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工程生物力学2021年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9-797,共9页
康复工程与生物力学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许多康复工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生物力学问题。2021年,康复工程生物力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康复设备和辅具拟人化设计的生物力学、人体接触界面的生物力学和人机动态交互的生物力学3个方面... 康复工程与生物力学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许多康复工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生物力学问题。2021年,康复工程生物力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康复设备和辅具拟人化设计的生物力学、人体接触界面的生物力学和人机动态交互的生物力学3个方面。本文结合2021年最新进展,总结康复工程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应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工程 生物力学 模拟仿真 人机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康复工程中的生物力学问题
2
作者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17-117,共1页
智能科技快速发展,重新塑造康复医学诊疗模式,也提出了许多交叉学科问题,其中生物力学问题在其中尤为突出。助力外骨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踝是关键的助力关节。基于脊髓反射控制步态模型,通过研究人体步行时踝关节对支撑界面(坡度、硬... 智能科技快速发展,重新塑造康复医学诊疗模式,也提出了许多交叉学科问题,其中生物力学问题在其中尤为突出。助力外骨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踝是关键的助力关节。基于脊髓反射控制步态模型,通过研究人体步行时踝关节对支撑界面(坡度、硬度和光滑度)、助力时机和幅度的生物力学响应,明确踝关节适应机制;通过实验和仿真分析,优化踝关节助力设计方案,通过代谢能耗评价其助力效率;并进一步分析其对髋、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评价系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反射 康复医学 生物力学 诊疗模式 踝关节 交叉学科 能耗评价 光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康复治疗师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鸣 刘沙鑫 +15 位作者 燕铁斌 陈文华 张阳 朱毅 张军 雷迈 张杨 李勇强 黄杰 吴伟 祁奇 郄淑燕 魏向阳 马祖长 常有军 段周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47-1350,共4页
康复治疗师作为康复医学重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岗位能力决定了患者的临床疗效。现阶段,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才缺口与人民健康需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作为掌握和具体实施康复治疗技术的康复治疗师,尚无规范化培训的相关要求和培养... 康复治疗师作为康复医学重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岗位能力决定了患者的临床疗效。现阶段,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才缺口与人民健康需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作为掌握和具体实施康复治疗技术的康复治疗师,尚无规范化培训的相关要求和培养模式。如何加快康复治疗师队伍的培训,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我国康复医疗整体水平,还需要不断探索。为此,国内多家单位相继开展了1年或2年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后教育暨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培养出具有较强岗位能力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本共识经过国内多位专家多年的探讨和实践,所述康复治疗师毕业后的培养模式已经过试行,此共识对推广治疗师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和提高岗位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为康复治疗师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正式开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康复治疗师 岗位能力 毕业后规范化培训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坐位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婷 张梦杰 +2 位作者 连艺杰 张子韫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33-133,共1页
目的结合压力中心(COP)轨迹与康复评估量表,研究虚拟现实技术(VR)对脑卒中患者坐位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招募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坐位平衡功能障碍患者1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7)... 目的结合压力中心(COP)轨迹与康复评估量表,研究虚拟现实技术(VR)对脑卒中患者坐位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招募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坐位平衡功能障碍患者1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7)和对照组(n=9)。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另外对照组患者给予30 min传统坐位平衡训练,试验组患者进行30 min VR坐位平衡训练,持续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测力台测量坐姿下压力中心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平衡功能障碍 康复医院 评估量表 功能康复训练 随机对照试验 康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并联式柔索驱动的足踝康复外骨骼设计
