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 被引量:36
1
作者 李增春 李国风 +3 位作者 韩宁 陆晴友 刘养洲 李侠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75,193,共5页
目的探讨经内侧入路单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间经内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21例。取膝关节内侧切口显露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块,撑开骨折间隙,C臂机监视下经此间隙撬拨,植骨... 目的探讨经内侧入路单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间经内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21例。取膝关节内侧切口显露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块,撑开骨折间隙,C臂机监视下经此间隙撬拨,植骨填充复位外侧平台满意后以克氏针固定;直视下复位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以4.5mm空心螺钉和支持钢板内固定。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随访终末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和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评分。结果 15例患者随访10~13个月,平均11.5个月。6例患者失访,剔除出组。术后即刻和随访终末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终末时,屈膝100°~135°,平均122.3°;伸膝0°~7°,平均2.9°。膝关节HSS评分78~94分,平均86.8分;13.33%(2/15)患者为轻度骨关节炎;无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内侧手术入路能够同时修复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和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坚强内固定可以充分防止力线改变和骨折再移位,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 内侧入路 锁定钢板内固定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钱列 陈雄生 +3 位作者 谭军 邵将 李立钧 贾连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为临床应用MP保护脊髓功能选择用药时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16只成年SD大鼠,体重190~24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脊髓损伤组(B组)、MP治疗组(C...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为临床应用MP保护脊髓功能选择用药时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16只成年SD大鼠,体重190~24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脊髓损伤组(B组)、MP治疗组(C组)和MP防治组(D组),每组54只。A组不损伤脊髓,B、C、D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T8~T9水平)模型。D组术前0.5h静脉注射MP(30mg/kg),C组术后1h静脉注射MP(30mg/kg),C、D组术后6、12、18、24h静脉注射MP(每次31.05mg/kg),A、B组相同时间点予生理盐水0.5ml静脉注射。各组术后24、48、72h采用后肢功能评分障碍率(n=6)及斜板障碍率(n=6)进行脊髓功能评价。B、C、D组术后8、24、48、72h取出损伤段脊髓,A组相同时间点取出相应部位脊髓,切片行光镜(n=6)和电镜(n=6)检查。结果:A、B组组内各时间点后肢功能评分障碍率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C、D组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P<0.05);A组各时间点斜板障碍率及B、D组组内48h和72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D组组内24h分别与48h、72h比较以及C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C、D组各时间点后肢功能评分障碍率及斜板障碍率均高于A组(P<0.05);24h、48h时C组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72h时及D组各时间点两者均低于B组(P<0.05);D组72h时斜板障碍率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72h时后肢功能评分障碍率及24h、48h时两者均低于C组(P<0.05)。A组脊髓灰白质交界清楚,神经元丰富,形态清晰;B组损伤脊髓多处出血、坏死,神经元减少,残留细胞内结构模糊,髓鞘板层结构紊乱,并逐渐加重;C组较B组损伤轻,残留细胞内结构稍模糊,24h后逐渐好转;D组较B、C组损伤轻,出血少,细胞器轻度肿胀,24h后肿胀基本消退。结论:MP能减轻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程度,术前半小时开始预防应用MP较单纯术后应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损伤 预防 甲基强的松龙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解剖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温竣翔 李昕 +2 位作者 孙贵新 李立钧 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4-326,329,共4页
目的为大鼠迷走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的膈肌功能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用数显卡尺测量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 目的为大鼠迷走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的膈肌功能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用数显卡尺测量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锁骨上平面"、"入膈肌平面"的相对距离,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各平面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直径。结果在颈部,迷走神经直径为(0.3284±0.0247)mm,膈神经直径为(0.2267±0.0164)mm,二者的相对距离很接近,无论是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还是"锁骨上平面",平均都不超过2.5mm;在"入膈肌平面"平面,迷走神经直径为(0.2912±0.0326)mm,膈神经直径为(0.2794±0.0282)mm,二者的相对距离较颈部远,左侧为(8.71±0.804)mm,右侧为(6.203±0.952)mm。结论 (1)在颈部,迷走神经与膈神经的直径相差不大,相对距离很接近,二者可直接无张力缝合。(2)在入膈肌平面,迷走神经与膈神经的直径大致相同,相对距离稍远,但将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向上游离一段距离后仍可实现二者的直接无张力缝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膈神经 解剖学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袖全层撕裂的治疗选择 被引量:8
4
作者 韩宁 孙贵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8-611,共4页
肩袖全层撕裂引发严重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随着近年来肩关节诊疗技术的发展,相关的治疗选择不断增加,包括保守治疗、切开直视修复技术、肩关节镜结合小切口修复技术以及全关节镜下修复技术等。只有根据患者年龄、病因、症状以及治... 肩袖全层撕裂引发严重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随着近年来肩关节诊疗技术的发展,相关的治疗选择不断增加,包括保守治疗、切开直视修复技术、肩关节镜结合小切口修复技术以及全关节镜下修复技术等。只有根据患者年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经过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方能获得满意疗效。治疗方案个体化是促进肩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全层撕裂 肩关节镜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失神经性肌肉萎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姚中凯 杨晨松 孙贵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7-151,共5页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一种类似于胚胎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又有胚胎干细胞不可比拟的优势。iPSC移植到受损区域后。经病损部位神经源信号的引导,可分泌修复损伤必需的营养因子,帮助无髓或新生轴突形成髓鞘,为轴...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一种类似于胚胎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又有胚胎干细胞不可比拟的优势。iPSC移植到受损区域后。经病损部位神经源信号的引导,可分泌修复损伤必需的营养因子,帮助无髓或新生轴突形成髓鞘,为轴突生长提供基质等物质,参与神经立体空间结构的重建,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对周围神经的再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用iPSC治疗延缓失神经性肌肉萎缩成为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潜能干细胞/免疫学 肌萎缩/药物疗法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系 统疾病/药物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平改善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大鼠股骨头退变的组织学研究
