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李世亭 潘庆刚 +3 位作者 刘宁涛 沈峰 刘忠 管宇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 6 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接触和移位、单纯粘连、粘连和移位、萎缩五种... 目的 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 6 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接触和移位、单纯粘连、粘连和移位、萎缩五种。手术疗效包括术后疼痛立即缓解、延迟缓解、明显减轻和无效。结果  6 2例患者起病时均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 ,但在术前 17例已经转变为不典型。术中发现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单纯接触 14例、接触和移位 7例、单纯粘连 15例、粘连和移位 18例、萎缩 8例。术后平均随访 14个月 ,疼痛在术后立即缓解 32例 (5 1 6 % ) ,延迟缓解 17例 (2 7 4 % ) ,明显减轻 11例 (17 7% ) ,无效 2例。结论 病程短、症状典型、以动脉压迫为主且能够充分减压的患者 ,术后多能获得好的疗效。相反 ,以静脉压迫为主 ,病程长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手术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Notch1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飞 李世亭 +1 位作者 黄强 兰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9-772,共4页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发挥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 (0 .5、1、5和 10 μmol/L)的ATRA在体外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7d后 ,做NSE免疫荧光染色 ,计数分化为神经...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发挥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 (0 .5、1、5和 10 μmol/L)的ATRA在体外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7d后 ,做NSE免疫荧光染色 ,计数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用 1μmol/L的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 ,于诱导前、诱导 3d和诱导 7d,提取细胞的总RNA ,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Notch1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ATRA能显著提高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P <0 .0 1)。其中 1μmol/L的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最高 ,为 (2 9.2 0± 1.0 9) %。Notch1基因在ATRA诱导后表达明显下调 (P <0 .0 0 1)。结论 :ATRA能显著提高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Notchl基因 表达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桂运 陈左权 +5 位作者 凌锋 李玉健 王岩 顾斌贤 吴春红 俞丽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355-358,共4页
目的通过手术结扎或血管内栓塞技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方法取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0~3.5kg),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结扎组和高脂饮食栓塞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配方... 目的通过手术结扎或血管内栓塞技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方法取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0~3.5kg),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结扎组和高脂饮食栓塞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配方为89%基础饲料+1%胆固醇+5%蛋黄+5%猪油,持续喂养12周。确定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病理检查,显示高脂饮食兔的主动脉弓和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通过结扎兔右侧锁骨下动脉或血管内栓塞左侧锁骨下动脉,模拟临床上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的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①高脂饮食结扎组造模前循环时间长于普通饮食组,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循环时间分别为(6.68±0.07)、(6.56±0.07)S,t=3.429,P〈0.01;但与高脂饮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则长于普通饮食组,亦长于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0±0.11)、(6.56±0.07)、(6.71±0.08)s,均P〈0.01。②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高脂饮食栓塞组造模后,右侧椎动脉循环时间、普通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3±0.10)、(6.60±0.08)、(6.75±0.05)S,均P〈0.01。结论该模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锁骨下动脉盗血时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海舰 李世亭 +1 位作者 潘庆刚 丁美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49,T002,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 1只SD大鼠随机分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 4h ,72h、1周、3周、3个月 ...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 1只SD大鼠随机分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 4h ,72h、1周、3周、3个月 )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血管生成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 ,在假手术组动物脑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 ,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于术后 2 4h开始升高 ,1周达高峰 ,持续表达到术后 3周 ,3个月恢复到基础水平。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于术后 1周开始明显增加 ,一直维持到术后 3个月 ,而星形胶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生反应。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蛋白表达 ,并与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 ;血管生成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不协调影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性 ,可能是导致NPPB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血管生成 正常灌注压突破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星形胶质细胞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巨大或大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三种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永东 李明华 +7 位作者 方淳 顾斌贤 程英升 王永利 赵俊功 高不郎 王珏 李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2期707-712,共6页
