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对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意义 被引量:50
1
作者 张世民 马卓 +2 位作者 杜守超 胡孙君 陶友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 目的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骨性面积、软组织附着及其面积以及外侧壁骨皮质的厚度。结果骨性外侧壁平均高(24.4±2.4)mm,宽(23.3±2.0)mm,面积(567.0±82.8)mm2。臀中肌、臀小肌的止点与股外侧肌起点,在外侧壁处相互交织,形成致密坚韧的腱膜样重叠部,平均高(33.2±2.3)mm,宽(28.2±1.9)mm,厚(1.6±0.1)mm。老年人小转子平面的股骨外侧壁皮质薄弱,厚仅(2.3±0.5)mm。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皮质薄弱,容易骨折。推荐选用头髓钉系统进行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外侧壁 外侧骨皮质 转子外侧壁 外侧壁软组织 转子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 被引量:30
2
作者 胡孙君 张世民 +4 位作者 张英琪 杜守超 马卓 姚勐炜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最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结论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后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地图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英琪 张世民 +3 位作者 熊文峰 马卓 杜守超 胡孙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等参数,并在3D重建模型上绘制骨折特征地图。结果 96例患者中56例有外侧壁骨折,其中A2型71.4%(40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10.1±6.0)mm,高度(23.1±11.3)mm,面积(158.5±105.2)mm2,占外侧壁面积(12.1±8.1)%,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64.6±14.5)°;A3型28.6%(16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26.0±7.0)mm,高度(38.8±11.7)mm,面积(860.1±357.0)mm2,占外侧壁面积(64.5±25.9)%,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30.2±39.6)°。结论不同类型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特征有明显差异,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骨折信息,可为制作转子间骨折模型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地图 影像叠加 股骨近端外侧壁 转子外侧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内螺旋刀片与拉力螺钉的特点对比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立智 胡孙君 +2 位作者 杜守超 马卓 张世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8-611,共4页
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获得头颈部骨块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打入股骨头内并固定头颈骨块的内置物,以单枚粗大的内固定物使用较广泛,主要为传统的拉力螺钉(lag screw)和新近的螺旋刀片(helical blade... 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获得头颈部骨块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打入股骨头内并固定头颈骨块的内置物,以单枚粗大的内固定物使用较广泛,主要为传统的拉力螺钉(lag screw)和新近的螺旋刀片(helical blade)两种。两种内固定物的结构与设计各具特色,是临床应用的基础。本文从两者的发展、结构特点、操作步骤、力学分析等方面进行比较,围绕两种内植物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拉力螺钉 股骨头内 刀片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应用 内固定物 BLA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陶友伦 张世民 +5 位作者 陈文龙 张英琪 王欣 刘天一 马飞 顾玉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1-205,209,共6页
目的研究牵张力、伴行静脉数量和动静脉间距对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影响。方法应用LSDYNA软件建立穿支血管蒂三维非线性数字化模型,分3组进行实验:(1)等长和等张扭转;(2)血管蒂为1支和2支伴行静脉;(3)穿支动静脉间距分别... 目的研究牵张力、伴行静脉数量和动静脉间距对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影响。方法应用LSDYNA软件建立穿支血管蒂三维非线性数字化模型,分3组进行实验:(1)等长和等张扭转;(2)血管蒂为1支和2支伴行静脉;(3)穿支动静脉间距分别在0、2、4、6 mm的情况下扭转。3组实验均从0°扭转至180°,通过血管最窄处横截面积变化,反映血管的通畅性。结果 (1)等张扭转组血管蒂通畅程度明显大于等长扭转组;(2)1支管腔通畅程度大于2支,但2支静脉的管腔截面积之和仍大于1支;(3)穿支动静脉间距加大,管腔的狭窄程度也逐渐增加。结论 (1)在血管蒂扭转的同时施加牵张力,将使血管的通畅性明显降低;(2)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中,2支伴行静脉的通畅性仍较1支为好;(3)穿支动静脉间距越大,扭转后绞窄越明显,甚至发生管腔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 穿支血管 血管通畅性 扭转 牵张 非线性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缺乏小鼠椎体骨质的 Micro-CT 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郭震 姚勐炜 +2 位作者 张世民 涂意辉 蒋雷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瘦素通过对椎体骨质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性。方法获取12个6月龄雄性ob/ob小鼠(瘦素缺乏小鼠)和野生型小鼠(C57BL小鼠)的腰5椎体(各6个),通过Micro-CT检测比较两者骨密度、皮质骨厚度、小梁骨体积、小梁... 目的探讨瘦素通过对椎体骨质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性。