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磁调控技术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应用与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郑娅 毛也然 许东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82-1488,共7页
随着医学生物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近二十年来神经调控在医学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很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1],对功能神经外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神经调控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无创性电、磁刺激,例如经... 随着医学生物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近二十年来神经调控在医学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很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1],对功能神经外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神经调控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无创性电、磁刺激,例如经颅磁刺激,它通过应用于皮层水平,激活人体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目前已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上的诊断和治疗。电、磁刺激技术的机制已经被证实涉及神经可塑性或神经环路重建、神经元的激活和神经传导、神经系统微环境的调节和基因调控[2—3]。但这些本是康复医学中物理因子疗法的神经调控技术,如何影响神经修复与再生,以及神经网络的重建,进而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相关研究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物学 医学工程技术 康复医学 经颅磁刺激 外周神经系统 神经可塑性 脊髓损伤 神经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的康复治疗实习需求和现状分析
2
作者 陆伟伟 张键 +6 位作者 陈君 裴小龙 王欢 余芳菲 屠金康 吴顺军 余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23-1228,共6页
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包含课堂、见习、实习三部分,其中实习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成为康复治疗师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走好这“最后一公里”,需要实习学生、实习医院、... 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包含课堂、见习、实习三部分,其中实习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成为康复治疗师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走好这“最后一公里”,需要实习学生、实习医院、临床导师的共同努力和良好互动,不仅要关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还需回应学生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选择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改革 KANO模型 康复治疗专业 实习学生 实习医院 最后一公里 康复治疗师 实习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磁刺激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髓鞘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杨琦 赵丹 +1 位作者 陈玉辉 许东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4-519,共6页
目的:观察神经根磁刺激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髓鞘修复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组建立钳夹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于脊髓损伤术后第11天开始为期14天的治疗。治... 目的:观察神经根磁刺激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髓鞘修复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组建立钳夹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于脊髓损伤术后第11天开始为期14天的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损伤处脊髓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胶质纤维源性酸性蛋白(GFAP)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区MBP的表达;采用LFB髓鞘染色(Luxol Fast Blue,LFB)观察损伤区髓鞘的病理变化。结果: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后大鼠BDNF、NT-3 m RNA及MBP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上调(P<0.05)。LFB髓鞘染色显示治疗组髓鞘结构较模型组排列紧密,空泡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根磁刺激可以促进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髓鞘结构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根磁刺激 髓鞘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素-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背根神经节受压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也 赵丹 许东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49-754,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背根神经节受压(CCD)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假刺激组、NPP+假刺激组、NPP+rTMS组,每组成功纳入12只。假手术+假刺激组和N...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背根神经节受压(CCD)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假刺激组、NPP+假刺激组、NPP+rTMS组,每组成功纳入12只。假手术+假刺激组和NPP+假刺激组大鼠上午、下午均接受假刺激,NPP+rTMS组大鼠上午接受假刺激,下午接受高频rTMS(大脑皮质M1区,20 Hz)。在CCD致NPP模型建立后第8天开始对大鼠进行rTMS真刺激或假刺激干预,连续11 d。rTMS干预前后用von Frey纤维丝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分别测定机械痛阈和自发痛。在造模后第20天取大鼠左侧L4~L5节段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背角和血清标本,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RG和脊髓背角中卫星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脊髓背角中突触后致密区95(PSD-95)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因子IL-18和TNF-α水平。结果与假手术+假刺激组相比,NPP+假刺激组大鼠机械痛阈降低,DRG中GFAP表达增加,脊髓背角中GFAP和PSD-95蛋白表达均增加,血清中IL-18、TNF-α水平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大鼠对A、B箱均无偏爱。而NPP+rTMS组(即高频rTMS干预后)大鼠上述改变与NPP+假刺激组相比均被逆转,且大鼠对B箱产生明显偏爱(P均<0.05)。结论高频rTMS可能通过抑制DRG中卫星胶质细胞活化、抑制脊髓背角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突触连接形成及改善炎症微环境,缓解CCD导致的大鼠N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星形胶质细胞 突触后致密区95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磁刺激结合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徐榕 朱光跃 +2 位作者 王勇 孙婷婷 许东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43-948,共6页
