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氟温室气体分离用膜材料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明山 肖浩 +4 位作者 缪光武 王传钊 朱佳栋 吴江平 刘武灿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6,共9页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包括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含氟温室气体具有极高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会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已受到国际公约的严格管控。综述了多种含氟温室气体(SF_(6)、NF_(3...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包括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含氟温室气体具有极高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会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已受到国际公约的严格管控。综述了多种含氟温室气体(SF_(6)、NF_(3)、全氟化碳(PFCs)和三氟甲烷(R23)等)的膜分离技术及分离用膜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不同膜材料的选择性、渗透性和稳定性,探讨了通过优化膜组件结构与工艺参数升高含氟温室气体回收率和纯度的可行性。开发具有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新型膜材料、优化膜组件设计以及探究复杂气体的分离方法是高性能膜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SF_(6) NF_(3) 三氟甲烷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电子气体六氟乙烷的产业技术现状与国产化替代思考
2
作者 张金柯 刘圣慧 +4 位作者 王士财 彭勇 王永江 刘武灿 张建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6,共6页
从工业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国内外六氟乙烷(R116)的主要合成方法,评估出较有前景的工业化路线。分析了国内外企业的纯化技术和纯化工艺设计等工程研究现状。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研究,提出了高纯R116制备的核心是纯化技术,研究重点在于提升针... 从工业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国内外六氟乙烷(R116)的主要合成方法,评估出较有前景的工业化路线。分析了国内外企业的纯化技术和纯化工艺设计等工程研究现状。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研究,提出了高纯R116制备的核心是纯化技术,研究重点在于提升针对特定杂质的吸附剂性能。利用杂质与R116在吸附剂表面的热力学作用力差异,定向设计高效吸附材料,再结合精馏去除不凝气是制备高纯R116国产化替代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氟乙烷 合成 纯化 工艺设计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值的实验法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秦胜 刘冬鹏 +2 位作者 李伟 张琦炎 郭智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本文通过搭建模拟温室气体与大气中OH自由基等活性物种反应的实验装置,研究其大气化学特性,进而对全球变暖潜值(GWP)等环境影响指标进行评测。采用此装置,通过相对速率法测定了常见制冷剂1,1-二氟乙烷(R152a)与OH自由基在298 K和272 K... 本文通过搭建模拟温室气体与大气中OH自由基等活性物种反应的实验装置,研究其大气化学特性,进而对全球变暖潜值(GWP)等环境影响指标进行评测。采用此装置,通过相对速率法测定了常见制冷剂1,1-二氟乙烷(R152a)与OH自由基在298 K和272 K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0±0.1)×104m3/(mol·s)和(1.37±0.02)×104m3/(mol·s),同时得到其红外吸收光谱。根据测试结果并利用现有计算模型得到大气寿命为1.4 a,辐射效率(RE)为8.4×10-12W/(m2·kg),20、100、500 a GWP分别为:474、129、37,与IPCC-AR5报告中的数据差异小于7%(测试误差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全球变暖潜值 制冷剂 1 1-二氟乙烷(R152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烷烃催化脱氢制备含氟烯烃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均星 于万金 +3 位作者 李玲 程铭 刘武灿 张建君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3-1598,共6页
