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高密度城市三大关键生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云才 刘悦 王育辉 《园林》 2025年第6期4-13,共10页
快速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共同胁迫使得高密度城市面临多重生态风险,包括城市热岛、洪涝灾害与空气污染等,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威胁人类福祉。因此,亟需对全球高密度城市的生态问题与应对策略开展研究。以Web o... 快速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共同胁迫使得高密度城市面临多重生态风险,包括城市热岛、洪涝灾害与空气污染等,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威胁人类福祉。因此,亟需对全球高密度城市的生态问题与应对策略开展研究。以Web of Science和Scopus为文献检索数据源,通过系统性分析258篇文献揭示全球高密度城市生态问题的研究特征。首先,对全球高密度城市关键生态问题的数量分布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对三大生态问题的影响因素与尺度差异进行讨论,并提出城区与场地尺度下生态问题的应对策略;最后,研究表明城市三维形态、立体生态空间是未来生态问题的重点。研究结论表明:(1)亚洲地区对高密度城市生态问题关注度最高,城市热岛是全球高密度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2)景观格局特征与建成环境特征是城市热岛与洪涝的重要影响因素,生物物理特征与建成环境特征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3)优化城市景观构成与空间配置可缓解高密度城市生态问题。研究结果为高密度城市开展生态研究与应对生态风险提供了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 城市生态风险 景观格局优化 尺度性 系统性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汇-视觉-生态”协同视角下的社区景观环境多元评价体系建构研究--以武汉市高密度社区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江佩宜 戴菲 +2 位作者 刘颂 文晨 王璐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5,共7页
高密度城区由于人口密集、建筑密布给社区生态空间带来了应对破碎化和提升服务效能的挑战。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下考虑生态空间多功能协同的问题成为亟须研究的课题。旨在以“碳汇-视觉-生态”协同视角,提出了一种多元评价体系。选取武汉... 高密度城区由于人口密集、建筑密布给社区生态空间带来了应对破碎化和提升服务效能的挑战。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下考虑生态空间多功能协同的问题成为亟须研究的课题。旨在以“碳汇-视觉-生态”协同视角,提出了一种多元评价体系。选取武汉市高密度社区的800个样本点并建构15分钟生活圈,运用计算机视觉分析景观视觉,通过景观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方法评估生态功能,同时采用碳汇测定方法分析储碳能力。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簇(SOM)的理论方法,有效识别了不同功能的组合情况协同效应。结果在空间中揭示了4类服务簇:植被丰茂簇、碳汇连通簇、生态耦合簇和生态脆弱簇,并据此给出了高密度社区景观环境的提升策略。提出的多元评价体系能为高密度社区环境的优化提供指导,助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空间 高密度 生态系统服务 碳汇 景观视觉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渗透--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教学剖析--以景观环境测绘实习为例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悦来 董楠楠 +1 位作者 王敏 戴代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75,共5页
风景园林(景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培养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在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新一轮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更是有大幅增加。自20世纪50年代陈从周先生主持苏州宅园测绘以来,同济园林景观测... 风景园林(景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培养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在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新一轮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更是有大幅增加。自20世纪50年代陈从周先生主持苏州宅园测绘以来,同济园林景观测绘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以景观环境测绘实习为例,阐述实践类课程在同济风景园林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与设计类、理论类课程进行有机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实践教学 景观环境测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以同济大学运筹楼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阳光明媚 林泳宜 +1 位作者 金堇惠 陈静 《广东园林》 2024年第2期100-107,共8页
屋顶花园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师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并在改善校园环境和调节师生情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同济大学运筹楼屋顶花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价法提取评价因子,分别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审美... 屋顶花园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师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并在改善校园环境和调节师生情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同济大学运筹楼屋顶花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价法提取评价因子,分别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审美评判测量法和语义差异法,深入研究了7个不同主题的花园地块以及2块向日葵对照田的美景度。研究结果显示,悠然花园在3种方法中的评分均较高,野趣花园在语义差异法中的美景度评分方面表现出色,而2块向日葵田在3种评价方法中的得分相对较低。为提升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美景度,建议在设计中多注重植物色彩和种植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多种植开花植物以及芳香植物。此外,研究发现,美景度评价法在小尺度绿地植物景观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顶花园 小尺度绿地 植物景观 美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地区广场冠层小气候效应及人体热舒适度研究--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例 被引量:45
5
作者 张德顺 王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2,共5页