5
作者 邵江 王宽 +1 位作者 张珂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63-363,共1页
目的为解决行走功能障碍患者在穿戴足踝康复外骨骼训练时频发平衡失调、外骨骼结构笨重和步态规划关节单一等问题,需对足踝外骨骼部分零件进行造型设计和结构优化,达到安全平稳、轻量化的设计攻要和便捷智能化的助力需求。方法本文设计... 目的为解决行走功能障碍患者在穿戴足踝康复外骨骼训练时频发平衡失调、外骨骼结构笨重和步态规划关节单一等问题,需对足踝外骨骼部分零件进行造型设计和结构优化,达到安全平稳、轻量化的设计攻要和便捷智能化的助力需求。方法本文设计的并联式柔索驱动足踝康复外骨骼造型由支撑、控制、动力、执行、评估系统组成,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来评估造型是否符合安全性要求;其中,支撑系统采用Al6061-T6铝合金材料。考虑到外骨骼的骨架结构部分出现了较多的材料冗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失调 足踝 外骨骼 柔索驱动 铝合金材料 并联式 功能障碍 步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康复训练动作中躯干肌肉激活和共收缩模式比较研究
6
作者 常晓倩 王宽 +2 位作者 王乐军 陈新鹏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55-455,共1页
目的比较手膝位和基于五禽戏鹿戏的手足位训练在躯干肌肉活动和共收缩模式上的差异。方法19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研究,随机执行手膝位(4个)和手足位(3个)中的动作,同时测量两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然后分析并... 目的比较手膝位和基于五禽戏鹿戏的手足位训练在躯干肌肉活动和共收缩模式上的差异。方法19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研究,随机执行手膝位(4个)和手足位(3个)中的动作,同时测量两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然后分析并比较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得到肌电平均振幅值和肌肉共收缩指数。结果手膝位和手足位训练的组内和组间比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受试者 腹外斜肌 康复训练 躯干肌肉 表面肌电信号 腹直肌 五禽戏 竖脊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功能障碍生物力学2024年度研究进展
7
作者 牛文鑫 高雨佳 单绵佳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0,共8页
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运动与康复生物力学研究关注运动功能障碍,为运动功能评估、功能障碍干预技术和设备开发提供理论基础。2024年,运动功能障碍的生物力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本文... 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运动与康复生物力学研究关注运动功能障碍,为运动功能评估、功能障碍干预技术和设备开发提供理论基础。2024年,运动功能障碍的生物力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本文从运动功能的非接触评估、智能化功能障碍分类分级、运动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物力学机制3个方面,总结近1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 功能障碍 脑肌耦合 人机工程 康复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颈椎退变性因素对颈脊髓的动态生物力学影响
8
作者 朱睿 杨轶婷 郑良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2-272,共1页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脊髓损伤中退行性疾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退变性因素在颈椎动态活动下压迫脊髓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基于受试者的影像学资料,建立并验证C1~C7颈椎脊髓的流体-结构动力学耦合有限元模型,基于...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脊髓损伤中退行性疾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退变性因素在颈椎动态活动下压迫脊髓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基于受试者的影像学资料,建立并验证C1~C7颈椎脊髓的流体-结构动力学耦合有限元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黄韧带钙化对颈椎六个方向活动时脊髓应变和应力分布的影响,并预测不同类型后纵韧带钙化在颈椎动态屈伸活动时的脊髓应力、应变及脊柱活动度。结果所建模型验证结果与实验研究数据吻合良好;颈椎的动态活动会加剧脊髓压迫,脊髓内的应力与应变随动态活动上升,退变因素的出现进一步放大这种效果;单侧低度黄韧带钙化压迫使颈椎在活动过程中出现高应力和波动应力;节段型后纵韧带钙化压迫引起明显的脊髓应力集中,连续型后纵韧带钙化使得邻近节段活动度显著增加。结论建立的包含脊髓的流固耦合颈椎有限元模型可以成为研究关于退变性因素在颈椎运动中对脊髓影响的有力工具。单侧低度黄韧带钙化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向患侧进行颈椎运动。节段型后纵韧带钙化患者要关注高应力引起的脊髓损伤,连续型后纵韧带钙化患者应注意相邻节段的进行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伸活动 节段型 脊髓压迫 退变性 脊髓损伤 相邻节段 邻近节段 颈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竞争风险模型分析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徐云佳 舒碧芸 +5 位作者 郑永韬 陈挺 来芬华 倪梦姣 罗秀兰 吴恒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92-2197,2211,共7页