目的:观察外周结合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使用"8"字形磁刺激线圈给予治疗组患者非受累侧皮层M1区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频率1Hz共1200... 目的:观察外周结合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使用"8"字形磁刺激线圈给予治疗组患者非受累侧皮层M1区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频率1Hz共1200个脉冲磁刺激,随后给予患侧上肢Erb's点iTBS模式刺激共600个脉冲,刺激强度为能引起患侧拇短屈肌肉眼可见细微收缩最小强度。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共持续5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治疗1次。观察其对患者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Tardieu评分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正中神经腕水平H反射潜伏期及H_(max)/M_(max)肌电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治疗组偏瘫侧上肢MAS评分治疗前后分值差:肘屈曲、肘伸展、屈指间关节、伸指间关节与对照组差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ardieu评分治疗前后分值差:肩水平内收、肘屈曲(肩内收位)、肘伸展(肩外展位)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肩前屈、肩外展、肘伸展、腕屈曲、伸腕MAS评分、肩内旋、前臂旋前(肩内收位)、前臂旋后(肩内收位)Tardieu评分差值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H_(max)/M_(max)治疗前后差值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磁刺激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磁刺激 H反射 H_(max)/M_(m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高频重复磁刺激干预外周神经对皮层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光跃 郑娅 +3 位作者 徐榕 孙婷婷 毛梦钗 许东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38-942,共5页
目的:通过磁刺激干预外周神经的同时使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记录脑皮层光学信号改变,探索外周神经刺激与皮层功能近红外信号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健康成年人8例,使用15Hz,2.7T强度刺激受试者手部。研究采用Block设计,刺... 目的:通过磁刺激干预外周神经的同时使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记录脑皮层光学信号改变,探索外周神经刺激与皮层功能近红外信号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健康成年人8例,使用15Hz,2.7T强度刺激受试者手部。研究采用Block设计,刺激10s,休息20s,共重复刺激5次。同时使用fNIRs监测受试者脑皮层信号的变化。每个受试者在接受真正刺激前,先进行一组假刺激作为对照。结果:在健康成年人中,外周磁刺激可引起感觉-运动皮层血流动力学响应变化,该现象在假刺激组未出现(P>0.05,未矫正)。在进行偏侧手刺激时,多个受试者感觉-运动所在脑区(通道23、24、27、28、42、44、45、48)信号刺激时较刺激间歇有显著差异(P<0.05,未矫正),且皮层血流动力学响应具有偏侧性。结论:fNIRs可以实时反映外周神经磁刺激引起的皮层血流动力学响应变化。rTMS-fNIRs实时监测模式提供了外周神经磁刺激时脑皮层的局部脑皮质脑激活的评估方法,这对于研究外周神经磁刺激干预与脑区激活的量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 经颅磁刺激 外周神经磁刺激 血流动力学 皮层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调控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改善脊髓损伤运动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丹 张也 许东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84-1289,共6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探讨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ham+SS组:假手术+假刺激组,SCI+SS组:SCI+假刺激组,SCI+NCMS组...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探讨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ham+SS组:假手术+假刺激组,SCI+SS组:SCI+假刺激组,SCI+NCMS组:SCI+神经环路磁刺激组,每组12只。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术后第3天SCI+NC-MS组接受真刺激,另外两组接受假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7d、14d、21d采用BBB评分、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并提取损伤区脊髓,HE染色观察各组损伤区脊髓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测定各组脊髓中胶质纤维源性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①行为学: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显示SCI+NC-MS组术后7d、14d、21d的运动功能显著优于SCI+SS组(P<0.001);②HE染色显示,相对于SCI+SS组,SCI+NC-MS组的脊髓结构改善,病变程度相对减轻;③Western Blot显示,和SCI+SS组相比,SCI+NC-MS组的GFAP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的早期应用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脊髓损伤区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环路磁刺激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1例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毛也然 靳仲夏 许东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79-1481,共3页
脊髓损伤属于运动系统重大疾病,急性脊髓损伤主要采用外科修复、神经营养、高压氧治疗及早期康复干预等临床综合治疗,但致残率仍高,对于慢性期脊髓损伤,以上方式疗效甚少,且患者康复进展多处于瓶颈。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 脊髓损伤属于运动系统重大疾病,急性脊髓损伤主要采用外科修复、神经营养、高压氧治疗及早期康复干预等临床综合治疗,但致残率仍高,对于慢性期脊髓损伤,以上方式疗效甚少,且患者康复进展多处于瓶颈。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等已广泛运用于临床研究,对神经修复及神经网络的调节也逐步被证实,并在运动康复领域开始初步运用,但多为较为基础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om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方案,且效果不一[1]。对于不完全脊髓损伤,皮质脊髓束是主要的刺激目标,而有效的运动输出取决于皮质脊髓轴突与脊髓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的功效[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脊髓损伤 经颅电刺激 皮质脊髓束 突触连接 重大疾病 神经修复 高压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