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障碍患者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偲佳 魏燕燕 +2 位作者 钱禛颖 李清伟 王继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2,共6页
精神障碍常与其他躯体疾病共病,已成为全球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精神障碍的管理至关重要。目前,精神障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血液指标和脑部影像;此外,一些客观的表型标志物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精神障碍常与其他躯体疾病共病,已成为全球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精神障碍的管理至关重要。目前,精神障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血液指标和脑部影像;此外,一些客观的表型标志物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由间脑延伸而来,在胚胎发育期间与大脑共同发育。鉴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障碍在病理生理学中的重叠机制,研究视网膜内各层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已成为精神障碍研究的新方向。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无创、非接触地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显微成像,精确量化各视网膜亚层的厚度。已有研究利用OCT探索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视网膜结构变化,但目前缺乏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将目前已有精神障碍患者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研究结果及进展进行总结,发现部分精神障碍患者的视网膜亚层厚度显著减小。这些发现提示视网膜结构有潜力成为精神障碍的生物标志物,为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情感障碍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医院与精神专科医院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发展 陆峥 +2 位作者 郭珍 张旭 杨程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54-458,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对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门诊100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对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进... 目的比较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对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门诊100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对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年龄和首次抑郁发作的年龄都大于精神专科医院患者(P<0.01)。综合医院患者抑郁发作时有不典型症状的比例高于精神专科医院(P<0.05),而精神专科医院患者中有焦虑症状(P<0.05)、复发性抑郁(P<0.01)和有精神病性症状(P<0.05)的比例均高于综合医院,自杀风险的等级也高于综合医院(P<0.05)。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比例较高(P<0.05),而精神专科医院心境稳定剂的使用比例较高(P<0.05)。两类医院中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和是否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内部一致性均不高(Kappa<0.4)。结论综合医院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更多不典型的特征,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情况也与专科医院不同,值得临床注意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医院 精神专科医院 抑郁障碍 临床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临床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发展 王璐 +3 位作者 袁加贝 史靖宇 HEERAMUN-AUBEELUCK Anisha 赵旭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80-784,共5页
目的:探索大学生人群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第1阶段使用16条目前驱期问卷(PQ-16)对57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筛查,PQ-16阳性以及随机选取的阴性对照进入第2阶段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建立PRS诊断... 目的:探索大学生人群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第1阶段使用16条目前驱期问卷(PQ-16)对57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筛查,PQ-16阳性以及随机选取的阴性对照进入第2阶段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建立PRS诊断。最后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对符合诊断的PRS个体进行访谈,评估共病情况。结果:PRS的检出率约为3.5%。精神病风险症状特征表现为轻微阳性症状多于其他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异常思维内容"(65%)和"知觉异常/幻觉"(50%)。检出的PRS者目前或既往共病至少1种精神障碍的比例为63.2%,其中抑郁障碍(31.6%)和特定恐惧症(31.6%)最多见。结论: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个体,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共病现象较为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早期识别 临床特征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科教学培训中“角色扮演”及“巴林特小组”的应用 被引量:25
4
作者 骆艳丽 吴文源 +2 位作者 陆峥 崔海松 申远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第3期92-92,111,共2页
精神科医师与患者的沟通内容多涉及患者隐秘的心理活动,应有较强的医学伦理学意识,而患者对于谈论自身心理活动又可能有所避讳,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极为重要,而对于精神科医师的培训更应注重提高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角色... 精神科医师与患者的沟通内容多涉及患者隐秘的心理活动,应有较强的医学伦理学意识,而患者对于谈论自身心理活动又可能有所避讳,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极为重要,而对于精神科医师的培训更应注重提高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角色扮演"及"巴林特小组"是两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伦理 精神科教学 医学教学培训 角色扮演 巴林特小组 医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评估求助者精神病风险的效度和信度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发展 王璐 赵旭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67-673,共7页
目的:测试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Q-16)中文版识别求助者精神病风险时的效度和信度.方法:从精神科门诊选取101名求助者完成PQ-16调查,分别对条目分和痛苦分2种评价模式进行内容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选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目的:测试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Q-16)中文版识别求助者精神病风险时的效度和信度.方法:从精神科门诊选取101名求助者完成PQ-16调查,分别对条目分和痛苦分2种评价模式进行内容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选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作为效标,检验区分效度和效标效度.结果:SIPS结果阳性与阴性间的PQ-16条目分和痛苦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Q-16各条目分与总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29 ~0.64之间(均P<0.01),与痛苦分的相关系数在0.27 ~0.68之间(均P<0.01).PQ-16条目分与痛苦分呈正相关(r=0.80,P<0.001),PQ-16条目分与痛苦分均与SIPS得分呈正相关(r =0.39 ~0.80,P<0.001).PQ-16条目分为7分时可以得到最大的敏感度(66%)和特异度(86%)之和,阳性预测值为54%;而痛苦分为8分时可以获得最佳的敏感度(78%)和特异度(91%),阳性预测值为68%.PQ-16的条目分和痛苦分均与SIPS诊断相关(AUC=0.81、0.91,均P<0.001).PQ-16条目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5,折半信度为0.76;痛苦分的α系数为0.86,折半信度为0.87.结论: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Q-16)中文版评估求助者精神病风险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采用痛苦分的评价模式识别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 精神病风险 效度 信度 心理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24
