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功能评估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王予彬 王惠芳 +2 位作者 李国平 胥浩 朱文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3-104,共2页
目的:研究膝关节功能评分表(百分法)的临床意义。方法:83例患者,男44例,女39例,年龄19-40岁,平均31岁。受伤时间1—28天,平均8天。损伤情况:半月板损伤60例,其中左膝27例,右膝33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23例,其中左膝9例,右膝1... 目的:研究膝关节功能评分表(百分法)的临床意义。方法:83例患者,男44例,女39例,年龄19-40岁,平均31岁。受伤时间1—28天,平均8天。损伤情况:半月板损伤60例,其中左膝27例,右膝33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23例,其中左膝9例,右膝14例。患者入院后,统一由一名康复治疗师分别使用膝关节功能评分表(百分法)和Lysholm评分表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将二组评分值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83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功能评估表(百分法)评估、评分为52.58±19.18;采用Lysholm评分表评估,评分为51.86±19.71。将二组评分数值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r=0.975,P<0.01,显示二组资料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膝关节功能评估表(百分法)使用方便,门诊、病房应用时,医、患间易于沟通,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对临床问诊问题的理解。临床评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与目前国际上应用效率较高的Lysholm评分法显著相关,因此,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 膝关节功能评估表 半月板损伤 前交叉韧带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蔡俊丰 李旭 +3 位作者 刘林 马敏 徐贤 尹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尸体肩关节标本10具20侧。从三角肌前中部肌束间隙钝性分离游离出腋神经,将钢板插入腋神经与骨之间,固定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方,结节间沟后方。测量腋神经上缘与大结节顶点、与肩峰上... 目的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尸体肩关节标本10具20侧。从三角肌前中部肌束间隙钝性分离游离出腋神经,将钢板插入腋神经与骨之间,固定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方,结节间沟后方。测量腋神经上缘与大结节顶点、与肩峰上缘的距离。截取带钢板的肱骨近端进行体外测量并观察钢板螺钉与肱骨头颈、大结节顶点和结节间沟的关系。结果大结节顶点、肩峰上缘距腋神经距离分别为(3.44±0.38)cm和(5.44±0.62)cm;钢板上缘到肱骨大结节顶点距离为(0.59±0.14)cm,到结节间沟距离为(0.74±0.19)cm。体外观察并测量见钢板置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结节间沟后方0.5 cm时螺钉平行肱骨颈并位于肱骨颈中央。结论 (1)肱骨大结节下2.90~4.32 cm是容易损伤腋神经的危险区域。(2)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0 cm,结节间沟后方0.50 cm是钢板放置的最佳位置。(3)PHILOS钢板的C、D、E孔和LPHP的C、D孔是危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应用解剖 内固定 微创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定位尺在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3
作者 蔡俊丰 彭庄 +2 位作者 祝建光 刘林 谭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7-321,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定位尺在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0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应用自行研制的脊柱定位尺为74例胸腰椎疾病拟行后路手术的患者行术前定位,其中胸腰椎骨折38例,胸腰椎椎管内占位15例,胸腰椎... 目的:探讨脊柱定位尺在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0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应用自行研制的脊柱定位尺为74例胸腰椎疾病拟行后路手术的患者行术前定位,其中胸腰椎骨折38例,胸腰椎椎管内占位15例,胸腰椎体血管瘤9例,胸腰椎黄韧带骨化症12例。同时每例患者术前分别应用髂前上棘定位法、肋骨定位法、伤椎形态定位法、皮肤标记物定位法和克氏针定位法进行定位。比较不同定位方法的定位准确率、定位时间、透视次数及确定椎弓根穿刺点的准确性,并根据术中探查及术后摄X线片评价定位病椎及椎弓根穿刺点的准确率。结果:应用脊柱定位尺法与髂前上棘定位法、肋骨定位法、伤椎形态定位法、皮肤标记物定位法、克氏针定位法定位病椎的准确率分别为100%、55.4%、87.8%、84.2%、90.5%、91.9%,脊柱定位尺定位法优于传统定位方法(P<0.05);定位时间分别为5.3±1.9min、2.2±0.9min、5.3±1.4min、2.6±1.1min、11.2±2.4min、7.9±1.7min,脊柱定位尺定位法优于皮肤标记物定位法、克氏针定位法(P<0.05),与肋骨定位法无明显差异(P>0.05),长于髂前上棘定位法和伤椎形态定位法(P<0.05);透视次数分别为5.7±1.6次、0次、5.0±1.3次、6.2±1.8次、7.1±2.0次、9.6±2.1次,脊柱定位尺定位法优于皮肤标记物定位法、克氏针定位法(P<0.05),与伤椎形态定位法无明显差异(P>0.05),多于肋骨定位法(P<0.05),髂前上棘定位法不需要透视。应用脊柱定位尺定位法同时能确定椎弓根穿刺点,而传统定位方法不能。结论:脊柱定位尺联合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病椎及椎弓根穿刺点准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定位 椎弓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耗材“SPD一体化供应和配送”模式在临床护理单元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49
4
作者 屠庆 周嫣 +2 位作者 钱正 廖佳莉 季伟琴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3期415-418,共4页
目的:分析"SPD一体化供应和配送"模式引入前、后医院临床护理单元二级库房物资管理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实施"SPD一体化供应和配送"模式的14个护理单元进行新模式应用前、后各项耗材管理数据的... 目的:分析"SPD一体化供应和配送"模式引入前、后医院临床护理单元二级库房物资管理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实施"SPD一体化供应和配送"模式的14个护理单元进行新模式应用前、后各项耗材管理数据的调查。结果 :新模式引入后,能有效降低护理单元耗材的申领频次、减少耗材库存天数、缩短耗材整理收纳和清点时间、减少耗材申领录入时间。结论 :"SPD一体化供应和配送"模式使临床护理单元二级库房耗材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材管理 医院 医疗耗材 SPD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高凯 王予彬 王惠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7-469,共3页