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超高龄人群(≥80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类人群平衡感和反应能力会明显减弱,跌倒的发生的危害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人,跌倒致长期卧床常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探究超高龄人群跌倒的潜在... 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超高龄人群(≥80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类人群平衡感和反应能力会明显减弱,跌倒的发生的危害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人,跌倒致长期卧床常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探究超高龄人群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可为此类人群的跌倒预防工作提供参考。目的分析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于2015年3—11月选取上海市及杭州市5个区县每年定期参与体检的超高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相关信息,随访观察跌倒致长期卧床(目标事件)和死亡(竞争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分析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影响因素;将竞争风险模型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86名超高龄老年人,其中男431名(43.7%)、女555名(56.3%),平均年龄为(89.8±5.2)岁。经过8年的随访,失访96名,失访率为9.7%;发生目标事件165名,发生率为16.7%;发生竞争事件134名,发生率为13.6%。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有竞争事件的影响下,肌力的增加(HR=1.071,95%CI=1.049~1.091)、年龄>85岁(HR=1.954,95%CI=1.255~3.042)、居住地为农村(HR=1.946,95%CI=1.385~2.731)、睡眠质量较差(HR=5.756,95%CI=3.904~8.491)、白内障(HR=1.832,95%CI=1.201~2.794)、糖尿病(HR=1.549,95%CI=1.121~2.143)、认知功能损害(HR=1.717,95%CI=1.258~2.344)为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95%CI=0.608~0.988),灵敏度为0.841,特异度为0.677。结论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发生率达16.7%,可根据肌力、年龄、居住地、睡眠质量、白内障和糖尿病患病情况、认知功能等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定期评估超高龄人群的跌倒风险,需加强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降低跌倒的发生率和跌倒致长期卧床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80以上 跌倒 长期卧床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队列研究 竞争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改善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卿 卜时嬴 靳令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7,共7页
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独立性。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显著缓解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特别是下肢运动功能,纠正步速、步长、步频等步态参数异常,减少冻结步态发生,提高运动耐力,增强平衡功能,最终改... 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独立性。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显著缓解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特别是下肢运动功能,纠正步速、步长、步频等步态参数异常,减少冻结步态发生,提高运动耐力,增强平衡功能,最终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阐述外骨骼机器人的分类和设计、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用于指导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步态 康复 机器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电驻极体同轴线缆传感器力电性能分析
11
作者 相新昊 张晓青 +2 位作者 贺鹏飞 戴瑛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4-604,共1页