方法获取12个6月龄雄性ob/ob小鼠(瘦素缺乏小鼠)和野生型小鼠(C57BL小鼠)的腰5椎体(各6个),通过Micro-CT检测比较两者骨密度、皮质骨厚度、小梁骨体积、小梁骨厚度、小梁骨数量、连接性密度、结构模型指数等显微结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较,6月龄ob/ob小鼠的椎体骨密度及小梁骨厚度增大,椎体连接性密度(Conn.D)明显增加;椎体骨小梁间隙明显减少;椎体结构模型指数(SMI)明显减小,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小梁骨体积((BV/TV)、小梁骨数量增加、皮质骨厚度增大,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瘦素可能通过对小鼠椎体骨质代谢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椎体 营养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下骨与骨性关节炎病变的发生发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立智 张世民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4期362-368,共7页
骨性关节炎(OA)是软骨与骨的退行性变过程。软骨下骨是构成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之一,维持软骨正常结构和功能。在复杂应力和生物学作用下,OA软骨下骨的重塑和结构改变使软骨承受更高的应力。软骨下骨内血管生成和结构病变扩大了骨... 骨性关节炎(OA)是软骨与骨的退行性变过程。软骨下骨是构成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之一,维持软骨正常结构和功能。在复杂应力和生物学作用下,OA软骨下骨的重塑和结构改变使软骨承受更高的应力。软骨下骨内血管生成和结构病变扩大了骨软骨异常交流途径,软骨下骨产生的代谢调节因子通过异常生物学交流直接促进软骨退变。研究软骨下骨内细胞及其变化,血管生成与骨软骨间生物学交流,揭示软骨下骨重塑和结构变化特点,探寻改善骨重塑治疗方法,将有利于延缓OA病变进展,有效防治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软骨下骨 成骨细胞 骨细胞 破骨细胞 软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文涛 涂意辉 刘忠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3-485,共3页
随着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骨性关节炎中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本文对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定义,国际通用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其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膝关节 前内侧 骨性关节炎 治疗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 被引量:22
9
作者 唐举玉 章伟文 +15 位作者 张世民 章一新 陈宏 唐茂林 汪华侨 徐达传 梅劲 王欣 张春 黎晓华 徐永清 王春梅 谢松林 廖华 刘小林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复超长创面衍生了联体穿支皮瓣,为了吻合一组血管同时修复多个创面衍生了分叶穿支皮瓣,为了使合并深部骨骼或肌肉组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名词术语 四肢创面 临床应用 主干血管 外科领域 皮瓣供区 乳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在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与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立智 张世民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2期167-172,共6页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骨组织代谢疾病,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成骨细胞表达异常的生物学表型与软骨下骨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其可使软骨承受更高的应力;软骨下骨成骨细胞产生的代谢调节因子通过骨和软骨间微结...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骨组织代谢疾病,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成骨细胞表达异常的生物学表型与软骨下骨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其可使软骨承受更高的应力;软骨下骨成骨细胞产生的代谢调节因子通过骨和软骨间微结构直接促进软骨细胞退变。免疫和脂类代谢通过成骨细胞调节骨组织代谢,参与骨性关节炎病变过程。进一步阐明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在骨性关节炎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可为骨性关节炎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软骨下骨 成骨细胞 软骨 软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当前争论与共识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世民 王欣 +13 位作者 唐茂林 章伟文 梅劲 杨大平 章一新 王春梅 陈宏 黎晓华 徐永清 张春 刘小林 汪华侨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8-619,共2页
2013年9月26-27日,借宁波第三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国内的部分皮瓣外科专家,就我国目前对穿支皮瓣的概念争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穿支皮瓣的概念在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论:一是是否携带深筋膜,二是是否携带上... 2013年9月26-27日,借宁波第三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国内的部分皮瓣外科专家,就我国目前对穿支皮瓣的概念争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穿支皮瓣的概念在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论:一是是否携带深筋膜,二是是否携带上级源动脉。科学的概念与定义,是事物本质的浓缩反映,具有澄清混淆名称,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经过激烈的争论,与会专家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外科专家 高峰论坛 显微外科 学术交流 临床实践 深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不同后倾角对假体磨损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坤能 赵改平 +5 位作者 刘冬青 杭声琪 梁彭 李鹏祥 马童 凃意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8-624,共7页
