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细菌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曹丽花 杨红 +1 位作者 刘合满 连玉珍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共8页
为阐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空间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梯度(4606、4110、4000、3900、3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0~5 cm和5~10 cm层次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细菌OTU数、丰富度... 为阐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空间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梯度(4606、4110、4000、3900、3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0~5 cm和5~10 cm层次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细菌OTU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表现出随海拔的下降先下降后升高的“U”型变化趋势;(2)5个海拔共检测到细菌38个门、122个纲、255个目,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占细菌门总数的10.53%,而相对丰度占89.47%;纲分类水平上,主要优势种群为γ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分别为41.73%和14.59%;(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菌门和纲分类水平上,土壤全氮、含水量、有机碳和海拔共分别解释细菌分布的68.44%和67.40%,土壤全氮和含水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4)在一级和二级分类水平上分别检测到细菌功能通路7条和40条,其中一级通路中代谢作用功能群占比最高(46.10%~51.86%),代谢作用功能通路中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群占比最高。结果表明:山体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细菌分布格局可能受采样空间点的连续性及区域土壤、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海拔 土壤细菌 相对丰度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92,101,共9页
【目的】为揭示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构成特征。【结... 【目的】为揭示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构成特征。【结果】1)色季拉山高寒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以糖类碳为主,平均峰强度分别为1.13和0.80,其次为脂肪族甲基(CH3)和亚甲基(CH2),芳香族碳含量相对较低,森林和草地土壤峰强度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22;2)土壤有机碳分子构成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主要集中在表层0~20 cm,下层则相对含量下降;3)植被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的构成,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分子均表现为森林>草地,且糖类碳差异最大,5个土壤层次峰吸收强度差值分别为0.34、0.36、0.31、0.09和0.56;4)土壤脂肪碳/芳香碳比在0~30cm层次表现为森林>草地,而30~40和40~50cm层次土壤为草地>森林,即森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较草地低,而下层则具有更强的化学稳定性;5)土壤脂肪族碳、芳香族碳含量与总有机碳之间显著正相关,与易氧化有机碳之间呈显著幂函数正相关关系(P<0.05),而糖类碳与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高寒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子化学构成及稳定性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植被类型 有机碳分子 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及温湿度响应
3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不同层次(5、10、20、40和60 cm)土壤CO_(2)浓度,分析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分布特征及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结果】(1)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均值表现为40 cm>60 cm>20 cm>10 cm>5 cm,平均值分别为5094、4965、4613、4119和3925μmol/mol,且各层次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2)在日变化尺度上,5和10 cm层次土壤CO_(2)浓度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分别呈现“V”字型和“单峰型”特征,5 cm土壤CO_(2)浓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2:00-23:00和12:00-13:00之间,10 cm层次分别出现在16:00-17:00和00:00-01:00之间,其他各层CO_(2)浓度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对温度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曲线,其中表层5和10 cm呈现近似“椭圆”的响应曲线;(4)表层(5和10 cm)土壤CO_(2)浓度主要受含水量的显著影响,而下层(40和60 cm)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结论】温度和含水量对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并最终影响土体CO_(2)的传输和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森林土壤 土壤CO_(2)浓度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及真菌群落组成特征
4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1-378,共8页
为探究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高度(4 606,4 110,4 000,3 900,3 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5,5—10 cm 2个层次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真菌群... 为探究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高度(4 606,4 110,4 000,3 900,3 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5,5—10 cm 2个层次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真菌群落组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探讨了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真菌数量与海拔高度显著相关,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随海拔高度无明显变化规律;5个海拔高度下共检测到真菌4个门、18个纲、47个目、74个科、93个属;在门水平上优势真菌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纲分类水平上担子菌门下的伞菌纲(Agaricomycetes)相对丰度最高。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低海拔区川滇高山栎林和高海拔区高寒草地土壤真菌丰度和多样性均较高,海拔3 900~4 110 m的中部海拔区的雪山杜鹃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则较低;冗余分析发现,在门和纲分类水平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真菌群落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高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分布可能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和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海拔高度 不同类型植被 土壤微生物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