目的铁电驻极体同轴线缆传感器(FCS)为同轴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芯电极、铁电驻极体层、屏蔽及接地电极层以及外护套,具有柔性、灵敏度高、自屏蔽特性,制备成本低,已被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运动健康监测、生物信息监测等生物医学工程领... 目的铁电驻极体同轴线缆传感器(FCS)为同轴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芯电极、铁电驻极体层、屏蔽及接地电极层以及外护套,具有柔性、灵敏度高、自屏蔽特性,制备成本低,已被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运动健康监测、生物信息监测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目前,针对FCS的理论研究十分匮乏,制约了FCS的优化设计。方法考虑直接测量FCS中屏蔽及接地电极和外护套的径向模量非常困难,基于压电方程建立了FCS在准静态径向压缩模式下的压电响应模型,结合实验测量结果,给出了上述两层材料径向模量的确定方法,并利用试验验证了理论模型和材料参数的准确性。考虑FCS的逆压电效应,建立了FCS在径向振动时的等效电路模型,获得了FCS的等效电路图,并通过了试验验证。进一步,根据等效电路图推导了FCS的谐振频率方程与反谐振频率求解方程,探究了几何尺寸对FCS的谐振频率、反谐振频率和有效机电耦合系数keff的影响。结果屏蔽及接地电极和护套层的等效模量分别为40、35 MPa.并且,增加FCS结构尺寸会减小径向振动的谐振和反谐振频率。伴随芯电极半径的增大,keff系数在逐渐增大,而铁电驻极体层、屏蔽及接地电极、外护套厚度的增加会降低keff系数。结论建立了FCS在小压力范围的准静态和动态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压电效应 等效电路图 接地电极 有效机电耦合系数 径向振动 生物医学工程 外护套 等效电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双任务步行稳定性和效率的生物力学研究
12
作者 吴凤仙 张珂 +6 位作者 彭思琪 甘宇雄 莫愚 黄佳伟 王昭杰 杨舒凯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52-652,共1页
目的探究衰老对步行稳定性和效率的影响,为老年步行辅助和干预方案提出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健康年轻人13位和健康老年人15位,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K5代谢分析仪、表面肌电同步获取受试者在多任务TUG测试和最大步行速度时的生物力学和... 目的探究衰老对步行稳定性和效率的影响,为老年步行辅助和干预方案提出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健康年轻人13位和健康老年人15位,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K5代谢分析仪、表面肌电同步获取受试者在多任务TUG测试和最大步行速度时的生物力学和代谢能耗数据。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测试和受试者组别下的步态参数、XCo M位置样本熵、肌肉协同模式和代谢能耗指标。结果在常规步行测试中,年轻组步长、速度和支撑相对称性显著大于老年组(P<0.05);在步行稳定性方面,老年组在双任务步行时XCo M_x样本熵增大,而XCo M_y样本熵减小,且两组在双任务步行时XCo M-Co P的X和Y方向偏移均增加;在肌肉协同模式方面,老年组在常规步行和多任务TUG步行时肌肉协同模式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轻人多任务步行时肌肉协同模式减少(P<0.05),老年组主动肌和拮抗肌协同收缩增加(P<0.05);在步行效率方面,任何步行条件下,年轻组的净耗氧量均高于老年组,但老年组的能量利用占比更高,且老年组在多任务步行时能耗增加(P<0.05)。结论在双任务步行中,老年人减少左右侧力学调整和肌肉协同模式调整,但通过增加主动肌和拮抗肌协同收缩增加下肢刚度,最终增加步行代谢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步态参数 健康老年人 表面肌电 干预方案 生物力学 样本熵 耗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中人机力学交互的肌骨-有限元联合仿真研究
13
作者 王诗潭 张倩 +1 位作者 李晨浩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1-161,共1页
目的在考虑个体解剖学差异和体内生理载荷下,进行肌骨-有限元联合仿真,系统分析人机交互过程中肌骨系统的力学响应行为,指导人机交互设计,提高训练安全。方法选择4组减重束带作为实验样本,测试其力学性能。选择1名左侧偏瘫患者(男,42岁,... 目的在考虑个体解剖学差异和体内生理载荷下,进行肌骨-有限元联合仿真,系统分析人机交互过程中肌骨系统的力学响应行为,指导人机交互设计,提高训练安全。方法选择4组减重束带作为实验样本,测试其力学性能。选择1名左侧偏瘫患者(男,42岁,172 cm,78 kg,26.4 kg/m^(2))进行分析。在Anybody中构建个性化的人机耦合模型,计算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腹直肌、内收肌和股直肌的峰值肌力。将肌肉附着点、肌肉力、关节力、力矩作为加载条件,设置最大力的时间节点,在Abaqus中计算骨盆和股骨的峰值von Mise应力。结果内收肌的发力最明显(1.44~2.01 N/kg)。6组肌肉的患侧发力以及骨盆和股骨的应力均明显小于健侧,特别是股直肌肌力,仅为健侧的1/3。束带穿戴进一步地增加股直肌发力的不对称性,但对腰腹区域的肌力平衡有积极作用。6组肌肉的肌力在4组样本间均呈现了明显差异。穿戴束带1时的肩背部和大腿肌力最小,最高达到89.28%,穿戴束带4时的腰腹部肌力最小,小于其他3组束带13.61%~57.49%。不同束带对股骨健侧应力产生了明显影响,穿戴束带2时的股骨应力大于其他3组束带8.7%~16.04%。结论机器人辅助步行时,大腿是主要受力变形区域,腿带设计可考虑多层衬垫的平行结构,既可承受循环载荷,且具有吸能特性以减轻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偏瘫 内收肌 束带 股直肌 联合仿真 腹直肌 斜方肌 背阔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载荷作用下腰椎间盘时间依赖性响应的有限元研究
14
作者 郑良栋 朱睿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3-273,共1页
