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影像检查中的医学伦理困境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唐翠松 李励 +4 位作者 邱裕友 华婷 赵炳辉 诸静其 汤光宇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7,共4页
分析放射影像检查中面临的医学伦理困境及产生原因,包括医疗市场化、公立医院背离公益性、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不足、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医学伦理学意识和知识、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坚持... 分析放射影像检查中面临的医学伦理困境及产生原因,包括医疗市场化、公立医院背离公益性、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不足、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医学伦理学意识和知识、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合理、有序、有效地选用各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优化影像检查程序,避免过度检查和重复检查,加强法制与政策监管,充分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伦理意识和业务水平,真正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检查 放射学 医学伦理学 知情同意 保护隐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对眼眶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姚建华 陶晓峰 +2 位作者 汤光宇 施增儒 王金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4例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法(眼球区、视神经鞘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骨膜外区)对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新五分... 目的:探讨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4例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法(眼球区、视神经鞘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骨膜外区)对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新五分区法下眼眶占位性病变的分布规律。结果:374例患者中血管瘤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34.75%(130/374),其中79.23%(103/130)分布于肌锥内区。淋巴瘤分布以锥外单区域为主,炎性假瘤的分布多见于混合区域(χ2=13.63,P<0.001)。病例数超过10例的眼眶占位性病变各区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恶性病变在肌锥内区、外区及混合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内/外=66.53,P<0.001;χ2内/混=88.17,P<0.001;χ2外/混=5.078,P=0.024<0.05)。肌锥内区良性病变(99.18%,121/122)>肌锥外区(56.12%,78/139)>混合型(36.96%,17/46);恶性肿瘤混合型(63.04%,29/46)>肌锥外区(43.88%,61/139)>肌锥内区(0.82%,1/122)。结论: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下各分区眼眶占位性病变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新五分区法有助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肿瘤 眼眶占位性病变 影像分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宝平 唐翠松 +3 位作者 汤光宇 李伟 沈永菊 刘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237-2239,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VCTU)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完整的输尿管结石病例386例,均行VCTU检查,对获得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分析。结果:386...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VCTU)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完整的输尿管结石病例386例,均行VCTU检查,对获得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分析。结果:386例中,结石最小长径约1mm,输尿管结石位于上段114例,中段82例,下段153例,一侧输尿管多发结石37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囊肿189例、肾盂旁囊肿43例、输尿管和肾积脓3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21例、马蹄肾4例、输尿管囊肿1例、膀胱憩室3例、肾结石和膀胱结石177例。结论:VCTU能立体、直观、清晰显示输尿管结石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和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同时确定有无合并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肾积脓、肾结石、膀胱结石等病变,还可以通过延迟期了解肾脏排泄功能,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64排容积CT X线计算机 尿路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对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唐翠松 汤光宇 +3 位作者 李伟 李宝平 刘勇 沈永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对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66例经手术、输尿管镜或临床证实的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者行VCTU检查,并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后处理,获得尿...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对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66例经手术、输尿管镜或临床证实的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者行VCTU检查,并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后处理,获得尿路重建图像。