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特征对照病理危险度评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苏海霞 潘海虹 张蕾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1-516,共6页
目的:术前不同CT影像特征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术后病理危险度分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其相关程度尚待建立。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相关性,评价不同的CT特征对GIST危险度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41例,... 目的:术前不同CT影像特征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术后病理危险度分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其相关程度尚待建立。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相关性,评价不同的CT特征对GIST危险度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41例,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确定CT特征与病理危险度分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CT预评估为恶性倾向的肿块与评估为良性倾向的肿块相比,其侵袭性表现为中度危险及高度危险的比例显著增大(P<0.0001)。CT显示的肿瘤密度、大小、形态、边界、生长方式与病理危险度呈显著及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77、0.769、0.637、0.573、0.493),但发生部位和强化程度与病理危险度呈弱相关(r=0.147和-0.205)。结论:CT影像特征可以反映GIST的病理危险度,CT特征在反应不同危险度GIST的相关程度存在差异性,其判断价值大小依次为:肿瘤密度﹥大小﹥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发生部位。CT术前预评估GIST的侵袭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学 危险度分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19
2
作者 汪波 常时新 +4 位作者 郝楠馨 刘玮 潘海虹 王轶彬 许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77-1879,共3页
目的评价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择心率≤65次/分,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记录两... 目的评价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择心率≤65次/分,节律规则的冠状动脉受检者6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CT冠状动脉检查。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2.00±0.23)mSv、(10.20±0.9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大幅降低冠状动脉成像时的辐射剂量,对于心率较低的受检者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CTA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雪凤 刘崎 +3 位作者 郝楠馨 陆建平 邵成伟 弓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462-465,共4页
目的:对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CTA形态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测夹层患者死亡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长海医院符合研究要求的47例... 目的:对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CTA形态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测夹层患者死亡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长海医院符合研究要求的47例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全主动脉CTA检查资料,分为死亡组(n=12)及对照组(n=35),利用Vitrea FX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CTA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分析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形态学参数,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形态学相关危险因素。结果:A型主动脉夹层最大层面主动脉长径(Waldχ2=5.839,P=0.016,OR=1.102)、分支血管累及数量(Waldχ2=4.594,P=0.032,OR=1.337)两个形态学参数与A型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相关,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最大层面主动脉长径、分支血管累及数量两个形态学参数是A型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较大的主动脉内径及分支血管累及数目多提示临床医生应争取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回归分析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编辑在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数据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汪波 常时新 +5 位作者 许楠 林翌 刘玮 潘海虹 晏玉秋 李树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评价ECG编辑功能对修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相位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69例患者中,偶发房早24例,偶发室早33例,缓慢型房颤5例,快速率房颤3例,频发室早3例,Ⅱ度Ⅰ型窦房阻滞1例。经ECG编辑处理后,图像质量达到优者26例,占38%;良者32例,占46%;中者5例,占7%。图像质量差者6例,占9%。结论ECG编辑功能对改善偶发早搏(房早、室早)、较慢心率下(≤70次/分)房颤患者的CTA图像质量有较大帮助,但对频发早搏、较快心率下的房颤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 心率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三醇皂苷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顾勤 姜嘟嘟 +3 位作者 肖俊杰 单圣道 詹青 赵江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36-438,共3页
慢性脑缺血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是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因。早期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最终导致持久或进展性认知与神经功能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 慢性脑缺血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是血管性痴呆、Alzhei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因。早期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最终导致持久或进展性认知与神经功能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BDNF)是维持神经元功能和再生修复及防止神经元退行性变的重要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认知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三七三醇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的CT血管成像 被引量:13
6
作者 诸静其 陶晓峰 +1 位作者 郝楠馨 张蕾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采用CT血管成像分析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患者的主动脉弓分支的CT血管成像资料,观察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部分患者行食管钡餐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 目的:采用CT血管成像分析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患者的主动脉弓分支的CT血管成像资料,观察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部分患者行食管钡餐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结果: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为1.05%(21/2000),包括迷走锁骨下动脉16例(其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5例,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例)和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起源变异5例,女性占81%(17/21),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结论:CT血管成像可用于观察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对比剂与不使用对比剂图像质量的定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常时新 王怡彬 +2 位作者 宗根林 郝楠馨 杜育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2-815,共4页