含氟烷烃催化脱氢制备相应烯烃的技术路线理论上可避免传统卤代烷烃脱卤化氢/脱卤路线的三废、设备腐蚀等问题,相比之下更为绿色高效,极具发展潜力。检索并探讨氯氟烯烃与氢氟烯烃单体的脱氢制备策略,不仅系统总结了现有的主流生产工艺... 含氟烷烃催化脱氢制备相应烯烃的技术路线理论上可避免传统卤代烷烃脱卤化氢/脱卤路线的三废、设备腐蚀等问题,相比之下更为绿色高效,极具发展潜力。检索并探讨氯氟烯烃与氢氟烯烃单体的脱氢制备策略,不仅系统总结了现有的主流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选择、反应条件优化及产物分离纯化等关键步骤,还广泛搜集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含氟丙烯合成路径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采用催化脱氢技术实现的创新性尝试,以期为含氟烯烃的高效合成及制备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烷烃 含氟烯烃 催化 脱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三氟甲烷资源化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术成 刘武灿 +5 位作者 周飞翔 韩文锋 于万金 金佳敏 王久菊 张建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8-1123,1129,共7页
主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副产三氟甲烷资源化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直接作为三氟甲基化试剂合成含三氟甲基中间体、通过碘代反应制备三氟碘甲烷、高温裂解转化为四氟乙烯及六氟丙烯等含氟烯烃、与甲烷高温共裂解合成偏氟乙烯、通过氟氯... 主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副产三氟甲烷资源化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直接作为三氟甲基化试剂合成含三氟甲基中间体、通过碘代反应制备三氟碘甲烷、高温裂解转化为四氟乙烯及六氟丙烯等含氟烯烃、与甲烷高温共裂解合成偏氟乙烯、通过氟氯交换反应将CHF3转化为卤代烷烃。通过综合比较以上路线,发现CHF_(3)与CHCl_(3)进行氟氯交换制备CHClF_(2)和CHCl_(2)F反应是具有较好工业化应用前景的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三氟甲烷 三氟甲基化 催化 高温裂解 氟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没液体冷却技术在动力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剑杰 庄园 +7 位作者 欧阳洪生 卢永杰 严昱昊 吴曦蕾 叶恭然 张灿灿 吴玉庭 韩晓红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电池热管理系统是纯电动汽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液体浸没技术在电子设备领域的成功应用,该技术在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动力电池浸没液冷技术是将电池直接浸没于绝缘流体中,通过对流换热或相变传热来带走电池... 电池热管理系统是纯电动汽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液体浸没技术在电子设备领域的成功应用,该技术在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动力电池浸没液冷技术是将电池直接浸没于绝缘流体中,通过对流换热或相变传热来带走电池的热量。从动力电池热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了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采用不同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优势和存在的局限性,重点阐述了采用浸没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详细综述了液体浸没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目前主要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冷却液的选择、模组设计、寿命和安全性研究等方面。最后概述了部分厂商进行探索或示范性工作所开发的动力电池浸没液冷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电池 电池热管理 浸没液冷 冷却液 模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脱氟化氢合成C_(2)氢氟烯烃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卢朋 张迪 +3 位作者 刘瑶瑶 于万金 刘武灿 张建君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07-3916,共10页
气相催化脱氟化氢合成C_(2)氢氟烯烃是一种经济高效、可实现连续化放大生产的工艺路线,其核心技术是开发高效稳定脱氟化氢催化剂。本文总结了国内外C_(2)氢氟烯烃合成用气相脱氟化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气相脱氟化氢反应的E1... 气相催化脱氟化氢合成C_(2)氢氟烯烃是一种经济高效、可实现连续化放大生产的工艺路线,其核心技术是开发高效稳定脱氟化氢催化剂。本文总结了国内外C_(2)氢氟烯烃合成用气相脱氟化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气相脱氟化氢反应的E1机制和E2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酸性、氟离子亲和力以及多活性位点协同对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的影响。接着,归纳了脱氟化氢催化剂在氟乙烯、偏氟乙烯、1,2-二氟乙烯、三氟乙烯等重要C_(2)氢氟烯烃合成中的应用情况。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开发Lewis酸位点强度适宜且具有多活性位点的催化剂可以显著提升脱氟化氢反应效率和催化剂寿命,但仍需克服高温烧结和积炭等挑战。未来需结合工艺条件优化催化剂设计,提高催化剂再生能力,推动含氟化合物的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氢氟烯烃 烷烃 脱氟化氢 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环保工质HP-1物性和高温热泵应用特性研究