6
作者 韩宁 阎作勤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7-25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利福平(rifampicin)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股骨头退变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2组:A组以利福平每日10mg/kg灌胃5周,B组以生理盐水每日2mL灌胃5周,后4周两组均联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SL)每日21mg/k... 目的本研究探讨利福平(rifampicin)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股骨头退变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2组:A组以利福平每日10mg/kg灌胃5周,B组以生理盐水每日2mL灌胃5周,后4周两组均联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SL)每日21mg/kg。第5周检测血清骨钙素含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stromal cell,BMSC)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活性、股骨头内P-gp表达,并进行股骨头骨计量学和凋亡染色分析。结果 A组P-gp活性和表达量均高于B组(P<0.01)。与B组相比,A组骨化中心面积、骨小梁厚度及数量、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P<0.01);骨小梁分离度、脂肪细胞数量和周长、凋亡细胞数量减少(P<0.01)。结论利福平可减轻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大鼠股骨头退化样改变,该作用可能与其增强骨组织的P-gp活性和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利福平 糖皮质激素 股骨头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中意外低体温救治体会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想 任慧娟 +5 位作者 陈怡辉 顾斌 韩丹 陆慧红 陈鹤扬 孙贵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9-712,共4页
201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共有92330名选手参加比赛,终点医疗保障组共收治552名意外低体温者。我们使用瑞士低温临床分期(HTⅠ至HTⅣ期)进行评估,465名HTⅠ期(温度35℃~32℃)意外低体温者出现四肢厥冷、无寒颤,78名HTⅠ期患者出现寒颤,9名H... 201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共有92330名选手参加比赛,终点医疗保障组共收治552名意外低体温者。我们使用瑞士低温临床分期(HTⅠ至HTⅣ期)进行评估,465名HTⅠ期(温度35℃~32℃)意外低体温者出现四肢厥冷、无寒颤,78名HTⅠ期患者出现寒颤,9名HTⅡ期(温度32℃~28℃)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未出现HTⅢ级和HTⅣ意外低体温患者。HTⅠ期意外低体温者被及时去除湿冷衣物,用运动毛巾擦拭,并用铝箔纸包裹全身,适量补充温热饮料进行复温;HTⅡ期患者被转运至医疗帐篷,保温毯包裹,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静脉输注温热生理盐水。552名意外低体温参赛者均恢复良好,自行离开医疗站点。本文结合此次马拉松意外低体温的院前救治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马拉松比赛中救治意外低体温患者水平,为体育赛事医疗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松 医疗急救 意外低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糖蛋白抑制对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潘志宏 韩宁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6-400,408,共6页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活性抑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stromal cell,BMSC)在糖皮质激素诱导下成脂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BMSC,分别给予维拉帕米(verapamil)5.09μmol/L(A组)、10.18μmol/L(B组)和20.3...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活性抑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stromal cell,BMSC)在糖皮质激素诱导下成脂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BMSC,分别给予维拉帕米(verapamil)5.09μmol/L(A组)、10.18μmol/L(B组)和20.36μmol/L(C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CTRL组)。培养至第7天,用罗丹明123荧光染料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P糖蛋白活性,各组再以1×10-6mol/L地塞米松诱导7天。分别于第7天和第14天,检测各组三酰甘油含量(triglycerides,TG)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活力。结果第7天时,A、B和C组的罗丹明123平均荧光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高于CTRL组(P<0.01);A组低于B组(P<0.01),C组最高(P<0.01);各组TG含量和AKP活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时,A、B和C组的TG含量分别为(15.00±0.32)、(15.53±0.52)和(16.46±0.50)mmol/L,均高于CTRL组的(14.03±0.66)mmol/L(P<0.05),A组低于B组(P<0.05),C组最高(P<0.05);A、B和C组的AKP活力分别为(113.60±10.83)、(89.60±6.07)和(60.00±26.24)U/L,均低于CTRL组的(199.80±68.75)U/L(P<0.01),A组低于B组(P<0.05);C组最低(P<0.05)。结论P糖蛋白活性抑制剂(维拉帕米)能降低BMSC的P糖蛋白活性,促进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成脂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维拉帕米 糖皮质激素 成脂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精准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翀景 张旭 +7 位作者 李得见 狄黎卿 宋宇琛 田野 周建华 易诚青 禹宝庆 敖荣广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9-746,共8页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收治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收治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15例(15个椎体),男5例,女10例;年龄70~89岁,平均(76.7±5.8)岁。均采用O型臂导航引导下经单侧穿刺行PVP治疗。主要疗效指标:术中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符合率,微创经皮开路器穿刺成功需要的次数,主要指标用于评价该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天以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使用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次要指标用于评价该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符合率:优6例,良9例,优良率达100%,所有病例均为1次穿刺成功,无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或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11.7个月。术前、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2±0.7、2.3±0.5和1.9±0.5,患者ODI评分分别为68.1±4.0、23.6±4.3和23.0±4.6,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4±0.3)cm、(2.7±0.3)cm和(2.6±0.3)cm。术后2天患者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结论O型臂导航引导下PVP治疗中段胸椎OVCF,可提高手术操作精准度及安全性,在治疗中段胸椎OCVF中可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OVCF) O臂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