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伦贝尔地区人工草地生长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丽君 杨桂霞 +5 位作者 徐大伟 辛晓平 青格勒 王青 草原 许莲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8-534,共7页
通过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人工草地及天然草地生长季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的数量变化,比较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的差异性,揭示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在2012年生长季可能由于降水量的迅速... 通过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人工草地及天然草地生长季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的数量变化,比较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的差异性,揭示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在2012年生长季可能由于降水量的迅速减少而呈下降趋势;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数量在生长季均呈上升趋势.人工草地土壤细菌数量在生长季基本高于天然草地,真菌数量基本为苜蓿(Medicagao sativa)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人工草地,放线菌数量多为苜蓿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无芒雀麦人工草地,固氮菌数量在生长季初期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稍高,生长季后期苜蓿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稍高.从整体上看,呼伦贝尔地区人工草地在生长季0~10 cm土壤微生物数量基本高于10~20 cm,部分月份表现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微生物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地区6种禾本科牧草养分对应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郭明英 吴艳玲 +4 位作者 徐丽君 张木兰 乌兰 吕潇潇 吕世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0-1164,共5页
本研究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6种禾本科牧草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牧草品种间营养成分存在差异,且养分含量与品种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最... 本研究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6种禾本科牧草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牧草品种间营养成分存在差异,且养分含量与品种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最高(P<0.05),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最低;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的吸附水含量最高,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最低;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L.)Nevski.)的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最高,蒙农杂种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A.desertorum‘Hycrest Mengnong')最低;老芒麦钙和磷的含量最高,蒙农杂种冰草钙含量最低,偃麦草磷的含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禾本科牧草 养分 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苜蓿属植物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22
3
作者 徐丽君 徐大伟 +4 位作者 逄焕成 辛晓平 金东艳 唐雪娟 郭明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47-2358,共12页
苜蓿(Medicago)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多年生牧草种之一,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苜蓿的种植面积正逐年增加,如何选择适宜的苜蓿在适宜的区域种植,对指导大面积作业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吸收借... 苜蓿(Medicago)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多年生牧草种之一,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苜蓿的种植面积正逐年增加,如何选择适宜的苜蓿在适宜的区域种植,对指导大面积作业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自然要素的生态适宜性模型,结合牧草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各因子同时联系牧草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苜蓿属植物在全国生态范围内的分布区域,提出了我国苜蓿生态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其中,适宜区主要分布为:东北区主要集中在吉林、辽宁的中西部及黑龙江东部部分市县;内蒙古区集中在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及兴安盟等,西部的乌兰察布盟、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西北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新疆的伊犁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区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同时在主干河流建立缓冲带作为苜蓿的适宜区;青藏高原区适宜区比较少,青海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地区、黄南藏族自治州及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华北区在河北省北部张家口市和承德市的坝上以南的地区;黄土高原区大部分地区都适宜种植苜蓿;华中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湖北省西北部;西南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北部,贵州省毕节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德阳市、遂宁市、绵阳市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属 适宜性 区划 自然要素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高寒山区饲用燕麦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柳茜 唐斌 +2 位作者 胡铃 乔雪峰 徐丽君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3期38-40,共3页
为提高凉山高寒山区饲草的生产能力,提高当地燕麦生产水平,凉山州农科院开展多年多点的饲用燕麦引种观察和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制定了高寒山区饲用燕麦种植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高寒山区饲用燕麦种植中的地块选择与准备、品种选择与种子... 为提高凉山高寒山区饲草的生产能力,提高当地燕麦生产水平,凉山州农科院开展多年多点的饲用燕麦引种观察和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制定了高寒山区饲用燕麦种植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高寒山区饲用燕麦种植中的地块选择与准备、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及刈割利用和种植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燕麦 高寒山区 种植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刈割年限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郭明英 卫智军 +4 位作者 徐丽君 杨桂霞 刘红梅 吴艳玲 辛晓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7,共7页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测定,研究4种不同刈割方式对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草甸草原碳收支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刈割对天然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和...