8
作者 欧阳洪生 张董鑫 +5 位作者 岑淑婷 燕鸿飞 严丽霞 胡斌 郭智恺 韩晓红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3,共8页
HP-1是新一代环保HFOs制冷剂,由于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和环保性能,且其临界参数和饱和蒸气压均与R245fa性质接近,具有替代高GWP的R245fa用于高温热泵等领域的潜力。通过理论与实验的方法,对HP-1的可燃性、溶油性和材料相容性等关键物... HP-1是新一代环保HFOs制冷剂,由于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和环保性能,且其临界参数和饱和蒸气压均与R245fa性质接近,具有替代高GWP的R245fa用于高温热泵等领域的潜力。通过理论与实验的方法,对HP-1的可燃性、溶油性和材料相容性等关键物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P-1可燃极限为9.75%~16.10%,与MK220润滑油高温下互溶性良好,与高温热泵系统材料相容性良好。HP-1应用高温热泵机组,在蒸发温度为50~70℃时,机组冷凝温度均可达125℃,制热量为99.27~153.14 kW,COP为2.25~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泵 制冷剂替代 HFOs制冷剂 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含氟替代品1,1,2-三氟乙烯的合成工艺与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玲 马超峰 +6 位作者 卢春山 于万金 石能富 金佳敏 张建君 刘武灿 李小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22-1831,共10页
含氟烯烃(HFOs)具有ODP为零、GWP值极低的优点,其中1,1,2-三氟乙烯(TrFE)可作为新能源汽车热泵工质、含氟高聚材料的合成单体、高附加值卤代烯烃制备的关键原料,有望实现在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压电材料与电卡制冷材料、高端芯片蚀刻等... 含氟烯烃(HFOs)具有ODP为零、GWP值极低的优点,其中1,1,2-三氟乙烯(TrFE)可作为新能源汽车热泵工质、含氟高聚材料的合成单体、高附加值卤代烯烃制备的关键原料,有望实现在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压电材料与电卡制冷材料、高端芯片蚀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对TrFE合成工艺进行分类,并详述各路线的技术难点与解决策略;针对主要合成路线即1,1,1,2-四氟乙烷(HFC-134a)脱氟化氢、1,1,2-三氯-1,2,2-三氟乙烷(CFC-113)催化加氢制备TrFE路线,对催化剂进行总结与归纳,讨论催化剂配方、制备方法、结构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如何提高1,1,2-三氟乙烯选择性与催化剂稳定性是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制约其产业化与商品化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合成 加氢 稳定性 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冷剂R1336mzz(E)液相黏度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晨怡 叶恭然 +4 位作者 郭豪文 庄园 郭智恺 韩晓红 陈光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61-3269,共9页
研究新型制冷剂的热物理性质是制冷剂替代工作的基础。在新型环保HFO类制冷剂中,R1336mzz(E)因其与R245fa相似的热力学性质,在高温热泵和有机朗肯循环中有希望成为R245fa的替代制冷剂。采用旋转式毛细管黏度计,测量了278~333 K温度范围... 研究新型制冷剂的热物理性质是制冷剂替代工作的基础。在新型环保HFO类制冷剂中,R1336mzz(E)因其与R245fa相似的热力学性质,在高温热泵和有机朗肯循环中有希望成为R245fa的替代制冷剂。采用旋转式毛细管黏度计,测量了278~333 K温度范围内R1336mzz(E)的液相黏度,并根据四种形式的液体黏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R1336mzz(E)黏度与温度的关联式。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后的非线性Andrade关联式所关联的精度最高,其关联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平均绝对偏差(AAD)和最大绝对偏差(MAD)分别为0.170%和0.311%。基于R1336mzz(E)于高温热泵的应用前景,通过拟合所得的四种黏度关联式对实验数据进行至临界温度(403.37 K)的外推,根据误差分析,采用修正后的非线性Andrade关联式外推得到的数据最可靠,可作为R1336mzz(E)临界温度附近的黏度数据。研究工作可以为R1336mzz(E)的替代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热力学性质 制冷剂 R1336mzz(E) 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GWP制冷剂在-100~200℃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迪 郭智恺 +4 位作者 于万金 卢朋 刘瑶瑶 刘武灿 张建君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7,共15页