6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亟待关注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转归预测因素
7
作者 陆峥 吴佳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21-1026,共6页
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患者是一类具有精神病前驱症状、遗传风险、人格特质的人群,其2年内发生精神病的风险高达30%,针对此类人群的个体化发病风险预测在精神病的早期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心理因素、认知功能、神经影像学、神... 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患者是一类具有精神病前驱症状、遗传风险、人格特质的人群,其2年内发生精神病的风险高达30%,针对此类人群的个体化发病风险预测在精神病的早期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心理因素、认知功能、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监测和预测模型等方面阐述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转归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谱系与其他精神病 预后 危险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更新与分类变化 被引量:34
8
作者 管晓枫 胡欣怡 陆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0-763,共4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由于迄今为止尚无生物学标记可以进行诊断,故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学。本文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组织编写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由于迄今为止尚无生物学标记可以进行诊断,故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学。本文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组织编写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and Health Problem,ICD)和美国的《精神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2个诊断系统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及分类变化进行阐述,以期增加临床工作者对各诊断系统内容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诊断标准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功老龄者听觉词汇学习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方芳 吴文源 +2 位作者 李春波 张旭 申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0-382,共3页
目的:探索成功老龄者的记忆特征。方法:采用中国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中听觉词汇学习测验评估65岁以上社区老人421名,其中成功老龄(SA)组230名,常态老龄(UA)组137名,轻度认知损害(MCI)组54名。结果:(1)控制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后,SA 与... 目的:探索成功老龄者的记忆特征。方法:采用中国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中听觉词汇学习测验评估65岁以上社区老人421名,其中成功老龄(SA)组230名,常态老龄(UA)组137名,轻度认知损害(MCI)组54名。结果:(1)控制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后,SA 与MCI、UA 与MCI 组间即刻记忆、延迟回忆保持率、倒摄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三组间学习效应指数、前摄抑制无显著性差异。(2)对三组间七次回忆正确数进行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SA 与UA 组组别及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时间*组别变化趋势有显著性差异(P<0.05)。SA 与MCI、UA 与MCI 比较,组别及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变化趋势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1)延迟回忆可能是鉴别SA 较敏感的指标。(2)UA、MCI 仍具一定的学习能力,为进行成功老龄化干预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者 学习特征 词汇 听觉 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 步研究 显著性差异 轻度认知损害 交互作用 65岁以上 MCI 协方差分析 成功老龄化 社区老人 学习测验 常态老龄 教育程度 倒摄抑制 效应指数 前摄抑制 重复测量 学习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健康老人ApoE基因多态性与综合认知训练效果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冯威 吴文源 +4 位作者 禹顺英 汪栋祥 陈优 成燕 李春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索ApoE基因多态性与社区健康老人综合认知训练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89名≥70岁的社区健康老人进行12周共24次的综合认知训练,干预前后采用中国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NTBE)等评定认知功能,并测定其ApoE基因多态性。结果:①基线:携... 目的探索ApoE基因多态性与社区健康老人综合认知训练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89名≥70岁的社区健康老人进行12周共24次的综合认知训练,干预前后采用中国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NTBE)等评定认知功能,并测定其ApoE基因多态性。结果:①基线:携带ApoEε4组NTBE有2项低于不携带ApoEε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后:不携带ApoEε4组NTBE分测验15项提高而1项下降(P均小于0.05);携带ApoEε4组NTBE分测验6项提高而1项下降(P均小于0.05)。是否带ApoEε4组之间NTBE各分测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与社区健康老人的认知功能及综合认知训练效果可能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老年人 认知功能 干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生存质量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小兵 李春波 +3 位作者 骆艳丽 韩国栋 叶刚 石莉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通过对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的生存质量、情绪、心理及社会支持的评价,研究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1)用面对面的访谈方式调查210例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2)评估工具:健康状况问卷(SF-36),医学结果研究用... 目的:通过对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的生存质量、情绪、心理及社会支持的评价,研究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1)用面对面的访谈方式调查210例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2)评估工具:健康状况问卷(SF-36),医学结果研究用疼痛量表(MOSPM),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简短症状问卷(BSI)。结果:慢性软组织疼痛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与情绪、心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为了提高疼痛患者的生存质量,除了重视生物因素治疗外,还应注重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软组织疼痛 生存质量 心理社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君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辛立敏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症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6
13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4 位作者 杨甫德 张索远 王君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13-617,共5页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诋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U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O.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0
14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忧郁特征 自杀未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 被引量:44