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测定,研究4种不同刈割方式对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草甸草原碳收支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刈割对天然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存在一定影响。4种不同刈割年限的天然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2:00-14:00之间,对照区最高为4.874 mg.m^-2.h^-1,两年刈割区为4.603 mg.m^-2.h^-1,一年刈割区为4.230 mg.m^-2.h^-1,三年刈割区最低为4.154 mg.m^-2.h^-1;随着刈割年限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呈现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除脲酶)以及微生物数量在表层(0-10 cm)含量最高(活性最强、数量最多),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活性下降、数量减少)。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结果一致,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则是两年刈割区最高,除脲酶其他3种酶也是两年刈割区酶的活性最强,而脲酶各层酶活性变化不规律。土壤呼吸速率与微生物量碳、氮,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与脲酶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 土壤呼吸速率 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数字草业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9
6
作者 唐华俊 辛晓平 +4 位作者 杨桂霞 张保辉 王旭 张宏斌 闫玉春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共8页
综述了国内外数字草业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我国草业信息系统、草业生产过程监测、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数字草业理论与技术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探讨了我国数字草业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数字草业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考述 被引量:15
7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8-186,共9页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苜蓿引种试验广泛,从东北、华东、西北乃至南方均进行了苜蓿的适应性观察研究,同时也对苜蓿栽培生物学、干草与青贮调制技术及饲喂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民国时期,中美农业科技考察团对我国畜牧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发展以苜蓿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提出了建议。在近代,苜蓿与其他作物一样,其西方科学技术乃至本土试验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栽培利用 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代苜蓿生物学研究考述 被引量:9
8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8-214,共7页
在近代,我国学者对苜蓿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虽距我们较近,但目前由于对其考证研究较少,我们多有不知。鉴于此,本研究在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对近代苜蓿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学者对古代苜蓿相关资... 在近代,我国学者对苜蓿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虽距我们较近,但目前由于对其考证研究较少,我们多有不知。鉴于此,本研究在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对近代苜蓿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学者对古代苜蓿相关资料的考证较为全面丰富,并对苜蓿的起源、种类及根瘤固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西北地区分布的紫苜蓿、天蓝苜蓿和小苜蓿等的标本进行了采集和鉴定,并对苜蓿根瘤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另外,还对苜蓿的生长习性和适应性及对水肥的要求进行了研究。此外,苜蓿生物学研究的成果和科技知识在相关期刊报纸等媒体上得到传播,同时也有不少专作出版。这些都为我国现代苜蓿的研究与苜蓿学科框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生物学 近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地区苜蓿栽培草地土壤呼吸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徐丽君 辛晓平 +1 位作者 郭明英 杨桂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12,共6页
使用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Li-6400)测定不同苜蓿品种栽培草地的土壤呼吸,并同步测定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土壤层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龙牧801(M.sativacv.Longmu801)和肇东苜蓿(M.sativacv... 使用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Li-6400)测定不同苜蓿品种栽培草地的土壤呼吸,并同步测定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土壤层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龙牧801(M.sativacv.Longmu801)和肇东苜蓿(M.sativacv.Zhaodong)草地土壤呼吸的日最高值均出现在6:00,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4:00、8:00和12:00,杂花苜蓿(M.varia)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8:00,最低值出现在14:00;4个苜蓿品种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值总体变化趋势是肇东苜蓿>黄花苜蓿、杂花苜蓿>龙牧801;土壤呼吸与植株根系、土壤温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大气温度呈一元二次函数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地 土壤呼吸 根系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草地FPAR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丽君 唐华俊 +5 位作者 张宏斌 杨桂霞 王波 张钊 曹恒武 辛晓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2-566,共5页
使用AccuPAR植物冠层分析仪对海拉尔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栽培草地光合有效辐射(PAR)各分量进行观测,研究苜蓿栽培草地入射PAR、冠层反射PAR、透过冠层到达地面的PAR及地面反射的PAR的时间变化规律,通过试验测定的PAR数据,分... 使用AccuPAR植物冠层分析仪对海拉尔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栽培草地光合有效辐射(PAR)各分量进行观测,研究苜蓿栽培草地入射PAR、冠层反射PAR、透过冠层到达地面的PAR及地面反射的PAR的时间变化规律,通过试验测定的PAR数据,分析苜蓿栽培草地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FPAR)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苜蓿栽培草地入射PAR与透射PAR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正弦曲线";FPAR的日变化规律呈"多峰"型,FPAR在11:30左右达到全天最低值,下午2:30左右数值最大,日平均FPAR值可以用7:30或太阳天顶角80°时的瞬时FPAR值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栽培草地 时间变化规律 FP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地区冬闲田种植晚熟型燕麦的最佳刈割期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柳茜 孙启忠 +3 位作者 杨万春 郝虎 乔雪峰 徐丽君 《中国奶牛》 2019年第1期4-8,共5页