制冷剂是蒸气压缩循环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流体,氢氟烷烃类化合物是目前制冷、空调和热泵设备中的主要制冷剂,但该类制冷剂会引起全球变暖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应用性能相似、环境性能友好的新型制冷剂。介绍了不同制冷剂在-100~200℃蒸气... 制冷剂是蒸气压缩循环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流体,氢氟烷烃类化合物是目前制冷、空调和热泵设备中的主要制冷剂,但该类制冷剂会引起全球变暖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应用性能相似、环境性能友好的新型制冷剂。介绍了不同制冷剂在-100~200℃蒸气压缩循环应用场景中的使用现状,并综述了具有前景的低GWP制冷剂替代方案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HFO-1234yf、HFO-1234ze(E)、HFO-1234ze(Z)、HCFO-1233zd(E)、HFO-1336mzz(Z) 5种低GWP制冷剂在实际应用系统中的最新研究及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剂 空调 热泵 有机朗肯循环 GW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板热管技术的电子器件热管理研究进展
12
作者 罗松 严昱昊 +4 位作者 叶恭然 朱剑杰 欧阳洪生 肖隆湟 韩晓红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49,共23页
随着电子器件不断趋于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发展,电子器件功率过高引发的散热问题亟待解决。平板热管由于具有均温性好、散热效率高等优势已为许多大功率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但面对如今越来越多元化的散热需... 随着电子器件不断趋于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发展,电子器件功率过高引发的散热问题亟待解决。平板热管由于具有均温性好、散热效率高等优势已为许多大功率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但面对如今越来越多元化的散热需求,开发适应新型电子设备散热需求的高效平板热管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在对平板热管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影响传热性能的因素(毛细芯结构、腔体厚度、工质、充液率、倾角和热源)、强化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措施(不同润湿性表面和支撑柱结构等)及其在小型化电子设备、IGBT晶体管、LED和电池组等电子器件散热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综述,指出研究不同毛细芯结构与腔体厚度下平板热管内部流动传热特性、散热性能强化的机制和综合优化方法,以及如何在不同电子器件热管理需求下设计出空间适应性强而散热性能高效的平板热管等仍是当前平板热管有待进一步突破的关键技术,将为平板热管在电子器件散热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热管 临界热流密度 表面润湿性 强化传热 电子器件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空间内制冷剂掠遇障碍物的扩散分布特性和燃爆区域研究
13
作者 李亚伦 周培旭 +4 位作者 叶恭然 庄园 严昱昊 欧阳洪生 韩晓红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3,共13页
制冷剂泄漏至有限空间内掠遇障碍物后会出现不同的扩散和分布特性,分析制冷剂物性对于制冷剂掠遇障碍物后扩散过程和分布的影响,对可燃制冷剂泄漏所形成燃爆区域的预测具有重大意义。选择R717、R290、R32和R1234yf为泄漏制冷剂,探究制... 制冷剂泄漏至有限空间内掠遇障碍物后会出现不同的扩散和分布特性,分析制冷剂物性对于制冷剂掠遇障碍物后扩散过程和分布的影响,对可燃制冷剂泄漏所形成燃爆区域的预测具有重大意义。选择R717、R290、R32和R1234yf为泄漏制冷剂,探究制冷剂泄漏至有限空间后掠遇较高和较低两种类型障碍物的扩散和分布特性,详细分析工质物性参数对制冷剂扩散过程及燃爆区域的影响。结果发现:制冷剂泄漏后掠遇较高的障碍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刚性膨胀,密度小的制冷剂迅速朝着与泄漏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并在空间顶部聚集,密度大的制冷剂沿着障碍物表面向地面运动。随着测点高度降低,R717的质量分数从2.04%降至0.024%,R1234yf的质量分数从0.192%增至1.64%。泄漏孔下方R290和R744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2%和1.27%,制冷剂密度接近时,黏度大的制冷剂质量分数更高。形成的可燃区域主要存在于较高障碍物的上方,随着泄漏量增大,燃爆区域在y-z截面上逐渐向地面延伸;制冷剂泄漏后掠遇较低障碍物主要在泄漏孔下方堆积,并沿着较低障碍物的表面逐渐向空间其他低质量分数区域扩散。密度较小的制冷剂分布较为均匀,随着制冷剂密度增大,制冷剂在泄漏孔下方堆积显著。竖直方向上,随着测点高度降低,R1234yf和R717的质量分数分别从0.066%和1%增至2.12%和1.14%。燃爆区域主要存在于泄漏孔下方障碍物与墙体围成的角落,随着制冷剂泄漏量增大,燃爆区域沿着较低障碍物的表面向地面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燃制冷剂 泄漏 障碍物 热物性参数 燃爆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用微球催化剂磨损研究
14
作者 于万金 肖新宝 +4 位作者 林胜达 刘敏洋 刘创 刘武灿 张建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55-1960,共6页
