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诸石窟遗存回鹘文题记语言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刚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47,共16页
柏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麴氏高昌时期(499-640),唐西州时期称之为“宁戎寺”,高昌回鹘时期将宁戎寺称为柏孜克里克,并成为王家寺院,它是吐鲁番现存壁画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壁画题材较丰富的石窟。根据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柏孜克里克石窟共... 柏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麴氏高昌时期(499-640),唐西州时期称之为“宁戎寺”,高昌回鹘时期将宁戎寺称为柏孜克里克,并成为王家寺院,它是吐鲁番现存壁画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壁画题材较丰富的石窟。根据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柏孜克里克石窟共有编号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懂窟40余个。经我们调查统计,现有14个洞窟遗存回鹘文题记,从释读结果来看,内容多为香客游人来此膜拜后所留题记,偶有小部分榜题。为便于相关学科或领域学者深入研究,现从语言学角度暂对9、15、18、20、23号窟遗存的回鹘文题记进行语言学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柏孜克里克石窟 回鹘文题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阚氏高昌杂差科帐研究——吐鲁番洋海一号墓所出《阚氏高昌永康年间供物、差役帐》的再考察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楼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70,共16页
高昌王国处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之上,往来客使的供物、差役等杂差科是阚氏高昌赋役制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柔然永康十年闰三月,焉耆王北赴柔然汗庭,途经高昌,得到高昌王国的供顿招待。《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所收《阚氏高昌永康年间(... 高昌王国处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之上,往来客使的供物、差役等杂差科是阚氏高昌赋役制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柔然永康十年闰三月,焉耆王北赴柔然汗庭,途经高昌,得到高昌王国的供顿招待。《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所收《阚氏高昌永康年间(466-485)供物、差役帐》是记录焉耆王经过高昌王城时百姓杂差科的总帐。阚氏高昌杂差科分为供物、差役两部分。供物主要是木薪、苜蓿、土堆葡萄、酒等,同时也征用百姓驴、车等运输工具。差役主要有烧炭、取桢、作瓨等。阚氏高昌的杂差科在麴氏高昌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阚氏 高昌 杂差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文书所见北凉解文的复原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楼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73,共8页
解文是中古时期非常重要的上行官府文书,由于传世文献皆不载其行用格式,长期不为后人所知。通过对相关文书残片的拼合整理,我们初步复原了北凉解文的基本格式。与启、牒、关等文书不同,北凉解文以"言"为标志。简牍东汉解文中... 解文是中古时期非常重要的上行官府文书,由于传世文献皆不载其行用格式,长期不为后人所知。通过对相关文书残片的拼合整理,我们初步复原了北凉解文的基本格式。与启、牒、关等文书不同,北凉解文以"言"为标志。简牍东汉解文中已见"言"字,北凉解文这一特点表明其与东汉解文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关系。吐鲁番文书中所谓的"上言"文书多为当时解文的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 解文 上言文书 吐鲁番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寺园艺类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龙 荆磊 +1 位作者 张贵林 蒋洪恩 《农业考古》 2020年第6期15-26,共12页
规模宏大的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群,是丝绸之路上西域与河西地区、内地佛教艺术交流的实证。伴随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系统清理工作,洞窟形制、组合、壁画题材等与佛教石窟寺建筑和艺术相关的内容逐渐清晰。但是目前对晋唐时期石窟寺内先民物... 规模宏大的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群,是丝绸之路上西域与河西地区、内地佛教艺术交流的实证。伴随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系统清理工作,洞窟形制、组合、壁画题材等与佛教石窟寺建筑和艺术相关的内容逐渐清晰。但是目前对晋唐时期石窟寺内先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探索还较少,尤其是与先民生存密切相关的植物资源。本文重点关注该遗址中发现的果实与蔬菜类园艺植物。植物遗存鉴定结果表明,共有11种果蔬植物出土。其中的8种水果类分别为苹果属(Malus sp.)、新疆梨(似)(Pyrus cf.sinkiangensis)、杏(Armeniaca vulgaris)、桃(Amygdalus persica)、枣(Ziziphus jujuba)、沙枣(Elaeagnus sp.)、葡萄(Vitis vinifera)、哈密瓜(Cucumis melo);核桃(Juglans regia);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和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 var.hispida)。当地先民可能栽培以上果蔬植物,并采集其果实作为食物。对于枣和葫芦,先民进一步加工利用其副产品,如将多个枣核钻孔,连成串珠;或将木质化葫芦果皮作为书写材料或制成圆形象棋棋子。多种果蔬植物出现及其多样化利用方式,表明高昌先民已经熟悉园艺业种植和认识不同植物种类的利用价值。这些信息对了解丝绸之路开通背景下果蔬类植物的来源以及在吐鲁番地区的汇集,探讨园艺作物在先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追溯吐鲁番地区园艺业发展历史和形成过程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吐峪沟石窟寺 晋唐时期 果蔬植物 园艺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农业活动研究——以吐峪沟石窟作物遗存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荆磊 王龙 蒋洪恩 《农业考古》 2020年第1期16-21,共6页
