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吴越菲 史玉振 +3 位作者 童明敏 刘永康 戴玲玲 王中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7-471,共5页
目的分析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孤立型纤维瘤3例,后肾腺瘤、血管瘤、平滑肌瘤和球旁细胞瘤各1例;其中12... 目的分析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孤立型纤维瘤3例,后肾腺瘤、血管瘤、平滑肌瘤和球旁细胞瘤各1例;其中12例接受CT检查,3例接受MR检查。结果 11例CT或MR平扫显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肾嗜酸细胞腺瘤明显不均匀强化,体积较大者可出现中央瘢痕。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 T1WI、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内夹杂索条状、斑片状高信号以及流空信号。血管瘤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易发生囊变;孤立型纤维瘤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增强后延迟强化。后肾腺瘤、平滑肌瘤和球旁细胞瘤缺少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肾脏罕见良性肿瘤大多边界清晰,影像学表现多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诊断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诊断显像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诊断的比较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郝楠馨 诸静其 +4 位作者 曹开明 王葳 杜育杉 周国兴 汪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119例,将各种影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静脉肾盂造影能间接显示肿瘤占位征象,诊断价值有限;超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CT... 目的: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119例,将各种影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静脉肾盂造影能间接显示肿瘤占位征象,诊断价值有限;超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CT和MRI能直接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及其周围情况,诊断价值最高;DSA可直接显示肿瘤血管,对区别良、恶性病变有很高价值。结论:超声应作为首选检查;CT和MRI两者之一应列为肾癌的常规检查项目;DSA作为创伤性检查一般很少单独用于诊断,只在栓塞治疗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影像学诊断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的方舱CT建设与感控 被引量:1
3
作者 戴炎杉 张明鸣 +3 位作者 孙贵新 雷撼 初曙光 戴工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6-490,共5页
基于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的方舱CT的工作实践,介绍了关于方舱CT的建设、感染防控、辐射防控、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方舱CT 感染控制 建设 操作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前列腺癌分期、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国兴 曹开明 +2 位作者 王轶斌 赵江民 郝楠馨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90-492,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前列腺癌分期的价值,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使用Philips Achieva 3.0T高场强超导型磁共振和腹部多通道相控阵线圈,对46例前列腺癌患者行DWI检查,并测量ADC值。结...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前列腺癌分期的价值,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使用Philips Achieva 3.0T高场强超导型磁共振和腹部多通道相控阵线圈,对46例前列腺癌患者行DWI检查,并测量ADC值。结果:对前列腺癌分期的诊断准确性,T2WI组为80%,DWI组为83%,DWI+T2WI组为89%,各组AZ值分别为0.82、0.83和0.91,DWI+T2WI组明显高于其它组(P=0.02、0.04)。ADC均值:G1组为1.31×103mm,G2组为1.14×103mm,G3组为0.7×103mm,G3组平均ADC值低于G1和G2组(P<0.05)。结论:3.0T高场强DWI联合T2WI成像,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性,ADC值能够预测肿瘤的病理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肿瘤分期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直径和水当量直径估算胸部CT扫描体型特异性剂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刚 金莉卿 +2 位作者 王轶彬 宗根林 于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比较利用扫描范围中心层面有效直径(dEFF)和水当量直径(dw)计算胸部CT扫描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0例胸部CT检查患者,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将160例患者分别以中心层面dEFF和d... 目的:比较利用扫描范围中心层面有效直径(dEFF)和水当量直径(dw)计算胸部CT扫描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0例胸部CT检查患者,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将160例患者分别以中心层面dEFF和dw来计算相对应的体型转换系数f和SSDE。依据胸部中心层面左右径(dLAT)按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3组,记A组:dLAT<33.02cm,B组:33.02cm≤dLAT≤34.94cm,C组:dLAT>34.94cm。分别计算dLAT、dEFF、dw、fEFF、fw、SSDEEFF及SSDEw,比较不同dLAT组之间差异。结果:胸部CT扫描患者平均CTDIvol为(13.55±6.06)mGy,平均dEFF与dw、fEFF与fw及SSDEEFF与SSDEw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51、-34.03、-25.02,P<0.01);3组患者间dLAT、dEFF、dw、fEFF、fw、SSDEEFF及SSDE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7.91、110.69、122.72、109.58、122.01、95.83、95.47,P<0.01)。结论:在胸部CT扫描中,基于水当量直径(dw)计算SSDE,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CT剂量指数 有效直径 水当量直径 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与病理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郝楠馨 诸静其 +3 位作者 曹开明 常时新 汪波 刘颖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评价膀胱癌的CT征象与手术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癌82例,男的78例,女的4例,将肿瘤的CT征象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膀胱癌肿瘤的细胞类型与CT征象之间没有明显关系,但肿瘤... 目的:评价膀胱癌的CT征象与手术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癌82例,男的78例,女的4例,将肿瘤的CT征象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膀胱癌肿瘤的细胞类型与CT征象之间没有明显关系,但肿瘤细胞级别与CT分期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CT分期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螺旋CT应作为膀胱癌术前常规和主要的影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螺旋CT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7
