上是由前一年的冬性苗转化形成的。冬性苗中的分蘖节苗转化为现实种群的比率略高于根茎苗。不同生境之间,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的冬性根茎苗和冬性分蘖节苗的转化效率分别比流动沙地高1.6~1.8倍。反映了随着沙地植被的恢复,米氏冰草营养繁殖潜在种群对现实种群的作用逐渐增强,从而揭示了无性系植物在沙地的繁殖扩散及调节适应机理,为种群繁殖生态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冰草 种群 构件 营养繁殖 有性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根与肥力调控对退化羊草草甸草原植被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琼 乌仁其其格 +4 位作者 席青虎 李杰 闫瑞瑞 卫智军 白玉婷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28,共11页
采用不同改良技术(切根、切根+不同浓度化肥、切根+不同浓度有机肥)对内蒙古呼伦贝尔退化羊草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切根+高浓度施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羊草重要值,其中切根+高浓度施化肥处... 采用不同改良技术(切根、切根+不同浓度化肥、切根+不同浓度有机肥)对内蒙古呼伦贝尔退化羊草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切根+高浓度施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羊草重要值,其中切根+高浓度施化肥处理羊草重要值最高。试验初期,切根+中高浓度施化肥处理和切根+低浓度施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群落高度,而试验第三年可以显著提高群落盖度和密度。试验第三年,切根+高浓度施化肥处理组群落生物量显著最高。切根和切根+施肥处理对物种多样性指数提高效果不显著。综上所述,羊草草甸草原割草场改良过程中,在切根的基础上同时施肥,能够有效提高群落建群种羊草的重要值,其中切根+高浓度施化肥处理有助于提高群落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切根 施肥 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新宇 钱芮 +4 位作者 黄学文 徐网谷 王智 吴红慧 高英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374-8384,共11页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是大兴安岭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接壤的关键区域。由于过渡带本身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区域内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剧烈变化。然而,气候变化和放牧双重作用对森林草原过渡带草地植物...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是大兴安岭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接壤的关键区域。由于过渡带本身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区域内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剧烈变化。然而,气候变化和放牧双重作用对森林草原过渡带草地植物群落动态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森林草原过渡带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8、2009、2010和2019年沿着草甸草原—森林草原过渡区域—林间草地—森林的梯度进行野外调查,对比分析11年间受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的双重干扰下,该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Raunkiear生活型功能群、牧草饲用价值以及群落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与2008—2010年均值相比,2019年植物物种数量明显下降,其中禾本科牧草减少10余种;植物Raunkiear生活型功能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一、二年生植物物种数增加4%,地面芽植物降低8%;牧草饲用价值中优等牧草所占比例下降5%,劣等牧草比例增加7%;总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35%。在过渡带各区段中,草甸草原群落结构和功能受气候和过度放牧影响更加明显。与2008—2010年均值相比,2019年草甸草原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12%,优等牧草比例降低4%,劣等牧草比例增加7%,植物地上生物量更是显著降低62%。对区域气候和放牧因素分析可得,年降水量和年均温与过渡带地上生物量均显著相关,其中降水是导致过渡带整体上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因素;而过度放牧是导致草甸草原群落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过渡带 物种丰富度 群落生产力 牧草饲用价值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6个语言族群头面部测量指标的表型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宾 张兴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74,共7页
对中国6个语言族群(藏缅语族族群、壮侗语族族群、苗瑶语族族群、南亚语系族群、阿尔泰语系族群和汉语族族群)共计63451例(男性29418例,女性34033例)成人的19项头面部指标进行了测量,分析6个语言族群头面部指标的表型特征.结果表明,在6... 对中国6个语言族群(藏缅语族族群、壮侗语族族群、苗瑶语族族群、南亚语系族群、阿尔泰语系族群和汉语族族群)共计63451例(男性29418例,女性34033例)成人的19项头面部指标进行了测量,分析6个语言族群头面部指标的表型特征.结果表明,在6个语言族群中,阿尔泰语系族群的耳较长,唇高值小,鼻与红唇之间的距离大,面的宽度中等,两眼间的距离中等.汉语族族群的头和面较高,耳较长,唇高值较小,鼻与红唇之间的距离较大,面的宽度较大,两眼间的距离较大.苗瑶语族族群和藏缅语族族群的头和面高度中等,容貌耳长、唇高和上唇皮肤部高中等,面的宽度小,两眼间的距离小.壮侗语族族群的头和面高度较小,耳较短,唇高值较大,上唇皮肤部高度小,面的宽度大,两眼间的距离大.南亚语系族群的头和面低,耳短,唇高值大,上唇皮肤部高度小,面的宽度较小,两眼间的距离较小.相对来说,北方族群和南方族群头面部的特征差别较大,汉语族族群头面部特征总体上介于北方族群和南方族群之间.虽然6个语言族群的头面部指标值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具有蒙古人种的基本特征,形态学上的共性是主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 藏缅语族 壮侗语族 苗瑶语族 南亚语系 阿尔泰语系 汉语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头面部形态特征探讨革家人的族源