本文根据新疆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小麦、粟、黍等6种粮食作物遗存,结合当地出土文献,探讨了先民对谷物的利用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当地先民以小麦、粟、黍等3种谷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也得到了较多的栽培,除食用... 本文根据新疆吐鲁番晋唐时期的吐峪沟石窟出土的小麦、粟、黍等6种粮食作物遗存,结合当地出土文献,探讨了先民对谷物的利用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当地先民以小麦、粟、黍等3种谷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也得到了较多的栽培,除食用外可能被用作牲畜饲料。除此之外,吐峪沟石窟中发现了黑大豆,可以进一步补充豆科作物在此地利用的空白;发现的薏苡遗存则可能被用作念珠使用。多种粮食作物并存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峪沟石窟 晋唐 农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粮食作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4
6
作者 蒋洪恩 李肖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51-558,共8页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 miliaceum)、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 miliaceum)、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完好。这些粮食作物均为当地生产。其中,黍可能是古代洋海人的主要粮食作物。通过植物遗存分析,可知2800年前吐鲁番洋海地区的古气候应该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古环境分析表明,古洋海人的部落位于一片绿洲中,绿洲内有一定面积的湿地,内生喜湿杂草。另外,河旁或高地上还有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柳(Salix sp.)及云杉属(Picea sp.)等乔木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洋海墓地 植物遗存 粮食作物 古环境 古民族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
7
作者 张安福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9-112,共4页
西域在唐代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唐廷将西北边疆安全体系建设放在高于其他边疆地区的位置上。在安全体系中,以屯垦固边为先导,以屯垦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屯垦文化为后盾,有效构建了西北边疆安全的体系。因此,较之汉代,唐朝出现了&qu... 西域在唐代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唐廷将西北边疆安全体系建设放在高于其他边疆地区的位置上。在安全体系中,以屯垦固边为先导,以屯垦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屯垦文化为后盾,有效构建了西北边疆安全的体系。因此,较之汉代,唐朝出现了"东则不及,西则过之"的盛世局面,基本消除了西北边患,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西域 屯垦开发 边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鲁番新获回鹘文书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刚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9,共14页
2015年,吐峪沟西区的中部高台新发现了纸质和木牍等各类回鹘文书,经对这些文书释读甄别后发现:四件木牍回鹘文书有三件都清楚地记录主人姓名等信息;纸质文书一经确定为《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简称《七星经》),文书二为韵文文体文书;文... 2015年,吐峪沟西区的中部高台新发现了纸质和木牍等各类回鹘文书,经对这些文书释读甄别后发现:四件木牍回鹘文书有三件都清楚地记录主人姓名等信息;纸质文书一经确定为《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简称《七星经》),文书二为韵文文体文书;文书四提到讲经师沙弥土都(?abi Tudun)等信息,等等。这为我们深入探究《七星经》在吐鲁番的传播和发展,丰富和拓展我们对蒙元时期吐鲁番的历史文化的理解,探索蒙元时期回鹘韵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吐峪沟 回鹘文 《七星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唐代米色绢袜的现状评估 被引量:5
9
作者 郑海玲 周旸 +2 位作者 徐东良 玛尔亚木.依不拉音木 赵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80,共5页
对丝织品保存现状进行评估,是寻找丝织品文物保护方法所必须做的先期工作。为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差热分析仪、氨基酸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对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米色绢袜进行保存现状评估。将之与... 对丝织品保存现状进行评估,是寻找丝织品文物保护方法所必须做的先期工作。为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差热分析仪、氨基酸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对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米色绢袜进行保存现状评估。将之与现代丝绸进行对比研究,可知唐代绢袜的形貌和分子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纤维表面粗糙、结构疏松,热分解温度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天冬氨酸和酪氨酸降低了约30%,丝织品失去了原有的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绢袜的保存现状堪忧,急需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绢袜 阿斯塔纳 老化 仪器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唐代米色绢袜保护修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海玲 徐东良 +2 位作者 玛尔亚木.依不拉音木 周旸 赵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77,共5页
本研究以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米色绢的保存现状为依据,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首先采用丝蛋白加固技术对绢袜进行加固,用以改善其应力应变性能。在此基础上,利用针线法对绢袜进行修复保护,选用与之厚薄一致的电力纺作... 本研究以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米色绢的保存现状为依据,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首先采用丝蛋白加固技术对绢袜进行加固,用以改善其应力应变性能。在此基础上,利用针线法对绢袜进行修复保护,选用与之厚薄一致的电力纺作为背衬材料,运用铺针和行针对绢袜进行修复,复原了绢袜的形制,同时使绢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绢袜 阿斯塔纳 丝蛋白 针线法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西州时期吐鲁番的桃树栽培——从出土文书及实物证据谈起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美莹 王龙 +1 位作者 党志豪 蒋洪恩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5-415,共11页
