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微界面增强CO2吸收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陆小华 陈义峰 +6 位作者 董依慧 吉晓燕 谢文龙 吴楠桦 安蓉 戴中洋 李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2,共9页
CO2捕集与分离是解决当前全球温室效应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步骤,传统CO2分离及过程强化方法存在速率与效率的博弈。纳微界面强化广泛用于多相传递的化工过程,其对CO2传递过程的影响也比较显著。本综述从纳微界面处CO2传递模型的建立... CO2捕集与分离是解决当前全球温室效应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步骤,传统CO2分离及过程强化方法存在速率与效率的博弈。纳微界面强化广泛用于多相传递的化工过程,其对CO2传递过程的影响也比较显著。本综述从纳微界面处CO2传递模型的建立及阻力调控、纳微界面处CO2平衡态化学位的获取(推动力调控)以及界面强化机制的分子模拟分析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分析真实吸收塔分离CO2过程的阻力调控并提出“三段式强化方案”,以优化CO2分离过程的投资与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纳微界面 过程强化 离子液体 热力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研究综述 被引量:8
2
作者 曹健 冯新 +3 位作者 吉晓燕 吴惠英 李春丰 陆小华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1,共8页
在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有机朗肯循环(ORC)作为一种低温余热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得到广泛的研究及工业应用。混合工质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能否提高ORC循环性能等问题上观点截然相悖。本文从工作原理、循环性能评价、工... 在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有机朗肯循环(ORC)作为一种低温余热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得到广泛的研究及工业应用。混合工质作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能否提高ORC循环性能等问题上观点截然相悖。本文从工作原理、循环性能评价、工质筛选和工艺优化等方面对混合工质ORC展开分析及研究,以探究争议的核心及解决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工质ORC的争议主要源于缺乏统一的优化及评价基准,普遍采用的以尽可能大的相变温度滑移为约束条件,有可能降低混合工质性能;混合工质的组分调控特性表现出巨大潜力,结合组分调控的工艺设计、相变温度滑移的定量优化、实验及中试是未来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低温余热 混合工质 工质筛选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工质的多级蒸发ORC理论极限性能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曹健 冯新 +1 位作者 吉晓燕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780-3787,共8页
作为低温余热发电的首选方案,有机朗肯循环 (ORC) 得到广泛的工业应用。混合工质与双压蒸发结合 的策略被证实能够大幅提升 ORC系统热效率,但更多级蒸发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仍未知。因此,提出基于混合工 质的多级蒸发 ORC (MZORC) 概念,通... 作为低温余热发电的首选方案,有机朗肯循环 (ORC) 得到广泛的工业应用。混合工质与双压蒸发结合 的策略被证实能够大幅提升 ORC系统热效率,但更多级蒸发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仍未知。因此,提出基于混合工 质的多级蒸发 ORC (MZORC) 概念,通过 分析构建蒸发过程的传热极限模型,结合 Aspen Plus对基本 ORC (BORC)、两级蒸发和三级蒸发 MZORC 进行过程模拟,揭示了系统循环性能的理论极限。研究结果表明: MZORC能够降低循环工质蒸发过程带来的热量损失及 流耗散率;423.15 K热源、298.15 K环境温度工况下, 三级蒸发 MZORC 的净输出功较 BORC 有 38.6% 的显著提升;增加蒸发级数能够使系统性能更接近理论极限, BORC、两级蒸发和三级蒸发 MZORC系统净输出功分别能够达到理论极限值的 65.0%、79.0%及 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混合工质 多级蒸发 [火积]分析 传热极限模型 过程模拟 理论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纳米管阵列粗糙度调控及其与蛋白相互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娜 董依慧 +2 位作者 吉晓燕 皇甫长安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1-842,共12页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通过改变电解液氟离子浓度(0.4%、0.3%、0.2%(质量))和电压(15、25、35、45 V),制备一系列不同管径和粗糙度的TiO2纳米管阵列(TiO2 nanotube arrays,TNA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通过改变电解液氟离子浓度(0.4%、0.3%、0.2%(质量))和电压(15、25、35、45 V),制备一系列不同管径和粗糙度的TiO2纳米管阵列(TiO2 nanotube arrays,TNA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电解液中氟离子浓度的降低,制备得到的TNAs表面平整度更好,壁厚增大,粗糙度降低。采用AFM力学表征研究了表面粗糙度以及管径对TNAs表面力学性质以及与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黏附力与接触面积呈正比,随着TNAs管径增加,壁厚减小,TNAs与Cyt C的有效接触面积先增大后减小,两者之间作用力也先增加后减小;同时,同管径条件下粗糙度降低,TNAs有效面积增加,相互作用力也增加;由此可见,通过改变电解液氟离子浓度可以有效调控TNAs表面粗糙度及有效接触面积,进一步利于促进与蛋白分子之间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管阵列 粗糙度 接触面积 AFM 黏附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热力学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陆小华 董依慧 +5 位作者 安蓉 吴楠桦 吉晓燕 戴中洋 朱育丹 冯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77-3689,共13页