目的评价可脱卸球囊、可脱卸弹簧圈和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经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巨大动脉瘤20例,其中球囊/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9例,可脱卸弹簧圈动脉瘤腔填塞8例,覆膜支架治疗3例,另有2例为经弹簧圈... 目的评价可脱卸球囊、可脱卸弹簧圈和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经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巨大动脉瘤20例,其中球囊/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9例,可脱卸弹簧圈动脉瘤腔填塞8例,覆膜支架治疗3例,另有2例为经弹簧圈瘤腔栓塞治疗后复发,行覆膜支架治疗。随访9~83个月,平均(41.1±25.3)个月。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评价标准为:动脉瘤完全闭塞(100%),大部闭塞(95%~99%)和部分闭塞(<95%)。随访血管造影结果评价标准为:不变、血栓形成和再开放。结果所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1例,大部闭塞7例,部分闭塞2例,其中1例部分闭塞患者术后7 d再出血死亡。19例健在患者最终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5例,大部闭塞3例,部分闭塞1例。19例中,10例载瘤动脉保持通畅。长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1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8例改善。结论动脉瘤腔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低且再通率高;可脱卸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治疗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但牺牲载瘤动脉,有潜在或短暂的脑缺血事件发生;覆膜支架治疗操作简单、安全,且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巨大动脉瘤 载瘤动脉闭塞 可脱卸弹簧圈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缪中荣 李宝民 +1 位作者 陈左权 赵宝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58-366,共9页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十分成熟的技术,具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2003年Wholey等发表的全球颈动脉支架文献回顾结果显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8.9%,手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十分成熟的技术,具有预防脑卒中的作用。2003年Wholey等发表的全球颈动脉支架文献回顾结果显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8.9%,手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小卒中2.1%,大卒中1.2%,与手术相关死亡率0.6%;手术后第1、2、3年的再狭窄率为2.7%、2.6%和2.4%;手术后第1、2、3年的脑卒中再发作率为1.2%、1.3%和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后 文献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出血类型与侧枝循环模式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戈鹰 张桂运 +4 位作者 潘友贵 韩洪杰 何育生 靳令经 聂志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52-656,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出血类型与侧枝循环模式的关系。方法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4月经DSA检查确诊的35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头颅CT检查将颅内出血分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 目的探讨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出血类型与侧枝循环模式的关系。方法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6月至2013年4月经DSA检查确诊的35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头颅CT检查将颅内出血分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类型,其涉及的侧枝循环模式分为:第Ⅰ型前组:扩张的眼动脉分支筛前、后动脉及镰前动脉穿过颅底供应额叶皮质;第Ⅰ型后组:大脑后动脉皮层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第Ⅱ型:由扩张和延长的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 A)和/或开放的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 A)→大脑后动脉→胼周后动脉和脉络膜后动脉→大脑前、中动脉深穿支;第Ⅲ型前组:脑膜中动脉和颞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代偿;第Ⅲ型后组:枕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代偿。分别使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和交叉列联表比较三种出血类型组间和组内侧枝循环模式构成比的差异。结果该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存在2种或2种以上模式的侧枝循环占90.7%,不同出血部位组间侧枝循环代偿模式构成比有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70,P=0.011),即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各亚组侧枝循环的优势模式分别为第Ⅲ型前组、第Ⅱ型和第I型前组。结论第Ⅲ型前组、第Ⅱ型和第I型前组侧支循环模式分别可能是导致成人出血型烟雾病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血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侧支循环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8
作者 高鹏 陈左权 +3 位作者 鲍遇海 焦力群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363-369,共7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IPH在脑缺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个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并对效应值(优势比,OR)和研究间异质性进行评价。结果共31项研究被纳入此项Meta分析。各项研究间OR值变异很大。总体上,有症状组IPH发生率(46.6%)显著高于无症状组(36.0%),随机效应模型下OR值为2.25(95%CI:1.57-3.22,P〈0.000 01)。但同质性分析提示,各项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0 01)。亚组分析发现,采用显微镜检方法定义IPH的研究、阳性结果、小样本研究、早期发表的研究(1995年之前),及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不等的研究,均存在高度异质性。大样本、近期发表(1995年以后)、采用大体形态学观察方法定义IPH、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等的研究,未发现同侧脑缺血发生与IPH有相关性。此外,研究中定义和评价IPH的方法变异很大。IPH时程、大小、数目和位置等研究报道较少,且变异亦很大。有些研究未控制混淆因子和选择偏倚。结论尽管统计学结果提示,IPH参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但由于研究中存在高度异质性和潜在发表偏倚,统计学结果可信度受到质疑,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IPH在脑缺血症状发生中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IPH在脑缺血发生中的机制,尚需要进行大样本、前瞻性、设计严密、统一IPH定义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META分析 医学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坤 凌锋 +3 位作者 陈左权 张桂运 吴春红 俞丽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39-441,共3页
患者男,4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醒后头痛2h,呕吐3次,于2010年2月15日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头痛、头晕及呕吐症状无明显加剧,急诊行头部CT,提示第四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患者男,4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醒后头痛2h,呕吐3次,于2010年2月15日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头痛、头晕及呕吐症状无明显加剧,急诊行头部CT,提示第四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既往无明确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为160/90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动脉瘤 夹层 弹簧圈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