桃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之一,经丝绸之路西传至古波斯。作为丝路重镇的吐鲁番地区,晋唐时期的桃树栽培是否存在却始终未能确定。《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曾出现“桃”字,学界对其释读说法不一,主要分为“无桃说”和“有桃说”两种观点。本文从... 桃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之一,经丝绸之路西传至古波斯。作为丝路重镇的吐鲁番地区,晋唐时期的桃树栽培是否存在却始终未能确定。《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曾出现“桃”字,学界对其释读说法不一,主要分为“无桃说”和“有桃说”两种观点。本文从历史记载和实物证据两方面入手,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及吐鲁番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出土的桃核遗存,通过文献梳理、年代测定和植物学鉴定等研究,认为至迟在唐西州时期,吐鲁番地区已经存在桃树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高昌 出土文书 木尔吐克萨依戍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出土煤精制品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诺杨 王龙 +2 位作者 韩宾 饶慧芸 杨益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51,共8页
煤精独特的质地与光泽使其成为制作装饰品和工艺品的重要原料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便在我国作为艺术载体而出现。目前煤精制品的鉴定主要依据外观形貌、划痕颜色和破坏程度较大的煤岩学分析,无损或微损的科技分析甚少。本研究利用气相... 煤精独特的质地与光泽使其成为制作装饰品和工艺品的重要原料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便在我国作为艺术载体而出现。目前煤精制品的鉴定主要依据外观形貌、划痕颜色和破坏程度较大的煤岩学分析,无损或微损的科技分析甚少。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光谱及同步辐射显微CT技术对新疆吐鲁番西汉时期胜金店墓地出土的一枚黑色珠子开展了无损和微损分析。结果表明,珠子为煤精制品,结构均匀,制作时采用了对向钻孔工艺并经过了打磨、修整处理。煤精制品自西汉以来逐渐出现在低阶人群墓葬中,这种消费大众化现象可能与汉代煤的首次大规模利用有关;而煤精制品自汉代开始在新疆地区零星出现,推测新疆煤精制品的利用很可能是汉文化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煤精 生物标记物 显微CT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求是 诲人不倦——纪念武汉大学陈国灿先生
13
作者 汤士华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8,共7页
陈国灿先生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和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事业。而今,他虽已桃李满天下,研究硕果累累,却溘然离世。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深感悲痛。我们纪念陈国灿先生,就是要学习他潜心敬业、立德树人的精神,传承他严谨治学,求真... 陈国灿先生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和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事业。而今,他虽已桃李满天下,研究硕果累累,却溘然离世。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深感悲痛。我们纪念陈国灿先生,就是要学习他潜心敬业、立德树人的精神,传承他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尤其是他对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的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奉献,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 陈国灿先生 教书育人 研究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武昌到高昌——陈国灿先生晚年的九次吐鲁番之行
14
作者 李亚栋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5,共5页
武汉大学陈国灿教授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有九次来吐鲁番考察研究。举办学术讲座,召集年轻人进行读书班交流活动;设立吐鲁番古代地名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的运作培育文博机构的科研队伍;筹办、参加吐鲁番学研究院举办的历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武汉大学陈国灿教授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有九次来吐鲁番考察研究。举办学术讲座,召集年轻人进行读书班交流活动;设立吐鲁番古代地名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的运作培育文博机构的科研队伍;筹办、参加吐鲁番学研究院举办的历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吐鲁番学研究》杂志的顾问,为杂志审稿乃至从事具体编辑工作;为吐鲁番大众通俗化讲述吐鲁番的历史,多次出现在新闻媒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国灿 吐鲁番 古地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度坍塌
15
作者 刘婷婷 陈玉珍 李正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设计说明本系列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科幻小说《三体》,将小说中三维空间降至二维空间概念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重组呈现出来。使用太空棉、热塑性聚氨酯、网格、反光面料,利用镂空、数码印花等技术,配色以白色调为主,彰显出一种理性、... 设计说明本系列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科幻小说《三体》,将小说中三维空间降至二维空间概念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重组呈现出来。使用太空棉、热塑性聚氨酯、网格、反光面料,利用镂空、数码印花等技术,配色以白色调为主,彰显出一种理性、优雅的色感。使用夸张的几何服装廓型,营造出一种不同维度转换的视觉效应,形成未来科幻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印花 视觉效应 太空棉 热塑性聚氨酯 维度转换 科幻小说 配色 设计说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峪沟石窟新出两件“六念文”初释