结果 66例患者中(2例为多发畸形),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32例,马蹄肾7例,肾旋转不良6例,肾盏憩室5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5例,先天性巨输尿管1例,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输尿管囊肿3例,膀胱憩室7例。VCTU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可多角度观察尿路,诊断正确率达100%。结论 VCTU通过VR、MIP、MPR、CPR图像能准确显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及其伴发病变,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可作为诊断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尿路造影术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先天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肿瘤血管造影及栓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玉金 张孝军 +3 位作者 宋鹏 王志军 徐家华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16-920,共5页
目的评价纵隔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及其栓塞的价值。方法收集近年来经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的纵隔肿瘤6例,其中胸骨后甲状腺肿1例,恶性胸腺瘤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2例,滑膜肉瘤1例,纵隔型肺癌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纵隔肿瘤的动脉供血来... 目的评价纵隔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及其栓塞的价值。方法收集近年来经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的纵隔肿瘤6例,其中胸骨后甲状腺肿1例,恶性胸腺瘤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2例,滑膜肉瘤1例,纵隔型肺癌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纵隔肿瘤的动脉供血来源,评估栓塞对辅助手术切除及预后的价值。结果纵隔肿瘤根据生长位置可有不同的供血动脉,本组病例所见主要供血动脉有甲状颈干、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膈下动脉和肋间动脉,发生胸壁侵犯时可有胸壁外侧动脉供血。肝动脉也可向邻近纵隔肿瘤供血。可同时有纵隔两侧动脉供血。3例于栓塞后20 h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明显较少,肿瘤易于剥离,切除标本可见肿瘤大部分变性坏死。3例因为术后复发、瘤体巨大未行手术切除,复查可见肿瘤大部分坏死、体积萎缩。结论纵隔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复杂,需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全面寻找可能的供血动脉,以达到彻底栓塞的目的。栓塞对于辅助手术切除和控制肿瘤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瘤 血管造影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血管成像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如康 沈永菊 +3 位作者 刘勇 冷永新 邱裕友 张晓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7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将67例接受头颈部CTA的患者[对比剂均为碘帕醇(370mgI/ml)]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3)以固定流率(4ml/s)注入90ml对比剂和20ml生理盐水,个体化组(n=34)根据公式计...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将67例接受头颈部CTA的患者[对比剂均为碘帕醇(370mgI/ml)]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3)以固定流率(4ml/s)注入90ml对比剂和20ml生理盐水,个体化组(n=34)根据公式计算所需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对比剂剂量(ml)=体质量(kg)×λ(ml/kg);流率(ml/s)=对比剂剂量/(曝光时间+7);生理盐水剂量(ml)=(27.5-7-曝光时间)×流率。患者体质量为45~60kg时,λ=0.8ml/kg;61~75kg时λ=0.9ml/kg;>75kg时λ=1.0ml/kg]。测量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相应层面的增强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T值和对比剂剂量,以t检验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个体化组主动脉弓CT值分别为(414.20±6.24)HU、(435.36±6.44)HU(P<0.001);右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4.29±6.25)HU、(459.85±6.48)HU(P<0.001);左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5.42±6.26)HU、(458.43±6.42)HU(P<0.001)。常规组和个体化组右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91.03±10.08)HU、(267.55±9.88)HU(P=0.180);左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89.94±9.80)HU、(269.50±9.86)HU(P=0.169)。常规组每例对比剂剂量均为90ml,个体化组平均剂量为(59.41±7.91)ml(F=508.474,P<0.001)。常规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和一般分别为28、4和1例,个体化组分别为27、6和1例(P=0.874)。结论通过个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头颈部CTA成像的对比剂剂量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衍射增强技术应用于医学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彭屹峰 汤光宇 +2 位作者 陈岳声 程爱萍 陈绍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本实验通过各类样品的DEI成像,获得衬度及分辨率,并与常规吸收成像比较,对衍射增强成像(DEI)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装置(BSRF)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人及动物脏器在摇摆曲线上进行扫描,并与常规吸... 目的本实验通过各类样品的DEI成像,获得衬度及分辨率,并与常规吸收成像比较,对衍射增强成像(DEI)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装置(BSRF)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人及动物脏器在摇摆曲线上进行扫描,并与常规吸收像进行比较,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分辨率。