为揭示高密度地区广场不同冠层与热环境间、人体热舒适度与行为活动间的关联特征,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小气候要素进行冬夏两季昼夜连续监测。研究冬夏季不同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对场地阴影的影响,解析不同冠层在空间和时间... 为揭示高密度地区广场不同冠层与热环境间、人体热舒适度与行为活动间的关联特征,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小气候要素进行冬夏两季昼夜连续监测。研究冬夏季不同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对场地阴影的影响,解析不同冠层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组间差异、冬夏差异,并归纳其作用规律。通过对比行为注记与人体热舒适度数据,分析空间热舒适度对广场单位面积人流量的作用规律,并据此提出小气候适宜性广场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高密度地区 广场冠层 小气候 太阳辐射 行为注记 人体热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的场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水文效应评估--以同济大学校园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颂 毛家怡 沈洁 《风景园林》 2017年第1期60-65,共6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匮乏等共性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采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研究场地水文效应进行评估,模拟了不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单独布置和组合布局对削减场地暴雨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场地尺度上,...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匮乏等共性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采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研究场地水文效应进行评估,模拟了不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单独布置和组合布局对削减场地暴雨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场地尺度上,GSI对降低地表径流,缓解峰值流量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受到用地规模等因素的限制,GSI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控制雨水径流作用,但对径流量的削减能力随着设计降雨重现期的增大而减小,需要同雨水管网等灰色基础设施统筹协调。经过参数率定建立的场地SWMM模型可辅助进行不同GSI布局方案水文效应的评估比选,从而为场地空间的布局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SWMM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水文效应 评估 布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背景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上海市街道风环境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德顺 曾明璇 +2 位作者 陈莹莹 张振 姚鳗卿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建成区代表,以金山区为市郊滨海区代表,从行道树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气象数据,以台风高发时期的最大风速和最多风向为基础数据,输入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进行研究区域的风环境模拟,从风速等级...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建成区代表,以金山区为市郊滨海区代表,从行道树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气象数据,以台风高发时期的最大风速和最多风向为基础数据,输入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进行研究区域的风环境模拟,从风速等级、街道走向与道路绿化结构出发分别评价街道“风-树”生态,得到研究区域的风环境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道树 计算流体力学 风环境评价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高密度城区微绿地设计探讨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静 《风景园林》 2014年第1期59-62,共4页
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内外多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和重要发展趋势。归纳了微绿地的概念,从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服务于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设计原则,生物群落组成上注重乡土植物... 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内外多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和重要发展趋势。归纳了微绿地的概念,从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服务于高密度城区的微绿地设计原则,生物群落组成上注重乡土植物和抗性植物的应用,生物群落结构上注重水平和垂直方向异质性,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进行人工管护。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为缺乏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是微绿地设计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低物种丰富度、多功能丰富度的植物配置可能更有利于高密度城区绿地效能的最大化。提出了微绿地设计应本着"小而精"的原则,而不是追求"小而全",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微绿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使其更好地为提高高密度城区生态环境的品质和宜居性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群落多样性 微绿地 高密度城区 城市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的新诠释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敏 彭唤雨 《园林》 2018年第1期28-33,共6页
进入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出现了高密度化的趋势,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约3%的城市里。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仍处于诺瑟姆城市化曲线的快速发展区间,未来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高密... 进入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出现了高密度化的趋势,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约3%的城市里。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仍处于诺瑟姆城市化曲线的快速发展区间,未来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高密度城区具有空间高密度、人口高密度、建成环境高度人工化等特征,通常面临实现绿化生态建设目标、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的发展诉求与有限、零散、立地困难的绿化增量空间之间的突出矛盾。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化 空间发展 城市绿色 城市化水平 诠释 城市人口 生态建设目标 城市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调研与角色扮演——同济大学景观管理教学方法与途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悦来 《园林》 2015年第9期19-23,共5页