作者 郝楠馨 诸静其 +3 位作者 王葳 曹开明 杜育杉 汪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膀胱癌,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显示情况、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判断侵犯范围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能较准确地显示膀胱癌的大小和数目,较好...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膀胱癌,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显示情况、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判断侵犯范围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能较准确地显示膀胱癌的大小和数目,较好地显示膀胱癌的大体形态、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评价膀胱癌侵犯范围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处于较高水平;CT定性诊断准确性达到93.90%。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膀胱癌最具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作为膀胱癌的常规检查项目,检查技术关键在于薄层和增强多期扫描,这对于发现病灶、大体分型、分期和定性诊断均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膀胱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64层CT冠脉造影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诸静其 陶晓峰 +1 位作者 郝楠馨 张蕾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识别能力及各种类型斑块在CT血管造影(CTA)上的密度差异。方法:16例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检查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年龄49~73岁。全部病例在ICUS后72小时内进行CTA检查(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 目的:探讨64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识别能力及各种类型斑块在CT血管造影(CTA)上的密度差异。方法:16例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检查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年龄49~73岁。全部病例在ICUS后72小时内进行CTA检查(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模式,层厚0.67mm)。对照ICUS所观察的24个节段进行分析,逐一记录每个斑块的位置、CT值及组织分型,同时以10mm/段计算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正常血管段数,并与ICUS结果一一对照,统计分析64层螺旋CT识别斑块的敏感性以及识别正常血管段的特异性,并根据ICUS对斑块的组织学分型计算各型斑块的CT值。结果:对照研究的24个节段ICUS共发现27个斑块,其中软斑5个,中间斑块8个,钙化斑块8个,混斑6个。64层螺旋CT能正确探查出其中26个斑块,漏诊中间斑块1个,敏感性为96.3%。不含斑块的以10mm为单位长度的节段共34个,冠状动脉CTA正确识别了其中33个节段,特异性为97.1%。CTA共发现26个斑块,对照ICUS对斑块的组织学分型,软斑的平均CT值为(46±16)HU,中间斑块为(121±50)HU,钙化斑块为(712±268)HU,软斑、中间斑块及钙化斑块三者的CT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CT冠脉造影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定程度上可取代ICUS。钙化斑块密度较高,CTA上易于同中间斑块和软斑区分,但后两者之间不易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 螺旋CT 冠脉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观察脊髓压迫症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葳 秦文 +3 位作者 李坤成 郝楠馨 王轶彬 宗根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3.0T MR研究亚急性及慢性脊髓压迫症(SCC)DTI及纤维束示踪(DTT)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次激励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对42例SCC患者(SCC组)及49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3.0T MR脊髓DTI。采用ROI法分别测... 目的探讨采用3.0T MR研究亚急性及慢性脊髓压迫症(SCC)DTI及纤维束示踪(DTT)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次激励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对42例SCC患者(SCC组)及49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3.0T MR脊髓DTI。采用ROI法分别测量正常对照组的颈髓及下段胸髓的ADC和FA值及SCC病变部位受压脊髓的ADC及FA值。根据T2WI脊髓内有无高信号将SCC组分为SCC-HI和SCC-nHI亚组。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利用纤维束示踪软件重组脊髓纤维束。结果正常对照组脊髓各节段扩散定量值(ADC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C-HI组与正常对照组扩散定量值间比较,病变脊髓ADC值增高(P<0.05),FA值减低(P<0.05);SCC-nHI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彩色编码图上,正常脊髓纤维束为头尾向的一束,显示了头尾侧的各向异性。SCC则表现为脊髓纤维束不同程度受压改变而无明显的破坏。结论 DTI和DTT是一种显示脊髓纤维束及其病变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中能为SCC患者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脊髓压迫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壁冠状动脉形态学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楠 常时新 +7 位作者 郝楠馨 林翌 张国滨 汪波 刘伟 潘海红 晏玉秋 李树凤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l bridge and mural coronary artery,MB-MCA)邻近血管折曲成角改变与壁冠状动脉长度、深度的关系,以及MB-MCA形态学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发现MB-MCA...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l bridge and mural coronary artery,MB-MCA)邻近血管折曲成角改变与壁冠状动脉长度、深度的关系,以及MB-MCA形态学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发现MB-MCA的患者(部分病例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测量壁冠状动脉的长度、深度,分析其与邻近血管折曲成角改变的关系及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MB-MCA邻近段常有折曲成角改变62.2%(61/98),其与壁冠状动脉的深度无相关性,与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呈负相关(P<0.01);单纯性心肌桥症状的有无与壁冠状动脉的深度、长度、邻近段折曲改变均无相关性。