结果不同组织之间存在不同的衍射增强,DEI均显示较好的衬度和分辨率,图像分辨率达到微米级,并且扫描位置对图像显示具有较大影响。结论DEI从相位衬度角度进行成像,极大地改进了成像质量,理论上来说是安全的,有望运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增强成像 相位衬度成像 同步辐射 摇摆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研究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与椎旁体质成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张雪丽 陈明月 +5 位作者 唐睿 万丽娣 彭鲲 董丽君 汤光宇 张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66-157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腰3椎体(L3)层面体质成分的相关性。方法将496名成年女性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定...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腰3椎体(L3)层面体质成分的相关性。方法将496名成年女性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L1~3椎体BMD及L3椎体中心层面周围各体质成分含量,包括BMI、椎体周围脂肪含量(FM)、瘦组织含量(LM)、脂肪与瘦组织比值(F/L)、骨量与瘦组织比值(B/L)、腹部总脂肪(TAT)、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依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120 mg/cm3)、骨量减少组(80~120 mg/cm3)和骨质疏松(≤80 mg/cm3,OP)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龄组BMI、BMD及各体质成分的组间差异。利用线性相关分析BMD与各体质成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0.9±12.5)岁(25~82岁)。BMI、BMD、LM、SAT值在老年组低于中、青年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M在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P<0.01)。VAT随年龄增加逐渐减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5)。BMD与年龄、FM呈负相关,与BMI、LM、SAT呈正相关,与VAT呈较弱正相关。在不同BMD组中,BMI、LM、SAT在骨质疏松组中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M在骨质疏松组中最高(P<0.01),而VAT在不同BM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1)。结论女性腰椎周围肌肉含量、脂肪浸润程度、腹部皮下及内脏脂肪与腰椎BMD存在相关性,其中BMI、LM、SAT与BMD呈正相关,而FM与BMD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成分 骨质疏松 骨密度 成年女性 定量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源性头痛及其神经阻滞疗法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兵 梁新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363-365,共3页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头痛的疾病很多,病因复杂,其中颈源性头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颈源性头痛多由颈椎退行性改变、劳损或颈部长期处于不适当的姿势、外伤等因素作用,刺激或压迫在软...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头痛的疾病很多,病因复杂,其中颈源性头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颈源性头痛多由颈椎退行性改变、劳损或颈部长期处于不适当的姿势、外伤等因素作用,刺激或压迫在软组织内穿行的颈神经或枕神经而引发,同时椎动脉可受压迫,导致后头部的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头疼、头昏等症状。颈源性头痛大多难愈,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临床上治疗方法众多,除口服止痛药物外,还有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但效果多不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神经阻滞疗法 退行性改变 生活质量 软组织内 供血不足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同步辐射衍射增强与同轴技术小鼠肾脏成像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屹峰 陈云燕 +4 位作者 田净丽 王骐 汤光宇 肖体乔 朱佩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27-2029,共3页
目的通过评价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小鼠肾脏微细结构的成像过程,比较同轴成像技术(IOXI)与衍射增强成像(DEI)的差异,探索相位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形貌站4W1A和上海光源(SSRF)成像线站BL13W上,分别... 目的通过评价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小鼠肾脏微细结构的成像过程,比较同轴成像技术(IOXI)与衍射增强成像(DEI)的差异,探索相位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形貌站4W1A和上海光源(SSRF)成像线站BL13W上,分别对小鼠肾脏进行成像,以组织衬度与空间分辨力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肾脏微细结构在IOXI与DEI中均得以显示,尤其是IOXI可显示肾小球。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的图像空间分辨力达10μm。结论包括IOXI与DEI在内的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软组织及血管结构的显示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IOXI由于获得成像信息更多,且光路较为简单、图像可直接获得,在生物医学应用研究中的价值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同轴轮廓成像 衍射增强成像 同步辐射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辐射类同轴技术应用于肾脏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屹峰 陈绍亮 +6 位作者 陈岳声 汤光宇 赵文荣 朱佩平 黄万霞 袁清习 何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69-1671,共3页