目的建立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后倾3°和7°膝关节不同屈膝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后倾角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和假体磨损及其对功能的影响。方法结合人体膝关节CT与MRI图像和第3代Oxford假体,建立胫骨假体后倾3°和7°... 目的建立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后倾3°和7°膝关节不同屈膝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后倾角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和假体磨损及其对功能的影响。方法结合人体膝关节CT与MRI图像和第3代Oxford假体,建立胫骨假体后倾3°和7°下屈膝单髁置换术有限元模型,在股骨内外侧髁中心点上施加1 k N载荷模拟人体站立相负重,分析不同屈膝角度下单髁假体与关节软骨的最大应力及分布。结果0°、30°、60°、90°和120°屈膝角度下后倾3°半月板衬垫最大应力分别比后倾7°增加了28.06%、68.99%、19.45%、21.06%、53.38%,应力分布区域从衬垫侧边向中央区域集中,屈膝120°时应力集中明显。胫骨假体后倾3°单髁假体最大应力均大于后倾7°,应力集中区域的扩大会导致假体的磨损和松动,关节软骨接触应力和集中区域随后倾角增大而增大,在高屈曲角度时应力集中更明显。结论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后倾角3°较7°时假体应力和磨损更高,研究结果为临床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单髁置换 胫骨假体 后倾角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疾病认知与行为特点及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一项混合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邱梦思 刘茜 +3 位作者 张含之 田久鹏 张立智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3165-3170,3177,共7页
背景骨关节炎作为社区常见慢性病,其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作用,当前患者的就医认知和行为不足,造成骨关节炎的诊治和管理困难。目的了解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就医认知和行为特点,为改善该类患者的社区就医诊治提供策略。方法本研究为混合方... 背景骨关节炎作为社区常见慢性病,其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作用,当前患者的就医认知和行为不足,造成骨关节炎的诊治和管理困难。目的了解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就医认知和行为特点,为改善该类患者的社区就医诊治提供策略。方法本研究为混合方法学研究。2019年5—6月,采用目的抽样法从上海市杨浦区一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综合医院选取骨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各5例,同时在区域内的其中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抽取12例全科医生、12例前来就诊的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多方访谈,了解访谈对象的疾病认知、疾病管理现况及就医行为影响因素。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从以上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随机选取3家,对前来就诊的425例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访谈归纳的主题,除去部分具有较大主观性难以采用问卷量化的指标,设计定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患病现况、就医认知和行为、自我管理情况及慢性病APP利用。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骨关节炎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定性访谈共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为对骨关节炎认知不足、缺乏对骨关节炎的管理、影响就医行为的因素。定量研究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97份(93.4%)。397例调查对象中,152例(38.3%)了解骨关节炎相关知识;152例了解骨关节炎相关知识者中,知识来源为媒体、病友的分别有79例(52.0%)、50例(32.9%);397例调查对象中,200例(50.4%)表示了解骨关节炎治疗措施,其中分别有91例(45.5%)、105例(52.5%)知晓运动和物理治疗及止痛药措施。不同性别、体质指数(BMI)、关节疼痛程度、疼痛影响睡眠情况、既往就医经历骨关节炎患者就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BMI、疼痛程度、疼痛影响睡眠情况、既往就医经历是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区骨关节炎患者就医认知不足、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就医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应注重提高患者就医认知,并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全科医生诊疗技能,改善医患双方消极态度,促进患者积极就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社区卫生服务 就诊 影响因素分析 混合方法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外侧壁厚度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卫禛 张凯 张世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9-742,共4页
股骨近端外侧壁(lateral wall)的概念,由以色列骨科医生Gotfried[1]于2004年正式提出,是指向头颈骨块打入内植物的股骨近端外侧皮质。外侧壁对头颈骨块具有天然的支撑作用,同时,这一区域在内固定手术中,需要进行打入导针、皮质扩孔、安... 股骨近端外侧壁(lateral wall)的概念,由以色列骨科医生Gotfried[1]于2004年正式提出,是指向头颈骨块打入内植物的股骨近端外侧皮质。外侧壁对头颈骨块具有天然的支撑作用,同时,这一区域在内固定手术中,需要进行打入导针、皮质扩孔、安装头颈钉等操作,容易发生医源性损伤。而围术期发生外侧壁骨折,是导致手术失败或延误康复、功能效果不佳的最直接因素[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医生 医源性损伤 外侧壁 股骨近端 内固定手术 导针 手术失败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化的社区骨关节炎患者多学科管理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茜 邱梦思 +7 位作者 张含之 张立智 江容安 钱洁 傅喆暾 于海燕 刘晓东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3171-3177,共7页