本试验以科纳燕麦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与乳熟期刈割,测定其产草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探讨攀西地区冬闲田种植晚熟型燕麦的最佳刈割时期。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刈割时间的推移,科纳燕麦的干重呈现逐渐积累的趋势。乳熟期干草... 本试验以科纳燕麦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与乳熟期刈割,测定其产草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探讨攀西地区冬闲田种植晚熟型燕麦的最佳刈割时期。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刈割时间的推移,科纳燕麦的干重呈现逐渐积累的趋势。乳熟期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拔节期和抽穗期(P<0.05),与灌浆期差异不显著。随着刈割期的推迟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乳熟期和灌浆期显著低于拔节期和抽穗期(P<0.05)。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着刈割时期的推迟表现为先升后降,不同刈割期的RFV值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乳熟期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抽穗期、灌浆期,RFV值为108.63,高于抽穗期、灌浆期。综合产草量和营养品质得出,攀西地区种植晚熟型燕麦最佳刈割时间应为乳熟期,但考虑到届时恰逢雨季,为获得较高产量同时不影响下茬作物的生长以选择灌浆期刈割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闲田 燕麦 刈割期 攀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地区燕麦与光叶紫花苕不同混播比例对生物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柳茜 乔雪峰 +3 位作者 陶雅 徐丽君 李峰 杨万春 《中国奶牛》 2020年第11期64-68,共5页
为探讨混播比例对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混播草地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燕麦单播、75%燕麦+25%光叶紫花苕、50%燕麦+50%光叶紫花苕、25%燕麦+75%光叶紫花苕、光叶紫花苕单播5个处理。通过对株高、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进行测定... 为探讨混播比例对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混播草地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燕麦单播、75%燕麦+25%光叶紫花苕、50%燕麦+50%光叶紫花苕、25%燕麦+75%光叶紫花苕、光叶紫花苕单播5个处理。通过对株高、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进行测定,以期筛选出适宜凉山地区冬闲田种植的最佳燕麦与光叶紫花苕的混播比例。结果表明在燕麦与光叶紫花苕的3个混播组合中,2种牧草的株高均高于单播,其中燕麦混播株高比单播提高5.75%~11.93%,光叶紫花苕混播株高比单播提高39.03%~48.24%。混播的干草产量为18 464.72~22 522.71kg/hm2,较燕麦单播提高19.02%~45.18%,较光叶紫花苕单播提高86.37%~127.33%。混播干草产量随着混播中燕麦比例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混播中50%燕麦+50%光叶紫花苕干草产量最高,为22 522.71kg/hm2,比燕麦单播提高45.18%,比光叶紫花苕单播提高127.33%。混播的粗蛋白含量为7.70%~10.80%,表现为随着燕麦比例的增加,粗蛋白含量逐渐下渐。混播中25%燕麦+75%光叶紫花苕、50%燕麦+50%光叶紫花苕的粗蛋白产量与光叶紫花苕单播粗蛋白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75%燕麦+25%光叶紫花苕和燕麦单播(P<0.05)。50%燕麦+50%光叶紫花苕粗蛋白产量最高,为2 009.10kg/hm2,相比单播光叶紫花苕粗蛋白产量提高2.94%,是燕麦单播的2.11倍。综合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得出在凉山地区冬闲田建植一年生人工混播草地以50%燕麦+50%光叶紫花苕的混播组合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光叶紫花苕 混播 冬闲田 产量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混播效应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柳茜 乔雪峰 +4 位作者 唐斌 陶雅 徐丽君 蒋昌忠 杨万春 《草原与草业》 2023年第2期13-20,共8页
为解决优质饲草料不足,充分利用冬闲田建立豆科—禾本科饲草混播草地,拓宽饲草料来源。选择美达燕麦(Avena sativa‘Monida’)和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glabrescens cv.liangshan)开展混播试验。试验设燕麦单播(Y)、75%燕麦+25%... 为解决优质饲草料不足,充分利用冬闲田建立豆科—禾本科饲草混播草地,拓宽饲草料来源。选择美达燕麦(Avena sativa‘Monida’)和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glabrescens cv.liangshan)开展混播试验。试验设燕麦单播(Y)、75%燕麦+25%光叶紫花苕(YS1)、50%燕麦+50%光叶紫花苕(YS2)、25%燕麦+75%光叶紫花苕(YS3)与光叶紫花苕单播(S)5个处理,通过测定株高、鲜干草产量、豆禾各组分比例和粗蛋白含量来研究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动态及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各处理饲草产量在燕麦乳熟期最高。乳熟期YS2、YS1的干草产量分别为24512.55 kg/hm^(2)和23029.80 kg/hm^(2),比Y单播提高3.91%和10.61%,比S单播提高69.15%和80.04%。各处理到燕麦乳熟光叶紫花苕结荚期时粗蛋白含量最低,燕麦乳熟期刈割的各混播处理的粗蛋白产量为1858.45~2109.04 kg/hm^(2),比Y单播提高65.63%~87.96%。在环境资源利用上YS2的资源互补利用性较好,燕麦草竞争优势明显而且稳定。综合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以及资源稳定性得出50%燕麦+50%光叶紫花苕是适宜凉山地区冬闲田推广种植的最佳豆禾混播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凉山光叶紫花苕 冬闲田 混播 生物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苜蓿(品)种营养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28
14
作者 徐丽君 杨桂霞 +4 位作者 陈宝瑞 辛晓平 乌恩奇 青格勒 朱树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6-570,共5页
本研究对6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及其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苜蓿(品)种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6(M.sativacv.Longmu 806),最低的是龙... 本研究对6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及其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苜蓿(品)种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6(M.sativacv.Longmu 806),最低的是龙牧801(M.sativacv.Longmu 801);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龙牧806;钙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6,最低的是龙牧801;磷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3(M.sativacv.Longmu 803)和黄花苜蓿(M.falcata),最低的是杂花苜蓿(M.varia);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肇东苜蓿(M.sativacv.Zhaodong);产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龙牧806。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同一指标间差异不显著。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主要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表明,6个苜蓿(品)种营养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肇东苜蓿、杂花苜蓿、龙牧803、龙牧801、龙牧806和黄花苜蓿。本研究结果可对今后苜蓿的引种与选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营养价值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丽君 唐华俊 +3 位作者 杨桂霞 王旭 王波 辛晓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7-292,共6页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CO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季变化,不同生育阶段CO2通量日、季变化呈"U"型,其中以7月最为明显,CO2通量固碳、释放碳最大...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CO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季变化,不同生育阶段CO2通量日、季变化呈"U"型,其中以7月最为明显,CO2通量固碳、释放碳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分别为-0.56和0.83mg/(m2.s)。潜热通量、显热通量、有效光合辐射与CO2通量显著相关,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针茅草原 涡度相关技术 CO2通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特性 被引量:25