一.背景 景观学界曾一度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在校期间就是创意和思路,至于政策法规是工作以后的事,规范是很容易掌握的”。根据笔者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的不完全调查,很多学生确实连最基本的规范都没有掌握。很多人也根本认为这... 一.背景 景观学界曾一度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在校期间就是创意和思路,至于政策法规是工作以后的事,规范是很容易掌握的”。根据笔者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的不完全调查,很多学生确实连最基本的规范都没有掌握。很多人也根本认为这不是问题,只要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一切迎刃而解,无非花点时间看看规范而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并且认为正是此种观点,导致我们的现状教育体系对管理的忽视。这样的观点更可能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导致学生政策法规意识淡薄,执意于象牙塔内的对艺术和创意的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管理 教学方法 同济大学 角色扮演 调研 法规意识 园林专业 工作岗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对净碳汇效率的影响机制及空间分异——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昊洋 王敏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对都市圈增汇减碳的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空间优化,协调生态-社会-经济需求。[方法]在2010-2020年多源面板数据支持下,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划分40个研究单元,引入... [目的]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对都市圈增汇减碳的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空间优化,协调生态-社会-经济需求。[方法]在2010-2020年多源面板数据支持下,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划分40个研究单元,引入净碳汇效率指标考察各研究单元的增汇-减碳协同效益,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lacks-based measurement, SBM)模型对碳排、碳汇效益和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测算;量化表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4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对净碳汇效率的影响机制,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1)净碳汇效率提升区域可分为高产值-高碳排-高碳汇和中高产值-低碳排-中高碳汇2类;2)4项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异质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高值区域部分重叠;3)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系数、方向和显著性存在差异。[结论]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显著影响上海大都市圈减碳增汇,需要差异化提升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保育重要生态空间,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净碳汇效率总体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生态系统服务 净碳汇效率 空间计量模型 影响机制 上海大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步行安全及其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综述与展望
12
作者 李琳 叶宇 陈泳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目的】步行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品质是构建宜步行城市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居民出行意愿和步行体验。【方法】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1975—2022年步行安全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分析与人工检阅相... 【目的】步行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品质是构建宜步行城市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居民出行意愿和步行体验。【方法】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1975—2022年步行安全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分析与人工检阅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当前与步行安全及其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相关文献的分布特征,梳理研究脉络,分析研究热点。【结果】1)步行环境安全性与行人安全感知主导步行安全研究发展方向,建成环境对行人安全事故以及行人安全感知的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新数据和新技术为分析步行安全环境核心影响要素提供支持。2)在城市建成环境中,街区、街道和交叉口等不同层级的环境要素,从活动安全、交通安全和防卫安全3个维度,对行人步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3)研究对象从客观的建成环境拓展到主观的心理感知,研究内容从个案的安全事故分析拓展到综合的城市环境建设,研究方法方面多维度集成研究逐步替代单专业技术分析。【结论】揭示了步行安全与环境影响要素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脉络以及关注重点,凸显多层级建成环境要素对步行安全事故和行人安全感知的重要影响,为开展步行安全环境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未来研究中,需对步行安全性和行人安全感知进行协同思考,推进相关研究技术的适用性,关注新兴交通技术发展对步行环境安全品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步行安全 建成环境 行人感知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特征对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影响——以上海后滩公园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干靓 唐艺源 尹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丰富的自然体验与感知有利于发挥绿地的健康效益,明确影响滨江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景观环境要素对于精细化提升公园绿地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沿江型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为例,采用游客受雇佣拍摄法,获得景观环境感知特... 