具有复杂结构的纳微界面往往是界面复杂作用和宏观实验现象的主导因素。要准确描述界面处复杂流体的行为,需要引入能描述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热力学模型。本综述围绕分子热力学模型化方法拓展至纳微界面传递问题,提出“分... 具有复杂结构的纳微界面往往是界面复杂作用和宏观实验现象的主导因素。要准确描述界面处复杂流体的行为,需要引入能描述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热力学模型。本综述围绕分子热力学模型化方法拓展至纳微界面传递问题,提出“分子热力学建模+分子模拟+纳微实验”三者有机配合新思路。并针对复杂流体-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着重综述了作者在热力学建模,分子模拟以及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创新性地提出将AFM定量化分析作为桥梁,用于构建分子模拟模型,描述复杂界面作用,揭示分子热力学机制,为构建纳微界面传递模型以及分子热力学模型由体相拓展至界面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复杂流体 模型 界面 分子模拟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域传质分离机制初探:界面吸附层的“二次限域”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高庆伟 覃瑶 +4 位作者 张禹萌 王珊珊 朱育丹 吉晓燕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688-4695,共8页
限域传质分离膜主要面向分子/离子水平的高精度分离过程,对解决CO2分离、共沸物分离、盐湖提锂、海水淡化等重大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这类膜的限域传质机制研究滞后,理论模型缺乏,已不能满足材料和化工等学科高速发展的需求... 限域传质分离膜主要面向分子/离子水平的高精度分离过程,对解决CO2分离、共沸物分离、盐湖提锂、海水淡化等重大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这类膜的限域传质机制研究滞后,理论模型缺乏,已不能满足材料和化工等学科高速发展的需求。用介科学观点思考限域传质分离膜同时具有高通量和高选择性这一反常现象,即突破Trade-off效应,这是选择性机制与通量机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导致的。纳微固液界面处流体分子在界面处会优先吸附,形成稳定的吸附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二次限域”的假说,即界面诱导的类固态新界面会对中间流体再次产生限域效应。通过对比限域传质分离膜的孔道尺寸与二次限域尺寸,进一步认知了二次限域的选择性机制,并结合选择性机制与通量模型对膜通量和选择性的定量预测进行了初探,以期为精密构建限域传质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限域 限域传质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在单乙醇胺溶液吸收塔中的传质阻力模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宁 陈义峰 +3 位作者 叶南南 戴正兴 吉晓燕 陆小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5,共8页
为了探究吸收塔内CO_(2)传质随着塔高变化情况,进一步指导吸收塔强化。将吸收塔分为“塔顶”“塔中”“塔底”3个部分,通过鼓泡吸收实验分别对“塔顶”“塔中”“塔底”处单乙醇胺(MEA)水溶液吸收CO_(2)行为进行模拟,获得不同位置的CO_... 为了探究吸收塔内CO_(2)传质随着塔高变化情况,进一步指导吸收塔强化。将吸收塔分为“塔顶”“塔中”“塔底”3个部分,通过鼓泡吸收实验分别对“塔顶”“塔中”“塔底”处单乙醇胺(MEA)水溶液吸收CO_(2)行为进行模拟,获得不同位置的CO_(2)出口体积分数。结果表明,根据双膜理论和传递的连续性建立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模拟塔“塔顶”“塔中”“塔底”处CO_(2)的吸收速率、吸收量和传质阻力,“塔中”吸收速率是“塔顶”吸收速率的1.7倍,是“塔底”吸收速率的3.7倍;“塔中”吸收量是“塔顶”吸收量的1.7倍,是“塔底”吸收量的4.4倍;“塔底”的阻力是“塔中”阻力的6.8倍,是“塔顶”阻力的9.2倍。因此“塔顶”阻力最小,“塔中”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最大,“塔底”阻力最大,“塔底”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最小。吸收塔的“塔底”是CO_(2)处理能力最弱的部位,对“塔底”进行设计改造有望提高吸收塔处理CO_(2)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单乙醇胺(MEA)水溶液 传质阻力 吸收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8
作者 朱绪 宋帅龙 +2 位作者 陈义峰 吉晓燕 陆小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4,共11页
为了提高沼气的燃烧热值,选择将其中的CO_(2)进行脱除,得到甲烷体积分数大于97%的生物甲烷用于工业原料。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的工艺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基于实验室自主设计的小试规模的高压水洗脱碳装置,系统... 为了提高沼气的燃烧热值,选择将其中的CO_(2)进行脱除,得到甲烷体积分数大于97%的生物甲烷用于工业原料。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的工艺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基于实验室自主设计的小试规模的高压水洗脱碳装置,系统地研究了高压水洗过程气体流速、吸收剂流速、液气比(吸收剂流速/气体流速)、CO_(2)进口体积分数及吸收温度对CO_(2)出口体积分数和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程中可以将模拟沼气中的CO_(2)体积分数最低脱除至0.17%,意味升级得到的气体中甲烷体积分数可以达到99.83%,优于生物甲烷要求。同时,气体流速降低,液体流速增加,液气比升高,CO_(2)进口体积分数和吸收温度降低均能降低CO_(2)出口体积分数,对高压水洗法提纯沼气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甲烷 沼气升级 CO_(2)捕集 高压水洗 脱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