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及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胡赟宏 王铮元 +2 位作者 崔嵘嵘 许诚 林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0期3657-3661,共5页
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探讨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4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 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探讨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4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NLR和PLR与不同临床特征的关系,绘制NLR和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ROC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同期行良性乳腺手术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共15例患者死亡,19例发生复发转移。病例组术前外周血NLR、PL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不同病理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年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2.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4%和86.5%,ROC曲线下面积0.738〔95%CI(0.657,0.818)〕;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123.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7%和58.4%,ROC曲线下面积为0.651〔95%CI(0.563,0.738)〕。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无病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LR、PLR对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情况、生存情况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乳腺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NLR、PLR可预测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情况,但NLR和PLR不能作为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复发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提高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成功率 被引量:14
2
作者 崔嵘嵘 林晓燕 +3 位作者 许诚 胡赟宏 王铮元 蔡丰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900-2903,2914,共5页
背景近年来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愈来愈受到重视,而示踪剂的选择对于其成功率至关重要。目的评价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在乳腺癌SLNB中的临床有效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乳腺外... 背景近年来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愈来愈受到重视,而示踪剂的选择对于其成功率至关重要。目的评价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在乳腺癌SLNB中的临床有效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乳腺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44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组(226例,采用染料示踪法)和B组(223例,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BMI)〕,计算各组患者SLNB成功率。将患者以BMI(≤22.5 kg/m2和>22.5 kg/m2)、年龄(≤55岁和>55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A组患者年龄、BMI小于B组(P<0.05)。223例BMI≤22.5kg/m2患者中,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94.7%(108/114)〕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78.0%(85/109)〕〔OR=5.082,95%CI(1.988,12.993)〕。226例BMI>22.5 kg/m2患者中,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85.3%(93/109)〕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63.2%(74/117)〕〔OR=3.378,95%CI(1.763,6.471)〕。不同BMI层之间同质(χ2BD=0.495,P=0.482)。去除BMI的混杂作用后,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χ2MH=25.979,P<0.001,ORMH=3.896)。244例≤55岁患者中,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92.6%(112/121)〕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75.4%(94/123)〕〔OR=3.928,95%CI(1.731,8.515)〕。205例>55岁患者中,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87.3%(89/102)〕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63.1%(65/103)〕〔OR=4.002,95%CI(1.975,8.111)〕。不同年龄层之间同质(χ2BD=0.006,P=0.939)。去除年龄的混杂作用后,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χ2MH=26.686,P<0.001,ORMH=3.92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示踪法、BMI、年龄是SLNB结果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类预测准确率为80.2%。结论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可有效提高乳腺癌SLNB成功率,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染料示踪法 荧光示踪法 吲哚菁绿 示踪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及其量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叶欣 崔嵘嵘 +1 位作者 周晓云 王铮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34-163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吲哚菁绿(ICG)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皮下淋巴管及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寻找最佳浓度以提高SLNB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339例,采用ICG和亚甲蓝双...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吲哚菁绿(ICG)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皮下淋巴管及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寻找最佳浓度以提高SLNB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339例,采用ICG和亚甲蓝双示踪法行SLNB。浓度为1.25 mg/mL的ICG原液,稀释至不同浓度,注射体积1 mL;亚甲蓝注射1 mL(10 mg/mL)。记录注射不同浓度的ICG后,皮下淋巴管、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及SLNB成功率。结果·ICG浓度对淋巴管及淋巴结显影率和最终活检成功率有影响(P=0.001)。在肿瘤位于乳房非外上象限(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及肿瘤位于外上象限未行切除活检(穿刺活检)组中,达到80%的皮下淋巴管显影率的ICG浓度为0.723 mg/mL(95%CI为0.595~0.915 mg/mL)。该浓度范围在这组患者中皮下淋巴结显影率为28%~53%,SLNB成功率为88%~92%;在肿瘤位于外上象限且已切除组中,皮下淋巴管和淋巴结显影率分别为50%~69%和20%~42%,SLNB成功率为76%~81%。2组的皮下淋巴管显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淋巴结显影及SLNB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P=0.232)。结论·ICG荧光法+亚甲蓝染色法的双示踪法行SLNB简单易行且活检成功率高,ICG最佳浓度为0.723 mg/mL,可提高淋巴管及淋巴结的显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示踪剂 吲哚菁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