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院前急救与血压管理的挑战与突破:从现状到未来
1
作者 陈晨 刘飞凤 +2 位作者 熊昕丽 汤跃宇 李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7-801,共5页
卒中作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其急救效果高度依赖于超早期干预。然而,当前卒中的院前急救仍以识别和转运为主,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血压管理是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卒中的院前急救中,血压管理因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 卒中作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其急救效果高度依赖于超早期干预。然而,当前卒中的院前急救仍以识别和转运为主,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血压管理是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卒中的院前急救中,血压管理因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的病理机制存在差异而面临严峻挑战:缺血性卒中需维持脑灌注压以保护缺血半暗带,而出血性卒中需快速降压以抑制血肿扩大。最新研究证据提示,在缺乏卒中分型诊断时,院前强化降压[收缩压目标130~140 mmHg(1 mmHg=0.133 kPa)]未能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且对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影响呈现相反效果,这凸显了院前卒中分型诊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尚缺乏低成本、便于推广的院前卒中分型诊断措施。本文就卒中院前血压管理和院前卒中分型诊断的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院前急救 血压管理 快速诊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若彤 陈晨 +1 位作者 刘飞凤 李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9-828,共10页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致死率高、疾病负担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超急性期血压升高与血肿扩大及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现有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6 h内以130~140 mmHg(1 mmHg=0.133 kPa)为目标进行强化降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降压干预越早,患...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致死率高、疾病负担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超急性期血压升高与血肿扩大及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现有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6 h内以130~140 mmHg(1 mmHg=0.133 kPa)为目标进行强化降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降压干预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尤其在救护车上2 h内启动强化降压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然而,针对超高收缩压(≥220 mmHg)、超大体积血肿等特殊患者降压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不同降压药物的比较和优选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如何推广脑出血院前管理的救治模式,以及院前脑出血的早期识别仍是临床难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移动卒中单元的应用可显著缩短从派遣救护车到首次脑影像扫描的时间,为超急性期管理提供了新方向。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大体积血肿、超高基线收缩压等特殊患者的血压管理、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以及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体系的完善,以进一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超急性期 血压管理 强化降压 院前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