目的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比分析3.0T冠状动脉MRA(CMRA)使用和不使用对比剂采集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和图像质量。方法58例患者接受CMRA检查,在CMRA的成像过程中采用了使用(n=28)和不使用(n=30)对比剂采集两种方式。使用Soap-Bubble软件对... 目的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比分析3.0T冠状动脉MRA(CMRA)使用和不使用对比剂采集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和图像质量。方法58例患者接受CMRA检查,在CMRA的成像过程中采用了使用(n=28)和不使用(n=30)对比剂采集两种方式。使用Soap-Bubble软件对两种方式采集的CMRA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并通过测量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长度、直径及血管的锐利度,定量评价CMRA的图像质量。结果使用对比剂采集所获得的CMRA各主要分支的测量值为:长度RCA129mm、LM+LAD112mm、LCX58mm;直径RCA2.9mm、LM+LAD2.7mm、LCX2.8mm;血管锐利度RCA65%、LAD55%、LCX48%。不使用对比剂采集的CMRA测量值:长度RCA126mm、LM+LAD109mm、LCX55mm;直径RCA3.0mm、LM+LAD2.8mm、LCX3.0mm;血管锐利度RCA58%、LAD52%、LCX45%。统计结果显示二者间的血管锐利度和图像质量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长度和直径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MRA采集过程中使用对比剂具有更好的血管锐利度和图像质量,在CMRA的采集过程中建议尽量使用对比剂采集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磁共振成像 采集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高分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与DSA对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杜育杉 常时新 +3 位作者 郝楠馨 王葳 宗根林 王轶彬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评价3.0TMR高分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连续随机对24例疑肾动脉狭窄患者行DCE-MRA和DSA检查,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采用透视触发(BOLUS-TRICK)和敏感度编码扫描技术(sensiti... 目的:评价3.0TMR高分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连续随机对24例疑肾动脉狭窄患者行DCE-MRA和DSA检查,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采用透视触发(BOLUS-TRICK)和敏感度编码扫描技术(sensitivityen coding,SENSE),后处理使用"肥皂泡"(Soap-Bubble)曲面重组技术,定量分析肾动脉长度、直径、狭窄程度、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分5级计算DCE-MRA对肾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用直线回归与相关法评价总体CE-MRA与DS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和狭窄分级方面的一致性。结果:24例患者共检出肾动脉48支,左、右侧肾动脉长度分别是(37.5±8.2)mm、(49.6±9.7)mm;直径为(4.4±0.6)mm、(4.1±0.6)mm。与DSA结果对照,DCE-MRA诊断肾动脉狭窄程度在50%~75%之间、≥75%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1.7%、88.9%、73.3%、96.9%、89.6%;90%、100%、100%、97.4%、98.0%。3DDCE-MRA与DS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和狭窄分级方面关系密切,r=0.985(P<0.01),回归方程Y∧=0.972+2.281X。结论:3.0TMR高分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种扫描时间短、空间、时间分辨率极高的肾动脉成像技术,结合"肥皂泡"软件重建和分析,对肾动脉狭窄部位、程度作出可靠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磁共振血管成像 肾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自由呼吸与屏气扫描磁共振心肌延迟成像技术对比 被引量:1
9
作者 杜育杉 常时新 +3 位作者 郝楠馨 王葳 宗根林 王轶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62-1965,共4页
目的比较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3D自由呼吸(3DFB)采集与单次屏气(BH)采集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心肌延迟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20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行呼吸导航回波触发、3DFH反转恢复梯度回波扫描和3DBH反转恢复梯度回波扫描,以"优=... 目的比较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3D自由呼吸(3DFB)采集与单次屏气(BH)采集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心肌延迟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20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行呼吸导航回波触发、3DFH反转恢复梯度回波扫描和3DBH反转恢复梯度回波扫描,以"优=4、良=3、一般=2、差=1"四个级别评判心肌图像质量,计算两组左室心肌面积均值、梗死心肌面积均值、延迟强化心肌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测量心肌梗死透壁程度。采用SPSS12.0软件对两组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用相关回归法评价两种采集方法在计算左室活性心肌百分比方面的一致性。结果FB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H组。两组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室心肌面积均值、梗死心肌面积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透壁厚度分别为(5.13±2.74)mm和(6.81±3.15)mm(P<0.05)。结论呼吸导航回波触发反转恢复梯度回波扫描可有效应用于3D磁共振心肌延迟成像,与单次屏气采集3D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相比,可显著提高图像质量和分辨率,对坏死心肌能作出更为精确的量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平面成像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THRIVE增强扫描结合曲面重建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育杉 常时新 +3 位作者 郝楠馨 王葳 宗根林 王轶彬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3.0T MR 3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结合任意曲面重建技术,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和高分辨3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任意曲面重建,分析... 目的:探讨3.0T MR 3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结合任意曲面重建技术,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常规扫描和高分辨3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任意曲面重建,分析肿瘤的MR征象和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手术病理对照,计算两种扫描方法对肿瘤浸润肌层深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采用3D THRIVE增强扫描结合曲面重建,较常规扫描能更加清晰显示病灶侵犯范围,对肿瘤局限于内膜、肿瘤浸润浅肌层、肿瘤浸润深肌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5.0%、97.6%、75.0%、97.6%、95.6%;86.9%、91.3%、90.9%、87.5%、89.1%;94.7%、92.6%、90.0%、96.2%、93.5%。常规扫描则相应为50.0%、95.0%、50.0%、95.0%、91.3%;78.3%、73.9%、75.0%、77.3%、71.7%;68.4%、81.5%、72.2%、78.6%、80.4%。结论:采用高分辨3D THRIVE技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并结合曲面重建,较常规扫描判断肿瘤侵犯子宫肌层的准确性有显著提高,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计划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曲面重建 子宫内膜癌 肿瘤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