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坡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特征
1
作者 闻芳 李渊灵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斜坡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7例经病理证实为斜坡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术前CT和MRI检查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病变部位、形态、大小、CT及MRI特征及强化特点等... 目的探讨斜坡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7例经病理证实为斜坡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术前CT和MRI检查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病变部位、形态、大小、CT及MRI特征及强化特点等。结果27例中原发性肿瘤15例,包括脊索瘤8例,软骨肉瘤3例,淋巴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软骨瘤1例;继发性肿瘤12例,包括鼻咽癌5例,侵袭性垂体腺瘤3例,脑膜瘤4例。结论CT检查对肿瘤钙化及骨质破坏的显示明显优于MRI检查,而MRI检查对肿瘤的大小、形态及侵及范围显示的更好,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肿瘤 肿瘤样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全脊柱成像技术在脊柱侧凸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茸 朱冬青 +2 位作者 李励 万欣怡 刘士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80-183,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全脊柱立位成像技术在脊柱侧凸畸形患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66例脊柱侧凸畸形的患者的全脊柱影像,应用长骨拼接软件,对拼接后获得的脊柱全景影像质量进行评估。选取术前、标准的前后位脊柱侧凸的影像及相... 目的探讨数字化全脊柱立位成像技术在脊柱侧凸畸形患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66例脊柱侧凸畸形的患者的全脊柱影像,应用长骨拼接软件,对拼接后获得的脊柱全景影像质量进行评估。选取术前、标准的前后位脊柱侧凸的影像及相应拼接后的全脊柱影像28例进行Cobb角的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 163例患者通过长骨拼接功能自动拼接一次成功,3例由于患者体位变动,自动拼接有误,通过手动调节后达到拼接要求。所有患者均未重复摄片,拼接成功率98%以上。拼接前后X线片影像质量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0.149,P>0.05)。对拼接前后两组图像进行Cobb角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信度分析及两次测量差值的非参数检验,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数字化全脊柱成像技术成像清晰,无拼接伪影,为脊柱侧凸临床诊疗及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应用前景广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侧弯角 数字化X线摄影 全脊柱成像 长骨拼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对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唐翠松 汤光宇 +3 位作者 李伟 李宝平 刘勇 沈永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对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66例经手术、输尿管镜或临床证实的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者行VCTU检查,并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后处理,获得尿...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对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66例经手术、输尿管镜或临床证实的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者行VCTU检查,并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后处理,获得尿路重建图像。结果 66例患者中(2例为多发畸形),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32例,马蹄肾7例,肾旋转不良6例,肾盏憩室5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5例,先天性巨输尿管1例,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输尿管囊肿3例,膀胱憩室7例。VCTU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可多角度观察尿路,诊断正确率达100%。结论 VCTU通过VR、MIP、MPR、CPR图像能准确显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及其伴发病变,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可作为诊断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尿路造影术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先天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附件良性囊性病变的MRI诊断 被引量:8
4
作者 姚建华 李伟 +3 位作者 汤光宇 张琳 徐彧 陈云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附件良性囊性病变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我院近三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0例附件区良性囊性病灶,对其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讨论其MRI表现特点。结果:110例附件良性囊性病灶中,卵巢囊性病变... 目的:探讨女性附件良性囊性病变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我院近三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0例附件区良性囊性病灶,对其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讨论其MRI表现特点。结果:110例附件良性囊性病灶中,卵巢囊性病变最多,占所有病例的89%(98/110)。其中单纯性囊肿28例(25%,28/110),卵巢囊腺瘤27例(25%,27/110),畸胎瘤22例(20%,22/110),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5例(14%,15/110),占所有病例的84%(92/110)。28例单纯性囊肿信号均匀,其中26例(93%,26/28)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7例卵巢囊腺瘤中,24例可见分隔,2例可见壁结节。22例囊性畸胎瘤中21例可见明显脂质信号。所有15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部分病灶内可见液液分层。结论:大多数女性附件良性可性病变的MRI表现特征性较明显,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盆腔 附件囊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MR动态增强及T_2WI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田净丽 汤光宇 +3 位作者 王非 彭屹峰 李伟 田建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1500-1502,共3页