丰富的自然体验与感知有利于发挥绿地的健康效益,明确影响滨江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景观环境要素对于精细化提升公园绿地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沿江型湿地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为例,采用游客受雇佣拍摄法,获得景观环境感知特征数据及感知自然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评分数据,探索与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相关的公园绿地景观环境影响要素。研究发现:1)场景内存在水体、植被物种丰富度越高、视觉主体植被健康程度越高、场地的整洁程度越高、无硬质铺地道路或道路类型为线性延伸路径,对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和感知复愈程度更有利;2)场景内有动物出现、人工修剪痕迹更少会显著提升人群对自然的感知程度,但与人群的感知复愈程度相关性不显著;3)场景内的土地裸露度会负向影响公众在自然中的复愈感受,而对人群的自然感知程度无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提出设计优化建议:1)增加水体要素;2)提高植被物种丰富度;3)提高场景整洁度,降低土地裸露度,同时也须避免对植被的过度修剪;4)营造丰富生境,提高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其可观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感知 感知复愈性 景观环境特征 设计优化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感知的景观生态格局构建新思路与实施框架 被引量:1
14
作者 申佳可 李烨 王云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3-69,共7页
传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的手段依赖于静态量化分析,忽略人类主体的动态作用及其主观认知,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群赋予景观的特定人文与社会属性。引入生态感知理论,并构建针对地方性特质、价值与需求分析的复合性生态感... 传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的手段依赖于静态量化分析,忽略人类主体的动态作用及其主观认知,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群赋予景观的特定人文与社会属性。引入生态感知理论,并构建针对地方性特质、价值与需求分析的复合性生态感知指标体系,旨在将人类主观认知与客观分析相结合,将对景观静态格局与时空动态过程的评估相融合,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人类需求的满足相并重,并基于对景观的整体认知构建具有地域人文社会属性的景观生态格局。生态感知过程包括4个模块:直观感受与要素识别、信息理解与特征认知、价值融入与景观评估、需求匹配与优先级识别。这些模块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与人类感官感知的结合,实现对景观空间多维度、动态性的综合评估。基于生态感知方法,为十堰市构建了“三极、两带、两片、两心、多点、多廊”的景观生态结构与网络格局,该格局体系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还充分反映了区域人地关系和人地共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感知 景观生态格局 主客观结合 人地关系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型和权衡矩阵法的乡村生态-游憩景观安全格局重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颂 柳迪子 杜守帅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5,共7页
【目的】乡村旅游地的突出矛盾是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规划时需要权衡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探究乡村生态-游憩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LSP)重构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乡... 【目的】乡村旅游地的突出矛盾是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规划时需要权衡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探究乡村生态-游憩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LSP)重构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提供参考思路。【方法】以江苏省无锡市马山为例,综合运用InVEST、ArcSWAT、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多模型,分别模拟生态、游憩空间格局以及生态、游憩廊道,并划分景观单元;基于“权衡矩阵法”,比较各单元生态、游憩功能重要性,实现景观功能分区,识别权衡问题突出的区域及战略点,进而为各类景观功能区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建设及管控策略。【结果】将马山景观功能区划分为生态核心区、生态重要区、生态-游憩重点权衡区、生态-游憩次级权衡区、游憩核心区、游憩重要区、游憩协调区及弹性发展区8类,构建生态-游憩景观网络并识别出32处战略点。【结论】重构乡村生态-游憩LSP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型景观功能区的建设侧重点与优先级,科学、精细化地管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促进多功能景观的协调与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权衡矩阵法 景观安全格局 功能分区 精细化管理 无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硕士研究生生态教育的特点与展望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蓉 王琼萱 王云才 《风景园林》 2019年第S02期23-28,共6页
风景园林教育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承担着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责任,风景园林学科中生态教育的成功与否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途径中的重要环节。为科学评价风景园林学科的生态教育质量,选取国内10所开设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的典... 风景园林教育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承担着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责任,风景园林学科中生态教育的成功与否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途径中的重要环节。为科学评价风景园林学科的生态教育质量,选取国内10所开设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的典型院校,以其近3年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及近10年的课题组织教学平台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风景园林学科硕士研究生阶段生态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组成及自科基金科研项目在生态方向的比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总结中国现阶段风景园林院校硕士研究生阶段生态教育的现状、特征及不足,并对完善风景园林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生态教育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生态教育 风景园林院校 生态课程结构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冲突”到“共轭”——城市群生态与农业空间协同管控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翟端强 卓健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83,共8页