16
作者 王龙 陈爱峰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六念文所涉六念法滥觞于东晋,至道宣所在之隋末唐初,已十分盛行,成为僧人晨朝时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功课。到了宋代,六念文有了新的发展,也称之为六念牒,在原来晨朝六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食时五观法,与度牒、戒牒一并出现,成为中央祠部颁... 六念文所涉六念法滥觞于东晋,至道宣所在之隋末唐初,已十分盛行,成为僧人晨朝时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功课。到了宋代,六念文有了新的发展,也称之为六念牒,在原来晨朝六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食时五观法,与度牒、戒牒一并出现,成为中央祠部颁发戒牒的重要依据。此前,六念文除了在敦煌莫高窟发现外,再无其他地方发现,吐峪沟石窟新出两件唐贞元四年(788)的六念文又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六念文属于佛教戒律文书,是僧人受具足戒时不可或缺的程序之一,即戒师授六念法后,抄写给受戒弟子的文书,对于僧人日常修行有指导、见证和警醒作用。依据敦煌藏经洞S.2244号文书可以明了五代时期六念文已逐渐演变为六念牒,将文献记载中所载的六念牒出现时间又提前了一个时代,但五代时期的六念牒,主体内容与唐代六念文无大的差别,没有加入宋代六念牒的五观法,可视为后世所流行具有五观法之六念牒的过渡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峪沟石窟 莫高窟藏经洞 六念文 六念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印度佛教关系考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爱峰 杨富学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4-108,共5页
西夏时期佛教昌盛,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佛教联系。既有印度高僧入西夏讲经说法,更有西夏高僧赴印度求取真经。来自印度的高僧拶也阿难捺(Jayānanda)不仅在西夏担任僧职,而且还被封为国师,积极从事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西夏佛教的发展... 西夏时期佛教昌盛,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佛教联系。既有印度高僧入西夏讲经说法,更有西夏高僧赴印度求取真经。来自印度的高僧拶也阿难捺(Jayānanda)不仅在西夏担任僧职,而且还被封为国师,积极从事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无论西夏与辽、宋、金的关系是紧张还是缓和,中印之间的往来僧侣皆可自由出入西夏境内,西夏在沟通中印佛教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印度 佛教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考释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爱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92,共11页
考释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券顶的壁画,确定其中6幅壁画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推测其余壁画大多出自该经。结合两侧壁壁画分析,认识到该窟是一个以观音为主尊、内涵丰富的洞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考证,揭示了北宋时期中原... 考释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券顶的壁画,确定其中6幅壁画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推测其余壁画大多出自该经。结合两侧壁壁画分析,认识到该窟是一个以观音为主尊、内涵丰富的洞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考证,揭示了北宋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同时纠正了以往学界对第17窟年代的推定,即并非唐西州时期。结合窟内供养人族属的认定,我们初步将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界定在北宋初(10世纪末)至回鹘归顺蒙古之前(13世纪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回鹘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 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天衣考
19
作者 王晓玲 吕恩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40,共6页
阿斯塔那古墓群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在墓室中的位置和上宽下窄"倒梯形"样式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非衣"极为形似。因此,学者们对该类冥画名称的确立,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比较典型的有"非衣"说,"铭旌&qu... 阿斯塔那古墓群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在墓室中的位置和上宽下窄"倒梯形"样式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非衣"极为形似。因此,学者们对该类冥画名称的确立,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比较典型的有"非衣"说,"铭旌"说,"魂衣"说,"画慌"说,以及"上天衣"说等。本文将从"上天衣"说入手,追根溯源,一考究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天衣 魂衣 非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与回鹘贸易关系考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爱峰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103,共5页
本文以传世文献记载为基本线索,结合新疆、敦煌及内蒙古黑水城等地的考古资料,分析了西夏与回鹘间的贸易关系,认为在北宋时期,由于受宋夏矛盾的制约,西夏与回鹘的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到了南宋时期,宋夏矛盾消亡,西夏推行了多项优惠的... 本文以传世文献记载为基本线索,结合新疆、敦煌及内蒙古黑水城等地的考古资料,分析了西夏与回鹘间的贸易关系,认为在北宋时期,由于受宋夏矛盾的制约,西夏与回鹘的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到了南宋时期,宋夏矛盾消亡,西夏推行了多项优惠的贸易政策,加之天盛年间国力强盛,西夏与回鹘间的商业贸易和贡使贸易显现出繁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河西回鹘 高昌回鹘 经济贸易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