结论:MB-MCA邻近段的折曲成角改变对长度较短的壁冠状动脉的存在有提示作用,此特点有利于64层螺旋CT提高对MB-MCA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肌桥 壁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图论方法研究MCI患者脑功能网络的点介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湘彬 赵小虎 +2 位作者 江虹 席芊 王培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利用图论方法探索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大脑各脑区点介性的异常改变。方法:采集13名MCI患者和17名正常老年人(NC)的大脑静息态BOLD-f MRI数据。采用SPM8和DPARSF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大脑功能网络,并计算Sparsity=0.18(... 目的:利用图论方法探索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大脑各脑区点介性的异常改变。方法:采集13名MCI患者和17名正常老年人(NC)的大脑静息态BOLD-f MRI数据。采用SPM8和DPARSF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大脑功能网络,并计算Sparsity=0.18(网络收益最大)时90个脑区的点介性。采用双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90个脑区点介性的差异。结果:两组人额上回、岛叶、楔前叶、前扣带和旁扣带回等区域点介性较大;中央扣带回、右海马区、杏仁核、枕下回、左梭状回、豆状核和右颞中回等区域点介性较小。MCI患者右额上回、右岛叶、右梭状回、左缘上回、右角回和左中央旁小叶6个区域点介性显著高于正常老年(P<0.05);右额下回鳃盖部、右辅助运动区和右舌回3个区域点介性显著低于正常老年(P<0.05)。结论:MCI患者大脑多个区域信息传递能力发生了异常改变,提示在M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应重点关注这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点介性 图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观察正常脊髓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葳 秦文 +5 位作者 李坤成 郝楠馨 王轶彬 宗根林 杜育杉 曹开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81-1984,共4页
目的探讨3.0T MR DTI及脊髓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0T MR成像系统对49名健康志愿者行脊髓DTI。分别测量颈髓、下段胸髓的ADC和FA值,同时进行各段脊髓DTT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目的探讨3.0T MR DTI及脊髓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0T MR成像系统对49名健康志愿者行脊髓DTI。分别测量颈髓、下段胸髓的ADC和FA值,同时进行各段脊髓DTT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颈髓与下段胸髓之间ADC和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5、0.196)。在DTT彩色编码图上,正常脊髓纤维束显示为头尾向的一束,存在头尾侧各向异性。结论脊髓DTI是描述扩散特征并直观显示脊髓纤维束的有效检查技术,可为脊髓病变提供扩散定量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绍军 常时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4期371-374,共4页
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一直是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电子束CT(EBCT)、双源CT(DSCT)、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冠状动脉无创性成像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机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研究轻度认知障碍大脑连接改变及其机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艳 邵永佳 +1 位作者 席芊 王培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83-1586,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轻度认知障碍(MCI)是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为预防性治疗AD的关键阶段。弥散张量成像(DTI)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OLD-fMRI)常用于评估大脑结构及功能连接及解释其相关机制。本...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轻度认知障碍(MCI)是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为预防性治疗AD的关键阶段。弥散张量成像(DTI)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OLD-fMRI)常用于评估大脑结构及功能连接及解释其相关机制。本文就MRI研究MCI大脑连接改变及其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刚 张明鸣 +2 位作者 张雪丽 邢俊 初曙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3-437,共5页
目的:分析影像资料,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某方舱医院56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胸部CT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位置、分布以及影像特征。结果: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病灶多见于双肺(69.4%)... 目的:分析影像资料,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某方舱医院56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胸部CT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位置、分布以及影像特征。结果: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病灶多见于双肺(69.4%),大多数位于肺外周(63.3%),常累及2个以上肺叶(73.5%),病灶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98.0%)。在短期进行复查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66.7%)病灶较前次吸收减少。结论:胸部CT检查对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患者胸部影像表现出一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感染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源性系统纤维化——一种与钆对比剂有关的疾病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颖为 郝楠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14-217,共4页