目的:评价MR动态增强、T2WI二者结合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T1WI、T2WI和动态增强图像,将MRI判断肌层和宫颈侵犯结果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MRI动态增强及T2WI二者结合判断子... 目的:评价MR动态增强、T2WI二者结合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T1WI、T2WI和动态增强图像,将MRI判断肌层和宫颈侵犯结果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MRI动态增强及T2WI二者结合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诊断符合率为80.6%,对Ⅰa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3.1%、75%、96.4%;Ⅰb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5%、84.2%、81.3%、80%;Ⅰc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1.7%、83.3%、91.7%;Ⅱ期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6.8%,诊断符合率为94.4%。结论:联合应用MRI动态增强及T2WI判断子宫内膜癌侵犯肌层的深度、范围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和消化内镜对炎症性肠病诊断价值的评价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笑 唐翠松 +3 位作者 李伟 汤光宇 沈永菊 李宝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2期2170-217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和消化内镜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IBD患者的MSCTE表现,主要分析病灶部位、肠壁增厚情况、肠壁强化、肠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系膜血管改变、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和消化内镜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IBD患者的MSCTE表现,主要分析病灶部位、肠壁增厚情况、肠壁强化、肠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系膜血管改变、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等,并与消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IBD患者中,克罗恩病28例,溃疡性结肠炎12例。IBD患者MSCTE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大于4mm)35例(87.5%),肠壁强化38例(95.0%),肠腔狭窄26例(65.0%),结肠带消失5例(12.5%),多节段性病变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3例(7.5%),肠周脂肪间隙模糊1 5例(37.5%),肠系膜血管增生12例(30.0%),肠周淋巴结增多18例(45.0%),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6例(15.0%)。MSCTE未显示肠壁溃疡和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40例IBD患者消化内镜检查显示肠壁溃疡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10例(25.0%),卵石征1 3例(32.5%),肠腔狭窄28例(70.0%),多节段性病变30例(75.0%),消化内镜未显示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结论 MSCTE对显示IBD患者的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及肠外并发症具有优势,但难以显示肠壁溃疡、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而消化内镜则易于显示IBD的肠壁溃疡、多发炎性息肉、卵石征。两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有助于全面评价IBD的病变范围、并发症,对于IBD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消化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早期动态监测脑外伤手术治疗及其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蔡王莉 汤光宇 +1 位作者 魏小二 李文彬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72例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404例,女性168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4.2岁。分为手术组131例,非手术组441例。进行CT早期动态监测。分析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患者... 目的探讨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72例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404例,女性168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4.2岁。分为手术组131例,非手术组441例。进行CT早期动态监测。分析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患者死亡率及3个月、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的相关性,以及Rotterdam 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外伤后24 h之内与伤后24 h之后手术治疗者数量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Rotterdam CT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Rotterdam 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及伤后3个月、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间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Rotterdam CT评分越高,患者伤后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越低,即预后越差(3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69,P<0.001;6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82,P<0.001)。结论 CT早期动态监测可及时了解脑外伤患者颅内情况的动态变化,指导临床治疗策略,降低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但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CT) 动态监测 手术治疗 预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核磁共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附110例报告) 被引量:3
8