关键词 等速肌力测试 前交叉韧带损伤 手术后 ACL损伤 膝关节损伤 关节运动功能 膝关节不稳定 胫骨内旋 本体感受器 膝关节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成像的特点 被引量:13
6
作者 巴兆玉 黄宇峰 +7 位作者 沈彬 张琰 刘炬 于彬 席秉勇 赵卫东 赵江民 吴德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73-976,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PROSET)成像观察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在体影像学特点。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我院体检人群中选取50例(男24例,女26例)志愿者,年龄30... 目的:利用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PROSET)成像观察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在体影像学特点。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我院体检人群中选取50例(男24例,女26例)志愿者,年龄30~75岁,平均52.5岁。均采用3.0T超导型磁共振PROSET行腰椎冠状位扫描,用Mimics 14.0软件系统测量下腰椎神经根的直径(RD),神经根与硬膜囊之夹角(根囊角,RA),神经根与相邻上下位椎弓根之间的距离(神经根上缘与上位椎弓根下缘的距离,PSRD;神经根下缘与下位椎弓根上缘的距离,PIRD),神经根出硬膜囊的位置到椎弓根下缘的距离(PD)。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同一节段RD、RA、PSRD、PIRD及PD的左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各指标的左右侧数据合并统计。L3至L5的RD为3.90±0.46mm(1.7~6.4mm)~5.70±0.61mm(3.2~9.0mm),由上至下逐渐增粗;RA为26.70°±3.78°(19.7°~35.1°)~28.50°±3.54°(23.0°~38.5°),由上至下逐渐增大;PSRD为6.50±3.35mm(2.0~10.0mm)~4.60±2.31mm(1.2~9.7mm),PIRD为12.60±3.34mm(8.2~22.4mm)~12.90±3.87mm(5.8~26.1mm),即L5神经根较L3和L4更贴近椎弓根下缘走行,远离椎弓根的上缘;PD为8.40±2.34mm(8.2~27.6mm)~25.90±4.78mm(12.1~54.5mm),从上至下神经根出硬膜囊的位置与椎弓根的距离逐渐变远。结论:磁共振PROSET成像能无创、快速、全面提供下腰椎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形态学特点,有助于临床对腰椎疾患的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神经根 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成像 影像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大骨块泪滴样骨折的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温竣翔 李昕 +3 位作者 李立钧 卲钦 严浩然 谭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7-438,共2页
Kahn和Schneider在1956年最早对颈椎椎体泪滴样骨折进行了描述。枢椎泪滴样骨折是指枢椎椎体前下缘的骨折,这种骨折并不多见,仅占颈椎骨折的一小部分,约l%~3%。通常认为由颈椎过伸性损伤引起.以枢椎椎体前下缘不同大小的撕脱性骨折... Kahn和Schneider在1956年最早对颈椎椎体泪滴样骨折进行了描述。枢椎泪滴样骨折是指枢椎椎体前下缘的骨折,这种骨折并不多见,仅占颈椎骨折的一小部分,约l%~3%。通常认为由颈椎过伸性损伤引起.以枢椎椎体前下缘不同大小的撕脱性骨折块为特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骨折的稳定性及是否采取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自2003年8月至2009年7月我院共收治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3例,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枢椎 泪滴 固定治疗 颈椎过伸性损伤 螺钉 前路 骨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及术后康复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改善效果 被引量:7
8
作者 解强 李方祥 +6 位作者 李国平 王予彬 贺忱 崔颖 周敬滨 胥皓 刘姿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9-700,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及术后康复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2年2月~2004年6月进行关节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患者67例,分别于手术后6~28个月的康复期完成KT-2000检查、...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及术后康复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2年2月~2004年6月进行关节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患者67例,分别于手术后6~28个月的康复期完成KT-2000检查、Lysholm评分及单足跳测验,并将结果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本组67例患者术后6~28个月康复期KT-2000差值、Lysholm评分及单足跳成绩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关节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及术后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本体感觉的改善起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觉 改善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站立位躯干屈伸运动时腰背肌的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冯能 李跃红 +1 位作者 缪芸 吴德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0-604,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腰痛(CLBP)患者在站立位矢状面屈伸运动时腰背肌功能状况的变化,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5例和健康人25例,在站立位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运动,运用表面肌电图(sEMG)仪和摄像系统同步采... 目的:研究慢性腰痛(CLBP)患者在站立位矢状面屈伸运动时腰背肌功能状况的变化,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5例和健康人25例,在站立位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运动,运用表面肌电图(sEMG)仪和摄像系统同步采集记录双侧L2/3、L4/5水平最长肌、多裂肌在站立位、前屈运动、完全屈曲及回到直立位不同运动时相的sEMG值。