15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7 位作者 吉振鹏 张索远 王君 刘艳红 陈大方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2-816,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焦虑模块,分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组728例(62.1%)及不伴焦虑症状组444例(37.9%)。采用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风险者331例(45.5%);不伴焦虑症状者中有自杀风险者54例(12.2%)。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比较,伴焦虑症状者自杀风险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7)、伴精神病性症状(OR=2.01)、伴焦虑症状(OR=3.18)、伴忧郁型特征(OR=2.90)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相关。结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发作频繁、伴精神病性症状、伴焦虑症状或伴忧郁型特征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症状 自杀风险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2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非典型特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病年龄成年抑郁症患者残留症状特征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荣江 牛雅娟 +11 位作者 杜霞 王刚 吴文源 胡永东 胡建 王学义 高成阁 张宁 方贻儒 黄继忠 刘铁榜 贾福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9-27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起病年龄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的特征。方法以8个城市11家医院门诊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起病年龄将其分为早发组(≤30岁)、中年组(30~60岁)、晚发组(≥60岁)。应用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brief 16-... 目的探讨不同起病年龄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的特征。方法以8个城市11家医院门诊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起病年龄将其分为早发组(≤30岁)、中年组(30~60岁)、晚发组(≥60岁)。应用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brief 16-item quick 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self-report,QIDS-SR16)评估抑郁症患者残留症状严重程度,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15,PHQ-15)评估患者被常见躯体症状所困扰的严重程度,简明生活质量与满意度问卷(quality of life enjoyment an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hort form,Q-LES-Q-SF)评估患者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程度,席汉残疾量表(Sheehan disability scale,SDS)评估社会功能损害情况。结果共纳入1503例患者,经急性期治疗后,733例(48.8%)患者存在残留症状,常见残留症状为注意力/决策力下降(82.4%)、精力不足(79.6%)、兴趣减退(75.2%)、感觉沮丧(72.4%)、睡眠不深(72.3%)和反应迟钝(70.4%)。早发组残留症状中睡眠太多、食欲增加、体重增加及自杀观念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和晚发组(P<0.05);早发组和晚发组感觉沮丧症状发生率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晚发组入睡困难发生率高于早发组(P<0.05)。感觉沮丧(β=1.85)、自杀观念(β=1.57)、兴趣减退(β=2.71)、反应迟钝(β=3.00)、坐立不安(β=1.55)与SDS总分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起病年龄抑郁症患者残留症状的特征不同;患者社会功能受损与残留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残留症状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氮平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使用 被引量:45
18
作者 司天梅 方贻儒 +19 位作者 李涛 许秀峰 郝伟 徐一峰 贾福军 李惠春 杨甫德 刘铁榜 梅其一 宁玉萍 施慎逊 王高华 王向群 许毅 陆峥 张宁 于欣 赵靖平 李凌江 江开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4-640,共7页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障碍的复发风险;作为增效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治疗对其他抗抑郁药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与其他抗抑郁药相比,失眠、焦虑和性功能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最近新上市了口崩片剂型,为适合该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服药途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氮平 作用机制 抑郁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干预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疼痛症状的疗效及成本效果比 被引量:6
19
作者 潘先棣 骆艳丽 +4 位作者 范晓舵 崔海松 张旭 陆峥 吴文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22-426,共5页
目的:评估多维干预模式治疗抑郁症患者疼痛症状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方法:60例抑郁症患者,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随机分为多维干预组(MI组)和药物治疗组(DT组),治疗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估抗抑... 目的:评估多维干预模式治疗抑郁症患者疼痛症状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方法:60例抑郁症患者,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随机分为多维干预组(MI组)和药物治疗组(DT组),治疗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估抗抑郁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镇痛疗效,应用大体评定量表(General Assessment Scale,GAS)计算有效率和成本效果比,了解每获得1%有效率所需成本。结果:60例伴有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男23例,女37例,经过8周治疗,多维干预组患者的HAMD17和VAS评分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尽管认知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导致成本增加,但是每获得1%有效率所需成本仍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结论:多维干预模式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疼痛症状疗效更佳,且具有更好的经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干预模式 疼痛 抑郁症 疗效 成本效果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的脑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天明 骆艳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10-813,共4页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somatoform pain disorder,SPD)作为精神医学科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已被逐步认识,但仍然难以明确其发生机制,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且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导致该类患者辗转就诊于各大临床科室,而收效欠佳,病程迁延,...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somatoform pain disorder,SPD)作为精神医学科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已被逐步认识,但仍然难以明确其发生机制,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且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导致该类患者辗转就诊于各大临床科室,而收效欠佳,病程迁延,造成较大的医疗资源、人力物力的消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脑影像学研究(neuroimaging)证明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的不同脑区之间存在着结构、功能、生化代谢等方面的异常,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就目前常用脑影像学技术对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相关脑区结构、功能及生化代谢方面的改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 脑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