目的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经过4%甲醛溶液固定后的人体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成... 目的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经过4%甲醛溶液固定后的人体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成像,以空间分辨率和组织衬度作为评价标准。结果在样品与成像板距离Z为150mm时获得的肾脏成像,具有较高的组织衬度,包括肾小囊在内的结构均能较好显示,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0μm。结论类同轴技术能较好显示肾脏的微细解剖结构,对于以轻元素为主的脏器成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 相位衬度 类同轴成像技术 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神经阻滞疗法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兵 梁新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7期605-607,共3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以顽固性慢性疼痛为特征,好发于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目前不十分明确,临床治疗困难,各种治疗方法均为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以顽固性慢性疼痛为特征,好发于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目前不十分明确,临床治疗困难,各种治疗方法均为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其中神经妥乐平联合神经阻滞疗法是近年来临床治疗中的一种较新疗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神经痛 神经阻滞 神经妥乐平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类同轴技术开展肾脏相位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屹峰 陈绍亮 +3 位作者 肖体乔 徐洪杰 陈岳声 汤光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经过4%甲醛溶液固定后的人体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 目的: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经过4%甲醛溶液固定后的人体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成像,以空间分辨率和组织衬度作为评价标准。结果:在样品与成像板距离Z为150mm获得的肾脏成像,具有较高的组织衬度,包括肾小囊在内的结构均能较好显示,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0μm。结论:类同轴技术能较好显示肾脏的微细解剖结构,对于以轻元素为主的脏器成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 相位衬度 类同轴成像技术 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虞崚崴 汤光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06-209,共4页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双源CT以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不依赖心率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获得满意的影像质量,使临床适应范围更宽,诊断更加准确,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无疑也是目前...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双源CT以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不依赖心率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获得满意的影像质量,使临床适应范围更宽,诊断更加准确,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无疑也是目前冠状动脉最好的无创检查方法。本文综述双源CT的基本特点和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双源CT 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辐射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实验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屹峰 陈绍亮 +4 位作者 汤光宇 陈云燕 陈岳声 沈仁杰 程爱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18-1120,共3页
目的比较衍射增强成像(DEI)和单色光成像两种方法冠状动脉成像效果,评价同步辐射方法在冠状动脉成像上的意义。方法DEI装置及白光成像装置下,分别对大鼠心脏进行成像,在DEI成像时,采用离体心脏样品;在单色光成像时,采用活体大鼠,并静注... 目的比较衍射增强成像(DEI)和单色光成像两种方法冠状动脉成像效果,评价同步辐射方法在冠状动脉成像上的意义。方法DEI装置及白光成像装置下,分别对大鼠心脏进行成像,在DEI成像时,采用离体心脏样品;在单色光成像时,采用活体大鼠,并静注60%碘造影剂1ml,迅速采集图像,以图像衬度和空间分辨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显示大鼠的冠状动脉。虽然DEI不用造影剂,从成像效果上来说稍差于单色光技术效果,但两种成像方法获得的图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EI用于冠状动脉成像是可行的,但受成像条件和方法的限制,同步辐射的优良特性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 衍射增强成像 单色光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刚 张明鸣 +2 位作者 张雪丽 邢俊 初曙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3-437,共5页
目的:分析影像资料,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某方舱医院56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胸部CT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位置、分布以及影像特征。结果: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病灶多见于双肺(69.4%)... 目的:分析影像资料,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某方舱医院56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胸部CT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位置、分布以及影像特征。结果: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病灶多见于双肺(69.4%),大多数位于肺外周(63.3%),常累及2个以上肺叶(73.5%),病灶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98.0%)。