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站立位时,最长肌及多裂肌均方根(RM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运动时,最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增大,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减小,腰痛组在前屈运动和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由屈曲位回至直立位时,腰痛组最长肌和多裂肌的RMS值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组最长肌和多裂肌的屈曲-放松比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时相对两组受试对象的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躯干屈伸运动中,健康人腰背肌存在屈曲-放松现象(FRP),腰痛患者腰背肌功能发生疼痛适应性改变,表现为屈曲-放松反应缺如和主动活动机能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腰背肌 表面肌电图 屈曲-放松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镜下半月板损伤特征与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予彬 王惠芳 +3 位作者 李国平 陆晴友 李国风 朱文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2期903-905,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镜下半月板特征及其对微创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及其对周围滑膜、关节软骨的影响程度分为4型:Ⅰ型,半月板局限性损伤;Ⅱ型,局限性损伤合并磨损性损伤;Ⅲ型,损伤涉及半月板大...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镜下半月板特征及其对微创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及其对周围滑膜、关节软骨的影响程度分为4型:Ⅰ型,半月板局限性损伤;Ⅱ型,局限性损伤合并磨损性损伤;Ⅲ型,损伤涉及半月板大部甚至整体,半月板松动;Ⅳ型,半月板磨损合并部分或大部缺如。各型损伤均采用相对应的镜下半月板手术治疗。结果Ⅰ型半月板损伤10例,Ⅱ型20例,Ⅲ型27例,Ⅳ型11例。Ⅰ型损伤:4例行缝合修复手术,6例行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Ⅱ型:镜下部分切除18例,次全切除2例;Ⅲ型:清理刨削1例,镜下部分切除5例,次全切除16例,全切除5例;Ⅳ型:次全切除2例,全切除9例。随访平均22个月(6—52个月),劳累后痛7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4例);绞锁1例(Ⅲ型);关节屈曲受限2例(Ⅲ型1例,Ⅳ型1例)。3例(Ⅲ型2例、Ⅳ型1例)术后2—3年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余65例Lysholm评分:术前50±12,术后随访时85±8(t=3.521,P〈0.01)。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具有一定的镜下特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的镜下分型有助于指导镜下手术,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半月板 镜下特征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国风 王予彬 +2 位作者 蔡俊丰 李增春 尹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696-697,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月,对12例胫骨髁间嵴骨折,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带线锚钉固定,术后行积极的康复训练。结果手术时间37~47min,平均41min。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5~2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月,对12例胫骨髁间嵴骨折,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带线锚钉固定,术后行积极的康复训练。结果手术时间37~47min,平均41min。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5~27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Lysholm评分91~98分,平均93分。术后3个月膝关节均能伸屈至正常范围,无疼痛及交锁症状。结论对于胫骨嵴骨折的患者,带线锚钉固定是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嵴骨折 带线锚钉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解剖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温竣翔 李昕 +2 位作者 孙贵新 李立钧 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4-326,329,共4页
目的为大鼠迷走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的膈肌功能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用数显卡尺测量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 目的为大鼠迷走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的膈肌功能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用数显卡尺测量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锁骨上平面"、"入膈肌平面"的相对距离,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各平面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直径。结果在颈部,迷走神经直径为(0.3284±0.0247)mm,膈神经直径为(0.2267±0.0164)mm,二者的相对距离很接近,无论是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还是"锁骨上平面",平均都不超过2.5mm;在"入膈肌平面"平面,迷走神经直径为(0.2912±0.0326)mm,膈神经直径为(0.2794±0.0282)mm,二者的相对距离较颈部远,左侧为(8.71±0.804)mm,右侧为(6.203±0.952)mm。结论 (1)在颈部,迷走神经与膈神经的直径相差不大,相对距离很接近,二者可直接无张力缝合。(2)在入膈肌平面,迷走神经与膈神经的直径大致相同,相对距离稍远,但将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向上游离一段距离后仍可实现二者的直接无张力缝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膈神经 解剖学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颈前路经颈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技巧 被引量:5
13