12
作者 谢宾 于会新 +1 位作者 李咏兰 郑连斌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80,共6页
从头面部形态特征角度探讨革家人的源流.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测量了312例革家人(男性160例,女性152例)的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鼻宽、形态面高、鼻高、口宽、唇高和耳上头高等11项头面部指标值,计算... 从头面部形态特征角度探讨革家人的源流.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测量了312例革家人(男性160例,女性152例)的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鼻宽、形态面高、鼻高、口宽、唇高和耳上头高等11项头面部指标值,计算5项头面部指数,对13个族群的11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及5项头面部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革家人男性与水族的头面部特征很接近,头的长度和宽度较小,面的宽度较小,唇较高,面较低,头较狭、较高、较圆,鼻较狭.革家人女性与侗族的头面部特征很接近,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口宽、鼻宽值中等,头的圆狭、高低程度中等,鼻较狭,面较低.从头面部特征看,革家人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族群接近,最接近于侗族,其次是水族.革家人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头面部特征,头面部特征更接近于壮侗语族族群,提示革家人的族源应该是百越的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家人 头面部 族源 壮侗语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苷在不同时期芍药根中积累的测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学文 贾楠 +1 位作者 李杰 王明莹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期33-35,共3页
针对不同年份(1、2、3、4)芍药根中的芍药苷含量、同一年份不同时期(萌发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成熟期、枯萎后期)芍药根中的芍药苷进行了测定,以确定最佳采收年份和最佳采收时期。同时根据2015《中国药典》提供的标准,对鄂温克旗巴... 针对不同年份(1、2、3、4)芍药根中的芍药苷含量、同一年份不同时期(萌发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成熟期、枯萎后期)芍药根中的芍药苷进行了测定,以确定最佳采收年份和最佳采收时期。同时根据2015《中国药典》提供的标准,对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苗圃的赤芍药材作出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芍药根4年生时芍药苷的含量最多,为3.07%;同一年份枯萎后期根中芍药苷含量最多,为3.34%。因此芍药根的采收年份、采收时期分别是4年生、枯萎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成分测定 药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创新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杰 黄学文 刘琼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3期106-109,共4页
为有利于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分析植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和探讨高校植物学教学时问题情境创设所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在植物学的各教学环... 为有利于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分析植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和探讨高校植物学教学时问题情境创设所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在植物学的各教学环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创新策略,以期达到既传授知识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高效利用课堂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植物学 教学环节 课程思政 创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生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学文 孙劲一 +4 位作者 庞博 马鸣 杨美霞 戴欣欣 李娜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4期30-33,共4页
为明晰呼伦湖湿生植物群落类型、生境、分布面积及分布区域,以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呼伦湖湖边的浅水区、入湖口以及乌尔逊河两岸为研究区域,采取典型的样方法等调查方法对呼伦湖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 为明晰呼伦湖湿生植物群落类型、生境、分布面积及分布区域,以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呼伦湖湖边的浅水区、入湖口以及乌尔逊河两岸为研究区域,采取典型的样方法等调查方法对呼伦湖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灌木主要以小红柳为主;草本群落主要有芦苇群落、野大麦群落、拂子茅群落、小糠草群落、碱蓬群落、灰脉苔草群落、菰群落、芦苇+拂子茅群落、芦苇+野大麦群落、芦苇+碱蓬群落、湿生千里光群落、狭叶香蒲群落、长芒稗群落、马蔺群落、灰绿藜群落,其中野大麦群落、芦苇群落面积占绝对优势;分布格局上,各植物群落沿距湖岸、河岸的远近呈明显带状分布,由于受局部地形影响,形成季节性积水,各种植物群落呈现大小不一的斑块状分布和交错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生境 分布区域 呼伦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