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家系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吉影 王艳波 +3 位作者 于永春 李智 滕小洪 王红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研究脂联素(adiponectin)AP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选择3个APM1基因SPNs位点-11377C>G、+45T>G和+276G>T,... 目的研究脂联素(adiponectin)AP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选择3个APM1基因SPNs位点-11377C>G、+45T>G和+276G>T,对75个2型糖尿病家系(337例)进行基因分型,并以Genehunter软件分析单个SNP在家系中传递不平衡(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DT)情况和多个SNPs所构成的单倍型传递情况,同时进行人体测量学、血糖、血脂等临床参数的检测。结果(1)经TDT分析,未发现APM1基因SNPs单个位点在2型糖尿病患病子代中优势传递;(2)所检测的3个SNPs所构成的单倍型在患病子代中未见优势传递;(3)对-11377C>G位点不同基因型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在糖代谢异常组,GG基因型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明显高于CC基因型(P=0.032,P=0.030);G等位基因携带者HDL-C水平低于CC基因型(P=0.006),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高于CC基因型(P=0.011);在家系正常对照组,G等位基因携带者FINS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P=0.021);(4)对+45T>G多态性的分析在糖代谢异常组,GG基因型BMI明显高于TT基因型(P=0.036),而FINS水平明显低于TT基因型(P=0.014);(5)对+276G>T多态性的研究在家系正常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BMI明显低于GG基因型(P=0.043)。结论未发现APM1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但APM1基因对胰岛B细胞功能、肥胖可能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糖尿病 2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中BLU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和转录水平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剑英 李智 +1 位作者 于永春 段建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研究膀胱癌中BLU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转录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技术和逆转录PCR(RT-PCR)技术分别检测54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及45例相应癌周正常组织、3例非肿瘤患者的正常膀胱... 目的研究膀胱癌中BLU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转录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技术和逆转录PCR(RT-PCR)技术分别检测54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及45例相应癌周正常组织、3例非肿瘤患者的正常膀胱组织中BLU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转录水平。结果①31.5%(17/54)膀胱癌组织中BLU基因高甲基化,相应癌周正常组织和3例正常膀胱组织均未发现该基因高甲基化改变;②甲基化状态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③在45例膀胱癌组织中,BLU表达缺失率为42.2%(19/45);④BLU mRNA表达缺失与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⑤在启动子高甲基化的膀胱癌中,92.3%(12/13)BLU mRNA表达异常下调或缺失。结论膀胱癌中频繁发生BLU基因的高甲基化和mRNA表达缺失,其高甲基化可能是基因转录失活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BLU 甲基化 转录 甲基化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量肠内营养对部分结肠切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兵 樊海蓉 +3 位作者 王晓东 张逖 李晶华 厉曙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研究早期全量肠内营养对结肠切除大鼠术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即正常对照组(未手术全量肠内营养组);术后全量肠内营养组;术后半量肠内营养组。分别于术后第4、11天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 目的:研究早期全量肠内营养对结肠切除大鼠术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即正常对照组(未手术全量肠内营养组);术后全量肠内营养组;术后半量肠内营养组。分别于术后第4、11天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CD4+、CD8+的变化。结果:术后第4天,手术组CD4+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其中半量营养组更明显;术后第11天,全量组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半量组下降,与全量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各组与第4天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术后第4天,CD8+淋巴细胞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全量组与半量组间无差异;术后第11天各组均有回升,组间无差异。术后第4天,CD4+/CD8+比值全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与半量组比有显著差异;术后第11天,全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亦无显著差异,与半量组比有显著差异,与第4天比,全量组明显升高,半量组明显降低。结论:部分结肠切除大鼠术后早期给予全量肠内营养对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大鼠免疫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免疫功能 结肠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p1联合Bmi1参与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放射性损伤DNA修复
4
作者 俞蕾 何奖图 +3 位作者 王勤婉 于永春 潘秋辉 李晶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09-913,共5页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诱导的蛋白磷酸酶1(Wip1)在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放射性损伤DNA修复中的可能作用,为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取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小干扰(siRNA)技术干扰细胞Wip1表达,放射性照射(4、10、15、25Gy)...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诱导的蛋白磷酸酶1(Wip1)在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放射性损伤DNA修复中的可能作用,为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取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小干扰(siRNA)技术干扰细胞Wip1表达,放射性照射(4、10、15、25Gy)髓核细胞,采用彗尾实验观察DNA损伤及损伤修复反应(DNAdamagerepair,DDR)情况,并与未干扰Wip1髓核细胞作对照;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检测Wip1潜在结合蛋白;根据筛选结果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病变椎间盘组织Wip1及潜在结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彗尾实验表明:干扰Wip1表达后,25Gy剂量射线导致髓核细胞DNA损伤的修复并不受影响,但DDR持续激活,对照组在照射后24h已经检测不到DNA损伤修复的标识分子,但siRNA干扰Wip1表达组细胞照射后48h仍可检测到标识分子。Co-IP实验表明:放射性照射正常对照细胞后,Wip1与Bmi1在细胞核内分布重合,而且聚集在DNA损伤位点,而siRNA抑制Wip1表达后,这种结合随即消失。实时定量RT-PCR结果表明:与正常椎间盘组织相比,椎间盘退变组织Wip1、Bmi1基因表达下降,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 Wip1通过调控DDR时限参与了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放射性损伤DNA修复,Bmi1可能参与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辐射损伤 DNA修复 WIP1 BMI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