作者 谭军 李立钧 +9 位作者 周炜 杨明杰 沈彬 严浩然 谢宁 周许辉 贾连顺 刘铁龙 滕红林 钱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01-1205,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技术,总结手术技巧。方法 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显微镜下共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271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单间隙178例、双间隙71例、三间隙22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脊髓前方压迫、压...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技术,总结手术技巧。方法 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显微镜下共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271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单间隙178例、双间隙71例、三间隙22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脊髓前方压迫、压迫程度轻到中度及轻度髓内改变。主要设备为脊柱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和高速磨钻。高速磨钻磨除纤维环和部分椎体后壁,显露清理变性髓核,钩形剥离子提起后纵韧带后切断,再切除残余的后纵韧带及椎体后缘骨赘。结果 271例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手术时间(62±12.4)min,失血(126±29.4)ml,下地时间为术后(1.8±0.4)d。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改善率优69例,良157例,中27例,差18例。结论经椎间隙减压适用于椎间隙平面的病变,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及高速磨钻有利于手术成功,术后椎间隙结构更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突出 微创性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高速磨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及其激酶的表达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立峰 潘玉涛 +4 位作者 陈涤 李侠 刘养洲 普星宇 李增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高浓度褪黑素抑制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增殖的潜在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的MG-63细胞中,外源性加入4 mmol/L浓度褪黑素,分别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PCR方法检测高浓度褪黑素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及其依赖性激酶(CDK)蛋白... 目的探讨高浓度褪黑素抑制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增殖的潜在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的MG-63细胞中,外源性加入4 mmol/L浓度褪黑素,分别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PCR方法检测高浓度褪黑素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及其依赖性激酶(CDK)蛋白和m RNA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PCR检测结果显示,4 mmol/L浓度的褪黑素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显著地下调了与细胞周期G_1期进展有关的cyclin D1和CDK4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与细胞周期G_2/M期进展有关的cyclin B1和CDK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但与G_1/S期转变和S期进展有关的cyclin E、CDK2和cyclin A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没有变化。结论褪黑素以时间依赖性方式,通过诱导细胞周期停滞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这种抑制效应与cyclin D1和CDK4及cyclin B1和CDK1的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骨肉瘤 细胞周期蛋白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创伤微创手术与康复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予彬 王惠芳 李国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8-149,共2页
关键词 运动创伤 微创手术 康复 外科治疗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俊丰 祝建光 +3 位作者 彭庄 尹峰 刘林 袁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9期792-794,共3页
目的比较小切口与传统切口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5月,采用小切口(0.5~3.5cm)重建钢板治疗15例锁骨中段骨折,与前期2005年8月~2007年3月采用传统切口重建钢板治疗的20例进行比较。手术由同一术... 目的比较小切口与传统切口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5月,采用小切口(0.5~3.5cm)重建钢板治疗15例锁骨中段骨折,与前期2005年8月~2007年3月采用传统切口重建钢板治疗的20例进行比较。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记录每个病例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24h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功能、并发症及病人对切口的满意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小切口手术在切口长度[(3.5±0.5)cmvs(7.3±1.1)cm,t=-12.540,P=0.000],出血量[(55.0±10.2)mlvs(95.0±15.7)ml,t=-8.578,P=0.000],术后24h疼痛评分[(29.0±9.3)分vs(46.0±9.4)分,t=-5.318,P=0.000],骨折愈合时间[(9.1±1.1)周vs(10.8±1.3)周,t=-4.007,P=0.000]及病人对切口的满意率[80%(12/15)vs25%(5/20),χ2=10.380,P=0.001]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切口手术,而手术时间、并发症和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切口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能减小创伤、减少出血、加快骨折愈合,且外形美观,是一种治疗锁骨中段骨折较好的方法,但此种术式对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中段骨折 小切口 重建钢板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镜清理治疗髋臼盂唇损伤10例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玉杰 李方祥 +4 位作者 王志刚 王予彬 蔡胥 李众利 解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6-698,共3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在髋臼盂唇损伤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对10例髋臼盂唇损伤的患者采用髋关节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3岁(17~63岁)。左侧6例,右侧4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运动伤3例。