肾源性系统纤维化(NSF)是一种新发现的以广泛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近年来发现与中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含钆核磁共振对比剂(GBCAs)有关。本文就近年来对NSF在临床诊断、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面的... 肾源性系统纤维化(NSF)是一种新发现的以广泛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近年来发现与中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含钆核磁共振对比剂(GBCAs)有关。本文就近年来对NSF在临床诊断、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使相关学科对该病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系统纤维化 钆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rtagener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新胜 王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23-1124,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22岁。自幼体弱,常年咳嗽,近10年咳嗽加重、频繁,有时咳痰、脓涕,加重1周人院。查体:P82次/分,Bp12.8/9.07(96/68mmHg).体温37.6。C,双上颌窦压痛,左肺湿罗音及少许哮呜音,心界向右扩大,律齐,无... 病例资料患者,女,22岁。自幼体弱,常年咳嗽,近10年咳嗽加重、频繁,有时咳痰、脓涕,加重1周人院。查体:P82次/分,Bp12.8/9.07(96/68mmHg).体温37.6。C,双上颌窦压痛,左肺湿罗音及少许哮呜音,心界向右扩大,律齐,无杂音;肝脾无肿大。化验室检查:外周血WBC6.8X10。,N76%,L25%;肝、肾功能、血气分析正常。痰培养3次均检出嗜麦芽假单胞菌。心电图示右位心,窦性心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TAGENER综合征 嗜麦芽假单胞菌 化验室检查 病例资料 血气分析 心电图示 窦性心率 上颌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后处理相位重组窗选择与心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波 常时新 +7 位作者 许楠 林翌 张国滨 郝楠馨 刘玮 潘海虹 晏玉秋 李树凤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8期869-871,共3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后处理重组相位与心率快慢变化的相关性,寻找最佳的冠状动脉重组时相。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64层螺旋CT对25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心率50次/分到102次/分,从R-R间期的35%到85%重组数据采集触发点进行多...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后处理重组相位与心率快慢变化的相关性,寻找最佳的冠状动脉重组时相。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64层螺旋CT对25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心率50次/分到102次/分,从R-R间期的35%到85%重组数据采集触发点进行多相位重组,以10%为间隔,将横轴面图像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处理,分析不同心率下最佳的相位重组窗。结果:重组相位的选择与心率的快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心率小于70次/分,选用7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91.72%;心率大于70次/分时,选用4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89.66%。结论:不同心率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相位重组,能够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心率快慢对于选择相位重组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去势后骨量及骨松质骨髓脂肪变化的DXA、QCT和CSI表现及其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冯银波 赵江民 +1 位作者 杨振燕 张蕾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5-349,共5页
目的:应用双能X线检测(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多层螺旋CT骨矿容积含量测定(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和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 maging,CSI)检查大鼠全身骨及骨松质,结合骨髓脂肪含量病理... 目的:应用双能X线检测(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多层螺旋CT骨矿容积含量测定(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和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 maging,CSI)检查大鼠全身骨及骨松质,结合骨髓脂肪含量病理结果,探讨在生理状态下利用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测骨松质骨量和骨髓脂水含量变化,为骨松质变化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SD大鼠(12周龄)雌雄各30只,完全随机化方法进行:假手术(雌雄各10只);去势手术(雌雄各20只)。在手术后第12周和第16周各取半数进行影像学检查,得到DXA、QCT和化学位移率(chemical shift ratio,CSR),结合光镜下骨松质HE染色切片得到的骨髓脂肪含量(fat fraction,%FF),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50只具有有效研究数据的大鼠中,骨髓高脂肪组大鼠的DXA(0.310±0.014mg/cm2)、QCT(427.88±39.25mg/cm3)和CSR(0.673±0.167)均比骨髓低脂肪组的(DXA为0.320±0.014mg/cm2、QCT为503.86±79.02mg/cm3、CSR为0.828±0.245)要低(P<0.05)。经Pearson检验,DXA与QCT间相关性(P=0.021)及CSR与QCT间相关性(P=0.016)都有统计学意义;DXA与CSR间的相关性(P=0.254)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松质骨髓脂肪含量增加,DXA和QCT就减少,相应的骨髓化学位移率降低。化学位移成像可以无创伤、无辐射的检测骨髓脂肪含量的变化,间接推测骨松质骨矿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QCT DXA 磁共振成像 化学位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肺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被引量:11
20
作者 高云姝 周洁 +2 位作者 潘军 于观贞 梁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34-839,共6页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提高肺癌的诊疗效率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为肺癌的诊治带来了新思路,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肺部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病程管理,以及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辅助诊断...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提高肺癌的诊疗效率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为肺癌的诊治带来了新思路,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肺部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病程管理,以及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肺部肿瘤早期筛查、病理诊断、预后评估、手术导航和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必将为肺癌的诊治带来新的机遇,并将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肺肿瘤 肺结节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