16
作者 徐丽君 王波 辛晓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6-411,共6页
以不同生长年限的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分别测定了生长1~5年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氮、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特... 以不同生长年限的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分别测定了生长1~5年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氮、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以生长4年的各项指标为最高;土壤表层微生物碳、氮含量高于土层10~20 cm中的含量,土壤养分存在"表聚"现象;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10~20 cm土层,固氮菌占优势,真菌的数量较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微生物碳与土壤速效钾(P〈0.05,r=0.916)、微生物氮与速效磷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r=0.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人工草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养分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对羊草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秦燕 何峰 +2 位作者 仝宗永 陈宝瑞 李向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62,共8页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草地土壤酶活性与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关系密切。本文研究了刈割制度对呼伦贝尔羊草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主要结果为: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对刈割制度的响应...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草地土壤酶活性与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关系密切。本文研究了刈割制度对呼伦贝尔羊草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主要结果为: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对刈割制度的响应较为敏感,与逐年刈割相比,刈割间隔2年到6年草地0~30cm土壤的脲酶活性提高了0.34~0.64倍,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28.9%~44.2%。刈割对草地30~60cm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更大,表现为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在各处理间0~30cm土壤中没有显著的变化,仅6年1割样地较逐年刈割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0.5%;随刈割间隔年限的增加,30~60cm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36~0.66g/kg和12.26~17.73g/kg,并且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都有降低的趋势。不同刈割制度下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不尽相同,正负兼有。研究结果表明逐年刈割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限,逐年刈割适用于该研究区的草地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草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明英 卫智军 +4 位作者 运向军 吴艳玲 刘红梅 李耀 辛晓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9-736,共8页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物与C/N等非生物因素,叶面积指数、植物光合作用、植被凋落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其中放牧是人类活动中对土壤呼吸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放牧...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物与C/N等非生物因素,叶面积指数、植物光合作用、植被凋落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其中放牧是人类活动中对土壤呼吸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放牧通过对草地土壤的物理结构与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呼吸。本研究具体阐述这些因素变化对土壤呼吸产生的影响,以期为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放牧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 被引量:17
19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4-212,共9页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认可。苜蓿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一是外高加索山区,现代欧洲型苜蓿就来源于此,另一个为中亚细亚,是有史以来的灌溉农业区,夏季酷热干燥,这点和外高加索一样,但不同的是冬季温暖。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苜蓿种子足以证明苜蓿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大约在8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苜蓿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土耳其和公元前700年的巴比伦人的教科书中就出现了有关苜蓿的记载。像其他作物的传播一样,苜蓿的传播也是通过航海贸易和军队入侵,苜蓿是战马的主要饲料,约在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苜蓿种子也随之被带入希腊,苜蓿传入意大利的时间还不确定,可能是公元前200年。在苜蓿传入意大利的同时,公元前126年由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将苜蓿种子带入中国。到1550年,苜蓿从西班牙扩展到法国,1565年到比利时和荷兰,1650年到英国,大约在1750年到德国和奥地利,1770年到瑞典,18世纪传到俄罗斯,之后,大约1800年又由欧洲传入新西兰,1806年引入澳大利亚。苜蓿于1535年被传入秘鲁,直到18世纪,苜蓿才被引入阿根廷,从秘鲁又传入智利。苜蓿于1736年,从墨西哥传入美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起源 传播 苜蓿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考述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2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5-174,共20页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物种 古代 紫花苜蓿 黄花苜蓿 南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