目的异常载荷被认为是引起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以不良的久坐姿势及长时间负重活动为代表的机械载荷可能与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营养物质转运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评估持续性载荷作用下椎间盘组织的时间依赖性力学响应与营养响应。... 目的异常载荷被认为是引起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以不良的久坐姿势及长时间负重活动为代表的机械载荷可能与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营养物质转运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评估持续性载荷作用下椎间盘组织的时间依赖性力学响应与营养响应。方法基于多孔弹性腰椎有限元模型模拟直立站姿、直立坐姿、前屈坐姿和背伸坐姿,并预测对应工况下的椎间盘高度损失、髓核液体损失、髓核内压和层间基质的冯米塞斯应力。基于多相耦合腰椎间盘有限元模型评估压缩载荷幅度及加载时间对椎间盘内葡萄糖浓度及分布的影响。结果日常坐姿工况模拟中发现,在持续加载条件下,高度损失、流体损失和冯米塞斯应力逐渐增加,而髓核内压下降。且上述参数的变化率在初始加载阶段更为明显,而在加载结束时不那么显著。组织内营养转运结果表明,椎间盘的最小葡萄糖浓度随加载时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在最后稳定状态下,压缩力越大,葡萄糖浓度分布越低。结论久坐可能会造成更高风险的腰椎间盘退变,因此适当调整姿势可能有助于缓解这种情况。此外,持续的负重活动会影响到椎间盘正常的营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活动 葡萄糖浓度 时间依赖性 腰椎间盘 站姿 物质转运 多孔弹性 压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助力外骨骼影响脑卒中患者下肢生物力学的肌骨仿真分析
15
作者 高雨佳 林宇峰 +2 位作者 王诗潭 沈以昕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40-640,共1页
目的下肢外骨骼辅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步行时,人体肌骨系统内部各环节相互作用。基于构建的人机交互仿真模型,分析踝关节助力行走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招募偏瘫受试者10名,使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和表面肌电采集... 目的下肢外骨骼辅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步行时,人体肌骨系统内部各环节相互作用。基于构建的人机交互仿真模型,分析踝关节助力行走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招募偏瘫受试者10名,使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和表面肌电采集设备进行4种情况的步行测试,分别是不穿外骨骼行走、穿外骨骼无助力行走、有助力行走和脱掉外骨骼行走。通过Open Sim肌骨仿真计算时空参数、下肢关节角度、关节力矩、主要肌肉力和关节反作用力等数据,并通过EMG数据验证模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外骨骼腿部支架能显著增加足跟触地时的踝背屈角度和力矩、提高背屈肌力(P<0.001);同时摆动相足廓清的实现能改善患侧外展代偿、减少髋膝关节屈曲角度(P=0.002)。外骨骼辅助行走能显著增加患侧支撑相占比(P=0.010),尤其在单支撑期增加了23.2%的膝伸展力矩和10.8%的髋关节反作用力。柔性外骨骼在预摆动期进行跖屈助力,显著增加了平均22.1°的踝跖屈角度和22.9%的健侧髋屈曲力矩。结论踝关节外骨骼能改善足下垂,增强患侧踝背屈功能;但患侧踝跖屈助力会增加健侧髋关节屈曲力矩,加重同侧髋关节负荷,下肢关节炎患者长期穿戴外骨骼行走可能存在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脑卒中患者 运动功能障碍 摆动相 足下垂 跖屈 踝关节 外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预测脊髓损伤患者坐姿压疮风险的研究
16
作者 张珂 陈玉芳 +2 位作者 冯成龙 相新昊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2-622,共1页
目的探究脊髓损伤患者坐姿下臀部表面复合载荷对内部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影响,将患者臀部表面的力学信号和个体特征参数输入机器学习模型,个性化、准确预测压疮风险。方法建立坐姿下臀部-坐垫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改变肌肉厚度、BMI相关脂肪... 目的探究脊髓损伤患者坐姿下臀部表面复合载荷对内部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影响,将患者臀部表面的力学信号和个体特征参数输入机器学习模型,个性化、准确预测压疮风险。方法建立坐姿下臀部-坐垫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改变肌肉厚度、BMI相关脂肪厚度、坐骨结节曲率以及坐垫的弹性模量和摩擦系数,分析不同个体臀部表面受力对内部软组织的影响;基于模型计算结果,构建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内部软组织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和最大剪切应变,结合SHAP可解释模块增强模型可靠性。结果臀部肌肉组织内的峰值应力和应变逐渐向脂肪和皮肤层降低;当臀部表面的峰值压应力超过35 k Pa或峰值切应力超过5 k Pa,软组织的最大剪切应变超过75%的损伤阈值,当这两个力联合作用并结合其他因素会增加损伤程度和范围。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可解释性混合模型由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XGBoost构成,输入臀部表面的峰值压应力和切应力,患者的BMI指数、肌肉厚度和坐骨结节曲率可预测内部软组织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和最大剪切应变,准确性达98%。结论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压疮的因素包括臀部表面的压应力、切应力和个体的结构特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输入混合模型算法可快速准确评估内部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响应并预测压疮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患者 坐骨结节 BMI指数 脂肪厚度 压疮风险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皮肤层 机器学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强度下登山器四肢运动生物力学和皮质肌肉耦合关系研究
17
作者 王子林 高雨佳 +3 位作者 孙嘉翊 李晨浩 刘雅铭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2-252,共1页