【目的】明确城市群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协同管控的逻辑关系与方法,实现城市群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对城镇空间的弹性约束作用。【方法】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完成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 【目的】明确城市群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协同管控的逻辑关系与方法,实现城市群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对城镇空间的弹性约束作用。【方法】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完成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获取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冲突特征。【结果】将3类评价分级成果空间叠加,一共得到27种空间组合方式,整理出3种优势区与3种冲突区:生态空间优势区、农业空间优势区、城镇空间优势区、低冲突区、中冲突区、高冲突区,并细化出4级管控分区及管控实施路径。【结论】提出城市群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协同管控思路和“平行共轭、融合共轭”的分区管控路径,满足城市群空间管控的整体性、系统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管控要求,以精细化的管控与治理思维使国土空间规划更好地融入国家新型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空间冲突 生态空间 农业空间 共轭效应 协同管控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多尺度增汇减碳能效测度研究进展和规划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颂 白钊成 +1 位作者 柳迪子 沈培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目的]城市是最大的碳源,城市蓝绿基础设施(urban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UBGI)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系统梳理当前UBGI增汇减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提出规划策略和重点论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 [目的]城市是最大的碳源,城市蓝绿基础设施(urban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UBGI)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系统梳理当前UBGI增汇减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提出规划策略和重点论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与演绎,梳理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能效的测度方法,解析对应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依据“测度方法—影响因素—规划策略”的逻辑框架,构建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结果]UBGI增汇减碳的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具有尺度差异性,因此面向场地、社区、城区3个空间尺度,从固碳增汇、降(保)温减碳、出行减碳3个方面构建了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并基于当前研究不足和规划需求,提出了面向增汇减碳的UBGI规划研究的五大重点论题:如何构建尺度合一的UBGI增汇减碳测度方法、如何测度独立场所UBGI(separate-sited UBGI,SSU)降(保)温减碳能效、如何实现融合碳汇测度与减碳测度的UBGI全生命周期评估、如何权衡UBGI增汇减碳与其他功能以获得综合效益最优的布局、如何布局UBGI以实现低碳正义。[结论]策略框架的碳汇路径要求“源头碳汇—精准落位—格局管控”,减碳路径要求“共生共融—共建共享—有机疏解”,权衡这2条路径在3个空间尺度上的策略,能为UBGI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五大重点论题能够为UBGI建设和未来研究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基础设施 碳汇 减碳 能效测度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城市绿地健身网络特征研究——以上海市内环区域为例
19
作者 刘颂 白钊成 +1 位作者 柳迪子 沈培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0,共8页
绿地是城市居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但传统的绿地网络分析方法难以反映居民的实际使用模式。以上海市内环区域为例,利用健身轨迹数据构建城市绿地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节点、子群和整体3个层次分析了绿地健身网络的结构特征... 绿地是城市居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但传统的绿地网络分析方法难以反映居民的实际使用模式。以上海市内环区域为例,利用健身轨迹数据构建城市绿地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节点、子群和整体3个层次分析了绿地健身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显示:1)绿地节点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节点中心度受绿地内部道路长度、周围写字楼面积等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2)健身网络存在显著的区域隔离,利用结构洞识别到了工业用地阻隔、滨水空间私有化、里弄绿化缺失、交通干线阻隔4类典型的绿地隔离情景;3)健身网络整体连接稀疏且同质性较高,稳定性较低。本研究基于“真实连通性”视角,为构建支持人群活动的城市绿地网络提供数据驱动的规划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会网络分析 绿地网络 健康城市 健身轨迹数据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光照对密闭空间人员睡眠节律和警觉性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统岳 邵戎镝 +4 位作者 王燕尼 李娟洁 代书剑 于闯 郝洛西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5-367,共13页
为研究人在长期缺乏采光的密闭空间内容易发生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障碍的问题,对20名被试者在地下密闭空间内进行了连续4周的光照实验,且每周采用一种光照模式,测量睡前的褪黑素、皮质醇、主观困倦度和核心体温,监测睡眠主观评价得分、... 为研究人在长期缺乏采光的密闭空间内容易发生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障碍的问题,对20名被试者在地下密闭空间内进行了连续4周的光照实验,且每周采用一种光照模式,测量睡前的褪黑素、皮质醇、主观困倦度和核心体温,监测睡眠主观评价得分、入睡潜伏期、夜间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等指标,由实验可知,第1周采用恒定光照模式,睡前褪黑素浓度和困倦度逐天降低,核心体温逐天增加;第2周作息时间强制前移了2 h;第3周采用动态光照模式,在夜间采用强光刺激,睡前核心体温和皮质醇浓度提高,褪黑素浓度和主观困倦度下降,睡眠得分和睡眠潜伏期逐天增加,睡眠质量逐天变差,反应时间变短、错误率降低;第4周采用晨间强光刺激和夜间暗光保护的动态光照模式,睡前褪黑素浓度和困倦度显著提升、核心体温和睡眠潜伏期逐天降低,睡眠质量逐渐改善。光照对昼夜节律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存在逐天累积的效应,通过动态光照模式可针对性地帮助密闭空间内的人员保持昼夜节律的稳定性和适应各自的轮班作业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光学 密闭空间 健康照明 昼夜节律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