背景骨关节炎致残、致畸率高,可合并多种身心疾病,但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前社区骨关节炎的管理存在管治不协调、方法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目的构建并评价基于信息化的社区骨关节炎多学科管理模式,以促进对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管理,... 背景骨关节炎致残、致畸率高,可合并多种身心疾病,但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前社区骨关节炎的管理存在管治不协调、方法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目的构建并评价基于信息化的社区骨关节炎多学科管理模式,以促进对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管理,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方法首先构建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多学科管理模式,包含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患者分级管理流程、多学科管理团队及其诊治分工,然后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多学科管理流程,并完成信息软件开发。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上海市定海、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以及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普通组和多学科组,各40例。普通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多学科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信息化的多学科管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关节炎生活质量测量量表(AIMS2)评分、健康素养管理量表(HeLMS)评分、体质指数(BMI)。结果治疗前,多学科组和普通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AIMS2评分、HeLMS评分、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多学科组和普通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低于治疗前,AIMS2总分、HeLMS总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多学科组患者AIMS2总分、HeLMS总分高于普通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BMI均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基于信息化的社区骨关节炎患者多学科管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和体质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健康素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社区卫生服务 信息技术 疾病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关节炎软骨和软骨下骨之间信号通路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晋 闫振宇 张立智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年第2期193-198,共6页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软骨和软骨下骨共同病变的过程。信号通路的异常在调控OA软骨下骨和软骨的病变中起重要作用。Wnt、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软骨和软骨下骨共同病变的过程。信号通路的异常在调控OA软骨下骨和软骨的病变中起重要作用。Wnt、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对骨和软骨正常生长发育和代谢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维持了关节的健康和平衡。研究显示,在OA中,这些信号通路的改变不仅可使OA软骨下骨和软骨的细胞表型和分子功能失衡,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破坏,软骨下骨骨重塑,还可通过破坏组织细胞的代谢进一步改变骨和软骨的结构及应力承担能力。因此,本文围绕骨关节炎病变中Wnt、TGFβ/BMP、MAPK信号交流在OA中软骨下骨和软骨病变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OA和其他骨关节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WNT信号通路 TGFβ/BMP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子间骨折中股骨干近侧断面环周皮质的CT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卫禛 熊文峰 张世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9-645,共7页
目的探讨转子间骨折中股骨干近侧断面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结构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80例AO/OTA分类31-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骨... 目的探讨转子间骨折中股骨干近侧断面环周皮质在CT三维影像上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支撑复位提供结构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80例AO/OTA分类31-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骨折块分割与模拟复位后,沿与股骨干轴线呈130°角方向的斜断面,测量股骨干近侧断面残留的环周皮质长度及其前侧壁、外侧壁、后侧壁构成的宽度、以及前后壁皮质断面夹角。结果 A1型骨折21例,环周皮质长度平均为88.7 mm;前侧、外侧、后侧皮质宽度为36.9,36.9,27.3 mm;前后皮质断面夹角16.2°。A2型骨折59例,环周皮质长度平均为60.0 mm;前侧、外侧、后侧皮质宽度为32.3,27.4,9.2 mm;前后皮质断面夹角40.2°。A2型骨折残留环周皮质长度显著小于A1型骨折(P<0.01)。