目的探究登山器四肢运动不同运动强度下人体生物力学参数变化和皮质肌肉耦合关系。方法采用12通道Noraxon肌电、64通道慧创近红外设备和Kinect设备对26名受试者的肌电、脑功能和运动数据进行采集。根据最大心率百分比划分运动强度。采用... 目的探究登山器四肢运动不同运动强度下人体生物力学参数变化和皮质肌肉耦合关系。方法采用12通道Noraxon肌电、64通道慧创近红外设备和Kinect设备对26名受试者的肌电、脑功能和运动数据进行采集。根据最大心率百分比划分运动强度。采用block范式设计,受试者分别在低强度和高强度下进行40 s运动和20 s休息重复7次,两次实验间隔10 min。数据预处理后,使用配对样本t检测检验显著性(P<0.05)。采用相位同步指数计算皮质肌肉耦合关系。结果实验数据经过预处理后,f NIRS数据结果为,与基线对比,低强度登山器运动右侧pre-PMC、SMA显著激活(P<0.05),高强度运动下左侧pre-PMC、M1,右侧M1、SAC、PSA显著激活(P<0.05),二者对比右侧M1、SAC、pre-PMC具有显著性差异。运动学数据显示,低强度与高强度上肢整体速度、下肢整体速度、下肢速度标准差、速度中位数、上肢整体加速度标准差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皮质肌肉耦合参数方面,在低强度下LSMA、RSA与12块肌肉耦合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在高强度下LSMA、LM1、LSAC、RPFC皮质耦合指数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相较于低强度登山器四肢运动,高强度运动需要募集更多的脑部资源,以弥补弱势侧运动控制;SMA脑区与肌肉耦合强度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该脑区可以作为康复刺激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高强度运动 最大心率 运动数据 耦合关系 数据预处理 数据显示 运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健康中的生物力学 被引量:4
18
作者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6-678,共3页
在主动健康中,生物力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动通过肌肉和关节活动对人体组织和器官形成力学刺激,促进健康,也可能导致损伤或病变。另外,在辅具设计与评价、康复临床诊疗中都涉及生物力学。主动健康生物力学的发展需要体育和医学的... 在主动健康中,生物力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动通过肌肉和关节活动对人体组织和器官形成力学刺激,促进健康,也可能导致损伤或病变。另外,在辅具设计与评价、康复临床诊疗中都涉及生物力学。主动健康生物力学的发展需要体育和医学的融合,考虑更多动力学、疲劳和力学耦合问题。在将来的研究中,一方面需要借鉴其他生物力学方向的经验,另一方面结合科技发展前沿开拓生物力学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康复 辅具 智能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功能重塑的功能核磁共振观察
19
作者 师东良 齐燕 杨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初级躯体感觉运动区、次级躯体感觉区、运动前区和补充运动区的脑功能变化。方法:15名男性青少年受试者,右侧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解剖单束重建术后1.5~2年,左膝正常。受试者完成脑功能核磁共振检查...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初级躯体感觉运动区、次级躯体感觉区、运动前区和补充运动区的脑功能变化。方法:15名男性青少年受试者,右侧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解剖单束重建术后1.5~2年,左膝正常。受试者完成脑功能核磁共振检查,右侧伸膝运动时的数据列为实验组,左侧伸膝运动时的数据列为对照组。两组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初级感觉运动区、运动前区的激活减小(P〈0.05),次级躯体感觉区的激活增强(P〈0.05),补充运动区的激活则正常。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主要脑功能区发生功能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术 脑重塑 功能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椅太极拳对脊髓损伤患者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20
作者 齐燕 师东良 +2 位作者 李越 陆芊岑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27-127,共1页
目的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功能等障碍。研究轮椅太极拳对慢性脊髓损伤者上肢和躯干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4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人。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轮椅太极拳训练,... 目的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功能等障碍。研究轮椅太极拳对慢性脊髓损伤者上肢和躯干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4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人。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轮椅太极拳训练,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连续做20 min,5 d/周,共6周;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6周后使用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采集受试者上肢和躯干的关节活动、臀部压力中心位移轨迹(COP)的变化,用等速测力系统采集躯干肌肉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特征 躯干肌肉 感觉功能 脊髓损伤 常规康复治疗 轮椅太极拳 关节活动 运动捕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