介绍了流化床催化剂颗粒磨损类型、磨损测试及磨损机理模型分析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催化剂颗粒磨损的时变规律及各因素对其磨损的影响,指出今后应加强对热力磨损、化学磨损、微观磨损机理的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动力学模型,为流化床... 介绍了流化床催化剂颗粒磨损类型、磨损测试及磨损机理模型分析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催化剂颗粒磨损的时变规律及各因素对其磨损的影响,指出今后应加强对热力磨损、化学磨损、微观磨损机理的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动力学模型,为流化床技术改进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催化剂 磨损 表面磨损 体相断裂 机理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工质HP-1高温热泵系统中膨胀阀开度与流量匹配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约翰 南晓红 +3 位作者 欧阳洪生 郭智恺 胡斌 王如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67-1377,共11页
节流过程作为热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系统运行有着重要影响.以新型环保工质HP-1准二级压缩高温热泵为对象,考虑电子膨胀阀的阀体开度和制冷剂性质等参数影响,利用MATLAB建立系统循环和电子膨胀阀的数学模型,对系统在变工况下的电子膨... 节流过程作为热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系统运行有着重要影响.以新型环保工质HP-1准二级压缩高温热泵为对象,考虑电子膨胀阀的阀体开度和制冷剂性质等参数影响,利用MATLAB建立系统循环和电子膨胀阀的数学模型,对系统在变工况下的电子膨胀阀开度与流量匹配特性进行模拟,并利用实验数据通过幂律拟合的方法得到了HP-1的流量系数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椭圆锥形阀体结构的电子膨胀阀可用于HP-1高温热泵系统,能够适应系统在变工况下的节流特性,蒸发温度在50~90℃、冷凝温度在60~120℃范围变化时,该种类型阀体用于主节流阀的开度调节范围为49.8%~69.8%,用于补气路节流阀的开度调节范围为41.5%~56.0%,且经过实验验证具有良好适用性;获得的拟合关联式与实际数据的相对偏差在-7.8%~+7.5%之间,能够准确地预测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特性.根据制冷剂性质选择与之匹配的电子膨胀阀,并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优化改进,这对于实际机组的运行性能至关重要.本研究为高温热泵用电子膨胀阀的选型与控制系统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1高温热泵 电子膨胀阀 流量特性 实验研究 经验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子氟化液对浸没式相变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吴曦蕾 刘滢 +4 位作者 倪航 黄炯亮 郭豪文 庄园 韩晓红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4-82,共9页
为满足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热管理需求,本文采用了浸没式相变冷却技术,建立了浸没式相变冷却系统的性能模型,对4种常用电子氟化液进行模拟,以验证这4种工质对浸没式相变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4种电子氟化液中,D-1适用... 为满足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热管理需求,本文采用了浸没式相变冷却技术,建立了浸没式相变冷却系统的性能模型,对4种常用电子氟化液进行模拟,以验证这4种工质对浸没式相变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4种电子氟化液中,D-1适用压力范围最广,启动所需要的热流密度值最小,但最大散热能力弱于FC-72和HFE-7100,综合性能较强;2)随着流速的增大,冷却水所能携带的热量最终趋于稳定,不同电子氟化液对管内冷却水压降的影响基本相同;3)提高冷却水进口温度,有利于出口冷却水的能量回收利用,但系统散热效果不佳;降低冷却水进口温度,有利于增大传热温差从而提高散热能力,但可能会出现冷量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4)模拟计算所得的曲线图中,在相同冷却水进口温度、冷却水流速等条件下,D-1蒸气环境中冷却水携带的热量、进出口温升曲线均与Novec 649接近或基本重合,因而可在浸没式相变冷却中替代Novec 649发挥较好的散热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浸没式相变冷却系统 电子氟化液 性能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15/NaX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因素显著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金柯 缪光武 +5 位作者 金佳敏 陈银飞 卢晗锋 宁文生 白占旗 刘武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71-1079,共9页