其中后侧皮质宽度变异度最大,前侧皮质宽度变异度较小,基本维持稳定(C.V分别为75.5%、20.0%)。结论转子间骨折中股骨近侧断面残留的环周皮质长度在A1与A2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后侧皮质宽度明显为小且变异度大,但前侧皮质宽度基本稳定,可作为骨折复位中获得皮质支撑砥住的主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环周皮质 前侧皮质 后侧皮质 皮质支撑复位 CT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带状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孙君 张世民 +4 位作者 李双 杜守超 马卓 熊文峰 张英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比较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效果。方法采用Synbone人工合成胫骨18个,切割构建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外侧水平带状钢板固定、外侧低切迹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侧直形重... 目的比较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效果。方法采用Synbone人工合成胫骨18个,切割构建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外侧水平带状钢板固定、外侧低切迹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侧直形重建钢板固定。将固定好的骨折模型置于万能水压材料测试机进行测试,分别进行静态加载、疲劳测试和极限加载,检测骨块的相对空间位移。结果以10 mm/min加载至总载荷1050 N,重复加载10000次后,带状钢板组骨折块的纵向位移(2.77±1.79)mm,外侧锁定钢板组的纵向位移为(2.69±1.14)mm;后方重建钢板组骨折块的纵向位移为(1.62±0.60)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加载荷到骨或内固定的结构破坏后,带状钢板组的极限支撑力为(2055±263)N,外侧锁定钢板组的为(1968±209)N,后方重建钢板组的极限支撑力为(2272±130)N,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侧方带状钢板水平固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后外侧平台 平台骨折 钢板内固定 疗效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胫骨软骨和软骨下骨ERK1/2信号蛋白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晋 谢燕燕 +1 位作者 闫振宇 张立智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5-551,共7页
目的观察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胫骨平台硬化区与非硬化区软骨和软骨下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信号蛋白的改变,探讨OA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O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遗... 目的观察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胫骨平台硬化区与非硬化区软骨和软骨下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信号蛋白的改变,探讨OA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O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遗弃的胫骨平台组织(n=22),大体观察后,通过硬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证实并区分硬化与非硬化区软骨和软骨下骨观察病理结构改变,分离硬化与非硬化区的软骨与软骨下骨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硬化区(n=22)与非硬化区(n=18)软骨及软骨下骨ERK1/2总蛋白以及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 OA患者膝关节胫骨平台硬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显示,硬化区软骨层变薄、纤维化、局部可有断裂,形成深达软骨下骨的微裂隙,软骨细胞减少且层次不清排列欠佳,软骨下骨骨小梁厚度增加。OA胫骨平台硬化区的软骨及软骨下骨分别与非硬化区相比ERK1/2总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t=1. 92,P=0. 062; t=1. 75,P=0. 088),但硬化区软骨及软骨下骨ERK1/2磷酸化蛋白分别明显高于非硬化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 04,P<0. 001; t=20. 37,P<0. 001)。结论 OA硬化区软骨和软骨下骨ERK1/2信号蛋白不同于非硬化区,硬化区软骨和软骨下骨ERK1/2蛋白磷酸化增强可能是其微结构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软骨 软骨下骨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边缘曲线”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喜州 张世民 +2 位作者 胡孙君 杜守超 马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弧形轮廓的角度及长度,为临床钢板塑形和设计新型水平带状钢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0例成人膝关节CT数据[男31例,女19例,平均(37.68±12.76)岁]。在横断面平扫图像下,以腓骨头尖初次显露为标准图片...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弧形轮廓的角度及长度,为临床钢板塑形和设计新型水平带状钢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0例成人膝关节CT数据[男31例,女19例,平均(37.68±12.76)岁]。在横断面平扫图像下,以腓骨头尖初次显露为标准图片,在胫骨平台外侧髁边缘标记A、B、C、D、E五点。分段测量并记录其连线的长度与夹角,计算后外侧髁曲线长度和曲线的转折角。结果胫骨平台后外侧髁曲线长度平均(44.04±11.33)mm (19.50~75.50 mm),由前向后的三点折弯角平均为(163.36±7.67)°、(127.95±20.85)°和(160.50±11.99)°。手术中按照该测量参数进行钢板折弯与塑形,5例患者术后CT显示,钢板形状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贴服紧密,对皮质轮廓包绕良好。结论按照骨骼测量的边缘曲线参数进行术中钢板折弯和设计新型解剖钢板,能够提高钢板与后外侧髁的贴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 胫骨平台轮廓 边缘曲线 水平带状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