作者 艾麦提阿吉·喀迪尔 鄢阳 +5 位作者 于洋 郭长城 王帅 赵炳辉 彭波 姚旭东 《淮海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目的:分析前列腺穿刺前多参数核磁共振(mp-MRI)影像学表现,探讨mp-MRI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11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mp-MRI影像学资料... 目的:分析前列腺穿刺前多参数核磁共振(mp-MRI)影像学表现,探讨mp-MRI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11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mp-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穿刺病理和根治术后病理,评估mp-MRI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10例患者中,病理结果提示前列腺癌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60例,前列腺mp-MRI对前列腺癌患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6%、80%、78%、87%;对于临床显著前列腺癌(csPCa)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88%、74%、69%、91%;ROC曲线分析mp-MRI诊断前列腺癌AUC值为0.830(95%CI为0.749~0.911);mp-MRI引导下的靶向联合系统穿刺组csPCa检出率(48%)高于系统穿刺组(26%),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MRI对于TNM分期的预测准确率为64.55%(71/110),诊断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精囊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0%、71%和33%、91%。结论:mp-MRI对前列腺癌检出率高,可以引导靶向穿刺活检,用于评估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在PCa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多参数核磁共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PIO动态增强MRI评价小鼠原位肝癌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巧遇 王璐娜 +1 位作者 汤光宇 李若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806-1810,共5页
目的 探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动态增强MRI评价小鼠原位肝癌血流动力学的价值。方法 选用雄性Balb/c裸小鼠14只,随机分为高侵袭性组(n=7)和低侵袭性组(n=7),分别采用高侵袭性MHCC97H和低侵袭性Huh7人的肝癌细胞株构建肝癌原位移... 目的 探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动态增强MRI评价小鼠原位肝癌血流动力学的价值。方法 选用雄性Balb/c裸小鼠14只,随机分为高侵袭性组(n=7)和低侵袭性组(n=7),分别采用高侵袭性MHCC97H和低侵袭性Huh7人的肝癌细胞株构建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使用USPIO进行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肿瘤平扫、增强后30 s、30 min、60 min及90 min的T_(1)和T_(2)值。比较两组肿瘤在不同时间点T_(1)和T_(2)值的差异,明确各组的达峰时间,比较两组的峰值差异。结果 高侵袭性组和低侵袭性组肿瘤的T_(1)达峰时间均为30 min,两组T_(1)信号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侵袭性组T达峰时间为60 min,低侵袭性组T_(2)达峰时间为30s。高侵袭性组的T_(2)强化峰值低于低侵袭性组(78.19±5.04 vs 85.59±13.7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双对比USPIO动态增强MRI可用于评价肝癌血流动力学,高侵袭性肝癌的T_(2)达峰时间延迟,负性强化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血流动力学 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黏液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闻芳 汤光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710-1713,共4页
目的探讨9例肌内黏液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肌内黏液瘤患者的MRI表现。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信号、强化方式及周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例肌内黏液瘤均为单发,8例位于肌... 目的探讨9例肌内黏液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肌内黏液瘤患者的MRI表现。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信号、强化方式及周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例肌内黏液瘤均为单发,8例位于肌内,1例位于肌内及肌间隙。6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3例形态不规则、局部边界不清。8例肿瘤T1WI呈低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7例T2WI及T 2抑脂呈明显均匀高信号,2例由于其内多发低信号分隔而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6例呈环形强化,其中2例伴分隔样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5例呈渐进性强化。5例肿瘤周围见脂肪信号,5例肿瘤周围见水肿信号。结论肌内黏液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与其它软组织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黏液瘤 软组织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的CT及MRI表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亚利 李军衡 高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3期401-403,408,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9~48岁,平均年龄24岁;8例均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8例弥漫性中线胶... 目的探讨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9~48岁,平均年龄24岁;8例均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8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中5例位于丘脑,2例位于脑干,1例位于胼胝体;病灶直径平均约(4.92±0.91)cm;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边界不清,2例形态规则,边界清楚;CT平扫呈等低密度,内见斑片状囊变或坏死,1例病灶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MRI肿瘤呈囊实性,实性部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DWI信号略增高,囊变成分呈明显T1WI低、T2WI高信号表现,出血成分T1WI、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后5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3例病灶呈明显花环样强化,类似高级别胶质瘤。结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的影像学表现多样,但结合病灶的发病部位以及发病年龄,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基因突变 H3K27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