在短期进行复查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66.7%)病灶较前次吸收减少。结论:胸部CT检查对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患者胸部影像表现出一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感染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类同轴技术评价小鼠肾脏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屹峰 赵泽华 +5 位作者 田静丽 陈岳声 肖体乔 徐洪杰 杜国浩 朱佩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肾脏组织成像及研究病变模式方面的意义。方法:在上海光源BL13W1线站,取经过甲醛溶液固定后的小鼠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 目的: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肾脏组织成像及研究病变模式方面的意义。方法:在上海光源BL13W1线站,取经过甲醛溶液固定后的小鼠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成像,以空间分辨率和组织衬度作为评价标准,比较不同年龄的肾脏的形态、结构差异。结果:在样品与成像板距离Z为150cm获得的肾脏成像,具有较高的组织衬度,年龄在10个月、18个月与年龄24个月小鼠肾脏的形态及血管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类同轴技术能较好显示肾脏的微细解剖结构,而对于适龄和老龄的肾脏之间存在着的血管模式、形态上的差异对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肾脏的老化特征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 相位衬度 类同轴成像技术 小鼠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大鼠椎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研究
18
作者 诸静其 华婷 +2 位作者 徐子军 唐睿 汤光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73-1377,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商用3. 0 T磁共振扫描仪对大鼠椎体行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检查评估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15只3月龄正常雌性SD大鼠以及5只骨质疏松模型SD大鼠(去卵巢法)行多体素点分辨波... 目的探讨临床商用3. 0 T磁共振扫描仪对大鼠椎体行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检查评估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15只3月龄正常雌性SD大鼠以及5只骨质疏松模型SD大鼠(去卵巢法)行多体素点分辨波谱法检查测定腰5椎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分析两名放射科医师测量正常大鼠腰5椎体FF值的一致性,并观察正常和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波谱以及病理特点。结果两名放射科医师测得的正常大鼠腰5椎体FF值分别为(10. 92±3. 31)%、(11. 10±3. 20)%,组内相关系数为0. 954。1H-MRS显示水峰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主峰(长链亚甲基质子),而不饱和脂肪酸峰烯烃质子和亚甲基质子(与烯烃质子相连)未见明确显示,HE染色显示骨髓内脂肪细胞少见,散在分布,体积较小;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腰5椎体的FF值为(20. 13±4. 20)%,1H-MRS显示水峰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主峰(长链亚甲基质子),但饱和脂肪酸主峰有所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峰烯烃质子和亚甲基质子(与烯烃质子相连)明确显示,信号振幅较小,HE染色显示骨髓内脂肪细胞增多,弥漫分布,体积增大。结论临床商用3. 0 T磁共振扫描仪行1H-MRS检查测定FF值评估大鼠椎体骨髓脂肪含量具备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质子磁共振波谱 脂肪分数 骨质疏松 脂肪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脉导管热灌注体外模拟实验
19
作者 樊树峰 李政 +1 位作者 顾伟中 汝复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深部脏器肿瘤经动脉导管热灌注加温的影响因素。方法模拟临床条件,将55~68℃之间不同温度的液体以10~40ml/min不同速度,经临床常用不同型号和长度的导管灌注,用数字温度仪检测导管流出热灌注的温度,用多元回归分析临床... 目的探讨深部脏器肿瘤经动脉导管热灌注加温的影响因素。方法模拟临床条件,将55~68℃之间不同温度的液体以10~40ml/min不同速度,经临床常用不同型号和长度的导管灌注,用数字温度仪检测导管流出热灌注的温度,用多元回归分析临床条件下影响导管口流出液体温度的主要因素。结果在与临床相似的条件下,灌注温度、速度及所用导管长度是影响灌注液从导管流出温度的主要因素。以20~40ml/min的速度经80cm长5F导管灌注60~65℃液体,液体从导管口流出温度的均数为(47.55±0.44)℃;其95%可信区间为44.6l~48.49℃。结论通过调节灌注温度和速度可对特定导管流出热液的温度进行有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温热 介入 体外模拟实验 热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图像融合理论的人眼球及眼眶肿瘤的三维重建与显示(英文)
20
作者 管宇峰 叶强 宋志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77-880,共4页
目的:研究CT和MRI融合技术在眼球及眼眶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对13例眼球及眼眶肿瘤的CT和MRI的二维图像通过特征点配准结合ILCP法(IterativeLocalClosestPoint)进行融合,运用RayTracing法进行三维融合图像的重建。结果:实现了人眼球及眼... 目的:研究CT和MRI融合技术在眼球及眼眶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对13例眼球及眼眶肿瘤的CT和MRI的二维图像通过特征点配准结合ILCP法(IterativeLocalClosestPoint)进行融合,运用RayTracing法进行三维融合图像的重建。结果:实现了人眼球及眼眶肿瘤CT和MRI三维融合图像的重建与显示,眼球及眼眶肿瘤的CT和MRI信息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成像在同一幅图像上,立体显示了眼部正常与病变组织的三维结构,提供了眼眶的三维立体视觉,使眼眶的结构便于理解。结论:多模图像融合能使临床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诊断信息。它能帮助医师制订周密的手术方案,并且对临床教学及加强医患沟通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图像融合 断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三维重建 眼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