关节镜...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在髋臼盂唇损伤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对10例髋臼盂唇损伤的患者采用髋关节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3岁(17~63岁)。左侧6例,右侧4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运动伤3例。关节镜检查髋臼盂唇放射瓣状损伤3例,退行性变3例,桶柄状损伤2例,横形裂2例。撕裂发生在前盂唇4例,后盂唇3例,上盂唇3例。射频气化清理增生肥厚的滑膜组织和软骨损伤的创面,切除并修整损伤的盂唇组织。结果:术后随访10例,平均11个月(6个月~31个月),髋关节症状完全解除7例,明显改善2例,1例因骨性关节炎较重于术后15个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本组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病例。结论:髋关节镜对髋臼盂唇损伤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其疗效取决于关节软骨退变的程度和治疗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关节镜 髋臼盂唇损伤 诊疗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 被引量:2
18
作者 祝建光 亓东铎 +2 位作者 李立钧 杨明杰 谭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7例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17例患者均有颈...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7例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17例患者均有颈痛,9例伴发热,6例伴脊髓损伤,5例伴神经根性损伤。影像学检查13例有硬膜外脓肿形成,4例椎前脓肿形成伴椎体广泛破坏。均于广谱或敏感抗菌素治疗7~14d后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后抗菌素治疗12~14周,定期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术后12个月行MRI检查。结果: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10min,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发生;术后2例切口浅层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无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内颈痛缓解,体温恢复正常。13例于术后12周前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4例白细胞计数正常,但血沉及C反应蛋白至术后9个月才降至正常。所有患者于术后12个月复查CT,16例植骨融合;1例融合失败,24个月随访时假关系形成。随访18~24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前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感染均无复发。结论:在规范、有效、充分的围手术期抗菌素治疗期间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骨髓炎 颈椎 融合术 自体植骨 前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膨胀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祝建光 蔡俊丰 +1 位作者 彭庄 陈峥嵘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5-868,共4页
目的对采用股骨膨胀髓内钉(Fixion PF)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侵袭性、并发症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恢复等情况进行比较。方法2004年8月至2006年1月,随机将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 目的对采用股骨膨胀髓内钉(Fixion PF)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侵袭性、并发症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恢复等情况进行比较。方法2004年8月至2006年1月,随机将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股骨膨胀髓内钉(Fixion PF),另一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分别对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比较。结果Fixion PF组42例,平均随访为13.5月,DHS组共78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2月。DHS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均高于Fixion PF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DHS组17.9%(14/78),Fixion PF组14.3%(6/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骨折平均愈合时间:DHS组为4.7月,Fixion PF组为4.2月,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DHS组和Fixion PF组分别为:85.6%和86.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应用Fixion PF和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但Fixion PF组较DHS组手术侵袭性、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最佳入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蔡俊丰 王予彬 +3 位作者 祝建光 李国风 尹峰 袁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5期431-434,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锚钉固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脱骨折的最佳入路,指导临床手术操作。方法将6具尸体膝关节标本分别进行实验,使用克氏针为导针,进针点为髌骨内外上缘、髌骨体部中点两侧、髌骨内外下方,止于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锚钉固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脱骨折的最佳入路,指导临床手术操作。方法将6具尸体膝关节标本分别进行实验,使用克氏针为导针,进针点为髌骨内外上缘、髌骨体部中点两侧、髌骨内外下方,止于髁间嵴前部。以胫骨髁间嵴前部的垂直线为测量标准线,在屈曲30°、60°、90°及内旋、中立、外旋位时测定克氏针与标准线的夹角(正位A角、侧位B角),并观察进针有无阻碍。结果膝关节外旋位时髁间嵴前部暴露最充分,屈曲90°时,进针没有明显阻碍。第2、4、6组在外旋位、中立位时A角均远大于第1、3、5组,内旋位时小于1、3、5组(P<0.01),而B角基本相似(P>0.05)。内侧进针时中立位A角远大于外旋位A角(P<0.01)。第3、4、5、6组的B角远大于第1、2组结论膝关节屈曲90°外旋位时髌骨内上方进针是关节镜下锚钉固定ACL撕脱骨折的最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髁间嵴撕脱骨折 关节镜 锚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