为了认识五氟一氯乙烷(R115)在NaX上的吸附动力学机理,以指导R115吸附脱除和催化转化等工业应用,分别利用准一级、准二级和内扩散模型研究R115浓度(指体积分数)和吸附剂粒径对R115吸附的影响.对比Thomas和Yan模型对穿透曲线的适用性,采... 为了认识五氟一氯乙烷(R115)在NaX上的吸附动力学机理,以指导R115吸附脱除和催化转化等工业应用,分别利用准一级、准二级和内扩散模型研究R115浓度(指体积分数)和吸附剂粒径对R115吸附的影响.对比Thomas和Yan模型对穿透曲线的适用性,采用二水平三因子实验方法分析R115浓度、吸附剂质量和体积流速对吸附性能影响的显著性和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吸附过程主要受膜扩散控制;Yan和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拟合度较高;吸附剂质量是最关键因素,显著影响穿透时间、饱和时间、吸附剂处理量和床层利用率;吸附剂质量和体积流速的交互作用对吸附剂处理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氟一氯乙烷 吸附 动力学 穿透曲线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空间内工质物性对制冷剂泄漏扩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培旭 李亚伦 +4 位作者 叶恭然 庄园 吴曦蕾 郭智恺 韩晓红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53-967,共15页
新一代环境友好型工质如R290、R32等由于其燃爆特性,一旦发生泄漏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仍使用较为广泛的工质如R22等一旦发生泄漏同样会加剧温室效应,从而造成全球气候环境恶化。开展工质的泄漏扩散沉积等相关特性的研究十分必要。... 新一代环境友好型工质如R290、R32等由于其燃爆特性,一旦发生泄漏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仍使用较为广泛的工质如R22等一旦发生泄漏同样会加剧温室效应,从而造成全球气候环境恶化。开展工质的泄漏扩散沉积等相关特性的研究十分必要。针对工质在泄漏扩散过程中由于物性的差异造成的泄漏扩散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中采用Species组分输运模型,考虑密度、黏度等工质物性参数的差异,对工质在泄漏孔下方、泄漏有限空间内的浓度变化,以及密度、黏度等物性对泄漏扩散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泄漏孔下方区域,密度对工质的浓度分布影响较大,其次是黏度;密度越大,工质在泄漏孔下方区域质量分数越大;黏度越大,工质流动性越差,在泄漏孔下方区域质量分数越大。整个有限空间内,工质的密度越大,越易于向空间的中下部区域扩散并形成较高的质量分数;工质的黏度越大,越易于与周围空气发生卷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质物性 制冷剂 泄漏 有限空间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甲基吡啶氯氟化反应积炭失活催化剂的烧炭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青青 于万金 +5 位作者 程党国 林胜达 刘武灿 张建君 陈丰秋 詹晓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4-840,共7页
采用TPO-MS表征了3-甲基吡啶氯氟化反应积炭失活CrO-Al催化剂,发现催化剂的积炭由碳、氢、氮组成,并且烧炭温度上限为500℃。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了该催化剂的烧炭动力学行为,发现相同反应条件下,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催化剂积炭量增加而且积... 采用TPO-MS表征了3-甲基吡啶氯氟化反应积炭失活CrO-Al催化剂,发现催化剂的积炭由碳、氢、氮组成,并且烧炭温度上限为500℃。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了该催化剂的烧炭动力学行为,发现相同反应条件下,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催化剂积炭量增加而且积炭种类从容易烧除的轻积炭向不易烧除的重积炭转化,因此不同反应时间的催化剂积炭有不同的烧炭动力学模型。选取反应5 h和反应10 h的积炭催化剂做烧炭再生动力学实验,分别建立两种积炭催化剂的烧炭再生动力学模型,并且与实际的烧炭数据进行拟合,线性相关系数R^2>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炭 失活 催化剂 烧炭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氟乙烷和五氟一氯乙烷在NaX上的吸附平衡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金柯 金佳敏 +4 位作者 缪光武 陈银飞 杜肖宾 白占旗 刘武灿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1-317,共7页
为了研究五氟一氯乙烷(R115)和六氟乙烷(R116)的吸附分离机理,以指导工业级R116中其它杂质的脱除,精确测定了273~303K,2Pa^110kPa条件下R115和R116在NaX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并用Langmuir、Langmuir-Freundlich和Toth模型拟合,得到模... 为了研究五氟一氯乙烷(R115)和六氟乙烷(R116)的吸附分离机理,以指导工业级R116中其它杂质的脱除,精确测定了273~303K,2Pa^110kPa条件下R115和R116在NaX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并用Langmuir、Langmuir-Freundlich和Toth模型拟合,得到模型参数,再用纯组分吸附等温线和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dealadsorption solution theory,IAST)计算了R115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Toth模型与R115和R116的吸附等温线吻合最好,NaX与R115作用力大于R116是其能够分离R115/R116的原因。IAST计算表明,吸附温度越低、吸附压力越小,R115选择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热力学 六氟乙烷 五氟一氯乙烷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